腹腔内和腹膜外微创技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思考

来源 :外科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yjied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壁切口疝种类较多,本文所指的是无手术史的腹壁疝和术后切口疝.腹壁切口疝可通过开放或腔镜治疗.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ventral and incisional hernia, LVIH)的主要术式是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 IPOM)[1].近年来,各类微创非腹腔内补片修补术(minimally invasive non intraperitoneal mesh, MINIM)[2] 逐渐兴起,其中腔镜腹膜外修补术(endoscopic extraperi-toneal repair, EER)进展较快,在LVIH中占有一席之地[3].本文结合文献和自身经验,分析IPOM和EER,以探讨LVIH的进展方向.
其他文献
目的 检测疣状胃炎组织中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表达,探讨其与疣状胃炎病理特征及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的关系.方法 选取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经内镜诊断为疣状胃炎患者80例(研究组)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7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病理标本进行HCMV的检测并观察HCMV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将研究组根据H.pylori感染情况分为H.pylori阳性组和H.pylori阴性组,观察HCMV的表达情况及其病理特征.结果 研究组组织中HCMV表达阳性率(35.0%)高于对照组
疝和腹壁外科是近20年来发展较快的外科分支之一.疝病是基本外科的常见疾病.手术技术及修复材料的进展,大大推动了该专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黎介寿等率先向国内介绍了疝和腹壁外科的新进展,即无张力疝修复技术[1-2].1997年,马颂章将网塞-平片技术(Robbins-Rutkow技术)引进中国,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我国广泛开展.我国疝和腹壁外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血清中IL-34、IL-12P7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55例ACLF患者(肝衰竭组)及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IL-34、IL-12P70水平.随访12周肝衰竭患者的生存情况并分为好转组(n=35)、死亡组(n=20),检测并比较两组IL-34、IL-12P70水平.进一步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ACLF患者血清中IL-34、IL-12P70水平与PTA、MEI
目的 了解河南省13 C呼气试验结果阳性的患者中分离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对利福昔明的药物敏感性及其他6种常用抗菌素(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四环素、甲硝唑、阿莫西林)的耐药情况,以掌握河南省H.pylori对上述抗菌素的药敏谱,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13 C-快速尿素酶呼气试验检查(13 C-UBT)且结果为H.pylori阳性的河南省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常规胃镜操作下取胃黏膜组织样本,送我院H.pylori实验室培养鉴定,获得H.pylori
目的 分析晚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AGC)患者和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患者菌群的结构、组成,进一步确定胃癌进展相关的菌群特征.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60例胃癌患者,黏膜标本取自于癌性病灶切缘>5 cm的正常胃黏膜组织.提取组织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胃黏膜菌群,以EGC组菌群为对照,利用线性判别效应(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分析AGC组和EGC组菌群组成差异;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