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立储备是化解资源供应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储备规模的大小是其中的核心问题,规模过大则成本过高,有可能得不偿失,规模太小,又难以发挥应有作用。考虑到储备一般情况下应当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是一项公共政策,因此,西方福利经济学中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检验理论应当作为储备制度安排的依据之一。2005年以来铁矿石进口价格连续上涨,使得铁矿石供应风险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检验理论,通过建立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对铁矿石储备的合理规模进行探讨。
关键词:补偿检验理论;铁矿石;储备;规模
Investigation on reserve scale of iron ore according to the Compensation Theory
Jiang Zaiju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Building up the national reserve is one of the valid measures to dissolve the supply risk,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which is the size of the reserve scale. The large scale probably leads to the high cost, on the economy that would cost far more than it would sav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mall scale can hardly play a proper role. As a public issue, National reserve should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Therefore, the Kaldor-Hicks Compensation Theory in western welfare economics should be one of the bases to arrange reserve system. Since 2005, the import prices of the iron ore keep on increasing. It has caused wide public concern about the iron ore’s supply risk. Based on the Kaldor-Hicks Compensation Theor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asonable reserve scale of iron ore by building a cost-benefit analysis model.
Key word: Compensation Theory ;The iron ore ;Reserve ;Scale
随着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深入研究,物资储备逐渐进入经济管理学界和国家决策层的视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规模加强国家粮食储备到2003年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一时,储备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而储备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具有保险的性质和作用,其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因此就需要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也就是储备物资的合理规模问题。2005年以来铁矿石进口价格连续上涨,使得铁矿石供应风险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于是人们提出通过建立储备化解风险的建议,同样,铁矿石储备的合理规模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检验理论
市场经济理论认为,正常条件下,市场自身就可以调节暂时的物资短缺和价格波动,经济体自身可以实现帕累托效率。但是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某种政策进行福利转移和补偿,实现帕累托改进,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帕累效率。这种补偿应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观察,尽管在短时间内某些人会受损,但经过较长时间以后,所有的人的境况都会由于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获得补偿。按照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检验理论,假定政策A(不建立储备)时为原状态,引入政策B(建立储备)并实施后为新状态。如果政策B的实施,使社会净收益大于实施政策A时的原有状态所获得的社会净收益,受益者可以将其增加的福利转移给福利损失者一部分用以补偿其损失,就可以认为是一次实际的帕累托改进。如果在政策B的实施中没有实现福利转移,称为潜在的一次帕累托改进。不管是潜在的改进,还是实际的改进,都应当使资源的配置进一步得到优化,经济效率得到提高。
二、铁矿石储备效益分析的福利经济学模型
根据我国供需结构,在正常自由贸易条件下,铁矿石的生产、进口和消费供需均衡分析模型表示如图1:

在正常自由贸易条件下,国内钢铁生产商以Pw的价格购买到OQ2数量(其中Q1Q2数量为进口量)的铁矿石,采购成本为Pw×OQ2,即长方形OQ2FPw 的面积,用S1表示。境外优质低价铁矿石的进口,可以为国内钢铁生产商带来采购成本的节约,节约的采购成本为三角形PwFPo的面积,即(Po-Pw)×PwF(=OQ2)÷2,用S2表示,称为消费者剩余。受供给成本的影响,国内铁矿石原料生产商只能以Pw的价格供给OQ1数量的铁矿石原料,无法索取Pd高价格,机会损失为长方形PwEDPd的面积,用S3表示。显然,钢铁生产商进口Q1Q2数量铁矿石弥补了EF供需缺口,节约了采购成本,带来S2的消费者剩余,完全能弥补铁矿石生产商S3的机会损失,S2>S3,产生三角形PoPdD和三角形DEF的净收益,从而实现帕累托效率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然而,在战争或非常时期,境外铁矿石原料进口中断,短期内国内市场供需失衡,供给缺口的存在和供需缺乏价格弹性,国内铁矿石原料价格将会从Pw飞涨到Pd。虽然原料生产商挽回了S3的机会损失,但钢铁生产商则承受梯形PwFDPd面积的损失而无法得到补偿,净损失三角形DEF面积的收益,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帕累托效率无法实现。
从中长期来看,在铁矿石原料境外供给中断发生情况下,供给短缺和价格冲击将对钢铁行业和相关产业造成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可以用宏观经济学总价格和产量分析模型进行解释(如下图2所示)。一方面由于铁矿石原料供给短缺和价格冲击,提高了钢铁生产商经营成本,原料成本较高,使供给曲线AS向上移动至AS’的位置,钢铁产业部门和相关行业实际产出由原来均衡点E所决定的产量Q下降为Q’,钢铁价格及关联产品和商品价格由Pe上升至Pe’。显然,铁矿石原料供给短缺和价格冲击对钢铁和相关产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钢铁和相关产业产出下降,价格上升。另一方面,由于钢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对其他行业影响较大,因而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冲击就会比较严重。

若要使国内钢铁行业因境外铁矿石供给中断造成的净损失得到弥补,确保国民经济不受影响和冲击,一个可能的政策选择就是建立铁矿石储备替代进口。
假定在铁矿石价格为Pw时,购买到Q1Q2数量的铁矿石进行储备,在境外铁矿石供应中断情况下替代进口,所有储备仍然以Pw的价格抛售,就可以使国内供需重新恢复均衡,如下图3所示。铁矿石储备,将会使国内铁矿石生产商、钢铁生产商以及储备部门(代表国家)等三方受到直接影响。储备部门,在不考虑储运和销售成本的情况下,既不受益,也未受损;钢铁生产商作为直接受益者,仍可以Pw的价格购买到OQ2数量的铁矿石原料,并节约用S2表示的原料采购成本,即三角形PwFPo的面积,实现消费者剩余。国内铁矿石生产商由于铁矿石储备的抛售,产生S3的价格损失,二者相抵后,钢铁生产商仍然实现了三角形PoPdD和三角形DEF的净利益,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由此可见,通过建立铁矿石储备,能够带来消费者净剩余,进而能够减轻和消除因供给短缺造成的价格上涨对钢铁及相关行业生产所造成的冲击。
按照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检验理论,只要建立储备的成本小于其收益,就可以实现社会净收益增加。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储备成本—效益分析模型来计算储备净收益。该模型包含两个函数:
效益函数:表示储备规模与社会总收益的关系;
成本函数:表示储备规模与由此产生的成本之间的关系。
理论上,储备量的大小,应该有一个最佳规模。按照边际理论,只要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储备物资所得到的边际收益大于成本,就应该增加储备规模。因此最佳储备量实际上是指能够使总的净收益最大化的规模。

三、铁矿石储备规模及其作用分析
1、近几年进口铁矿石价格持续上涨对钢铁行业乃至整个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2003年中国进口铁矿石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进口铁矿石占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近30%。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扬,特别是2005年2月,在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中,日本最大钢铁商新日铁因其与全球最大铁矿石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联合投资,并在巴西NIBRASCO铁矿中占25.4%的股份,遂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单方达成协议,双方将铁矿石价格涨幅最终确定为71.5%。中国钢铁业被迫接受了这一事实。2006年、2007年铁矿石价格又分别上涨19%和9.5%。3年累计涨幅达128%。
2005年铁矿石价格上涨71.5%之后,给我国钢铁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据估计中国钢铁行业因此增加成本397亿元,相当于钢铁行业2004年利润总额的46%。加上国际国内钢材市场价格回落,钢铁企业的盈利空间迅速压缩。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的原料成本已经严重蚕食了国内钢铁行业利润,对一个3000多家企业,就业职工240多万,年产值1万多亿,占工业产值8%的行业造成了严重影响。进而对主要钢材消费产业产生严重影响并波及到宏观经济运行。
2、铁矿石储备的可行性及储备规模分析
选取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运行的一些基本数据作为前提条件进行分析:
(1) 2004年,中国钢铁产量为2.72亿吨,消耗国产铁矿石3.1亿吨,进口铁矿石2.1亿吨。进口每吨铁矿石的平均到岸价(CIF)为61美元,平均离岸价(FOB)为24美元。2005年铁矿石价格上涨71.5%是以2004年铁矿石贸易离岸价作为上涨的基数,平均每吨铁矿石涨价18美元。2005年进口铁矿石2.75亿吨,高炉生铁产量3.3亿吨。
(2)进口铁矿石涨价71.5%是针对我国长期供矿协议的进口铁矿石,该部分约占我国进口铁矿石总量的1/3。
(3)铁矿石的高价位刺激国内矿山企业挖潜增产,比上年增产0.85亿吨。
按照成本—收益模型,首先考察储备成本:储备的成本由初始成本、采购成本、持有成本以及处置成本组成,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如下:
QC=IC+AC+HC+DC
其中:
IC(初始成本)=固定初始成本+可变单位初始成本×Q(储备规模)
AC(采购成本) =单位成本×Q(采购规模)
HC(持有成本)=[单位储存和管理成本+库存损失率×单位成本+利率×单位成本]×Q(储备规模)
DC(处置成本)=单位处置成本×Q(处置规模)
假如在2002年之前我们建立了规模为Q(单位:亿吨)的铁矿石储备,并由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各种储存设施和机构已经大量存在,因此不考虑初始成本;2002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约每吨25美元,折合人民币200元,每吨每年储存管理费用按100元计,库存损失忽略,年利率按7%计;采购和处置成本按50元计;汇率按1美元兑8元人民币。则总成本为:
QC=50×Q+[100+200×7%]×3×Q+50×Q=442Q亿元
铁矿石供应企业的损失(按3亿吨计):
QL=3亿吨×(18美元×8)=432亿元
钢铁企业的损失和储备的价格收益是建立储备的直接收益:
QG=5亿吨×(18美元×8)+[(61-25)×8)]×Q
按照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检验理论,使得:QG>QC+QL,即:
720+288Q>432+442Q,得出Q<1.87亿吨
由于价格上涨71.5%是占铁矿石总进口量1/3的长期合同部分,约7000万吨,考虑国外供方也需要维持当年产销平衡因素,谈判时间再延长3个月,则国内缺口实际是1750万吨。也即有1750万吨储备就可以争取主动,避免被动接受不合理价格要求。
在建立1750万吨储备情况下,假如最终失去7000万吨的铁矿石合同,按照吨铁消耗1.55吨成品矿计算,损失生铁产量为3387万吨,折合钢材产量损失4000万吨,按2004年钢材价格指数3593元/吨钢计算,钢铁行业销售收入减少约1440亿元。
假若2002年建立1750万吨铁矿石储备,购入成本仅为36亿元。即使仍然以2004年市场价格每吨61美元售出以替代进口,补充原料短缺,能够净赚50亿元溢价收入。同时,因供给短缺刺激国内铁矿石增产8500万吨产量,国内铁矿石生产商同样能够增加400多亿元的铁矿石销售收入。同时,国内产量增加缩小了消费缺口,钢铁行业的销售收入下降还会减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大体可以看出,我国铁矿石储备应在2000万吨到18000万吨之间比较合适,即约1到7个月进口数量。
四、结论与探讨
理论与现实都证明,建立适度的铁矿石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因突发事件或供给垄断造成的经济损失,规避铁矿石价格上涨带来的对钢铁及下游行业不良影响和风险,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方面,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成熟的确定储备规模的通行方法和模型,福利经济学基础上的成本—收益模型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践中要精确测定各种成本和收益相当困难,必须改进和简化。在实践中,我们应根据供应中断的概率而不是必然性衡量储备效益或成本,并据以制定储备政策,确定储备规模,而概率的确定需要大量的统计分析和经验判断。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范家骧,高天虹著.西方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高兴和.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标准探索, http://www.cigem.gov.cn,2004-4-11.
关键词:补偿检验理论;铁矿石;储备;规模
Investigation on reserve scale of iron ore according to the Compensation Theory
Jiang Zaiju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Building up the national reserve is one of the valid measures to dissolve the supply risk,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which is the size of the reserve scale. The large scale probably leads to the high cost, on the economy that would cost far more than it would sav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mall scale can hardly play a proper role. As a public issue, National reserve should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Therefore, the Kaldor-Hicks Compensation Theory in western welfare economics should be one of the bases to arrange reserve system. Since 2005, the import prices of the iron ore keep on increasing. It has caused wide public concern about the iron ore’s supply risk. Based on the Kaldor-Hicks Compensation Theor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asonable reserve scale of iron ore by building a cost-benefit analysis model.
Key word: Compensation Theory ;The iron ore ;Reserve ;Scale
随着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深入研究,物资储备逐渐进入经济管理学界和国家决策层的视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规模加强国家粮食储备到2003年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一时,储备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而储备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具有保险的性质和作用,其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因此就需要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也就是储备物资的合理规模问题。2005年以来铁矿石进口价格连续上涨,使得铁矿石供应风险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于是人们提出通过建立储备化解风险的建议,同样,铁矿石储备的合理规模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检验理论
市场经济理论认为,正常条件下,市场自身就可以调节暂时的物资短缺和价格波动,经济体自身可以实现帕累托效率。但是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某种政策进行福利转移和补偿,实现帕累托改进,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帕累效率。这种补偿应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观察,尽管在短时间内某些人会受损,但经过较长时间以后,所有的人的境况都会由于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获得补偿。按照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检验理论,假定政策A(不建立储备)时为原状态,引入政策B(建立储备)并实施后为新状态。如果政策B的实施,使社会净收益大于实施政策A时的原有状态所获得的社会净收益,受益者可以将其增加的福利转移给福利损失者一部分用以补偿其损失,就可以认为是一次实际的帕累托改进。如果在政策B的实施中没有实现福利转移,称为潜在的一次帕累托改进。不管是潜在的改进,还是实际的改进,都应当使资源的配置进一步得到优化,经济效率得到提高。
二、铁矿石储备效益分析的福利经济学模型
根据我国供需结构,在正常自由贸易条件下,铁矿石的生产、进口和消费供需均衡分析模型表示如图1:

在正常自由贸易条件下,国内钢铁生产商以Pw的价格购买到OQ2数量(其中Q1Q2数量为进口量)的铁矿石,采购成本为Pw×OQ2,即长方形OQ2FPw 的面积,用S1表示。境外优质低价铁矿石的进口,可以为国内钢铁生产商带来采购成本的节约,节约的采购成本为三角形PwFPo的面积,即(Po-Pw)×PwF(=OQ2)÷2,用S2表示,称为消费者剩余。受供给成本的影响,国内铁矿石原料生产商只能以Pw的价格供给OQ1数量的铁矿石原料,无法索取Pd高价格,机会损失为长方形PwEDPd的面积,用S3表示。显然,钢铁生产商进口Q1Q2数量铁矿石弥补了EF供需缺口,节约了采购成本,带来S2的消费者剩余,完全能弥补铁矿石生产商S3的机会损失,S2>S3,产生三角形PoPdD和三角形DEF的净收益,从而实现帕累托效率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然而,在战争或非常时期,境外铁矿石原料进口中断,短期内国内市场供需失衡,供给缺口的存在和供需缺乏价格弹性,国内铁矿石原料价格将会从Pw飞涨到Pd。虽然原料生产商挽回了S3的机会损失,但钢铁生产商则承受梯形PwFDPd面积的损失而无法得到补偿,净损失三角形DEF面积的收益,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帕累托效率无法实现。
从中长期来看,在铁矿石原料境外供给中断发生情况下,供给短缺和价格冲击将对钢铁行业和相关产业造成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可以用宏观经济学总价格和产量分析模型进行解释(如下图2所示)。一方面由于铁矿石原料供给短缺和价格冲击,提高了钢铁生产商经营成本,原料成本较高,使供给曲线AS向上移动至AS’的位置,钢铁产业部门和相关行业实际产出由原来均衡点E所决定的产量Q下降为Q’,钢铁价格及关联产品和商品价格由Pe上升至Pe’。显然,铁矿石原料供给短缺和价格冲击对钢铁和相关产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钢铁和相关产业产出下降,价格上升。另一方面,由于钢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对其他行业影响较大,因而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冲击就会比较严重。

若要使国内钢铁行业因境外铁矿石供给中断造成的净损失得到弥补,确保国民经济不受影响和冲击,一个可能的政策选择就是建立铁矿石储备替代进口。
假定在铁矿石价格为Pw时,购买到Q1Q2数量的铁矿石进行储备,在境外铁矿石供应中断情况下替代进口,所有储备仍然以Pw的价格抛售,就可以使国内供需重新恢复均衡,如下图3所示。铁矿石储备,将会使国内铁矿石生产商、钢铁生产商以及储备部门(代表国家)等三方受到直接影响。储备部门,在不考虑储运和销售成本的情况下,既不受益,也未受损;钢铁生产商作为直接受益者,仍可以Pw的价格购买到OQ2数量的铁矿石原料,并节约用S2表示的原料采购成本,即三角形PwFPo的面积,实现消费者剩余。国内铁矿石生产商由于铁矿石储备的抛售,产生S3的价格损失,二者相抵后,钢铁生产商仍然实现了三角形PoPdD和三角形DEF的净利益,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由此可见,通过建立铁矿石储备,能够带来消费者净剩余,进而能够减轻和消除因供给短缺造成的价格上涨对钢铁及相关行业生产所造成的冲击。
按照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检验理论,只要建立储备的成本小于其收益,就可以实现社会净收益增加。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储备成本—效益分析模型来计算储备净收益。该模型包含两个函数:
效益函数:表示储备规模与社会总收益的关系;
成本函数:表示储备规模与由此产生的成本之间的关系。
理论上,储备量的大小,应该有一个最佳规模。按照边际理论,只要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储备物资所得到的边际收益大于成本,就应该增加储备规模。因此最佳储备量实际上是指能够使总的净收益最大化的规模。

三、铁矿石储备规模及其作用分析
1、近几年进口铁矿石价格持续上涨对钢铁行业乃至整个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2003年中国进口铁矿石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进口铁矿石占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近30%。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扬,特别是2005年2月,在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中,日本最大钢铁商新日铁因其与全球最大铁矿石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联合投资,并在巴西NIBRASCO铁矿中占25.4%的股份,遂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单方达成协议,双方将铁矿石价格涨幅最终确定为71.5%。中国钢铁业被迫接受了这一事实。2006年、2007年铁矿石价格又分别上涨19%和9.5%。3年累计涨幅达128%。
2005年铁矿石价格上涨71.5%之后,给我国钢铁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据估计中国钢铁行业因此增加成本397亿元,相当于钢铁行业2004年利润总额的46%。加上国际国内钢材市场价格回落,钢铁企业的盈利空间迅速压缩。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的原料成本已经严重蚕食了国内钢铁行业利润,对一个3000多家企业,就业职工240多万,年产值1万多亿,占工业产值8%的行业造成了严重影响。进而对主要钢材消费产业产生严重影响并波及到宏观经济运行。
2、铁矿石储备的可行性及储备规模分析
选取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运行的一些基本数据作为前提条件进行分析:
(1) 2004年,中国钢铁产量为2.72亿吨,消耗国产铁矿石3.1亿吨,进口铁矿石2.1亿吨。进口每吨铁矿石的平均到岸价(CIF)为61美元,平均离岸价(FOB)为24美元。2005年铁矿石价格上涨71.5%是以2004年铁矿石贸易离岸价作为上涨的基数,平均每吨铁矿石涨价18美元。2005年进口铁矿石2.75亿吨,高炉生铁产量3.3亿吨。
(2)进口铁矿石涨价71.5%是针对我国长期供矿协议的进口铁矿石,该部分约占我国进口铁矿石总量的1/3。
(3)铁矿石的高价位刺激国内矿山企业挖潜增产,比上年增产0.85亿吨。
按照成本—收益模型,首先考察储备成本:储备的成本由初始成本、采购成本、持有成本以及处置成本组成,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如下:
QC=IC+AC+HC+DC
其中:
IC(初始成本)=固定初始成本+可变单位初始成本×Q(储备规模)
AC(采购成本) =单位成本×Q(采购规模)
HC(持有成本)=[单位储存和管理成本+库存损失率×单位成本+利率×单位成本]×Q(储备规模)
DC(处置成本)=单位处置成本×Q(处置规模)
假如在2002年之前我们建立了规模为Q(单位:亿吨)的铁矿石储备,并由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各种储存设施和机构已经大量存在,因此不考虑初始成本;2002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约每吨25美元,折合人民币200元,每吨每年储存管理费用按100元计,库存损失忽略,年利率按7%计;采购和处置成本按50元计;汇率按1美元兑8元人民币。则总成本为:
QC=50×Q+[100+200×7%]×3×Q+50×Q=442Q亿元
铁矿石供应企业的损失(按3亿吨计):
QL=3亿吨×(18美元×8)=432亿元
钢铁企业的损失和储备的价格收益是建立储备的直接收益:
QG=5亿吨×(18美元×8)+[(61-25)×8)]×Q
按照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检验理论,使得:QG>QC+QL,即:
720+288Q>432+442Q,得出Q<1.87亿吨
由于价格上涨71.5%是占铁矿石总进口量1/3的长期合同部分,约7000万吨,考虑国外供方也需要维持当年产销平衡因素,谈判时间再延长3个月,则国内缺口实际是1750万吨。也即有1750万吨储备就可以争取主动,避免被动接受不合理价格要求。
在建立1750万吨储备情况下,假如最终失去7000万吨的铁矿石合同,按照吨铁消耗1.55吨成品矿计算,损失生铁产量为3387万吨,折合钢材产量损失4000万吨,按2004年钢材价格指数3593元/吨钢计算,钢铁行业销售收入减少约1440亿元。
假若2002年建立1750万吨铁矿石储备,购入成本仅为36亿元。即使仍然以2004年市场价格每吨61美元售出以替代进口,补充原料短缺,能够净赚50亿元溢价收入。同时,因供给短缺刺激国内铁矿石增产8500万吨产量,国内铁矿石生产商同样能够增加400多亿元的铁矿石销售收入。同时,国内产量增加缩小了消费缺口,钢铁行业的销售收入下降还会减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大体可以看出,我国铁矿石储备应在2000万吨到18000万吨之间比较合适,即约1到7个月进口数量。
四、结论与探讨
理论与现实都证明,建立适度的铁矿石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因突发事件或供给垄断造成的经济损失,规避铁矿石价格上涨带来的对钢铁及下游行业不良影响和风险,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方面,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成熟的确定储备规模的通行方法和模型,福利经济学基础上的成本—收益模型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践中要精确测定各种成本和收益相当困难,必须改进和简化。在实践中,我们应根据供应中断的概率而不是必然性衡量储备效益或成本,并据以制定储备政策,确定储备规模,而概率的确定需要大量的统计分析和经验判断。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范家骧,高天虹著.西方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高兴和.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标准探索, http://www.cigem.gov.cn,200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