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黄式三《儆居集》中对于《诗经》的解读颇有其成。其中涉及诗经公案的判解、具体篇章的释读、诗经词语的辨析等,对于研读《诗经》裨益甚多。所谓“诗无达诂”,黄氏说《诗》多从古训,对毛传、郑笺多有引申,并据此指斥他谬。然其于古训之拗曲处,亦不避沉窠,自陈其理,多有发人深省之说。缕析其说,稍可得解经之门径。
关键词: 黄式三 经说 诗经
黄式三《儆居集·经说》之大部系由其未成之《诗传笺考》、《礼从说》构成,其中“诗说”占据三分之一。《黄式三全集》的点校者闵泽平在点校说明中概言其略:“其论《诗》,多申古《序》、《传》、《笺》,以驳后儒丛杂之谈。解《诗》常自出机杼,别具只眼。”①现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全集》之《儆居集·经说》部分(包括续刻部分),将黄式三说《诗》之语细作分析,以期得到解《诗》之门径。
《经说》中说《诗》之语共有二十条,其中专门解读篇章的有十二条,对历来《诗经》公案的分析有三条,对《诗经》中某一专门术语或者某一词语的解读有四条,最后一条辨析“丕显”、“不显”,由《尚书》一语起,旁及《诗经》,然对解读《诗》亦大有裨益,故亦列入说诗范围之内。这样的分类略显粗略,事实上,黄式三说《诗》,解读篇章大旨的数条里亦含有词义辨析。故而下文分析时,为图便利,仍分三类。
一、公案解释
《诗经》中“周南”、“召南”的意指历来争执颇多,已成一大公案。其中又有“南”字义解与“二南”所指两个争执端点。南,《毛诗序》云:“言化自北而南也”,即指向南。所谓二南之分,《诗序》所谓“王者之风繋之周公;诸侯之风繋之召公”,郑玄引申其意为“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黄式三引以为正,并指斥他说之谬:《韩诗序》认为“周南、召南,地在南郡、南阳之间”,即为地名,黄式三以“文王之化自北而南,不专指南郡”驳之。郦道元《水经注》引《周书》认为“南”是国名,后又有申郦说者据武王分周、召居陕之左右以为二南国之指,黄氏据《乐记·大武之舞》所记周召分陜与二南之化的时代顺序批此说为“肊决之言”“不足为据”。《吕氏春秋》以“南音”为“南”,即为乐种,黄氏认为二南之“正风”所成非一人一时之作,吕氏所言取风南音,在编录事实上有可疑之处,未可信也。可见,黄氏解经,先尊古训。
十五国风的次第,历来众说纷纭。黄式三自为作解,先从诗序之意明二南为正风,而后王化衰,变风作。再就国风之次详言之:“先之以邶、鄘、卫,商畿之风变也;次之以王,周畿之风亦变也;次之以郑,郑桓公友封咸林之地,亦周畿内也;次之以齐、晋、秦诸霸国;次之以陈、桧、曹诸小国,而以豳风之近雅者终焉。”此种解释就已成之次第为之作解,少可服人,然亦有牵强之处。譬如二南正风后,为何先接之以商畿之变风,而未以周畿之变紧从?
孟子一语“诗亡而后春秋作”引发后代争议无数,所亡之诗究竟是何诗?黄式三认为当指“雅”亡。并且对于儒者所惑之“雅亡于平王,则鲁惠公立于平王三年,《春秋》何不始自惠”,作出一番解答:黄氏据《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瞻卬》诗先明雅必作于平王东迁之后。又以《抑戒》、《宾之初筵》中诸臣规谏之意证平王之时仍有雅诗作。平王崩于隐公三年,而后桓王立,《兔爰》黄氏以为此诗“恕平责桓”。同时,《春秋》之作托始隐公,正值桓王雅亡之时,故而得此结论。
《诗经》公案颇多,黄氏仅取其中三例,力排众说,断以己意,可資参循。
二、篇章解读
黄式三对于《诗经》具体篇章的解读,大多申发诗序之旨,阐述毛、郑之意,譬如《关雎》、《葛覃》、《卷耳》、《鹊巢》、《野有死麕》诸条,而对《采蘩》、《采苹》、《羔羊》、《皇皇者华》等则在关键字眼上进行释读,申古说,正古义。然亦偶有自出己意者,譬如说《棠棣》、《天保》、《采薇》、《出车》等诗。具体说来:
《周南·关雎》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诗序》云“美后妃之德”,简单五字留有的可供探讨的余地也很大,那么是谁美后妃?美后妃的哪种德行?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指什麽?问题纷杂,黄氏主诗序,从郑说,认为“求淑女者为后妃”,即周人作诗美后妃不妒贤嫉能,所乐者为“乐嫔御之贤,非淫于色”,所哀者为“哀贤不得,非伤贤之不用也”。此种解释,现在看来颇多牵强之处,毛传、郑笺自成体系,郑虽多申毛,然毛、郑亦有抵牾之处,当是二人所处时代不同,其解说诗经亦有各自的出发点。黄氏多遵古序毛郑之说。《关雎》为《诗经》之始,其解读之道真可谓是千姿百态,其余三百多篇亦然。毛传、郑笺、孔疏,乃至朱子集传都有各自的解说体系,学者或宗一派,或兼收并蓄,皆无不可。
《葛覃》诗中先行之主题为“明后妃之本”。其本在于在家为女,勤俭淑慎。诗中“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害浣害否,归宁父母”二句两“归”的指向,颇多异解。黄氏排众议,遵序说,以为两处“归”皆为归文王,即嫁给文王,“归宁父母”为嫁后事舅姑,即服侍文王之父母。至于此处称“舅姑”为“父母”,解之者以此诗非后妃自作,他人作诗颂后妃归安文王之父母,其言自顺。吾观之,亦颇有强作解释之嫌。但若将其至于毛郑说诗的体系中,黄氏的注解也是颇能自圆其说的。
《卷耳》明后妃能止险私谒,佐君求贤;《召南·鹊巢》述后妃以多贤为乐,以得贤为本。皆遵序说。《野有死麕》则通过对“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中“怀”与“诱”的解释,认为“士以礼导,故曰‘吉’;男先导女,故曰‘诱’;女未发生气,故曰‘褱’”。而后对“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的解释亦为褒扬贞女之行,将“感”解释为“憾恨”,该句便有士不愧衾,女不自招侮辱的含义,虽为牵强,却无可厚非。
《小雅·棠棣》原分八章,每章四句。黄氏依文考义,认为该诗可八句一章,分四章。其更定章句,甚得诗意。《天保》一诗,黄氏以为并非仅是诗人自彰其福禄之多,而是含有格天、格祖,自求多福的敬慎之意,其更深的诗旨在于祈求统治者励勉亶厚多益之德,上天便会自降福祉,如“神之吊矣,诒尔多福”,天人感应的观念贯穿诗中,不可不明。 《采薇》、《出车》两诗均有文王命南仲伐玁狁之事,其中关于时令的记载如《采薇》之“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出车》之“黍稷方华”“雨雪载涂”。黄氏解之,杨柳依依之初春日为文王初遣南仲之时,黍稷方华之盛夏为南仲至玁狁之时,雨雪霏霏以及雨雪载涂之冬日为文王约定之归期所在。两诗互证,可见文王之圣。至于《出车》后段多出《采薇》之“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是为南仲又受命伐西戎之事,于“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春日迟迟,卉木萋萋”等句,毛传以为前文之“雨雪载涂”为初春时节冰雪初消,郑玄笺注又解之以晚秋草虫因时起兴,黄氏以为不然,“草虫”句乃是“以物类之感通,喻西方诸国之感服”,从而解释下句未见君子之忧心忡忡与既见君子之散忧释怀,而“春日”句则为南仲伐西戎后一年之春日。于此,时令,事件皆得贯通。此解正当实事求是之语。
《召南·采蘩》一诗,毛传以为“奉祭祀者之事也”,黄氏引礼经明此奉祭祀者,国君夫人也,故而此诗序云“采蘩,夫人不失职也”。至于“蘩”字所指,黄氏引《左传》言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可荐鬼神,正是“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之证。后来所谓“覆蚕”之说,又多有人为之例证,黄氏以为“失之”,便是失诗序所指矣。
《采苹》亦是说夫人可以“承先祖,共祭祀”之意,诗末“季女”,黄氏以为即是主祭祀的大夫之妻,因其尚未出嫁,在家年少,故称“季”。王肃、朱熹皆以此诗是大夫之妻助夫人之祭,黄氏则以《葛覃》中后妃在家为女,以勤俭为本,对应此诗大夫之妻在家为女,自有人教成祭之事。
《羔羊》诗,主旨无辨,惟其中“素丝五紽”“素丝五緎”“素丝五总”,互文见义,“紽”、“緎”、“总”皆言丝之数,同义变文为《诗经》惯例。黄氏因见近儒有引《西京杂记》之语,以五丝为 ●,四紽为緎,四緎为总等倍数记之,恐惑诗意,故以传笺之语明示之。
《皇皇者华》中“每怀靡及”句意颇为难解,毛传郑笺孔疏论之甚详,然其中,毛传以为“每,虽;怀,和也”,郑笺引《春秋外传》“怀私为每怀”,黄氏以为毛氏所据乃《鲁语》之“怀和为每怀”,而郑玄以为“和当为私”,并且阐释道:“每人怀其私,相稽留,则于事将无所及”。孔疏于此,怀疑传本无“每虽”二字,然下文传语“虽有中和,当自谓无所及”则难以自圆。故黄氏以此处为“传笺之异未能校正已如此”。盖此类问题在诗经中当不止一例,此举一以期读诗者有反三之力也。同诗中“周爰咨诹”之“周”字,毛传郑笺皆同《外传》“忠信为周”之训,“周”古训为“密”,黄氏引之,以为“忠信必密一意,引申为密于咨诹,亦可。”故而以此批欧阳氏之“周遍”及从其说者,恨蔑视古训之风盛,力申仅守古训之正。
黄氏尝语云:“天假我一日,即读一日之书,以求其是”,故有《求是室记》,从他说《诗》之语看,确是无一不“求其是”者。
三、词义释读
礼经有“升歌”三诗之说,《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或有疑三诗顺序者,以为《四牡》当在《皇皇者华》后,黄氏则遵其原本,阐明三诗意之所指,疑惑自消矣。以为《鹿鸣》诗言使臣忠之公德;《四牡》言使臣孝之私德;《皇皇者华》言使臣之谦德。并引毛传郑笺,及《左传》、《国语》之言佐证其旨。所谓“三诗之美使臣,缺一不可”,确为得诗之意,《论语·子贡》之问士,恰为黄氏说之注脚。
《仪礼》中载燕乐“间歌”有三:《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黄氏谓其“至诚备礼,重贤以绵国祚”,细析三诗,可见黄氏之见地有自,鱼丽,罗致群贤;嘉鱼,立贤无方;山台,众贤增辉。礼经所记自有其意,黄氏申明三诗重贤之旨,礼意自彰,两经俱通矣。其言“国运兴衰,视乎君子之所进众与不众;君子消长,视乎人主之所好诚与不诚”,洞见颇深,从中亦见儒士解经,固有其对国家社稷的深切关怀,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我辈学者读诗习礼,虽不必固守君臣之道,然对于传统经典亦当自求其深意。
以上两条乃就礼经中的术语做出令人信服的解读,既明诗旨,亦得礼意,可见黄式三“抉经之心”,以下两条为具体释词之例,从中亦可见其独慧之眼。
“周行”一词,见于《卷耳》、《鹿鳴》、《大东》,经学大家郑玄解释三处“周行”均为周之列位,黄氏不以为然,认为“诗意各异,解之者不必同”,《卷耳》中“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之“周行”是为朝廷之列位,与传笺无异。《鹿鸣》中“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之“周行”,黄氏以为是“正大之道义也”,此句所含馈德之意,正合整篇重贤之旨。《大东》中“佻佻公子,行彼周行”之“周行”,黄氏训为所行之通衢也。对于毛、郑之岐,他亦自有判断,不专泥一说。此为一词分用之例的解读,黄氏已指明其径,学者仰止从之而已。
对于一诗中之一词的释读,黄氏亦有其见。《大雅·文王》中“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之“陟降”一词,陟为升,降为黜,陟降,即为黜陟群臣之举,黄氏说明此诗乃是咏文王受命作周,在于用贤。首章此句即是开宗明义:“文王黜降群臣,察上帝之心,帝所左者左之,帝所右者右之”,从郑笺之训,得诗之意旨。从而批判近说将文王比附黄帝,以陟降为升天不死,于诗旨远矣。又详解《颂·闵予小子》、《访客》、《敬之》等遵《文王》“陟降”之例发衍为诗,阐发其对于“诗可以观”的理解。又于《诗经》之“四始”,作出一番解读:“《关雎》重后妃之求淑女,《鹿鸣》重嘉宾之示周行,《文王》重多士之善黜陟,《清庙》重多士之秉文德”,执经之权秉,合经之大义,读之顿有豁然开朗之感。
《清史稿·儒林传》记黄式三著有《诗序说通》二卷、《诗传笺考》二卷,点校全集者说明二书惜未成,幸其内容精华保留在《儆居集·经说》中,从上文分析来看,黄式三说《诗》,确实多申诗序,毛传,郑笺,证得其二书之名。黄氏《儆居集》中具体解读《诗经》的篇章集中在《周南》、《召南》以及《小雅》、《大雅》中,大概也是与他对正风、变风的理解有关,“二南”素被当做正风之典,黄氏说诗未及变风一语,不当是力不能及,恐有其仅从正风、古序,古训得原因罢。他尝作《畏轩记》曰:“读经而不治心,犹将百万之兵而自乱之。”黄式三为古之儒士典型,遵循旧典,却不固泥其中,如前文所言,经书之训解,虽多牵强之嫌,但均自成一体,其前后圆融,皆能自圆其说,而不自乱阵脚。读经必得进入这一体系中,才能有迹可循,得门而入。稍浅尝之,便不得不钦佩前贤解经心思之细,心力之大,心志之广。高山在前,自当仰之从之。
注释:
①黄式三.黄式三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1][清]黄式三.闵泽平,叶永锡,点校.黄式三全集(第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1.
[2][3][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毛诗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12.
[4][宋]朱熹,注.王华宝,整理.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
[5]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
[6]钱玄,钱兴奇,编.三礼辞典[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6.
[7]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10.
关键词: 黄式三 经说 诗经
黄式三《儆居集·经说》之大部系由其未成之《诗传笺考》、《礼从说》构成,其中“诗说”占据三分之一。《黄式三全集》的点校者闵泽平在点校说明中概言其略:“其论《诗》,多申古《序》、《传》、《笺》,以驳后儒丛杂之谈。解《诗》常自出机杼,别具只眼。”①现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全集》之《儆居集·经说》部分(包括续刻部分),将黄式三说《诗》之语细作分析,以期得到解《诗》之门径。
《经说》中说《诗》之语共有二十条,其中专门解读篇章的有十二条,对历来《诗经》公案的分析有三条,对《诗经》中某一专门术语或者某一词语的解读有四条,最后一条辨析“丕显”、“不显”,由《尚书》一语起,旁及《诗经》,然对解读《诗》亦大有裨益,故亦列入说诗范围之内。这样的分类略显粗略,事实上,黄式三说《诗》,解读篇章大旨的数条里亦含有词义辨析。故而下文分析时,为图便利,仍分三类。
一、公案解释
《诗经》中“周南”、“召南”的意指历来争执颇多,已成一大公案。其中又有“南”字义解与“二南”所指两个争执端点。南,《毛诗序》云:“言化自北而南也”,即指向南。所谓二南之分,《诗序》所谓“王者之风繋之周公;诸侯之风繋之召公”,郑玄引申其意为“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黄式三引以为正,并指斥他说之谬:《韩诗序》认为“周南、召南,地在南郡、南阳之间”,即为地名,黄式三以“文王之化自北而南,不专指南郡”驳之。郦道元《水经注》引《周书》认为“南”是国名,后又有申郦说者据武王分周、召居陕之左右以为二南国之指,黄氏据《乐记·大武之舞》所记周召分陜与二南之化的时代顺序批此说为“肊决之言”“不足为据”。《吕氏春秋》以“南音”为“南”,即为乐种,黄氏认为二南之“正风”所成非一人一时之作,吕氏所言取风南音,在编录事实上有可疑之处,未可信也。可见,黄氏解经,先尊古训。
十五国风的次第,历来众说纷纭。黄式三自为作解,先从诗序之意明二南为正风,而后王化衰,变风作。再就国风之次详言之:“先之以邶、鄘、卫,商畿之风变也;次之以王,周畿之风亦变也;次之以郑,郑桓公友封咸林之地,亦周畿内也;次之以齐、晋、秦诸霸国;次之以陈、桧、曹诸小国,而以豳风之近雅者终焉。”此种解释就已成之次第为之作解,少可服人,然亦有牵强之处。譬如二南正风后,为何先接之以商畿之变风,而未以周畿之变紧从?
孟子一语“诗亡而后春秋作”引发后代争议无数,所亡之诗究竟是何诗?黄式三认为当指“雅”亡。并且对于儒者所惑之“雅亡于平王,则鲁惠公立于平王三年,《春秋》何不始自惠”,作出一番解答:黄氏据《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瞻卬》诗先明雅必作于平王东迁之后。又以《抑戒》、《宾之初筵》中诸臣规谏之意证平王之时仍有雅诗作。平王崩于隐公三年,而后桓王立,《兔爰》黄氏以为此诗“恕平责桓”。同时,《春秋》之作托始隐公,正值桓王雅亡之时,故而得此结论。
《诗经》公案颇多,黄氏仅取其中三例,力排众说,断以己意,可資参循。
二、篇章解读
黄式三对于《诗经》具体篇章的解读,大多申发诗序之旨,阐述毛、郑之意,譬如《关雎》、《葛覃》、《卷耳》、《鹊巢》、《野有死麕》诸条,而对《采蘩》、《采苹》、《羔羊》、《皇皇者华》等则在关键字眼上进行释读,申古说,正古义。然亦偶有自出己意者,譬如说《棠棣》、《天保》、《采薇》、《出车》等诗。具体说来:
《周南·关雎》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诗序》云“美后妃之德”,简单五字留有的可供探讨的余地也很大,那么是谁美后妃?美后妃的哪种德行?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指什麽?问题纷杂,黄氏主诗序,从郑说,认为“求淑女者为后妃”,即周人作诗美后妃不妒贤嫉能,所乐者为“乐嫔御之贤,非淫于色”,所哀者为“哀贤不得,非伤贤之不用也”。此种解释,现在看来颇多牵强之处,毛传、郑笺自成体系,郑虽多申毛,然毛、郑亦有抵牾之处,当是二人所处时代不同,其解说诗经亦有各自的出发点。黄氏多遵古序毛郑之说。《关雎》为《诗经》之始,其解读之道真可谓是千姿百态,其余三百多篇亦然。毛传、郑笺、孔疏,乃至朱子集传都有各自的解说体系,学者或宗一派,或兼收并蓄,皆无不可。
《葛覃》诗中先行之主题为“明后妃之本”。其本在于在家为女,勤俭淑慎。诗中“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害浣害否,归宁父母”二句两“归”的指向,颇多异解。黄氏排众议,遵序说,以为两处“归”皆为归文王,即嫁给文王,“归宁父母”为嫁后事舅姑,即服侍文王之父母。至于此处称“舅姑”为“父母”,解之者以此诗非后妃自作,他人作诗颂后妃归安文王之父母,其言自顺。吾观之,亦颇有强作解释之嫌。但若将其至于毛郑说诗的体系中,黄氏的注解也是颇能自圆其说的。
《卷耳》明后妃能止险私谒,佐君求贤;《召南·鹊巢》述后妃以多贤为乐,以得贤为本。皆遵序说。《野有死麕》则通过对“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中“怀”与“诱”的解释,认为“士以礼导,故曰‘吉’;男先导女,故曰‘诱’;女未发生气,故曰‘褱’”。而后对“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的解释亦为褒扬贞女之行,将“感”解释为“憾恨”,该句便有士不愧衾,女不自招侮辱的含义,虽为牵强,却无可厚非。
《小雅·棠棣》原分八章,每章四句。黄氏依文考义,认为该诗可八句一章,分四章。其更定章句,甚得诗意。《天保》一诗,黄氏以为并非仅是诗人自彰其福禄之多,而是含有格天、格祖,自求多福的敬慎之意,其更深的诗旨在于祈求统治者励勉亶厚多益之德,上天便会自降福祉,如“神之吊矣,诒尔多福”,天人感应的观念贯穿诗中,不可不明。 《采薇》、《出车》两诗均有文王命南仲伐玁狁之事,其中关于时令的记载如《采薇》之“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出车》之“黍稷方华”“雨雪载涂”。黄氏解之,杨柳依依之初春日为文王初遣南仲之时,黍稷方华之盛夏为南仲至玁狁之时,雨雪霏霏以及雨雪载涂之冬日为文王约定之归期所在。两诗互证,可见文王之圣。至于《出车》后段多出《采薇》之“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是为南仲又受命伐西戎之事,于“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春日迟迟,卉木萋萋”等句,毛传以为前文之“雨雪载涂”为初春时节冰雪初消,郑玄笺注又解之以晚秋草虫因时起兴,黄氏以为不然,“草虫”句乃是“以物类之感通,喻西方诸国之感服”,从而解释下句未见君子之忧心忡忡与既见君子之散忧释怀,而“春日”句则为南仲伐西戎后一年之春日。于此,时令,事件皆得贯通。此解正当实事求是之语。
《召南·采蘩》一诗,毛传以为“奉祭祀者之事也”,黄氏引礼经明此奉祭祀者,国君夫人也,故而此诗序云“采蘩,夫人不失职也”。至于“蘩”字所指,黄氏引《左传》言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可荐鬼神,正是“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之证。后来所谓“覆蚕”之说,又多有人为之例证,黄氏以为“失之”,便是失诗序所指矣。
《采苹》亦是说夫人可以“承先祖,共祭祀”之意,诗末“季女”,黄氏以为即是主祭祀的大夫之妻,因其尚未出嫁,在家年少,故称“季”。王肃、朱熹皆以此诗是大夫之妻助夫人之祭,黄氏则以《葛覃》中后妃在家为女,以勤俭为本,对应此诗大夫之妻在家为女,自有人教成祭之事。
《羔羊》诗,主旨无辨,惟其中“素丝五紽”“素丝五緎”“素丝五总”,互文见义,“紽”、“緎”、“总”皆言丝之数,同义变文为《诗经》惯例。黄氏因见近儒有引《西京杂记》之语,以五丝为 ●,四紽为緎,四緎为总等倍数记之,恐惑诗意,故以传笺之语明示之。
《皇皇者华》中“每怀靡及”句意颇为难解,毛传郑笺孔疏论之甚详,然其中,毛传以为“每,虽;怀,和也”,郑笺引《春秋外传》“怀私为每怀”,黄氏以为毛氏所据乃《鲁语》之“怀和为每怀”,而郑玄以为“和当为私”,并且阐释道:“每人怀其私,相稽留,则于事将无所及”。孔疏于此,怀疑传本无“每虽”二字,然下文传语“虽有中和,当自谓无所及”则难以自圆。故黄氏以此处为“传笺之异未能校正已如此”。盖此类问题在诗经中当不止一例,此举一以期读诗者有反三之力也。同诗中“周爰咨诹”之“周”字,毛传郑笺皆同《外传》“忠信为周”之训,“周”古训为“密”,黄氏引之,以为“忠信必密一意,引申为密于咨诹,亦可。”故而以此批欧阳氏之“周遍”及从其说者,恨蔑视古训之风盛,力申仅守古训之正。
黄氏尝语云:“天假我一日,即读一日之书,以求其是”,故有《求是室记》,从他说《诗》之语看,确是无一不“求其是”者。
三、词义释读
礼经有“升歌”三诗之说,《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或有疑三诗顺序者,以为《四牡》当在《皇皇者华》后,黄氏则遵其原本,阐明三诗意之所指,疑惑自消矣。以为《鹿鸣》诗言使臣忠之公德;《四牡》言使臣孝之私德;《皇皇者华》言使臣之谦德。并引毛传郑笺,及《左传》、《国语》之言佐证其旨。所谓“三诗之美使臣,缺一不可”,确为得诗之意,《论语·子贡》之问士,恰为黄氏说之注脚。
《仪礼》中载燕乐“间歌”有三:《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黄氏谓其“至诚备礼,重贤以绵国祚”,细析三诗,可见黄氏之见地有自,鱼丽,罗致群贤;嘉鱼,立贤无方;山台,众贤增辉。礼经所记自有其意,黄氏申明三诗重贤之旨,礼意自彰,两经俱通矣。其言“国运兴衰,视乎君子之所进众与不众;君子消长,视乎人主之所好诚与不诚”,洞见颇深,从中亦见儒士解经,固有其对国家社稷的深切关怀,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我辈学者读诗习礼,虽不必固守君臣之道,然对于传统经典亦当自求其深意。
以上两条乃就礼经中的术语做出令人信服的解读,既明诗旨,亦得礼意,可见黄式三“抉经之心”,以下两条为具体释词之例,从中亦可见其独慧之眼。
“周行”一词,见于《卷耳》、《鹿鳴》、《大东》,经学大家郑玄解释三处“周行”均为周之列位,黄氏不以为然,认为“诗意各异,解之者不必同”,《卷耳》中“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之“周行”是为朝廷之列位,与传笺无异。《鹿鸣》中“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之“周行”,黄氏以为是“正大之道义也”,此句所含馈德之意,正合整篇重贤之旨。《大东》中“佻佻公子,行彼周行”之“周行”,黄氏训为所行之通衢也。对于毛、郑之岐,他亦自有判断,不专泥一说。此为一词分用之例的解读,黄氏已指明其径,学者仰止从之而已。
对于一诗中之一词的释读,黄氏亦有其见。《大雅·文王》中“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之“陟降”一词,陟为升,降为黜,陟降,即为黜陟群臣之举,黄氏说明此诗乃是咏文王受命作周,在于用贤。首章此句即是开宗明义:“文王黜降群臣,察上帝之心,帝所左者左之,帝所右者右之”,从郑笺之训,得诗之意旨。从而批判近说将文王比附黄帝,以陟降为升天不死,于诗旨远矣。又详解《颂·闵予小子》、《访客》、《敬之》等遵《文王》“陟降”之例发衍为诗,阐发其对于“诗可以观”的理解。又于《诗经》之“四始”,作出一番解读:“《关雎》重后妃之求淑女,《鹿鸣》重嘉宾之示周行,《文王》重多士之善黜陟,《清庙》重多士之秉文德”,执经之权秉,合经之大义,读之顿有豁然开朗之感。
《清史稿·儒林传》记黄式三著有《诗序说通》二卷、《诗传笺考》二卷,点校全集者说明二书惜未成,幸其内容精华保留在《儆居集·经说》中,从上文分析来看,黄式三说《诗》,确实多申诗序,毛传,郑笺,证得其二书之名。黄氏《儆居集》中具体解读《诗经》的篇章集中在《周南》、《召南》以及《小雅》、《大雅》中,大概也是与他对正风、变风的理解有关,“二南”素被当做正风之典,黄氏说诗未及变风一语,不当是力不能及,恐有其仅从正风、古序,古训得原因罢。他尝作《畏轩记》曰:“读经而不治心,犹将百万之兵而自乱之。”黄式三为古之儒士典型,遵循旧典,却不固泥其中,如前文所言,经书之训解,虽多牵强之嫌,但均自成一体,其前后圆融,皆能自圆其说,而不自乱阵脚。读经必得进入这一体系中,才能有迹可循,得门而入。稍浅尝之,便不得不钦佩前贤解经心思之细,心力之大,心志之广。高山在前,自当仰之从之。
注释:
①黄式三.黄式三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1][清]黄式三.闵泽平,叶永锡,点校.黄式三全集(第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1.
[2][3][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毛诗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12.
[4][宋]朱熹,注.王华宝,整理.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
[5]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
[6]钱玄,钱兴奇,编.三礼辞典[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6.
[7]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