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对理想的生成性课堂曾做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细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行,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一、有效挖掘及时捕获的错误资源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避免的现象,它往往是一个新问题的开端,错误具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我们不仅要宽容错误,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开启智慧,促进课堂生成。请看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片段。
师:(播放完“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视频后)面对这样一位战士,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
在精彩纷呈的回答中却出现了一种极不和谐的声音:邱少云,你真是一个傻瓜。你应该试着在地上打滚让火熄灭呀,说不定敌人此时正睡着了呢!(全场一片愕然)
师:孩子,你不希望邱少云死,对吗?
师:将心比心,谁不希望自己好好活下去呢?相信邱少云也一定有这种想法,对吧?但是,作为一名军人,面对残酷的战斗形势,我相信,一定还会有另一种声音在他耳畔响起。大家听,另一种更加强烈、更加坚定的声音在对他说……
(数秒钟后,小手如林)
上述案例中,王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和利用资源的慧眼,没有把学生出现的错误直接加以否定纠正,而是以其敏捷的思维力与应变力迅速调整跟教学进程不一致的内容,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为学生自主构建个人知识以及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提供了机会,演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达与美丽。
二、合理利用认知引发的矛盾冲突
当原有的认知结构暂时不能同化、接纳呈现在眼前的新知识时,当新信息与认知结构不相符合时,当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仍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时,学生在心理上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就是认知冲突,它能够破坏认知结构的平衡,引发思考,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感性经验所导致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智慧的迸发以及课堂的有效生成。
在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一诗时,有学生提出疑问:城堡是高耸雄伟的,应该是“一座孤城”,诗中却用了“一片孤城”,恰当吗?是不是用错了?这问题是由于学生以往的体验和文本之间发生了错位而形成的。一个“片”字,表面上似乎有悖常理,实则精妙无比。教师随“误”而导,在现实与文本的冲突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师: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片”字一般是用在哪些事物上的?
生:一片云,一片树叶,一片花瓣……
师:这些事物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看上去都显得很单薄。
师:那么这诗中的孤城单薄吗?
生:孤城,孤零零的一座城,确实有点单薄。
生:城被万仞高山重重包围,没有依靠,很孤独,很单薄……
师:如果你就是这城中的一名士兵,此时此刻,你的感受如何?
生:孤独,寂寞,无依无靠……
此例中,学生由于阅历所限,不能自觉领会古诗词炼词锻句的精妙所在,提出的问题打破了教学预设的程序,然而教师敏锐地意识到“一个小小的量词”这一即时生成的疑问对研读全诗的价值,果断改变了原先的设计,合理利用认知产生的矛盾冲突,唤醒了学生的体验,而且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从而挖掘出了文本所蕴藏着的丰富的内涵,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促进了课堂的精彩生成。
三、善于抓住富有价值的课堂亮点
在教师的诱导下或在某种情境之中,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或者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亮点。课堂亮点是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有时学生的认识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有限,教师在课堂中发现亮点后,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参与其中,抓住这个亮点,进行放大,引起所有学生的关注,共同探讨,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的创造,课堂生成才会有突破性进展,课堂生成才会更有新意。
如在教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4》后,教师让学生学着课文中的样子说一句话。学生说了“蜜蜂花间采蜜忙”“小鸟空中飞得快”“小鱼水里游得欢”等句子。后来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蜗牛身上背着壳。”另一学生迫不及待地喊了出来:“应该是蜗牛身上背着家!”笔者随即抓住这个富有价值的课堂亮点展开教学。
师:你为什么认为蜗牛身上背的是家呢?
生:我知道。因为晚上蜗牛可以缩在壳里睡觉,这个壳就是它的家!
生:我还觉得蜗牛背着家的样子很可爱,很有趣。
师:是啊,“蜗牛身上背着家”比“蜗牛身上背着壳”要有趣得多,同学们真会思考,真会开动脑筋。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发现了“家”比“壳”在句子中更合适、更能表现句子的形象感。学生明白了换一个字可以使句子更加有趣、更加生动。这样不仅顺应了学情,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四、准确引导值得深思的思维浅点
引导学生理解、揣摩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只有与文本语言进行深入对话,学生才能领悟到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或思想,精神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但当学生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后,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解都是最佳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入感悟,寻找最符合文本意图的说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小珊迪》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读全文,说说小珊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说说理由。学生经过认真阅读,谈了自己的见解,主要认为小珊迪是可怜的、善良的和诚实的。笔者都给予了肯定,并对这三点进行了板书。但笔者并没有就此浅尝辄止,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看看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经过启发,学生发现这三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经过深入体会,学生渐渐领悟到,其实文本中用大量的语言描述、渲染小珊迪的可怜和善良,都是为了突出其的诚实可靠,这才是文本的内涵。
不管是对学生的错误,还是认知冲突、富有教育价值的亮点和学生思维浅显点的接应,实际上都是一种抛锚式的教学、一种基于某个问题的教学,当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出现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停下来,重新确定教学的内容和进程。
钟启泉教授曾说过:“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打破教师主宰一切的传统局面,形成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的开放式课堂教学。
一、有效挖掘及时捕获的错误资源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避免的现象,它往往是一个新问题的开端,错误具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我们不仅要宽容错误,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开启智慧,促进课堂生成。请看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片段。
师:(播放完“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视频后)面对这样一位战士,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
在精彩纷呈的回答中却出现了一种极不和谐的声音:邱少云,你真是一个傻瓜。你应该试着在地上打滚让火熄灭呀,说不定敌人此时正睡着了呢!(全场一片愕然)
师:孩子,你不希望邱少云死,对吗?
师:将心比心,谁不希望自己好好活下去呢?相信邱少云也一定有这种想法,对吧?但是,作为一名军人,面对残酷的战斗形势,我相信,一定还会有另一种声音在他耳畔响起。大家听,另一种更加强烈、更加坚定的声音在对他说……
(数秒钟后,小手如林)
上述案例中,王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和利用资源的慧眼,没有把学生出现的错误直接加以否定纠正,而是以其敏捷的思维力与应变力迅速调整跟教学进程不一致的内容,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为学生自主构建个人知识以及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提供了机会,演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达与美丽。
二、合理利用认知引发的矛盾冲突
当原有的认知结构暂时不能同化、接纳呈现在眼前的新知识时,当新信息与认知结构不相符合时,当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仍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时,学生在心理上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就是认知冲突,它能够破坏认知结构的平衡,引发思考,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感性经验所导致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智慧的迸发以及课堂的有效生成。
在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一诗时,有学生提出疑问:城堡是高耸雄伟的,应该是“一座孤城”,诗中却用了“一片孤城”,恰当吗?是不是用错了?这问题是由于学生以往的体验和文本之间发生了错位而形成的。一个“片”字,表面上似乎有悖常理,实则精妙无比。教师随“误”而导,在现实与文本的冲突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师: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片”字一般是用在哪些事物上的?
生:一片云,一片树叶,一片花瓣……
师:这些事物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看上去都显得很单薄。
师:那么这诗中的孤城单薄吗?
生:孤城,孤零零的一座城,确实有点单薄。
生:城被万仞高山重重包围,没有依靠,很孤独,很单薄……
师:如果你就是这城中的一名士兵,此时此刻,你的感受如何?
生:孤独,寂寞,无依无靠……
此例中,学生由于阅历所限,不能自觉领会古诗词炼词锻句的精妙所在,提出的问题打破了教学预设的程序,然而教师敏锐地意识到“一个小小的量词”这一即时生成的疑问对研读全诗的价值,果断改变了原先的设计,合理利用认知产生的矛盾冲突,唤醒了学生的体验,而且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从而挖掘出了文本所蕴藏着的丰富的内涵,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促进了课堂的精彩生成。
三、善于抓住富有价值的课堂亮点
在教师的诱导下或在某种情境之中,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或者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亮点。课堂亮点是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有时学生的认识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有限,教师在课堂中发现亮点后,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参与其中,抓住这个亮点,进行放大,引起所有学生的关注,共同探讨,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的创造,课堂生成才会有突破性进展,课堂生成才会更有新意。
如在教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4》后,教师让学生学着课文中的样子说一句话。学生说了“蜜蜂花间采蜜忙”“小鸟空中飞得快”“小鱼水里游得欢”等句子。后来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蜗牛身上背着壳。”另一学生迫不及待地喊了出来:“应该是蜗牛身上背着家!”笔者随即抓住这个富有价值的课堂亮点展开教学。
师:你为什么认为蜗牛身上背的是家呢?
生:我知道。因为晚上蜗牛可以缩在壳里睡觉,这个壳就是它的家!
生:我还觉得蜗牛背着家的样子很可爱,很有趣。
师:是啊,“蜗牛身上背着家”比“蜗牛身上背着壳”要有趣得多,同学们真会思考,真会开动脑筋。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发现了“家”比“壳”在句子中更合适、更能表现句子的形象感。学生明白了换一个字可以使句子更加有趣、更加生动。这样不仅顺应了学情,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四、准确引导值得深思的思维浅点
引导学生理解、揣摩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只有与文本语言进行深入对话,学生才能领悟到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或思想,精神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但当学生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后,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解都是最佳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入感悟,寻找最符合文本意图的说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小珊迪》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读全文,说说小珊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说说理由。学生经过认真阅读,谈了自己的见解,主要认为小珊迪是可怜的、善良的和诚实的。笔者都给予了肯定,并对这三点进行了板书。但笔者并没有就此浅尝辄止,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看看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经过启发,学生发现这三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经过深入体会,学生渐渐领悟到,其实文本中用大量的语言描述、渲染小珊迪的可怜和善良,都是为了突出其的诚实可靠,这才是文本的内涵。
不管是对学生的错误,还是认知冲突、富有教育价值的亮点和学生思维浅显点的接应,实际上都是一种抛锚式的教学、一种基于某个问题的教学,当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出现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停下来,重新确定教学的内容和进程。
钟启泉教授曾说过:“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打破教师主宰一切的传统局面,形成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的开放式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