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皮亚杰提出“操作活动是孩子最重要的活动,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操作。”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捕捉到建构游戏中的创意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所碰撞的细小“火花”,从小中见大,引发幼儿探究的行为,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体现真正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观察;引发;质疑;迁移;探究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因为儿童天然地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并积极地尝试、探索和理解周围的世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儿童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儿童不仅在探究过程中习得一定的科学经验,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看待世界的态度和方法。不论是自发探究,还是教师组织的有目的的探索,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探究都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一、咦!——注意观察,发现所获
情景再现:姜景文接了3块长条积木后,他开始转弯摆上4个圆柱积木,把长条积木放在圆柱积木上,嘴里说着:“我要搭一座高架桥”手拨弄下圆柱积木,调整好圆柱积木的位置。他又拿了一根长条积木,一端架在圆柱积木上,一端连接地面上的马路,形成一个坡度。“刘一辰,你快过来看,我搭的高架”刘一辰看见了说:“好啊,我来开车了”说着把一辆小汽车放在高架上,用手推着小车前进,到了坡度那里,刘一辰一推,小车从坡上滑下来,一下子翻到了地面,又试了几次,汽车还是是翻掉……
“玩”就是学习,“玩”就是教育。虞永平老师说过:课程在儿童的行动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玩”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玩着玩着,故事就来了。教师要善于发现事件背后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寓教于细。建构游戏中发生的“翻车”事件,这是一个偶发事件,但是儿童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几次尝试,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换个地方搭一个坡度或者把高架桥搭长一点。
二、疑——质疑问难,寻找原因
1.高架桥为什么搭不好?
幼儿缺乏对高架桥的认识,我们本土缺少高架桥资源,幼儿没有生活经验,因此在建构时仅凭想象进行搭建,缺乏建构高架桥的经验支撑。
2.斜坡上为什么总是翻车?
怎么样的坡度能让汽车稳稳地行驶,这是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我们都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经验,而幼儿更加不了解“坡度”的倾斜度对汽车的行驶影响力这个秘密,而且他们在游戏中关注现象多余关注原因。
三、议——集思廣益,发散思维
针对以上分析的两个原因,我的做法是:
1.善于引导——尊重保护幼儿“玩”的兴趣。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在游戏分享中把自己的兴趣和未能解决的问题给大家分享,引起参与建构游戏的其他幼儿的共鸣,唤醒、鼓舞他们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瞬间“高架桥”这个词以及他们在游戏区所建构的“高架桥”作品成为全班幼儿热议的话题,兴趣再次被点燃。
2.合理开发——善用家长资源助力幼儿学习提升。学习的方式很多,我建议幼儿通过家长渠道获得“高架桥”的信息。生活中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陆续有家长给我们提供了高架桥的信息、图片、视频等资料,有的幼儿则在家长的带领下亲自去看了高架桥,对高架桥有了一番新的认识。这些都引发了幼儿的讨论,我发现他们的聚焦点在高架桥的“多层、高度、斜坡、弯度”等。
3.个性施展——融合幼儿发展的多元智能发展需求。他们在游戏中关注和探索的目的非常明显,有的幼儿搭出了两层、三层的高架桥;有的幼儿在搭建坡度时会选择长度不一的积木;有的幼儿则搭出环绕型的高架等。游戏中我也鼓励幼儿多观察同伴的游戏,同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建构的经验,逐步深入了解“高架桥”。
4.迁移经验——发现、解决问题,“玩”出认真了。儿童的心灵绝不是一张空白的纸,它总有自己的色彩和印记。在持续几天的“高架桥”建造中,幼儿通过对“高架桥”的基本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领悟,外显为行动,才有了各式各样的高架桥。但是,“坡度”“翻车”问题仍然频繁出现,于是大家再次聚焦“坡度”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幼儿的表述不是很清楚,于是采用的现场演示和实验的方式进行推断,质疑“人力”“小汽车本身”的影响,最后归结到“坡度高低”的原因上,并尝试着用各种方法改变坡度的高低。
5.探索真理——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有了“高低坡度”的认知,幼儿试着重新摆放坡度的积木,发现光动这块积木不能改变什么,于是大家又一起想办法,最后用了一些辅助积木,延长和改造了坡度的倾斜度才成功。在最后的总结中,幼儿也逐渐发现汽车的动力、速度、汽车的外形特征、坡度都会影响汽车下坡时的安全,但是坡度的高低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接触了知识概念性的科学经验,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有了更多的观察和思考。
5.创新评价——关注幼儿体验过程扎根实践。儿童不乏创造意识,他们的很多奇思妙想更是冲击着成人对科学的理解。比如:在高架上建造三层全自动停车场;高架中心修建动物园等。作为教师,应该接纳、支持、和鼓励幼儿以不寻常的方式进行科学探索,开放活动空间、游戏材料等,适时提供科学建议,鼓励他们尝试新实验和解决新问题,允许他们用个性化、多元化的表征方式表达他们对事物和现象的理解。
行为至此,让我想起朱永通先生《教育的细节》这一书,朱先生是在我们每个人天天都能碰到看到的那些小细节里去不懈地做着一篇篇足可以被冠之以大字的文章。学校教育往往就是由一个个细节、一件件小事构成的,关注这样的细节和小事,追寻幼儿喜欢的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金鑫、杨梦萍,博物意识下的儿童科学探究学习及支持策略《早期教育》2018.1
[2]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朱永通,《教育的细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观察;引发;质疑;迁移;探究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因为儿童天然地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并积极地尝试、探索和理解周围的世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儿童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儿童不仅在探究过程中习得一定的科学经验,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看待世界的态度和方法。不论是自发探究,还是教师组织的有目的的探索,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探究都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一、咦!——注意观察,发现所获
情景再现:姜景文接了3块长条积木后,他开始转弯摆上4个圆柱积木,把长条积木放在圆柱积木上,嘴里说着:“我要搭一座高架桥”手拨弄下圆柱积木,调整好圆柱积木的位置。他又拿了一根长条积木,一端架在圆柱积木上,一端连接地面上的马路,形成一个坡度。“刘一辰,你快过来看,我搭的高架”刘一辰看见了说:“好啊,我来开车了”说着把一辆小汽车放在高架上,用手推着小车前进,到了坡度那里,刘一辰一推,小车从坡上滑下来,一下子翻到了地面,又试了几次,汽车还是是翻掉……
“玩”就是学习,“玩”就是教育。虞永平老师说过:课程在儿童的行动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玩”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玩着玩着,故事就来了。教师要善于发现事件背后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寓教于细。建构游戏中发生的“翻车”事件,这是一个偶发事件,但是儿童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几次尝试,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换个地方搭一个坡度或者把高架桥搭长一点。
二、疑——质疑问难,寻找原因
1.高架桥为什么搭不好?
幼儿缺乏对高架桥的认识,我们本土缺少高架桥资源,幼儿没有生活经验,因此在建构时仅凭想象进行搭建,缺乏建构高架桥的经验支撑。
2.斜坡上为什么总是翻车?
怎么样的坡度能让汽车稳稳地行驶,这是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我们都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经验,而幼儿更加不了解“坡度”的倾斜度对汽车的行驶影响力这个秘密,而且他们在游戏中关注现象多余关注原因。
三、议——集思廣益,发散思维
针对以上分析的两个原因,我的做法是:
1.善于引导——尊重保护幼儿“玩”的兴趣。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在游戏分享中把自己的兴趣和未能解决的问题给大家分享,引起参与建构游戏的其他幼儿的共鸣,唤醒、鼓舞他们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瞬间“高架桥”这个词以及他们在游戏区所建构的“高架桥”作品成为全班幼儿热议的话题,兴趣再次被点燃。
2.合理开发——善用家长资源助力幼儿学习提升。学习的方式很多,我建议幼儿通过家长渠道获得“高架桥”的信息。生活中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陆续有家长给我们提供了高架桥的信息、图片、视频等资料,有的幼儿则在家长的带领下亲自去看了高架桥,对高架桥有了一番新的认识。这些都引发了幼儿的讨论,我发现他们的聚焦点在高架桥的“多层、高度、斜坡、弯度”等。
3.个性施展——融合幼儿发展的多元智能发展需求。他们在游戏中关注和探索的目的非常明显,有的幼儿搭出了两层、三层的高架桥;有的幼儿在搭建坡度时会选择长度不一的积木;有的幼儿则搭出环绕型的高架等。游戏中我也鼓励幼儿多观察同伴的游戏,同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建构的经验,逐步深入了解“高架桥”。
4.迁移经验——发现、解决问题,“玩”出认真了。儿童的心灵绝不是一张空白的纸,它总有自己的色彩和印记。在持续几天的“高架桥”建造中,幼儿通过对“高架桥”的基本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领悟,外显为行动,才有了各式各样的高架桥。但是,“坡度”“翻车”问题仍然频繁出现,于是大家再次聚焦“坡度”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幼儿的表述不是很清楚,于是采用的现场演示和实验的方式进行推断,质疑“人力”“小汽车本身”的影响,最后归结到“坡度高低”的原因上,并尝试着用各种方法改变坡度的高低。
5.探索真理——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有了“高低坡度”的认知,幼儿试着重新摆放坡度的积木,发现光动这块积木不能改变什么,于是大家又一起想办法,最后用了一些辅助积木,延长和改造了坡度的倾斜度才成功。在最后的总结中,幼儿也逐渐发现汽车的动力、速度、汽车的外形特征、坡度都会影响汽车下坡时的安全,但是坡度的高低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接触了知识概念性的科学经验,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有了更多的观察和思考。
5.创新评价——关注幼儿体验过程扎根实践。儿童不乏创造意识,他们的很多奇思妙想更是冲击着成人对科学的理解。比如:在高架上建造三层全自动停车场;高架中心修建动物园等。作为教师,应该接纳、支持、和鼓励幼儿以不寻常的方式进行科学探索,开放活动空间、游戏材料等,适时提供科学建议,鼓励他们尝试新实验和解决新问题,允许他们用个性化、多元化的表征方式表达他们对事物和现象的理解。
行为至此,让我想起朱永通先生《教育的细节》这一书,朱先生是在我们每个人天天都能碰到看到的那些小细节里去不懈地做着一篇篇足可以被冠之以大字的文章。学校教育往往就是由一个个细节、一件件小事构成的,关注这样的细节和小事,追寻幼儿喜欢的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金鑫、杨梦萍,博物意识下的儿童科学探究学习及支持策略《早期教育》2018.1
[2]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朱永通,《教育的细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