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进入初中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接受初中教育的条件。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时机。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学 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初动力,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那么如何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呢,本人结合调研和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1、明晰事理,提高认识
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不是天生俱有的,它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鲁迅先生原本想通过学医来医治中国人民的病痛,后来他意识到只有唤起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提高中国人的觉悟,才能真正根治中国人的 “ 病痛 ” 。于是他弃医从文,拿起笔写了大量的惊世之作,从此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可见,需要就是动力,需要也能带来兴趣。青少年时期,正是身心发展,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课正为为了适应青少年的成长,课本向学生介绍了心理品质、思想道德、法律常识、基本国情等知识,内容丰富多彩,材料典型,充满了科学的辩证唯物世界观与方法论,这些知识正是中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营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渗透,帮助学生提高觉悟,加深认识学习的目的性,学生的内动力才能得到激发,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学,就会变 “ 要我学 ” 为 “ 我要学 ” ,自觉地接受教育,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创设情境,融洽气氛
教育理论证明,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能使人心情愉悦、精神爽逸、思路敏捷,以及潜能与兴趣得到较好的发挥。所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个体潜能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转变角色,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领导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要放下架子,与学生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学生的精神才能得到松驰,心情才能愉悦,学习的激情才能得到释放,学习的兴趣也就自然激发起来。其次,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增长才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师应根据教材与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要留学生时间与空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积极思考和探索,教师要少讲精讲,让学生多讲多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潜能、创新思想才能较好地发挥,并在教学活动这一过程中感受快乐,构建新知,提高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好习惯。
3、以本育情,以文激趣
《思想政治》教材考慮到中学生有好学、好奇等特点,教材在编排中做到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一章节都设有 “ 名人名言、想一想、做一做、提示与活动 ” ,开辟了 “ 学习与思考、探究与活动 ” 等专栏。尤其是从七年级开始的《思想品德》课在编排设计上新颖独特,以 “ 我 ” 的成长为线索,以及在 “ 我 ” 的成长过程中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系统安排了心理健康、道德规范、法律常识、国情教育等内容,内容丰富多彩,材料紧贴生活,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为了增强教材的新颖性与趣味性,每一章节还设有主题探究,每课都附有 “ 相关链接 ” 的知识,插图形象生动,突出了学生在课堂的 “ 活动 ” ,这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学生热爱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地使用教材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做到以本育情,以文激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并在思想感情上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4、走出课堂,感受生活
初中生具有好学、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等特点。持久的课堂教学对他们好动的天性是一种禁锢,他们渴望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了解社会生活。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实际,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并组织学生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观察、分析与讨论,发表见解,使他们的思想、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课 “ 新学校,新同学 ” 一节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观校园景观、主要建筑、教学设施等,师生边观察、边议论,畅谈新学校的前景,感受新学校、新同学的真实面貌,从而热爱新学校、新同学、新的学习生活。又如在上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珍爱生命》 “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 一课节,如果教师在课堂大讲生命如何如何精彩,学生的感受还是不深的,教师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去,让学生认真观察世间的每一棵小草,每一片树叶,每一只昆虫,它们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事物的实践中,加深对大自然的认识,增强对生命的热爱与相互关爱。学生在参与中兴趣浓、热情高,教学效果也好。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多从学生的学习角度考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预期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学 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初动力,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那么如何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呢,本人结合调研和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1、明晰事理,提高认识
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不是天生俱有的,它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鲁迅先生原本想通过学医来医治中国人民的病痛,后来他意识到只有唤起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提高中国人的觉悟,才能真正根治中国人的 “ 病痛 ” 。于是他弃医从文,拿起笔写了大量的惊世之作,从此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可见,需要就是动力,需要也能带来兴趣。青少年时期,正是身心发展,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课正为为了适应青少年的成长,课本向学生介绍了心理品质、思想道德、法律常识、基本国情等知识,内容丰富多彩,材料典型,充满了科学的辩证唯物世界观与方法论,这些知识正是中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营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渗透,帮助学生提高觉悟,加深认识学习的目的性,学生的内动力才能得到激发,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学,就会变 “ 要我学 ” 为 “ 我要学 ” ,自觉地接受教育,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创设情境,融洽气氛
教育理论证明,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能使人心情愉悦、精神爽逸、思路敏捷,以及潜能与兴趣得到较好的发挥。所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个体潜能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转变角色,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领导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要放下架子,与学生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学生的精神才能得到松驰,心情才能愉悦,学习的激情才能得到释放,学习的兴趣也就自然激发起来。其次,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增长才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师应根据教材与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要留学生时间与空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积极思考和探索,教师要少讲精讲,让学生多讲多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潜能、创新思想才能较好地发挥,并在教学活动这一过程中感受快乐,构建新知,提高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好习惯。
3、以本育情,以文激趣
《思想政治》教材考慮到中学生有好学、好奇等特点,教材在编排中做到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一章节都设有 “ 名人名言、想一想、做一做、提示与活动 ” ,开辟了 “ 学习与思考、探究与活动 ” 等专栏。尤其是从七年级开始的《思想品德》课在编排设计上新颖独特,以 “ 我 ” 的成长为线索,以及在 “ 我 ” 的成长过程中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系统安排了心理健康、道德规范、法律常识、国情教育等内容,内容丰富多彩,材料紧贴生活,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为了增强教材的新颖性与趣味性,每一章节还设有主题探究,每课都附有 “ 相关链接 ” 的知识,插图形象生动,突出了学生在课堂的 “ 活动 ” ,这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学生热爱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地使用教材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做到以本育情,以文激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并在思想感情上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4、走出课堂,感受生活
初中生具有好学、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等特点。持久的课堂教学对他们好动的天性是一种禁锢,他们渴望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了解社会生活。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实际,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并组织学生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观察、分析与讨论,发表见解,使他们的思想、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课 “ 新学校,新同学 ” 一节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观校园景观、主要建筑、教学设施等,师生边观察、边议论,畅谈新学校的前景,感受新学校、新同学的真实面貌,从而热爱新学校、新同学、新的学习生活。又如在上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珍爱生命》 “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 一课节,如果教师在课堂大讲生命如何如何精彩,学生的感受还是不深的,教师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去,让学生认真观察世间的每一棵小草,每一片树叶,每一只昆虫,它们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事物的实践中,加深对大自然的认识,增强对生命的热爱与相互关爱。学生在参与中兴趣浓、热情高,教学效果也好。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多从学生的学习角度考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