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我们在城市规划编制中普遍存在现状调研不充分,基础资料不清晰的问题,造成规划成果质量不高。随着规划编制层次变化,针对片区的规划设计,如何更好地保期保质的完成规划编制任务是规划编制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规划设计部门对现状调查更加详细、全面,并结合空间大数据模型开展调研工作。并取得了现状调研的成功,有利支撑了规划编制。
关键词:现状调研;大数据;规划编制
开展城市现状调研,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必要的前期工作,有利于制定符合实际、科学性、操作性的规划方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都对现状调研的重要性,调研内容等进行了规定。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轻现状重规划,造成规划编制很炫,但因现状调研不踏实,规划落不了地的问题。现状调研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成为规划实施难落地的因素之一。
1 对现状调研的理解
不同层级的城市规划编制所需的基础资料类型不尽相同,针对笔者参加的本次项目主要包括:勘察测量资料、产业、人口、土地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分布、道路交通,以及规划编制范围的相关规划等。同时对以下几类资料也在规划编制中引起重视:
1.1 用地及房屋产权资料
在项目调研中,针对建筑物的现状资料,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建设年限
等都做了深入调研。
1.2 地下空间开发情况
在当前城市土地开发空间紧张的形势下,立体开发模式成为发展趋势,地下空间的利用与使用已纳入规划现状调研中,成为主要的编制内容。
1.3 公众意愿调查
扩大公众参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让公众监督规划制定与实施全过程,是《城乡规划法》要求的。
1.4 相关规划情况汇总
相关规划包括已批的上位规划、专项规划、用地规划审批情况,以及其他部门的规划方案等,这些也是
现状调研的主要内容。
1.5 大数据分析
基础调研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而这些数据信息中必须进行分类与统计,通过汇总计算,从中提取对规划编制有用的数据,主要包括测绘、人口、用地、交通、建筑、产权、地价等。同时为把现状调研资料做到精细化,在基础测绘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空间模型,将现状调研从平面转向立体模式,使得数据收集更为具体。
2 中山路核心区现状调研情况
2.1 规划范围
北起新华大街、东起呼伦贝尔南路、南至健康街、西至文化宫路及公园东路,用地面积139公顷。
2.2 用地情况
通过对现状的调研,按照新的用地分类标准,现状用地主要以沿街分布大量的高层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地块内大部分年代较久的住宅及居住区服务设施用地以及少量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为主。
现状用地布局呈现,沿街主要以建筑高度较高的商业、酒店、办公等设施,所围合的地块内部用地多为4—6层左右的住宅和1层为主的凉房、平房用地,形成“城墙”式用布局。
住宅用地:规划区内的住宅区多数为80年代政府部门建设的“单位大院”约 30 个,现状住宅楼多为4—6层的砖混结构。因某种原因,多数住宅小区缺少物业管理,小区环境较差。住宅楼布局缺少规划,部分住宅楼间距不能满足视觉卫生、日照要求。用地面积 42.63 ha ,占总用地 30.63 %。建筑面积79.8 万m2,占总建筑面积 29.5%。
商业用地:在规划用地内,集中了占地面积 37.81 ha,占总用地27.17%。近147 万m2的商业设施,包括近50家大型商场、购物中心、大型超市、美食中心、星级酒店等。商业设施大部分布置于中山路与锡林路两侧,形成了“城墙式”的商业界面。
2.3 人口情况
根据调研,现状人口约 3.4万人,现状家庭 10629 户。人口结构主要以在中心区附近工作的年轻租房户及老年家庭为主。多数房屋因该区域的租金较高都用于出租,这也是造成小区难于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人没有离开现住地,多数因为已经习惯的居住环境和离医疗机构较近等原因。
2.4 建筑情况
通过对现状建筑的调研,规划区内涉及建筑 1343 栋,总建筑用地 482330.61m2,总建筑面积2712065.41m2。现状容积率1.95,现状建筑密度 34.66%。
现状住宅建筑多为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建设,多为4—6层的砖混结构,外墙没有保温层,建筑周边环境及日照间距都较差。
按照建筑质量分为好、中、差三等。规划保留建筑质量好的和部分建筑质量中的,拆除全部建筑质量差的。规划将规划区内的平房、多层住宅楼及其凉房全部分期进行拆除。拆除部分沿街多层办公建筑。拆建建筑1221栋,涉及建筑用地35万m2 ,建筑面积143万m2。
2.5 道路交通
根据《呼和浩特市综合交通规划》对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现状的调研,道路用地面积 19.40 ha,占总用地13.94%。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呈面状,與3条主干道、4条次干路、14条支路交汇。道路网密度7.17km/km2,其中主干路密度1.6km/km2 ,次干路1.87km/km2,支干路3.69km/km2。主干路、次干路道路网密度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但支干路密度没有达到商业区10-12 km/km2的要求。规划区内涉及12个地下和地上停车场,现状停车位1558个。
2.6公共空间
根据现场调研和模型分析,规划用地范围内除新华广场、商业街广场一些孤立的公共空间外,没有公共的开阔空间。此外,在一些居住区和办公区内有一部分非公用的空间具有一定封闭性。沿街的一些开阔空间多用于了路边停车场。这些空间缺少相互的联络。
规划区整体空间天际线表现为,中山路与锡林路交叉口的商业建筑,天际线较为突出,最高建筑为海亮主楼158m。沿中山路和锡林路天际线略有变化,但缺少韵律感。而规划区内部区域天际线较为平缓。
2.7 现状存在的问题
通过现状调研,基于模型与数据分析,中山路核心区正在经历“功能性衰退”,城市中心城区已经不能满足各种需求,各种矛盾的凸显造成中心的影响力的下降,成为城市发展的桎梏。住宅居住环境整体较差,亟待改善;商业服务设施过度集中,沿街布局,使得行人、车辆基本集中于中山路与锡林路的沿街面;道路交通系统的设计不合理,造成交通的整体拥堵,使得交通的拥堵,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缺失与失落,造成中心区凝聚力、活力不足。
3 调研方法深化
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城市规划方案孕育的过程,是对城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在项目中使用空间模型和大数据分析方法,项目在规划成果阶段通过掌握详实的资料,使得规划编制进展顺利,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中心城区更新改造的规划内容。当然,通过该项目的调研工作,笔者认为现状调研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深化。
引进GIS项目管理系统,在系统平台“一张图”的基础上进行基础资料收集、用地适用性、地价等级分析等,同时识别相关规划的意图与核心控制要素,最终形成现状调研成果。
引进第三方调研团队,主要负责外业调查、通过采集现状照片、公众问卷、信息采集等形式,对项目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土地使用、公众意愿、道路交通等方面展开调查。调研团队的参与能够更好地收集到实时、全面的资料,有利于成果质量的提高。
4 结语
实践证明,采取空间模型和大数据分析现状调研方法,并与其他方法结合,不但提高了现状调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现状调研的质量,为规划成果的高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鉴于现状调研是规划编制的必要环节,探索在不同层次规划编制中引进先进的调研方法是值得尝试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005
[2]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呼和浩特市中山路核心区规划 2012
[3]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呼和浩特市综合交通规划 2012
关键词:现状调研;大数据;规划编制
开展城市现状调研,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必要的前期工作,有利于制定符合实际、科学性、操作性的规划方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都对现状调研的重要性,调研内容等进行了规定。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轻现状重规划,造成规划编制很炫,但因现状调研不踏实,规划落不了地的问题。现状调研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成为规划实施难落地的因素之一。
1 对现状调研的理解
不同层级的城市规划编制所需的基础资料类型不尽相同,针对笔者参加的本次项目主要包括:勘察测量资料、产业、人口、土地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分布、道路交通,以及规划编制范围的相关规划等。同时对以下几类资料也在规划编制中引起重视:
1.1 用地及房屋产权资料
在项目调研中,针对建筑物的现状资料,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建设年限
等都做了深入调研。
1.2 地下空间开发情况
在当前城市土地开发空间紧张的形势下,立体开发模式成为发展趋势,地下空间的利用与使用已纳入规划现状调研中,成为主要的编制内容。
1.3 公众意愿调查
扩大公众参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让公众监督规划制定与实施全过程,是《城乡规划法》要求的。
1.4 相关规划情况汇总
相关规划包括已批的上位规划、专项规划、用地规划审批情况,以及其他部门的规划方案等,这些也是
现状调研的主要内容。
1.5 大数据分析
基础调研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而这些数据信息中必须进行分类与统计,通过汇总计算,从中提取对规划编制有用的数据,主要包括测绘、人口、用地、交通、建筑、产权、地价等。同时为把现状调研资料做到精细化,在基础测绘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空间模型,将现状调研从平面转向立体模式,使得数据收集更为具体。
2 中山路核心区现状调研情况
2.1 规划范围
北起新华大街、东起呼伦贝尔南路、南至健康街、西至文化宫路及公园东路,用地面积139公顷。
2.2 用地情况
通过对现状的调研,按照新的用地分类标准,现状用地主要以沿街分布大量的高层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地块内大部分年代较久的住宅及居住区服务设施用地以及少量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为主。
现状用地布局呈现,沿街主要以建筑高度较高的商业、酒店、办公等设施,所围合的地块内部用地多为4—6层左右的住宅和1层为主的凉房、平房用地,形成“城墙”式用布局。
住宅用地:规划区内的住宅区多数为80年代政府部门建设的“单位大院”约 30 个,现状住宅楼多为4—6层的砖混结构。因某种原因,多数住宅小区缺少物业管理,小区环境较差。住宅楼布局缺少规划,部分住宅楼间距不能满足视觉卫生、日照要求。用地面积 42.63 ha ,占总用地 30.63 %。建筑面积79.8 万m2,占总建筑面积 29.5%。
商业用地:在规划用地内,集中了占地面积 37.81 ha,占总用地27.17%。近147 万m2的商业设施,包括近50家大型商场、购物中心、大型超市、美食中心、星级酒店等。商业设施大部分布置于中山路与锡林路两侧,形成了“城墙式”的商业界面。
2.3 人口情况
根据调研,现状人口约 3.4万人,现状家庭 10629 户。人口结构主要以在中心区附近工作的年轻租房户及老年家庭为主。多数房屋因该区域的租金较高都用于出租,这也是造成小区难于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人没有离开现住地,多数因为已经习惯的居住环境和离医疗机构较近等原因。
2.4 建筑情况
通过对现状建筑的调研,规划区内涉及建筑 1343 栋,总建筑用地 482330.61m2,总建筑面积2712065.41m2。现状容积率1.95,现状建筑密度 34.66%。
现状住宅建筑多为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建设,多为4—6层的砖混结构,外墙没有保温层,建筑周边环境及日照间距都较差。
按照建筑质量分为好、中、差三等。规划保留建筑质量好的和部分建筑质量中的,拆除全部建筑质量差的。规划将规划区内的平房、多层住宅楼及其凉房全部分期进行拆除。拆除部分沿街多层办公建筑。拆建建筑1221栋,涉及建筑用地35万m2 ,建筑面积143万m2。
2.5 道路交通
根据《呼和浩特市综合交通规划》对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现状的调研,道路用地面积 19.40 ha,占总用地13.94%。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呈面状,與3条主干道、4条次干路、14条支路交汇。道路网密度7.17km/km2,其中主干路密度1.6km/km2 ,次干路1.87km/km2,支干路3.69km/km2。主干路、次干路道路网密度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但支干路密度没有达到商业区10-12 km/km2的要求。规划区内涉及12个地下和地上停车场,现状停车位1558个。
2.6公共空间
根据现场调研和模型分析,规划用地范围内除新华广场、商业街广场一些孤立的公共空间外,没有公共的开阔空间。此外,在一些居住区和办公区内有一部分非公用的空间具有一定封闭性。沿街的一些开阔空间多用于了路边停车场。这些空间缺少相互的联络。
规划区整体空间天际线表现为,中山路与锡林路交叉口的商业建筑,天际线较为突出,最高建筑为海亮主楼158m。沿中山路和锡林路天际线略有变化,但缺少韵律感。而规划区内部区域天际线较为平缓。
2.7 现状存在的问题
通过现状调研,基于模型与数据分析,中山路核心区正在经历“功能性衰退”,城市中心城区已经不能满足各种需求,各种矛盾的凸显造成中心的影响力的下降,成为城市发展的桎梏。住宅居住环境整体较差,亟待改善;商业服务设施过度集中,沿街布局,使得行人、车辆基本集中于中山路与锡林路的沿街面;道路交通系统的设计不合理,造成交通的整体拥堵,使得交通的拥堵,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缺失与失落,造成中心区凝聚力、活力不足。
3 调研方法深化
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城市规划方案孕育的过程,是对城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在项目中使用空间模型和大数据分析方法,项目在规划成果阶段通过掌握详实的资料,使得规划编制进展顺利,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中心城区更新改造的规划内容。当然,通过该项目的调研工作,笔者认为现状调研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深化。
引进GIS项目管理系统,在系统平台“一张图”的基础上进行基础资料收集、用地适用性、地价等级分析等,同时识别相关规划的意图与核心控制要素,最终形成现状调研成果。
引进第三方调研团队,主要负责外业调查、通过采集现状照片、公众问卷、信息采集等形式,对项目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土地使用、公众意愿、道路交通等方面展开调查。调研团队的参与能够更好地收集到实时、全面的资料,有利于成果质量的提高。
4 结语
实践证明,采取空间模型和大数据分析现状调研方法,并与其他方法结合,不但提高了现状调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现状调研的质量,为规划成果的高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鉴于现状调研是规划编制的必要环节,探索在不同层次规划编制中引进先进的调研方法是值得尝试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005
[2]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呼和浩特市中山路核心区规划 2012
[3]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呼和浩特市综合交通规划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