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了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教学改革等。从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力争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一、引 言
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到目前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高校大学计算机教育分为两种:其一是指面向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其二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因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左右,所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解决自己的专业问题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计算机技术是当代众多新兴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技术,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天只有半个多世纪,其应用范围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由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结合起来的信息产业,已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发展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经济、金融、国防及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和保证。正因计算机技术表现出无与论比的重要性,所以人们把它视为与语言、文字、活字印刷并列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这项新兴技术正在蓬勃发展。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提高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掌握计算机这个通用的智能化工具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家们曾寓言,21世纪的文盲已不是是否识字的问题,而是是否会不会使用计算机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不会使用计算机就是当代的“文盲”。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过分,但说明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高校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城市的,有农村的;有经济发达地区的,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有些在高中时代就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有些学生从来没见过电脑。笔者连续多年在本科生中做过问卷调查,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为自学,或跟家长学的,主要应用是上网浏览、收发邮件、玩游戏、聊天等,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还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任务依然很繁重。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大学生素质的突出标志,这也就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在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个过程是有计划的,显性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其升华为信息素养,学生把吸纳的知识转化为才能,这个过程是隐性的,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对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遵循“以应用为中心”的原则,使学生具有随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自行提高水平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尝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与社会同步,改革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都已认识到进入信息时代,人们不懂计算机知识,不会使用计算机就是“信息时代的文盲”。因为计算机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培养21世纪新一代人才的战略高度上,深刻理解和认识计算机教育在整个教学组织和达到培养目标中的深远含义和重要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进行长远的考虑,确定明确的目标。
在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各专业中,应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放在培养能力和面向应用方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的智能工具,为本专业后继课的学习、研究乃至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组织教学的整个教学活动中,一是让学生建立起“计算机意识”,就是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二是知道什么问题能用计算机解决,什么问题不能用计算机解决,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三是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因为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在学校学的知识不是一劳永逸的,所以要通过自学来更新自己的知识。
2.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
多年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按照三个(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层次安排实施的,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层次在各高校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一层次最多只实现了计算机软件基础的教学,尚未进行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教学,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感官认识。2006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制订《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对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重新作了修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大公共课程和小公共课程两部分。其中的大公共课程教学按模块化形式进行设计,由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其使用、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因特网)基本应用、电子政务基础、电子商务基础、数据库系统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等模块组成,这些内容都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知应会的。小公共课的教学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科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以便为学生在某一信息技术方向上作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的知识,所以学校应更多地向学生提供符合其专业特点和爱好的选修课供学生学习,以便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反映了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新型教学模式是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指导教学的重要教育思想,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反映。传统的教学模式离不开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黑板、粉笔、课本、嘴巴等);新型教学模式离不开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一系列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媒体。教学模式体现教学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是教学中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具体体现。因此,新型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正确调整教学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四要素关系的核心可概括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辅”。与此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平台之上的教学模式是:第一,发挥以计算机及网络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使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第二,在培养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中,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会取得更佳的效果,因特网和校园网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第三,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是多媒体技术强大魅力的体现。在教学中特别要重视教与学这两个环节,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第四,在短时间内要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以计算机及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同时传播大量的信息。
4.提高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实践学不会,为此改变了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特别注重“精讲多练”。所谓“精讲”,就是在教学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难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基础知识让学生自学。如汉字输入法,老师可以简单介绍,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学一种输入法即可。所谓“多练”,就是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如Windows、Office部分内容就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学生反映形象直观,图文并茂,易于理解,记忆深刻,收效很好。
5.注重应用能力,改革考核方法。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要凭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试题类型目前多是测试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如何,不是考核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多数学校采用的这种考试方法,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我认为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方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突出操作技能和实验能力的考核。如在实验课上出一些考核操作技能和实验能力的题,主要检查学生操作技能和实验能力,同时也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学生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变被动的应试为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成为考试的主人。
(2)注重创新能力的考核。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若有创新,就可以给高分,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给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成绩为:笔试成绩+平时成绩+上机考试成绩。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加上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笔试成绩侧重于考查理论知识,上机成绩侧重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侧重对学生作业的检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
(4)通过多种方法考核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发布等栏目,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21世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全面改革,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司法警官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群众出版社,2008.4
2 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3 大学计算机基础.群众出版社,2006.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一、引 言
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到目前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高校大学计算机教育分为两种:其一是指面向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其二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因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左右,所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解决自己的专业问题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计算机技术是当代众多新兴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技术,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天只有半个多世纪,其应用范围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由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结合起来的信息产业,已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发展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经济、金融、国防及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和保证。正因计算机技术表现出无与论比的重要性,所以人们把它视为与语言、文字、活字印刷并列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这项新兴技术正在蓬勃发展。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提高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掌握计算机这个通用的智能化工具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家们曾寓言,21世纪的文盲已不是是否识字的问题,而是是否会不会使用计算机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不会使用计算机就是当代的“文盲”。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过分,但说明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高校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城市的,有农村的;有经济发达地区的,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有些在高中时代就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有些学生从来没见过电脑。笔者连续多年在本科生中做过问卷调查,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为自学,或跟家长学的,主要应用是上网浏览、收发邮件、玩游戏、聊天等,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还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任务依然很繁重。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大学生素质的突出标志,这也就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在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个过程是有计划的,显性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其升华为信息素养,学生把吸纳的知识转化为才能,这个过程是隐性的,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对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遵循“以应用为中心”的原则,使学生具有随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自行提高水平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尝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与社会同步,改革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都已认识到进入信息时代,人们不懂计算机知识,不会使用计算机就是“信息时代的文盲”。因为计算机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培养21世纪新一代人才的战略高度上,深刻理解和认识计算机教育在整个教学组织和达到培养目标中的深远含义和重要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进行长远的考虑,确定明确的目标。
在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各专业中,应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放在培养能力和面向应用方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的智能工具,为本专业后继课的学习、研究乃至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组织教学的整个教学活动中,一是让学生建立起“计算机意识”,就是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二是知道什么问题能用计算机解决,什么问题不能用计算机解决,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三是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因为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在学校学的知识不是一劳永逸的,所以要通过自学来更新自己的知识。
2.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
多年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按照三个(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层次安排实施的,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层次在各高校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一层次最多只实现了计算机软件基础的教学,尚未进行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教学,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感官认识。2006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制订《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对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重新作了修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大公共课程和小公共课程两部分。其中的大公共课程教学按模块化形式进行设计,由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其使用、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因特网)基本应用、电子政务基础、电子商务基础、数据库系统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等模块组成,这些内容都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知应会的。小公共课的教学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科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以便为学生在某一信息技术方向上作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的知识,所以学校应更多地向学生提供符合其专业特点和爱好的选修课供学生学习,以便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反映了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新型教学模式是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指导教学的重要教育思想,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反映。传统的教学模式离不开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黑板、粉笔、课本、嘴巴等);新型教学模式离不开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一系列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媒体。教学模式体现教学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是教学中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具体体现。因此,新型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正确调整教学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四要素关系的核心可概括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辅”。与此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平台之上的教学模式是:第一,发挥以计算机及网络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使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第二,在培养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中,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会取得更佳的效果,因特网和校园网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第三,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是多媒体技术强大魅力的体现。在教学中特别要重视教与学这两个环节,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第四,在短时间内要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以计算机及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同时传播大量的信息。
4.提高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实践学不会,为此改变了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特别注重“精讲多练”。所谓“精讲”,就是在教学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难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基础知识让学生自学。如汉字输入法,老师可以简单介绍,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学一种输入法即可。所谓“多练”,就是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如Windows、Office部分内容就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学生反映形象直观,图文并茂,易于理解,记忆深刻,收效很好。
5.注重应用能力,改革考核方法。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要凭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试题类型目前多是测试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如何,不是考核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多数学校采用的这种考试方法,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我认为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方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突出操作技能和实验能力的考核。如在实验课上出一些考核操作技能和实验能力的题,主要检查学生操作技能和实验能力,同时也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学生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变被动的应试为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成为考试的主人。
(2)注重创新能力的考核。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若有创新,就可以给高分,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给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成绩为:笔试成绩+平时成绩+上机考试成绩。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加上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笔试成绩侧重于考查理论知识,上机成绩侧重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侧重对学生作业的检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
(4)通过多种方法考核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发布等栏目,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21世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全面改革,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司法警官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群众出版社,2008.4
2 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3 大学计算机基础.群众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