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生态让人们重新思考地方文化的重要性、乡土人文环境的独特魅力,而原生态住屋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乡土文化、环境、社会的方式
原生态孕育于全球化、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的背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本土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促使人们开始对过去简单、朴素生活的向往,而原生态住屋则为人们提供了实现这种向往的一种方式。
源于原生态
原生态住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狭义层面上说,原生态住屋要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定义。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原生态住屋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初始的、质朴的、手工建造的住屋;从空间角度来说,原生态住屋是某一区域的人类在不断地适应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主动地运用自己所拥有的文化与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居住空间形态和聚落布局风貌。
可以说,原生态住屋展示了某一特定人群对环境的认知,提供了认同依据,不仅包含了一种特别的文化表述方式,展现了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系统和技术魅力,还展示了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物质技术手段。
从广义层面上说,原生态住屋是某一人群在某个时期、某个地域,在某种文化、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以某种特别方式产生的某种空间格局。因为原生态住屋是在文化与生态系统相互耦合的作用下产生的,而乡土文化是基于所处的乡土生态系统而构建的,所以原生态住屋必须具有地域、乡土文化及象征意义、技术、乡土材料这四个基本要素。
因此原生态住屋的设计不是一个简单住屋的单体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不仅包括了对文脉的理解、对乡土文化的撷取、对建造技术的延续和创新,还包括了对周边人文环境的理解与认知、对自发的民间传统的认识。
设计原则
取材于大自然 原生态住屋选材主要来自于本地简单的未深加工的材料,这些材料显著地减少了获取、加工、运输所需要的能源。不但可以表现出场地的历史沧桑感,还能更直观地展示乡土住宅的风貌。
例如我国的徽派建筑,它是南方建筑的代表类型,其建筑造型和内部结构充分展示了徽派建筑材料的丰富性,与徽州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此地产松柏等木材,也生产桐油等涂料,群山之间还有烧制砖瓦的粘土及各类石材,因而徽派民居多以青砖叠砌,灰泥接缝,白灰粉墙,屋顶覆盖黛瓦,梁、柱、檩、内墙、门、窗则以木材为主(图1)。
在随后的20世纪初期,英国的阿旺·泰瑞尔(Avan Tyrell)住宅的设计就使用了传统的红砖、烧石、墙面等地方乡土材料以及从小型农舍获取原料的拼合形式(图2)。相反,美国建筑师赖特设计的罗比住宅则显示出对现代文化的宽容接纳。整个住宅反映了“一个建筑师如何以自身所熟悉并具有真实生命的材料,在依循机能需求下,反映出当下环境的现实性与这种现实性中的美感可能,并在其中寻求生命个体与宇宙自然和谐关系的坚持态度”(图3)。
而另一个成功地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案例就是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大奖的墨西哥马利克纳科住宅,ASLA大奖评委会在评价中说道,“设计师非常精确地捕捉了墨西哥所特有的色彩、质感和文化,同时又极具现代感。茂盛的植物看上去生机勃勃,引人入胜”。
再现乡土精神 原生态住屋的乡土精神是基于本土文化和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一方面本土文化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随着时间而不断延续的,但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断裂,而是与新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也是一个不断演替的大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巨大的变化。
瑞士建筑评论家吉迪恩认为建筑是可以不借助任何形式的模仿来吸纳乡土精神的。正如浙北地区的民居,在明初之前主要受徽派建筑影响,后期特别是在清代之后,其住宅类型在本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乡土气息的民居建筑群(图4)。
而在国际上很多建筑师也都注重吸取当地的乡土精神。瑞士著名的菲拉威尔住宅就是在改造的过程中,汲取了当地富有乡土特色的农业建筑风格。住宅的南入口增设了全玻璃扩建体,玻璃体外侧安装了条板式木材层,与整栋建筑外侧的木板层形成一个整体,以此来呼应当地的住宅建筑风格。其屋顶改造成类似于仓库的形状,而底部则保持了原貌(图5)。
富有乡土风格的还有墨西哥建筑师巴拉甘所设计的住宅,他的设计源于儿时家乡的美好回忆及村庄、建筑形式、气候和阳光。正如他在瓜达拉哈设计的住宅一样,材料全部来自当地易获得的火山岩石,建筑的形态也相应地体现出这些石材的特征,石材的表面也依然保留其粗犷的质感,展示材料的真实本质。这些材料仍旧保留了现代主义形式,简洁大方却又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材料的乡土特色,毫无造作之感(图6)。
尊重自然 基于现代文化、现代技术的现代建筑常常给人以傲慢、表现欲极强的感觉,而原生态住屋则寻求的是如何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又不得不提到美国伟大的建筑师赖特,其在设计的住宅中也强调了自然通风的重要性。简考布斯住宅Ⅱ就充分展现了这位建筑大师娴熟地运用自然环境条件的技能。整个住宅设计充分考虑了如何利用被动式太阳能取暖进行节能、住宅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问题。
在他的建筑总图布局中,他将住宅的玻璃窗设计为两层楼高的大玻璃窗,这种设计为一、二层的大部分空间提供了充足的阳光,而起居室的采光和通风则通过背面的条窗来解决,屋顶的天窗则保证了楼梯间及卫生间的采光要求。为了避免冬季寒冷的西南风对住宅的侵袭,赖特首先在住宅的前面设计了一个下沉式圆形庭院。然后将建筑的背面用生土堆至二层窗台,形成一个斜坡,使风顺坡而上越过建筑。这样的设计既能保证在冬季防风,又能在夏季兜风,两者相辅相成。
而最别出心裁的设计则要数建筑的入口,赖特把入口设在建筑东侧的背后,使访问者先经过一段收缩视线的覆土通道,到达建筑南面之后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乡村的美景尽收眼底,取得了“欲扬先抑”的效果(图7)。
(王云才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教授;赵岩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硕士研究生。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原生态孕育于全球化、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的背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本土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促使人们开始对过去简单、朴素生活的向往,而原生态住屋则为人们提供了实现这种向往的一种方式。
源于原生态
原生态住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狭义层面上说,原生态住屋要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定义。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原生态住屋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初始的、质朴的、手工建造的住屋;从空间角度来说,原生态住屋是某一区域的人类在不断地适应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主动地运用自己所拥有的文化与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居住空间形态和聚落布局风貌。
可以说,原生态住屋展示了某一特定人群对环境的认知,提供了认同依据,不仅包含了一种特别的文化表述方式,展现了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系统和技术魅力,还展示了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物质技术手段。
从广义层面上说,原生态住屋是某一人群在某个时期、某个地域,在某种文化、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以某种特别方式产生的某种空间格局。因为原生态住屋是在文化与生态系统相互耦合的作用下产生的,而乡土文化是基于所处的乡土生态系统而构建的,所以原生态住屋必须具有地域、乡土文化及象征意义、技术、乡土材料这四个基本要素。
因此原生态住屋的设计不是一个简单住屋的单体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不仅包括了对文脉的理解、对乡土文化的撷取、对建造技术的延续和创新,还包括了对周边人文环境的理解与认知、对自发的民间传统的认识。
设计原则
取材于大自然 原生态住屋选材主要来自于本地简单的未深加工的材料,这些材料显著地减少了获取、加工、运输所需要的能源。不但可以表现出场地的历史沧桑感,还能更直观地展示乡土住宅的风貌。
例如我国的徽派建筑,它是南方建筑的代表类型,其建筑造型和内部结构充分展示了徽派建筑材料的丰富性,与徽州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此地产松柏等木材,也生产桐油等涂料,群山之间还有烧制砖瓦的粘土及各类石材,因而徽派民居多以青砖叠砌,灰泥接缝,白灰粉墙,屋顶覆盖黛瓦,梁、柱、檩、内墙、门、窗则以木材为主(图1)。
在随后的20世纪初期,英国的阿旺·泰瑞尔(Avan Tyrell)住宅的设计就使用了传统的红砖、烧石、墙面等地方乡土材料以及从小型农舍获取原料的拼合形式(图2)。相反,美国建筑师赖特设计的罗比住宅则显示出对现代文化的宽容接纳。整个住宅反映了“一个建筑师如何以自身所熟悉并具有真实生命的材料,在依循机能需求下,反映出当下环境的现实性与这种现实性中的美感可能,并在其中寻求生命个体与宇宙自然和谐关系的坚持态度”(图3)。
而另一个成功地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案例就是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大奖的墨西哥马利克纳科住宅,ASLA大奖评委会在评价中说道,“设计师非常精确地捕捉了墨西哥所特有的色彩、质感和文化,同时又极具现代感。茂盛的植物看上去生机勃勃,引人入胜”。
再现乡土精神 原生态住屋的乡土精神是基于本土文化和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一方面本土文化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随着时间而不断延续的,但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断裂,而是与新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也是一个不断演替的大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巨大的变化。
瑞士建筑评论家吉迪恩认为建筑是可以不借助任何形式的模仿来吸纳乡土精神的。正如浙北地区的民居,在明初之前主要受徽派建筑影响,后期特别是在清代之后,其住宅类型在本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乡土气息的民居建筑群(图4)。
而在国际上很多建筑师也都注重吸取当地的乡土精神。瑞士著名的菲拉威尔住宅就是在改造的过程中,汲取了当地富有乡土特色的农业建筑风格。住宅的南入口增设了全玻璃扩建体,玻璃体外侧安装了条板式木材层,与整栋建筑外侧的木板层形成一个整体,以此来呼应当地的住宅建筑风格。其屋顶改造成类似于仓库的形状,而底部则保持了原貌(图5)。
富有乡土风格的还有墨西哥建筑师巴拉甘所设计的住宅,他的设计源于儿时家乡的美好回忆及村庄、建筑形式、气候和阳光。正如他在瓜达拉哈设计的住宅一样,材料全部来自当地易获得的火山岩石,建筑的形态也相应地体现出这些石材的特征,石材的表面也依然保留其粗犷的质感,展示材料的真实本质。这些材料仍旧保留了现代主义形式,简洁大方却又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材料的乡土特色,毫无造作之感(图6)。
尊重自然 基于现代文化、现代技术的现代建筑常常给人以傲慢、表现欲极强的感觉,而原生态住屋则寻求的是如何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又不得不提到美国伟大的建筑师赖特,其在设计的住宅中也强调了自然通风的重要性。简考布斯住宅Ⅱ就充分展现了这位建筑大师娴熟地运用自然环境条件的技能。整个住宅设计充分考虑了如何利用被动式太阳能取暖进行节能、住宅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问题。
在他的建筑总图布局中,他将住宅的玻璃窗设计为两层楼高的大玻璃窗,这种设计为一、二层的大部分空间提供了充足的阳光,而起居室的采光和通风则通过背面的条窗来解决,屋顶的天窗则保证了楼梯间及卫生间的采光要求。为了避免冬季寒冷的西南风对住宅的侵袭,赖特首先在住宅的前面设计了一个下沉式圆形庭院。然后将建筑的背面用生土堆至二层窗台,形成一个斜坡,使风顺坡而上越过建筑。这样的设计既能保证在冬季防风,又能在夏季兜风,两者相辅相成。
而最别出心裁的设计则要数建筑的入口,赖特把入口设在建筑东侧的背后,使访问者先经过一段收缩视线的覆土通道,到达建筑南面之后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乡村的美景尽收眼底,取得了“欲扬先抑”的效果(图7)。
(王云才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教授;赵岩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硕士研究生。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