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贷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mao82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现在虽然我国的国有银行都成功上市融资,但是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其自身存在较高的内在风险特性,而银行贷款质量的优劣,信贷资产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对银行的经营成果乃至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战略对策;监管隐患
  [中图分类号]F832.4;D922.291.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12-02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甚高是金融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银行业经营风险因此增大,对可能诱发中国金融危机的产生留下隐患,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认真分析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解决中国商行业银行信贷风险高的问题,对于保证中国金融体系稳健康高效运行,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分析
  1.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
  (1)银行间恶性竞争。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和入世后金融准入的逐步兑现,外资银行将大批涌入,银行竞争强度日益加大。各银行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搞储蓄大战,为争夺客户、抢占市场不择手段,银行在面临吸存工作的“量”与放贷的“质”间的矛盾时,很难正确地处理二者间的关系并把握好“度”,这就给了企业可乘之机,多头开户、多头贷款、短贷长用现象屡禁不止,在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无法了解贷款企业的真实风险状况,致使监管隐患增加导致失控,金融秩序混乱。这种恶性竞争循环的后果就导致许多贷款成为不良,信贷风险大增。
  (2)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操作不规范。国有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仍存在责权利不明晰的问题。虽然各行信贷管理上都强调“三查”,但往往重贷轻管,贷前调查不细致、贷中执行不到位、贷后监督不得力,加之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经济结构、法律制度等变动很大,历史数据年度过短,不具可比性,不仅给风险计量增添了难度,同时也不利于信贷员的贷前调查;很多贷款在批复时要求先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根据工程进度发放贷款,而基层行执行时却往往置之不顾,在相关手续尚未办妥的情况下就将贷款一次性发放出去。
  (3)贷款资金趋向长期化。近年来我国银行短期贷款逐年减少,而中长期贷款占比则逐年增加,导致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同时,贷款资金集中化也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更加突出,对经济平衡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4)银行内控机制存在问题。首先,银行管理者贷款决策过程缺乏制约,行政化色彩浓厚,“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其次,银行内部控制还存在空白点,比如很多银行都拥有额度较大的抵债资产,但还未制定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等;此外,银行多层次的组织架构导致银行市场反应迟钝,影响了全行统一的风险控制和风险-收益的匹配,导致经营效益低下,不良资产大增。
  (5)信贷员综合素质不高,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信贷员工作的风险与回报难以平衡,以贷谋私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信贷损失。
  (6)行政干预多。地方政府干预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是信贷风险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地方政府将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完全寄托于银行贷款数量的多寡。为提高任职政绩,地方官员会千方百计令银行放贷。贷款一经发放,银行就犹如掉进了无底洞,因为这些项目往往由地方财政支出,而地方财政每年都在透支,拆东墙补西墙,常常只能勉强支付利息,银行出于终止贷款会得不偿失的考虑,只能给企业展期或要求企业资产重组。地方干预导致银行贷款出现不合规的款项,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2.借款企业等外部的原因
  (1)企业体制不健全是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根源。产权制度不完善、利益约束机制不对称,使得银行在信贷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信贷配给、投资饥渴症、企业行为短期化等问题接踵而至。转轨时期,大批企业亏损甚至倒闭,很多银行贷款化为虚有。
  (2)企业为获取贷款,不择手段,导致了寻租行为的出现,这些年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一些银行高级官员被拉下水,成为设租的源头,为一些不合条件的贷款开路,而这些贷款十有八九成为不良贷款,这种现象不仅对银行信贷业务的规范化设置了障碍,而且动摇了社会的信用基础,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的形象。
  (3)社会信用环境缺失。企业信用缺乏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银行业是由信用支撑的行业,社会诚信体系不单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生命线,而且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基本保障。然而由于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产权制度改革尚在进行之中,加上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社会上坑蒙拐骗、欠债不还、金融欺诈的失信现象时有发生。若任由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最终整个经济领域的公信力将会丧失,信用缺失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成为危害社会经济发展的壁垒,给银行带来的只会是信贷风险的剧增。
  (4)法制不健全。虽然目前我国已陆续出台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仍有一系列与信贷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信托法》、《政策性银行法》、《社会保障法》等尚未出台,而且出台的这些法律本身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甚至与国家政策相悖,致使银行在债权保全工作上障碍重重。债权银行一般只能回收其3%-15%的债权。“起诉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宣判,宣判不执行,执行不见效”这句顺口溜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由于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债权债务纠纷问题,常常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故银行一般不愿采用这种途径。如此一来,不但加大了银行潜在的信贷风险,更加剧了社会信用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5)金融市场发育迟缓且不规范,使得信贷风险的产生成为必然。一方面,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在直接融资有限的情况下,只好转向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居民投资无门,大量资金以存款储蓄形式涌入银行。对借款人的软债权和对存款人的硬债务,使得银行成为信贷风险的聚集地,在当前我国信贷衍生工具较为匮乏的条件下,银行只好被动地接受风险。
  二、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综合上述风险的来源,商业银行要建立起一套防范信贷风险的综合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
  加强信贷程序的管理,强化信贷业务操作、风险控制部门的相对分离,并建立起相对的风险调查、审查、审批、检查制约系统,实现贷款业务的科学决策。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分离开来,分别由不同层次的部门和独立的人员来承担,既能明确职责,加强自我约束,又能使每个环节相互监督和制约,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定完善的信贷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信贷档案的收集、保管、交接、检查等工作程序,并指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起到消除管理制度上的漏洞。
  2.健全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对信贷资金运行过程中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报,为控制风险提供信号。银行可以通过信息收集,逐步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如对区域信息数据应主要集中在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自然资源分布、环境状况、地区消费特点、地区政府管理水平、地区综合投资环境等,对客户信息数据应主要集中在企业历史信誉、企业管理素质、领导者素质、企业发展前景等非财务风险信息和客户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量状况等财务风险信息。通过对信贷风险的动态监测管理,整体的反映信贷风险程度和信贷资产质量状况,对爆发的潜在信贷风险采取预先防范措施,从而降低风险损失。
  3.建立科学的企业、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建立,各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企业、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发放贷款的基本标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等形式,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4.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制度
  在现有的《担保法》《物权法》基础上,要尽快健全抵押担保制度,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及时、顺利地变现。其次,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大额信贷提供担保。第三,国家应规定一定金额以上的贷款必须法定担保。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不同及申请人资信状况,要求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并对担保程序进行严格审查
  5.改善信贷风险控制考核激励机制
  商业银行必须改革现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薪酬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方而入手,建立一套既能调动信贷经营人员的积极性,又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信贷经营的激励约束机制低效的决策机制。加强权、责、利三者的时效性与可追索性。
  总之,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占领市场获取利润之外,还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不断强化内控管理的可操作性,积极防范信贷等各种风险,建立和完善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促进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银行的行业属性,决定银行在我国入世后,要首当其冲面对新的挑战和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一员,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就是要有创新,有胆略迎接并且战胜金融风险。正如副总理王岐山所说:“当前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依然严峻,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日本特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和核泄漏,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世界的融合不断加深。今后中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防范金融风险。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扩大内需,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郦锡文等.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和启示.建行网.
  [2]郦锡文.合规管理是核心风险管理.建行网.
  [3]李德等.中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中长期策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
  [4]冯彦明.商业银行业务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
  [5]赵庆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行业分析[M].中国金融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笔者对中小型企业国际会计准则的思考与研究,提出了几点对中小型企业自身特点和会计准则的看法。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中小型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24-02  中小型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资料显示,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
期刊
摘要:2009年底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一度冲击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给刚刚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的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造成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方面着手,分析中国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以防范类似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启示  [中图分类号]F815.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25-02  2
期刊
摘要:中美之间自由贸易的实现可谓困难重重,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双方认识的角度及所持的观点,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当各贸易国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时,便会出现矛盾,这也就是中美之间贸易障碍的根源。  关键词:重商主义;持续逆差;人民币汇率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22-02  一、美方的观点  1.中国
期刊
摘要: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反之,有效的商业信用也会促进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活跃,信用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商业信用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发展尤其重要,本论文分析了我国进出口企业商业信用现状,旨在找到我国进出口企业商业信用制度不完善之处,再根据《资本论》商业信用理论的相关启发,从内部和外部两个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证券市场2008年4月至2011年3月的52只股票的月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回归,检验CAPM模型在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结果表明,CAPM模型是非有效的。并进一步阐述了模型非有效的原因。  关键词:CAPM;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24;F83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19-02  一、研究方法  CAPM模型的形式为:R
期刊
摘要:加强项目管理中财务控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目前,我国项目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较多,包括:资金管理分散、工程成本管理弱化、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管理体制建设不顺、对财务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强工程项目财务控制的建议。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控制  [中图分类号]F2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21-02  一、加强项目管理中财务控
期刊
摘要: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环节,许多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事用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高三语文复习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些方法出现了与高考实践脱节的地方。笔者通过自己对语文新课标和高考考纲的解读,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高三语文复习浅谈一些想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复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ZARA独特营销模式的分析,探讨金融危机下ZARA营销额逆势增长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背后存在的潜在危机。  关键词:服装零售;快速时尚;营销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68-02  一、引言  ZARA从诞生之日起就以不可思议的扩张迅速壮大着,截止2009年,ZARA已在全世界56个国家,拥有了多达400
期刊
摘要:21世纪市场竞争的最终归宿点是人才的竞争,企业选用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让人才人尽其用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由此人力资源管理必然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相应对策,以此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
期刊
摘要:结合我国当下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现状,对供应链的信息管理模式进行信息化处理分析,理论上建立起一个基于internet的管理信息系统,使供应链的一端到另外一端的企业节点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全过程实现网络平台的实时动态性、并在一定基础上形成以信息流为主线的流程统一管理。  关键词:供应链;信息化;internet;动态性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