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历史教学;语言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图片导入法;
歌曲导入法;诗词导入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1—0117—01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初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恰当的导入方法,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几种实效性较强的历史课堂导入方法。
一、语言导入法
运用精彩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比如,在讲授《中国历史》第一课之前,教师可用下面这段语言进行导入:华夏五千年悠悠历史,积淀了多少文明与沧桑;川流不息的黄河之水,传承了多少信念与希望。中国历史,演绎了多少兴亡交替,凝聚了多少分分合合。中华民族面对挫折而不倒,历经劫难而不衰,原因正是凝聚在人们心中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屈原“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将个人的命运融入国家的命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尽满腹感慨。爱国是《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英雄气概;是陆游笔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临终嘱托;是岳飞“精忠报国,直捣黄龙,还我河山”的铮铮誓言;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雄心壮志;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爱国,是孙中山的奔走呼号;是毛泽东的星星之火;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是习近平的中国梦…… 这样的开场白,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热爱中国历史课。
二、故事导入法
所谓故事导入,是指教师运用与新课相关的资源,呈现其生动形象的情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进而对知识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作更好的铺垫。历史故事比较多,比如,“赵氏孤儿”、“孙膑和庞涓”、“垓下之围”、“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玄武门之变”、“杯酒释兵权”、“靖康之耻”、“长征的故事”等等,把这些故事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在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图片导入法
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画、地图、图表,不仅起到生动叙述、衬托补充课文的作用,它们本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是教材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起到“以图代文”、“无文之史”的作用。用挂图或投影的方式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画面,让生动形象的图画语言去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使抽象的文字具体化,这种导入法用于历史教学,效果甚好。比如,在讲授《秦统一六国》时,教师可先把秦始皇的画像图片展示出来,然后,对着图片这样介绍:同学们,这幅秦始皇画像是著名画家刘旦宅于1959年参考《历代帝王像》的古画风格创作的。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或旒冕,冕上的平板叫綖板。在丝带经过两耳的位置上,各垂一颗黄色的珠玉,叫“充耳不闻”。与此相称,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来,正好挡住眼睛的视线,叫“视而不见”。秦始皇身穿的冕服,按规定冕服上有12种图案,鞋是红色的。秦始皇腰间左侧戴有玉佩,还佩戴一柄长剑。他目光炯炯,虎视眈眈,一副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他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这样对着图片一介绍,学生们不仅获得了有关皇帝衣着方面的知识,还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
四、歌曲导入法
优美的歌曲往往能感染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如,在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时,可以先播放《国歌》,让同学们跟着合唱,激发起同学们的爱国情绪。然后,课堂提问: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是什么?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最后,顺势讲解:是的,它是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的革命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旋律激昂,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艰巨的民族复兴任务,需要不断振奋民族精神,《义勇军进行曲》永远警示我们勿忘国耻,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卧薪尝胆,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乘时光隧道回到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去领略那盛大、隆重的开国大典。这样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从而为讲授新课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五、诗词导入法
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精髓所在,运用诗词导入法,除了激趣之外,还能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在讲授《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唐诗朗诵视频,也可以直接朗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等,还可以让学生背诵。这样做,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编辑:孟刚
歌曲导入法;诗词导入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1—0117—01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初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恰当的导入方法,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几种实效性较强的历史课堂导入方法。
一、语言导入法
运用精彩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比如,在讲授《中国历史》第一课之前,教师可用下面这段语言进行导入:华夏五千年悠悠历史,积淀了多少文明与沧桑;川流不息的黄河之水,传承了多少信念与希望。中国历史,演绎了多少兴亡交替,凝聚了多少分分合合。中华民族面对挫折而不倒,历经劫难而不衰,原因正是凝聚在人们心中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屈原“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将个人的命运融入国家的命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尽满腹感慨。爱国是《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英雄气概;是陆游笔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临终嘱托;是岳飞“精忠报国,直捣黄龙,还我河山”的铮铮誓言;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雄心壮志;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爱国,是孙中山的奔走呼号;是毛泽东的星星之火;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是习近平的中国梦…… 这样的开场白,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热爱中国历史课。
二、故事导入法
所谓故事导入,是指教师运用与新课相关的资源,呈现其生动形象的情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进而对知识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作更好的铺垫。历史故事比较多,比如,“赵氏孤儿”、“孙膑和庞涓”、“垓下之围”、“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玄武门之变”、“杯酒释兵权”、“靖康之耻”、“长征的故事”等等,把这些故事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在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图片导入法
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画、地图、图表,不仅起到生动叙述、衬托补充课文的作用,它们本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是教材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起到“以图代文”、“无文之史”的作用。用挂图或投影的方式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画面,让生动形象的图画语言去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使抽象的文字具体化,这种导入法用于历史教学,效果甚好。比如,在讲授《秦统一六国》时,教师可先把秦始皇的画像图片展示出来,然后,对着图片这样介绍:同学们,这幅秦始皇画像是著名画家刘旦宅于1959年参考《历代帝王像》的古画风格创作的。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或旒冕,冕上的平板叫綖板。在丝带经过两耳的位置上,各垂一颗黄色的珠玉,叫“充耳不闻”。与此相称,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来,正好挡住眼睛的视线,叫“视而不见”。秦始皇身穿的冕服,按规定冕服上有12种图案,鞋是红色的。秦始皇腰间左侧戴有玉佩,还佩戴一柄长剑。他目光炯炯,虎视眈眈,一副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他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这样对着图片一介绍,学生们不仅获得了有关皇帝衣着方面的知识,还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
四、歌曲导入法
优美的歌曲往往能感染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如,在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时,可以先播放《国歌》,让同学们跟着合唱,激发起同学们的爱国情绪。然后,课堂提问: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是什么?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最后,顺势讲解:是的,它是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的革命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旋律激昂,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艰巨的民族复兴任务,需要不断振奋民族精神,《义勇军进行曲》永远警示我们勿忘国耻,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卧薪尝胆,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乘时光隧道回到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去领略那盛大、隆重的开国大典。这样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从而为讲授新课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五、诗词导入法
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精髓所在,运用诗词导入法,除了激趣之外,还能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在讲授《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唐诗朗诵视频,也可以直接朗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等,还可以让学生背诵。这样做,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