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钢铁电商平台还处于前期的用户沉淀和大数据积累阶段,尚未形成很好的盈利模式。
2015年,人们一致认为钢铁行业告别“深秋”,进入了“寒冬”。业内人士吐苦水说,这一轮钢价下跌行情已经持续了4年之久,钢材价格从当初的每吨5000元左右跌至现在不到2000元的价格。
正是在需求规模萎缩,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互联网+”成为钢铁业谋求转型升级的一个新驱动力。但业内人士也坦言,目前的电商平台只是“+互联网”,是一种简单的“物理反应”,还尚未发生“互联网+”式的“化学反应”。
电商平台涌起
有专家认为,造成目前钢铁产能过剩的表层原因是重复投资的无序竞争,导致产能增长速度快于需求增长速度的长期累积。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内钢铁流通领域环节过多的混乱局面造成了对真实需求的错误放大,这直接导致行业资源配置效率过低和错配。
传统的流通方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变刻不容缓,而这中间最关键的在于提高资金的流通效率,以及资源整合的时效性。
“钢铁行业的线下交易额是从钢铁生产商、代理商、服务商到最后的用钢企业,流动链条繁杂,信息传递缓慢,钢铁电商平台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有效整合了钢铁资源,将钢铁行业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纳入到了一个公开透明的机制当中,通过经营信息的对称来合理配置钢铁资源,实现供求关系的合理化,这样让整个钢铁行业如获新生。”在近期举行的第八届中国钢铁高峰论坛上,钢钢网的总经理张凯向《中国经济信息》在内的媒体和钢铁业同行如是表示。
近一两年来,钢铁电商的发展非常快,有统计显示,平台数目达到了200家左右,其交易量也占到了钢铁整个交易总量的20%左右。同时,其运营模式也出现了分化。据悉,目前数量最多的第二方钢铁电商平台,也就是由钢厂、钢贸商自建的电商化平台,但该类电商主体均长期活跃在传统的客户圈子,再生创新能力弱,自身的条件局限了其平台的横纵向的发展规模。
与此同时,第三方纯平台电商开放模式则成为趋势。国内号称第三方钢铁电商平台的较多,但真正的纯三方平台模式并不多。当前第三方钢铁电商平台已经分化成两个阵营,阵营一即为“自营+撮合”的重资产型平台,其典型代表是号称烧钱急先锋的“钢银、找钢网”等,平台自身也参与实际钢贸业务,类似“京东”模式。另一块阵营则为“纯撮合”式的轻资产平台,模仿的是泛行业中的“淘宝”模式,自身独立于市场之外,以科技化产品及服务,聚合传统的上下游钢铁用户,形成简单、明朗的网上钢材交易市场,其典型的代表有“钢为网、中钢网”等。
混战局面待解
探路互联网的电商平台也得到了资本的追捧和喜爱。根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消息,10月26日,国内钢铁B2B电商平台“钢为网”正式宣布获得由中瑞资本和大宗商品类上市公司瑞茂通联合投资近2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此前钢为网曾于2014年7月获得过贝塔斯曼近千万美元的A轮投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团队建设、系统开发、供应链金融的试水和推广,以及打造上下游产业链等。
目前钢铁电商里的中钢网和钢钢网已经挂牌新三板,市场份额较大的找钢网、钢为网和钢银三家公司也都在为挂牌新三板进行准备。截至目前,大多数钢铁电商平台还都处于“烧钱”阶段,与许多创业期的互联网企业相似,钢铁电商也同样缺乏成熟可复制的盈利模式。整体来说,目前钢铁电商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背后不得不面对的是商业模式创新及资源整合难度的问题。
放眼国外,日韩钢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曾对钢铁电商也进行了积极尝试。但是日韩钢铁企业的电商平台发展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更多的表现为与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相连接的企业经营平台,未能发展成为整合产业链资源的有效工具。日韩钢铁电商平台受挫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钢企联合建立的电商平台难以处理钢企间的竞争关系和利益冲突,同时日韩钢铁企业集中度高,电商平台难以介入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当时的电商技术尚不成熟,网购环境也没有形成,钢企的直供渠道又相对畅通,并不需要电商平台的介入。这或许能为中国的钢铁电商企业提供一些启示。
实现大数据是王道
制造企业、流通企业该如何拥抱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如何盈利?何时才能盈利?电子商务是否能够使得产业链上各方都能受益?大家心里还都没太有底。毕竟,钢铁企业作为重型的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时,颇似大象起舞,牵绊多,略显笨拙。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平台模式,目前都处于前期用户积累及模式进一步创新完善阶段。但基本方向又是明确的,那就是基于真实交易积累大数据,与金融行业一起搭建互联网上的行业“征信”体系,基于交易大数据提供金融等增值服务,不断摸索具体的盈利模式。
聊及钢铁电商的未来,上海钢银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白睿坦言,“不是说花几十万、几百万元做个网站,它就叫钢铁电商,不是这个逻辑,这个背后有大量复杂的东西在里面,没有那么简单。这个行业说难听一点,上游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把任何一个独立的电商平台拉出来,跟任何一个钢厂比,你都是小弟。不要很自信地说我们可以颠覆一切。”
“到目前为止,钢铁电商可能只解决了一个中小贸易商层面的问题。我们今天构建的整个交易体系,对于整个交易链条来讲它是不完整的,在不完整的情况下,很多参与者就会望而却步,离成型还有一段距离,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白睿说。
唐宋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雷则认为,现在中国的钢铁电商进入的是春秋时期,还没有到战国时期。可能三到五年之后,到战国时期的末期,才有可能产生比较大的兼并重组需求的可能性。为什么是三五年之后?对此,他解释说,“首先,放眼望去,行业内的这些朋友们纷纷都做钢铁电商,他们在初期一般都有一定的资源,有所依托,可以支撑他们走一段时间。其次,在看一个行业发展规律的时候,不要着急。钢铁电商刚刚兴起,通过跑马圈地和大家的竞争,达到一定均衡以后,各自才有强烈的其他愿望。再次,面对钢铁这个大行业,真正想做到淘宝一样的一统江山,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可能的。从矿石、煤焦、到下游的深加工,要经过很多的层次,这个层面是非常丰富的。靠一个平台去解决这么广泛的工业链端和这么多元的需求端的问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我们看到未来的话,只有真正合作几年,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综合性服务能力,才可以在我们钢铁产业发展史上,树立起我们核心的地位。这个时间是多久?不好说。我个人估计应该是三五年之后的事情。”宋雷说。
“有一些钢铁电商的前辈们认为现在钢铁电商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时候,到了要PK,要争斗地盘的时候,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现在钢铁电商也是处于一个幼儿园的阶段。我们好像看到了这个行业已经受到了资本的青睐、信任和投资,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深思一下。如果说一个电商平台,要实现完全线上的交易,是要从挂牌到交易、到支付、到物流、到仓储加工都实现自动化的。但有人说我们现在任何一家钢铁电商,没有一家是完全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在生产、交易、金融支持、物流,还包括仓储加工这些环节上,我们每一家电商平台共同合作,然后连接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大数据。现在我们还需要更加的互联,共同实现一体化的平台,再去推动我们整个钢铁行业链、产业链的体系重塑,我想那个时候,才是我们的中学时期。”张凯表示。
2015年,人们一致认为钢铁行业告别“深秋”,进入了“寒冬”。业内人士吐苦水说,这一轮钢价下跌行情已经持续了4年之久,钢材价格从当初的每吨5000元左右跌至现在不到2000元的价格。
正是在需求规模萎缩,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互联网+”成为钢铁业谋求转型升级的一个新驱动力。但业内人士也坦言,目前的电商平台只是“+互联网”,是一种简单的“物理反应”,还尚未发生“互联网+”式的“化学反应”。
电商平台涌起
有专家认为,造成目前钢铁产能过剩的表层原因是重复投资的无序竞争,导致产能增长速度快于需求增长速度的长期累积。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内钢铁流通领域环节过多的混乱局面造成了对真实需求的错误放大,这直接导致行业资源配置效率过低和错配。
传统的流通方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变刻不容缓,而这中间最关键的在于提高资金的流通效率,以及资源整合的时效性。
“钢铁行业的线下交易额是从钢铁生产商、代理商、服务商到最后的用钢企业,流动链条繁杂,信息传递缓慢,钢铁电商平台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有效整合了钢铁资源,将钢铁行业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纳入到了一个公开透明的机制当中,通过经营信息的对称来合理配置钢铁资源,实现供求关系的合理化,这样让整个钢铁行业如获新生。”在近期举行的第八届中国钢铁高峰论坛上,钢钢网的总经理张凯向《中国经济信息》在内的媒体和钢铁业同行如是表示。
近一两年来,钢铁电商的发展非常快,有统计显示,平台数目达到了200家左右,其交易量也占到了钢铁整个交易总量的20%左右。同时,其运营模式也出现了分化。据悉,目前数量最多的第二方钢铁电商平台,也就是由钢厂、钢贸商自建的电商化平台,但该类电商主体均长期活跃在传统的客户圈子,再生创新能力弱,自身的条件局限了其平台的横纵向的发展规模。
与此同时,第三方纯平台电商开放模式则成为趋势。国内号称第三方钢铁电商平台的较多,但真正的纯三方平台模式并不多。当前第三方钢铁电商平台已经分化成两个阵营,阵营一即为“自营+撮合”的重资产型平台,其典型代表是号称烧钱急先锋的“钢银、找钢网”等,平台自身也参与实际钢贸业务,类似“京东”模式。另一块阵营则为“纯撮合”式的轻资产平台,模仿的是泛行业中的“淘宝”模式,自身独立于市场之外,以科技化产品及服务,聚合传统的上下游钢铁用户,形成简单、明朗的网上钢材交易市场,其典型的代表有“钢为网、中钢网”等。
混战局面待解
探路互联网的电商平台也得到了资本的追捧和喜爱。根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消息,10月26日,国内钢铁B2B电商平台“钢为网”正式宣布获得由中瑞资本和大宗商品类上市公司瑞茂通联合投资近2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此前钢为网曾于2014年7月获得过贝塔斯曼近千万美元的A轮投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团队建设、系统开发、供应链金融的试水和推广,以及打造上下游产业链等。
目前钢铁电商里的中钢网和钢钢网已经挂牌新三板,市场份额较大的找钢网、钢为网和钢银三家公司也都在为挂牌新三板进行准备。截至目前,大多数钢铁电商平台还都处于“烧钱”阶段,与许多创业期的互联网企业相似,钢铁电商也同样缺乏成熟可复制的盈利模式。整体来说,目前钢铁电商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背后不得不面对的是商业模式创新及资源整合难度的问题。
放眼国外,日韩钢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曾对钢铁电商也进行了积极尝试。但是日韩钢铁企业的电商平台发展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更多的表现为与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相连接的企业经营平台,未能发展成为整合产业链资源的有效工具。日韩钢铁电商平台受挫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钢企联合建立的电商平台难以处理钢企间的竞争关系和利益冲突,同时日韩钢铁企业集中度高,电商平台难以介入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当时的电商技术尚不成熟,网购环境也没有形成,钢企的直供渠道又相对畅通,并不需要电商平台的介入。这或许能为中国的钢铁电商企业提供一些启示。
实现大数据是王道
制造企业、流通企业该如何拥抱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如何盈利?何时才能盈利?电子商务是否能够使得产业链上各方都能受益?大家心里还都没太有底。毕竟,钢铁企业作为重型的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时,颇似大象起舞,牵绊多,略显笨拙。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平台模式,目前都处于前期用户积累及模式进一步创新完善阶段。但基本方向又是明确的,那就是基于真实交易积累大数据,与金融行业一起搭建互联网上的行业“征信”体系,基于交易大数据提供金融等增值服务,不断摸索具体的盈利模式。
聊及钢铁电商的未来,上海钢银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白睿坦言,“不是说花几十万、几百万元做个网站,它就叫钢铁电商,不是这个逻辑,这个背后有大量复杂的东西在里面,没有那么简单。这个行业说难听一点,上游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把任何一个独立的电商平台拉出来,跟任何一个钢厂比,你都是小弟。不要很自信地说我们可以颠覆一切。”
“到目前为止,钢铁电商可能只解决了一个中小贸易商层面的问题。我们今天构建的整个交易体系,对于整个交易链条来讲它是不完整的,在不完整的情况下,很多参与者就会望而却步,离成型还有一段距离,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白睿说。
唐宋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雷则认为,现在中国的钢铁电商进入的是春秋时期,还没有到战国时期。可能三到五年之后,到战国时期的末期,才有可能产生比较大的兼并重组需求的可能性。为什么是三五年之后?对此,他解释说,“首先,放眼望去,行业内的这些朋友们纷纷都做钢铁电商,他们在初期一般都有一定的资源,有所依托,可以支撑他们走一段时间。其次,在看一个行业发展规律的时候,不要着急。钢铁电商刚刚兴起,通过跑马圈地和大家的竞争,达到一定均衡以后,各自才有强烈的其他愿望。再次,面对钢铁这个大行业,真正想做到淘宝一样的一统江山,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可能的。从矿石、煤焦、到下游的深加工,要经过很多的层次,这个层面是非常丰富的。靠一个平台去解决这么广泛的工业链端和这么多元的需求端的问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我们看到未来的话,只有真正合作几年,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综合性服务能力,才可以在我们钢铁产业发展史上,树立起我们核心的地位。这个时间是多久?不好说。我个人估计应该是三五年之后的事情。”宋雷说。
“有一些钢铁电商的前辈们认为现在钢铁电商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时候,到了要PK,要争斗地盘的时候,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现在钢铁电商也是处于一个幼儿园的阶段。我们好像看到了这个行业已经受到了资本的青睐、信任和投资,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深思一下。如果说一个电商平台,要实现完全线上的交易,是要从挂牌到交易、到支付、到物流、到仓储加工都实现自动化的。但有人说我们现在任何一家钢铁电商,没有一家是完全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在生产、交易、金融支持、物流,还包括仓储加工这些环节上,我们每一家电商平台共同合作,然后连接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大数据。现在我们还需要更加的互联,共同实现一体化的平台,再去推动我们整个钢铁行业链、产业链的体系重塑,我想那个时候,才是我们的中学时期。”张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