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作文的总目标中指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作文要贴近生活,学以致用,这是现代作文教学的旨趣所在。然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的作文常常缺乏真情表現。有时只有假情假意,语言干巴巴,情思不见影。原因之一,是学生手头题材匮乏,没有“真事”,也缺乏“发现”,就很难抒发真情,进而害怕作文。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作文任务,笔下的妈妈是别人的妈妈,老农是作文选上抄来的……这样的作文质量每况愈下,无疑也影响孩子的健康心理。探其原因——现在的作文脱离学生生活,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之外的一种虚构,是学生无法进入的世界。针对这种情况,让作文回归生活,引导学生观赏美景,考察特产,练学农活,探寻乡俗,从而达到作文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生活作文;作文素材;作文育人
许多学生的作文常常缺乏真情表现。有时只有假情假意,语言干巴巴,情思不见影。原因之一,是学生手头题材匮乏,没有“真事”也缺乏“发现”,就很难抒发真情,进而害怕作文。其实,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比比皆是,问题是如何引导他们去捕捉、积累。
“言为心声,文为心志”“作文先做人”等作文理论表明作文教学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农村是一個广阔的天地,它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素材资源。农村的孩子生活在田园整齐、禽畜争鸣、花香鸟语的多彩世界里,他们有着掏鸟捕蝉、牧羊放鸭、野炊烧烤、捕鱼捉虾……丰富多彩的童年情趣。这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他们捕捉习作素材的资源库。因此,笔者在习作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孩子们观赏美景,考察特产,练学农活,探寻乡俗,从而达到作文育人的目的。
一、观赏美景,陶冶爱乡情操
农村有其独有的田园风光。深幽的竹林、广阔的田野、恬静的小溪、碧波荡漾的鱼塘都是孩子们平时嬉戏的场所、熟悉的风景。尤其是村南的羊岩山,云雾缭绕,美不胜收。这些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论艺术》)笔者利用这特有的资源,引导孩子们观察身边的景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孕育美,在写作中陶冶孩子们的爱乡情操。
如朱××同学写的诗歌《羊岩山》:“学校南方羊岩山,千亩绿茶上山尖。云雾沐浴茶姑娘,造福百姓乐笑颜。”
又如周××同学写的《望养岩山》:日照石羊生紫烟,遥看云雾笼山间。香飘四逸传四方,天下勾青归羊岩。
孩子们深深地陶醉在家乡的美景中,一种强烈的爱乡之情便会悄然渗入他们的心田。
二、考察特产,张扬自豪之情
大石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有香高持久的羊岩勾青,有晶莹透亮的岭景葡萄,有白白胖胖的大石馒头,有色泽艳丽的“东魁”杨梅……在作文教学中,笔者让家乡的特产走进我们的课程,走进我们的课堂。
如笔者指导孩子们写《家乡的东魁杨梅》,先让孩子们看、摸、尝,再让孩子们通过网络搜索了解杨梅的价值(如营养价值、保健价值、经济价值等),然后才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写。此时,孩子们才思敏捷,下笔如有神。
有的孩子为东魁杨梅作了一首诗:乡村五月芳菲尽,唯有杨梅红满枝。果实累累汁液多,酸甜可口人人夸。
有的孩子为“东魁”杨梅设计了诱人的广告词:“请把你的杨梅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名片留下。明天明天这杨梅,飞遍海角天涯,飞遍海角天涯。”
有的孩子对东魁杨梅更是赞不绝口:“一场春雨刚过,家乡的果园,处处浓浓密密,翠色欲流。这天,我和奶奶一起到我家门前的果园里‘郊游’……奶奶顺手采了一个杨梅给我尝。呀!杨梅!那绿油油的叶子缝隙间,透出几颗小脑袋,半青半白的,青中带红的。最引人注目的是鲜红鲜红的、红得发紫的杨梅——那是成熟了的杨梅,外面有着一层亮亮的光泽,让人见了口水都快要流出来了。我咬一口,嗯!真甜哪!……”
笔者引导孩子们观察家乡的特产,介绍家乡的特产,赞美家乡的特产,提升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意识,激发了孩子们建设家乡的欲望,进一步增强了孩子们“以做家乡人为荣”的自豪感。
三、练学农活,继承优良传统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组成部分,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孩子们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教师让孩子们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农村有很多农事劳动,如拔秧、晒谷、挖笋、挖芋艿、挑马兰。可随着孩子们在父母心目中地位的日渐升高,他们对劳动却变得越来越陌生。很多孩子将劳动曲解成仅仅是扫扫地、洗洗碗、烧烧水等,缺乏对农村艰苦生活和繁重的农活的真实体验。为此,笔者利用夏秋两季农忙时间,把孩子们带进农田,有时也让孩子们自己走进农家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学习农民勤劳纯朴的优秀品质。由于这些都是孩子们亲身经历的,孩子们的心理感受明显丰富了,于是,写出来的作文就变得十分精彩。先来看看孩子们的习作,精彩的片段随处可见。朱××写的《“农”的传人》,体验着“做”小农民的美好。“奶奶说,种田人,万万年,做乡下人啥地方不好?虽然我们家世代做农民,可我长了这么大,还没有干过农活,当过真正的小农民呢!一个星期天,祖孙俩穿着靴子,扛着锄头,拎着磷肥和豆种,有说有笑地一起来到了地里……奶奶当起了师傅,我呢,依样画葫芦学起来。先用锄头在每垦上挖一个泥潭,然后在泥潭里面放上少些磷肥……呼吸着田园里的新鲜空气,想象着那丰收的时节,我为自己这个‘农’的传人感到自豪、幸福!” 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亲情、乡情,倾情演绎了一段“学学做做”的美丽故事。孩子们尽情地体验着劳动带给他们的乐趣,尽情地抒发劳动的感受,写出的文章自然精彩纷呈。
四、探寻乡俗,感悟淳朴乡情
在大石农村有着许多独特的風俗习惯,如清明包青团、立夏煮蛋、端午包粽子、过年做年糕等。这些既是生动的写作素材,更是宝贵的教育材料。农村情浓、趣浓的素材,丰富多彩。
1.体验乡情之浓。农家人淳朴,他们善良、勤劳,与邻里和睦相处的故事比比皆是:像赶农时、互帮抢农活、修房造房、出资出力等等。让孩子们在观察、采访中收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内信息交流,比较出村与村、户与户间的大同小异,感受农家人的纯情美。
2.感悟乡俗之趣。农村的孩子,生于斯,长于斯,对农村的各种风俗习惯应有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升华传承之情,笔者把关注风俗习惯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动孩子们去听、访、问、查、看,加以整理、归类。开展以《有意思的风俗习惯》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向长辈讨教一些风俗习惯,回忆自己在节日中的有趣经历,调查比较本地与邻近地区风俗礼仪的不同,学习制作节日食品,辩论部分民俗是继承还是变革,感受风俗习惯的乡土情趣。通过活动,孩子们了解到大石地区许许多多很有意思的风俗习惯,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日凌晨时,家家户户大放爆竹、百响。俗语:“开门六响,人财兴旺”;“开门八响,田稻丰收”。门上贴对联,墙上挂年画。此日扫地只能向内扫,不可向外扫,怕财气扫出去。诸如此类有趣的風俗习惯永世不忘,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情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的写作素材丰富了,写出的文章自然个性飞扬。如《又到端午节》《拜岁》《快乐的元宵节》《难忘的“开茶节”》《立夏节的来历》等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的写作才能,同时也是孩子们接受熏陶、感受乡情、培育真情的一次洗礼。
生活是个万花筒,千姿百态,五光十色。虽然小学生生活的主阵地不在社会,但他们已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或多或少地涉足了社会,窥见了社会,并且在不同程度上触发了了解社会的好奇心。叶老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处处是生活,生活处处是作文”,生活、作文和做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积累素材,学会作文,在作文中感悟生活,学会做人,做真人!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7.
关键词:农村;生活作文;作文素材;作文育人
许多学生的作文常常缺乏真情表现。有时只有假情假意,语言干巴巴,情思不见影。原因之一,是学生手头题材匮乏,没有“真事”也缺乏“发现”,就很难抒发真情,进而害怕作文。其实,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比比皆是,问题是如何引导他们去捕捉、积累。
“言为心声,文为心志”“作文先做人”等作文理论表明作文教学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农村是一個广阔的天地,它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素材资源。农村的孩子生活在田园整齐、禽畜争鸣、花香鸟语的多彩世界里,他们有着掏鸟捕蝉、牧羊放鸭、野炊烧烤、捕鱼捉虾……丰富多彩的童年情趣。这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他们捕捉习作素材的资源库。因此,笔者在习作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孩子们观赏美景,考察特产,练学农活,探寻乡俗,从而达到作文育人的目的。
一、观赏美景,陶冶爱乡情操
农村有其独有的田园风光。深幽的竹林、广阔的田野、恬静的小溪、碧波荡漾的鱼塘都是孩子们平时嬉戏的场所、熟悉的风景。尤其是村南的羊岩山,云雾缭绕,美不胜收。这些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论艺术》)笔者利用这特有的资源,引导孩子们观察身边的景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孕育美,在写作中陶冶孩子们的爱乡情操。
如朱××同学写的诗歌《羊岩山》:“学校南方羊岩山,千亩绿茶上山尖。云雾沐浴茶姑娘,造福百姓乐笑颜。”
又如周××同学写的《望养岩山》:日照石羊生紫烟,遥看云雾笼山间。香飘四逸传四方,天下勾青归羊岩。
孩子们深深地陶醉在家乡的美景中,一种强烈的爱乡之情便会悄然渗入他们的心田。
二、考察特产,张扬自豪之情
大石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有香高持久的羊岩勾青,有晶莹透亮的岭景葡萄,有白白胖胖的大石馒头,有色泽艳丽的“东魁”杨梅……在作文教学中,笔者让家乡的特产走进我们的课程,走进我们的课堂。
如笔者指导孩子们写《家乡的东魁杨梅》,先让孩子们看、摸、尝,再让孩子们通过网络搜索了解杨梅的价值(如营养价值、保健价值、经济价值等),然后才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写。此时,孩子们才思敏捷,下笔如有神。
有的孩子为东魁杨梅作了一首诗:乡村五月芳菲尽,唯有杨梅红满枝。果实累累汁液多,酸甜可口人人夸。
有的孩子为“东魁”杨梅设计了诱人的广告词:“请把你的杨梅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名片留下。明天明天这杨梅,飞遍海角天涯,飞遍海角天涯。”
有的孩子对东魁杨梅更是赞不绝口:“一场春雨刚过,家乡的果园,处处浓浓密密,翠色欲流。这天,我和奶奶一起到我家门前的果园里‘郊游’……奶奶顺手采了一个杨梅给我尝。呀!杨梅!那绿油油的叶子缝隙间,透出几颗小脑袋,半青半白的,青中带红的。最引人注目的是鲜红鲜红的、红得发紫的杨梅——那是成熟了的杨梅,外面有着一层亮亮的光泽,让人见了口水都快要流出来了。我咬一口,嗯!真甜哪!……”
笔者引导孩子们观察家乡的特产,介绍家乡的特产,赞美家乡的特产,提升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意识,激发了孩子们建设家乡的欲望,进一步增强了孩子们“以做家乡人为荣”的自豪感。
三、练学农活,继承优良传统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组成部分,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孩子们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教师让孩子们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农村有很多农事劳动,如拔秧、晒谷、挖笋、挖芋艿、挑马兰。可随着孩子们在父母心目中地位的日渐升高,他们对劳动却变得越来越陌生。很多孩子将劳动曲解成仅仅是扫扫地、洗洗碗、烧烧水等,缺乏对农村艰苦生活和繁重的农活的真实体验。为此,笔者利用夏秋两季农忙时间,把孩子们带进农田,有时也让孩子们自己走进农家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学习农民勤劳纯朴的优秀品质。由于这些都是孩子们亲身经历的,孩子们的心理感受明显丰富了,于是,写出来的作文就变得十分精彩。先来看看孩子们的习作,精彩的片段随处可见。朱××写的《“农”的传人》,体验着“做”小农民的美好。“奶奶说,种田人,万万年,做乡下人啥地方不好?虽然我们家世代做农民,可我长了这么大,还没有干过农活,当过真正的小农民呢!一个星期天,祖孙俩穿着靴子,扛着锄头,拎着磷肥和豆种,有说有笑地一起来到了地里……奶奶当起了师傅,我呢,依样画葫芦学起来。先用锄头在每垦上挖一个泥潭,然后在泥潭里面放上少些磷肥……呼吸着田园里的新鲜空气,想象着那丰收的时节,我为自己这个‘农’的传人感到自豪、幸福!” 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亲情、乡情,倾情演绎了一段“学学做做”的美丽故事。孩子们尽情地体验着劳动带给他们的乐趣,尽情地抒发劳动的感受,写出的文章自然精彩纷呈。
四、探寻乡俗,感悟淳朴乡情
在大石农村有着许多独特的風俗习惯,如清明包青团、立夏煮蛋、端午包粽子、过年做年糕等。这些既是生动的写作素材,更是宝贵的教育材料。农村情浓、趣浓的素材,丰富多彩。
1.体验乡情之浓。农家人淳朴,他们善良、勤劳,与邻里和睦相处的故事比比皆是:像赶农时、互帮抢农活、修房造房、出资出力等等。让孩子们在观察、采访中收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内信息交流,比较出村与村、户与户间的大同小异,感受农家人的纯情美。
2.感悟乡俗之趣。农村的孩子,生于斯,长于斯,对农村的各种风俗习惯应有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升华传承之情,笔者把关注风俗习惯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动孩子们去听、访、问、查、看,加以整理、归类。开展以《有意思的风俗习惯》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向长辈讨教一些风俗习惯,回忆自己在节日中的有趣经历,调查比较本地与邻近地区风俗礼仪的不同,学习制作节日食品,辩论部分民俗是继承还是变革,感受风俗习惯的乡土情趣。通过活动,孩子们了解到大石地区许许多多很有意思的风俗习惯,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日凌晨时,家家户户大放爆竹、百响。俗语:“开门六响,人财兴旺”;“开门八响,田稻丰收”。门上贴对联,墙上挂年画。此日扫地只能向内扫,不可向外扫,怕财气扫出去。诸如此类有趣的風俗习惯永世不忘,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情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的写作素材丰富了,写出的文章自然个性飞扬。如《又到端午节》《拜岁》《快乐的元宵节》《难忘的“开茶节”》《立夏节的来历》等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的写作才能,同时也是孩子们接受熏陶、感受乡情、培育真情的一次洗礼。
生活是个万花筒,千姿百态,五光十色。虽然小学生生活的主阵地不在社会,但他们已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或多或少地涉足了社会,窥见了社会,并且在不同程度上触发了了解社会的好奇心。叶老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处处是生活,生活处处是作文”,生活、作文和做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积累素材,学会作文,在作文中感悟生活,学会做人,做真人!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