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今年十九大开幕式上电视直播在屏幕下角新增了手语翻译,三个半小时的内容实时传递给了所有观看节目的听障人士。这个特殊的行业也走进的越来越多公众的视野。本文立足于手语翻译的特点,结合国内外手语翻译的理论研究,简析了手语翻译在我国的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手语翻译特点;研究现状;问题与挑战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千手观音”和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使聋人群体走入公众的视线。与此同时,一个新的行业也随之为人们所知,这就是手语翻译。2018年的“两会”备受世人瞩目,其中直播时首次采用了同步手语翻译,受到众多好评。
手语是一种视觉语言,它是听障人士的第一语言,是他们彼此感情交流和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听障人士学习口语存在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精通手语的健听人少之又少。事实上,我国现有听力障碍人士达两千七百万,输出与需求的严重失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听障人士参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影响了和谐中国目标的达成。
本文立足于手语翻译的特点,结合国内外手语翻译的理论研究,分析了手语翻译在我国的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手语翻译的特点
对于有声语而言,声带的震动方式和口腔、舌头的运动方式决定了发音;而手语是通过表达手语过程中手部的手型及其运动、位置以及方向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意思。口语和手语具有很多相似性特征,而手语翻译与口译也存在许多共通之处,维基百科中给出的定义中,口译就包括了手语翻译。从交际学的角度,口译和手语翻译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对源语言的编码为目的的语言交际行为,最终促进交际双方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除此以外,两者之间都可以通过场合,信息传送的方式且语流的发音方向进行分类。
在许多相同的场合皆可适用手语翻译和口译, 如:商务谈判、外事接待、观光旅游、法庭审讯、媒体报道、医院社区、休闲场所等等。手语翻译除了发生在口译场合之外, 且产生与聋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场合, 如课堂教学、宗教集会、面试及其他的一些日常交流之中。无论在何种场合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手语翻译都是使没有聋人在场也使用手语翻译, 旨彰显出对听障群体的关怀。
根据语言方向,口译可分为从外语(非母语)译入母语和从母语译为外语。手语翻译和此种情况类似,也可分为:从口语译入手语、从手语译入口语、从一种手语译入另一种手语。 根据信息的传送方式,手语翻译和口译也都有同步传译和交替传译两种形式。但是,手语译员不需要任何设备就可以做同步传译,因为边看边说与边听边说互不干扰。此外,手语译员做交替传译时一般不用做笔记。但是,手语译员和口译员的角色一致,皆担当跨文化交际的“纽带”或“桥梁”。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964年美国成立手语翻译注册中心(RID),此后国外开展了一系列的手语翻译研究,早期的论文主要发表在《美国聋人纪事》、《聋人康复杂志》、《手语研究》等刊物上,内容多以译员的个人经验总结为主,探讨的问题包括涉及手语翻译的不同场合、质量评估、译员的实际工作环境等。20实际80年代之后,手语翻译在非英语国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探讨的话题日渐深入,开始涉及手语翻译的职业准则、译员角色和翻译认知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手语翻译专著开始涌现。21世纪之后,手语翻译论文类型涉及更广的范围,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译员角色到其从业要求等,也有关注手语翻译本身研究的论文,如质量评估、不同语言组合、错误分析等实证研究。有些研究甚至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手语翻译过程模型以及记忆认知等问题。目前,国外的手语翻译研究已正式融入翻译学这一大项之下,各种研究更加成熟和完善。
中国的手语翻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知网上主流翻译期刊关注的多为有声语言之间的口笔译研究,手语翻译为数不多,且没有过多列入研究范畴。国内已出版的手语研究著作以及特殊教育类期刊中有关手语翻译的文章中,探讨的问题都比较粗浅。这也反映出一个现实,手语翻译研究需要翻译界人员和手语界的 共同关注和参与。
三、主要问题与挑战
中国的手语翻译研究除了理论研究不成熟之外,还要面对一些特殊的问题与挑战,如手语的语言地位、手语翻译研究与翻译学科的融合以及手语翻译职业化的问题。
国外对手语翻译的语言学地位和法律地位的承认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类似于美澳加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都通过立法和其他政策确立了手语翻译在其本国的地位。2006年,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公约》中明确指出:语言包括口语、手语以及其它非口语形式的语言,与其他人一样,残疾人特有的文化和语言(如手语和聋人文化)应该得到认可和支持。而在中国,手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明确的法律保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手语及手语翻译的系统培训工作。国内系统开展手语译员的培训项目也凤毛麟角,目前只有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和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两者皆是是三年制的大专院校。目前手语译员资格认证、译员聘用系统等在我国都没有统一制定,这些都还有待完善。此外,中国从事手语翻译的译员以聋校教师为主,他们属于自然译员,这些人员会手语,但并未接受过专业培训,而且处于职业原因,他们的翻译工作常属于半义务或者帮忙性质,不能完全判为职业化行为。另一方面,手语译员收入低、地位得不到尊重、工作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象,也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手语翻译的发展。
综上所述,手语翻译虽然尤其独特性,但其在本质上和交际目的上和口译类似,手语翻译可以借鉴现有的翻译理论和方法来完善自身的研究。而手语翻译实践的实质性提高,将使中国两千七百万听障人士更好的参与社会的各项建设,切实提升他们的幸福感,有助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肖晓燕,王继红.手语翻译研究——模式、内容及问题[J].中国特殊教育,2009,2:29.
[2]王继红.手语翻译与口译的异同[J].中国特殊教育,2009,8:20-25.
[3]鄧彧.手语翻译职业化——中美澳对比研究[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学会论文,2011.
[4]张再昂.口译和手语翻译比较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作者简介:徐佳(1983—),江西南昌人,翻译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翻译、英语教学、英美文化。
关键词:手语翻译特点;研究现状;问题与挑战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千手观音”和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使聋人群体走入公众的视线。与此同时,一个新的行业也随之为人们所知,这就是手语翻译。2018年的“两会”备受世人瞩目,其中直播时首次采用了同步手语翻译,受到众多好评。
手语是一种视觉语言,它是听障人士的第一语言,是他们彼此感情交流和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听障人士学习口语存在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精通手语的健听人少之又少。事实上,我国现有听力障碍人士达两千七百万,输出与需求的严重失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听障人士参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影响了和谐中国目标的达成。
本文立足于手语翻译的特点,结合国内外手语翻译的理论研究,分析了手语翻译在我国的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手语翻译的特点
对于有声语而言,声带的震动方式和口腔、舌头的运动方式决定了发音;而手语是通过表达手语过程中手部的手型及其运动、位置以及方向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意思。口语和手语具有很多相似性特征,而手语翻译与口译也存在许多共通之处,维基百科中给出的定义中,口译就包括了手语翻译。从交际学的角度,口译和手语翻译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对源语言的编码为目的的语言交际行为,最终促进交际双方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除此以外,两者之间都可以通过场合,信息传送的方式且语流的发音方向进行分类。
在许多相同的场合皆可适用手语翻译和口译, 如:商务谈判、外事接待、观光旅游、法庭审讯、媒体报道、医院社区、休闲场所等等。手语翻译除了发生在口译场合之外, 且产生与聋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场合, 如课堂教学、宗教集会、面试及其他的一些日常交流之中。无论在何种场合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手语翻译都是使没有聋人在场也使用手语翻译, 旨彰显出对听障群体的关怀。
根据语言方向,口译可分为从外语(非母语)译入母语和从母语译为外语。手语翻译和此种情况类似,也可分为:从口语译入手语、从手语译入口语、从一种手语译入另一种手语。 根据信息的传送方式,手语翻译和口译也都有同步传译和交替传译两种形式。但是,手语译员不需要任何设备就可以做同步传译,因为边看边说与边听边说互不干扰。此外,手语译员做交替传译时一般不用做笔记。但是,手语译员和口译员的角色一致,皆担当跨文化交际的“纽带”或“桥梁”。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964年美国成立手语翻译注册中心(RID),此后国外开展了一系列的手语翻译研究,早期的论文主要发表在《美国聋人纪事》、《聋人康复杂志》、《手语研究》等刊物上,内容多以译员的个人经验总结为主,探讨的问题包括涉及手语翻译的不同场合、质量评估、译员的实际工作环境等。20实际80年代之后,手语翻译在非英语国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探讨的话题日渐深入,开始涉及手语翻译的职业准则、译员角色和翻译认知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手语翻译专著开始涌现。21世纪之后,手语翻译论文类型涉及更广的范围,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译员角色到其从业要求等,也有关注手语翻译本身研究的论文,如质量评估、不同语言组合、错误分析等实证研究。有些研究甚至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手语翻译过程模型以及记忆认知等问题。目前,国外的手语翻译研究已正式融入翻译学这一大项之下,各种研究更加成熟和完善。
中国的手语翻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知网上主流翻译期刊关注的多为有声语言之间的口笔译研究,手语翻译为数不多,且没有过多列入研究范畴。国内已出版的手语研究著作以及特殊教育类期刊中有关手语翻译的文章中,探讨的问题都比较粗浅。这也反映出一个现实,手语翻译研究需要翻译界人员和手语界的 共同关注和参与。
三、主要问题与挑战
中国的手语翻译研究除了理论研究不成熟之外,还要面对一些特殊的问题与挑战,如手语的语言地位、手语翻译研究与翻译学科的融合以及手语翻译职业化的问题。
国外对手语翻译的语言学地位和法律地位的承认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类似于美澳加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都通过立法和其他政策确立了手语翻译在其本国的地位。2006年,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公约》中明确指出:语言包括口语、手语以及其它非口语形式的语言,与其他人一样,残疾人特有的文化和语言(如手语和聋人文化)应该得到认可和支持。而在中国,手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明确的法律保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手语及手语翻译的系统培训工作。国内系统开展手语译员的培训项目也凤毛麟角,目前只有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和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两者皆是是三年制的大专院校。目前手语译员资格认证、译员聘用系统等在我国都没有统一制定,这些都还有待完善。此外,中国从事手语翻译的译员以聋校教师为主,他们属于自然译员,这些人员会手语,但并未接受过专业培训,而且处于职业原因,他们的翻译工作常属于半义务或者帮忙性质,不能完全判为职业化行为。另一方面,手语译员收入低、地位得不到尊重、工作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象,也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手语翻译的发展。
综上所述,手语翻译虽然尤其独特性,但其在本质上和交际目的上和口译类似,手语翻译可以借鉴现有的翻译理论和方法来完善自身的研究。而手语翻译实践的实质性提高,将使中国两千七百万听障人士更好的参与社会的各项建设,切实提升他们的幸福感,有助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肖晓燕,王继红.手语翻译研究——模式、内容及问题[J].中国特殊教育,2009,2:29.
[2]王继红.手语翻译与口译的异同[J].中国特殊教育,2009,8:20-25.
[3]鄧彧.手语翻译职业化——中美澳对比研究[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学会论文,2011.
[4]张再昂.口译和手语翻译比较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作者简介:徐佳(1983—),江西南昌人,翻译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翻译、英语教学、英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