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
“白纸黑字,这就是语文。”
“读书,写作,对话、思考。这就是语文。”
——薛瑞萍
我常常在背后反复咀嚼: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能“说得出”、“写得出”、“用得上”的“大语文”。
五年级下册有篇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其中选入了《红楼梦》的一个片段《“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何为语文?语文不是简单的一个符号,不是几年下来就会听写在纸上的若干生字,不是千篇一律的命题作文,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复制品……孩子们需要文化的滋养,需要精神的食粮,需要经典的浸润。是的,一个语文老师就应该是语文,眼角眉梢尽染唐诗宋词,胸中有沟壑自然有无限传奇,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红楼梦》这部倾尽作者一世之功的巨著,我就要在四十分钟的语文课上打开一扇窗。
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何其复杂,那“一张锦绣口,七巧玲珑心”曾让多少红学家为之探究一世。看似课文内容简单,字数不多,但怎能让学生在这有限的描写中使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另外,孩子们对《红楼梦》接触不多,他们对人物表面的认识能否深入到背后,去感受人物的性格的“多面”?在没有阅读基础情况下,单靠我一人之力和三寸不烂之舌,他们是否具备这个能力,把人物读“活”?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方“小宇宙”,一旦爆发,将是振聋发聩的一声巨响。
“从王熙凤的穿着打扮上来看,你们觉得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
这个问题刚一抛出去,底下就炸开了锅:
“她很爱美,她的打扮很华丽。”
“我觉得她很高贵、很漂亮。”
“她很有钱,要不怎么能打扮得这么高贵!”
一个胖乎乎的男生为自己的独特见解深感得意。
为什么不呢!在孩子眼里,王熙凤那“恍若神妃仙子”的打扮就是身份高贵的体现啊!我为他们能提出这样的感受深感自豪。
再品读王熙凤在曹雪芹笔下的肖像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孩子们这样回答:
“我觉得这里能感受到王熙凤的漂亮,看,丹凤眼、吊梢眉,很漂亮。”
“‘粉面含春’说明她经常笑,但这‘笑’里还是藏着一股威严的,所以说‘威不露’。”
“她‘笑’先闻,就是说她人还没到,声音先到了。就像课文的开头说‘一语未了,只听后院房中有笑声’……”
孩子们读进去了,这才仅仅开了个头。我看见他们的神情非常专注,他们为自己能读进这么了不起的“大部头”巨著深感荣耀。一个王熙凤不够——太不够了。
“孩子们,王熙凤的外貌能让你们发现她性格中的秘密,可谓‘相由心生’。咱们再看看林黛玉,你们再感受一下。”黛玉是《红楼梦》的灵魂人物,这个引子刚刚是我想要的。我出示了“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我感觉林黛玉就是个很柔弱的人,需要人保护。你看,她如‘娇花照水’嘛!”
“从‘弱柳扶风’中我体会到林黛玉一定体弱多病,很瘦弱,所以才这么写。”
……
得!不需要一一举例了,林妹妹那一身病态、娇喘微微的“病西施”的形象在小小的头脑中初步清晰。
孩子们的乐趣在逐渐扩大,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陶醉其中的快乐。认真的孩子们让人敬畏:我不知道在他们小小的心中,到底还能有多大的空间把一个不熟悉的人物尽量看得清晰?我准备去挖掘原本比课堂生成更重要的东西:
“谈一谈,你们从哪里能体会到王熙凤在炫耀自己的地位?”
“她对黛玉说‘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这句话中她就是在炫耀地位。‘只管’有种在这里我说了算,我什么都能办的意思!”
“课文开头写到‘一群丫鬟媳妇围拥着一个人’,我觉得从‘围拥’里就能看出她地位不一般。”
“她的穿着打扮就不一般!没地位怎么能穿那么高贵啊?”
“通过林黛玉的心理描写也让我觉得她‘不一般’,因为在老祖宗面前,大家都不敢说话,只有她,不但敢说话,还是笑着进来的。”
我忽然觉得站在讲台上的我真幸福。我们经常说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这不就是最活生生的主体吗?孩子们有眼睛、有思想、有心,我把他们当成最值得我尊重的主体跟他们平等的交流,在白纸黑字面前,任凭再难懂的书、再难看清楚的人,都在我们最平等的交流面前一一呈现。
“孩子们,你们还能从中品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吗?”
“我感觉王熙凤说的话都是‘话里有话’的。她在讨好老祖宗。”
“她‘忙携了黛玉的手’、还去问黛玉‘吃什么药、几岁了、读什么书没有’,这才第一次见面,哪儿这么热情啊,这是做给贾母看的。”
“她听了老祖宗不让她在提起黛玉的母亲时,‘忙转悲为喜’,这也太快了,说明她根本就不悲伤。”
“我看到她说‘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这句话,有种‘得了便宜卖乖’的感觉。她就是仗着老祖宗喜欢她,说这样的话逗贾母开心的。”
“老师,这句话中我有个不同的感受……”说这话的是我们班平时最爱看书的小睿,我知道他最近正端着《红楼梦》的原著在啃,班里也数他的想法最多。我心里有点发懵,不知道他会提出什么疑问来。我示意他继续讲下去。
“我觉得这句话让我感受最深:‘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我知道古代的人都觉得孙女比外孙女亲,王熙凤说这句话不光是讨好了贾母。当时林黛玉进贾府应该会有许多人在场,贾家的三个小姐迎春、探春和惜春应该也在的,这三个小姐才是贾母的亲孙女啊!王熙凤这样说其实也是表扬了他们三个,他们三个听了也一定很高兴。”
……
尽管课已过去,但每每以及此处,我都还要尽量克制着自己因激动而微微发颤的身体,眼睛情不自禁地泛起潮湿。我突然觉得,语文好纯粹,好简单。语文就是读书、就是对话、就是思考。没有花哨的课件、视频,没有婉转的配乐、诗歌,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场“聊天”,让我在孩子们身上“聊”出了语文。
侠之大者,最致命的一招往往是无招,所谓“无招胜有招”。在课堂上充斥着满当当的课件、配乐、视频的今天,在无数个“复制粘贴”的课堂上,我们的孩子,是否能随心所欲地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是否能有心有力地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是否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篇课文、一部书中,随人物喜而喜、随作者悲而悲?这些,我都不知道。只是,我感觉到眼前正充满了一条铺满了绿荫的小路,虽不宽敞,却足够让我带着我的孩子们踽踽前行。我带着他们购买一张张书的“门票”:学完《冬阳 童年 骆驼队》,我们一起去感怀《城南旧事》;回忆林海音的童年过后,我们一起共读高尔基的《童年》;以“王熙凤”为窗口,我们再走进“金陵十二钗”……
所以我说,孩子们,你们是我心中的“名著”
“读”你,如此美好。(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县桐坪中心小学)
“白纸黑字,这就是语文。”
“读书,写作,对话、思考。这就是语文。”
——薛瑞萍
我常常在背后反复咀嚼: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能“说得出”、“写得出”、“用得上”的“大语文”。
五年级下册有篇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其中选入了《红楼梦》的一个片段《“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何为语文?语文不是简单的一个符号,不是几年下来就会听写在纸上的若干生字,不是千篇一律的命题作文,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复制品……孩子们需要文化的滋养,需要精神的食粮,需要经典的浸润。是的,一个语文老师就应该是语文,眼角眉梢尽染唐诗宋词,胸中有沟壑自然有无限传奇,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红楼梦》这部倾尽作者一世之功的巨著,我就要在四十分钟的语文课上打开一扇窗。
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何其复杂,那“一张锦绣口,七巧玲珑心”曾让多少红学家为之探究一世。看似课文内容简单,字数不多,但怎能让学生在这有限的描写中使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另外,孩子们对《红楼梦》接触不多,他们对人物表面的认识能否深入到背后,去感受人物的性格的“多面”?在没有阅读基础情况下,单靠我一人之力和三寸不烂之舌,他们是否具备这个能力,把人物读“活”?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方“小宇宙”,一旦爆发,将是振聋发聩的一声巨响。
“从王熙凤的穿着打扮上来看,你们觉得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
这个问题刚一抛出去,底下就炸开了锅:
“她很爱美,她的打扮很华丽。”
“我觉得她很高贵、很漂亮。”
“她很有钱,要不怎么能打扮得这么高贵!”
一个胖乎乎的男生为自己的独特见解深感得意。
为什么不呢!在孩子眼里,王熙凤那“恍若神妃仙子”的打扮就是身份高贵的体现啊!我为他们能提出这样的感受深感自豪。
再品读王熙凤在曹雪芹笔下的肖像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孩子们这样回答:
“我觉得这里能感受到王熙凤的漂亮,看,丹凤眼、吊梢眉,很漂亮。”
“‘粉面含春’说明她经常笑,但这‘笑’里还是藏着一股威严的,所以说‘威不露’。”
“她‘笑’先闻,就是说她人还没到,声音先到了。就像课文的开头说‘一语未了,只听后院房中有笑声’……”
孩子们读进去了,这才仅仅开了个头。我看见他们的神情非常专注,他们为自己能读进这么了不起的“大部头”巨著深感荣耀。一个王熙凤不够——太不够了。
“孩子们,王熙凤的外貌能让你们发现她性格中的秘密,可谓‘相由心生’。咱们再看看林黛玉,你们再感受一下。”黛玉是《红楼梦》的灵魂人物,这个引子刚刚是我想要的。我出示了“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我感觉林黛玉就是个很柔弱的人,需要人保护。你看,她如‘娇花照水’嘛!”
“从‘弱柳扶风’中我体会到林黛玉一定体弱多病,很瘦弱,所以才这么写。”
……
得!不需要一一举例了,林妹妹那一身病态、娇喘微微的“病西施”的形象在小小的头脑中初步清晰。
孩子们的乐趣在逐渐扩大,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陶醉其中的快乐。认真的孩子们让人敬畏:我不知道在他们小小的心中,到底还能有多大的空间把一个不熟悉的人物尽量看得清晰?我准备去挖掘原本比课堂生成更重要的东西:
“谈一谈,你们从哪里能体会到王熙凤在炫耀自己的地位?”
“她对黛玉说‘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这句话中她就是在炫耀地位。‘只管’有种在这里我说了算,我什么都能办的意思!”
“课文开头写到‘一群丫鬟媳妇围拥着一个人’,我觉得从‘围拥’里就能看出她地位不一般。”
“她的穿着打扮就不一般!没地位怎么能穿那么高贵啊?”
“通过林黛玉的心理描写也让我觉得她‘不一般’,因为在老祖宗面前,大家都不敢说话,只有她,不但敢说话,还是笑着进来的。”
我忽然觉得站在讲台上的我真幸福。我们经常说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这不就是最活生生的主体吗?孩子们有眼睛、有思想、有心,我把他们当成最值得我尊重的主体跟他们平等的交流,在白纸黑字面前,任凭再难懂的书、再难看清楚的人,都在我们最平等的交流面前一一呈现。
“孩子们,你们还能从中品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吗?”
“我感觉王熙凤说的话都是‘话里有话’的。她在讨好老祖宗。”
“她‘忙携了黛玉的手’、还去问黛玉‘吃什么药、几岁了、读什么书没有’,这才第一次见面,哪儿这么热情啊,这是做给贾母看的。”
“她听了老祖宗不让她在提起黛玉的母亲时,‘忙转悲为喜’,这也太快了,说明她根本就不悲伤。”
“我看到她说‘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这句话,有种‘得了便宜卖乖’的感觉。她就是仗着老祖宗喜欢她,说这样的话逗贾母开心的。”
“老师,这句话中我有个不同的感受……”说这话的是我们班平时最爱看书的小睿,我知道他最近正端着《红楼梦》的原著在啃,班里也数他的想法最多。我心里有点发懵,不知道他会提出什么疑问来。我示意他继续讲下去。
“我觉得这句话让我感受最深:‘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我知道古代的人都觉得孙女比外孙女亲,王熙凤说这句话不光是讨好了贾母。当时林黛玉进贾府应该会有许多人在场,贾家的三个小姐迎春、探春和惜春应该也在的,这三个小姐才是贾母的亲孙女啊!王熙凤这样说其实也是表扬了他们三个,他们三个听了也一定很高兴。”
……
尽管课已过去,但每每以及此处,我都还要尽量克制着自己因激动而微微发颤的身体,眼睛情不自禁地泛起潮湿。我突然觉得,语文好纯粹,好简单。语文就是读书、就是对话、就是思考。没有花哨的课件、视频,没有婉转的配乐、诗歌,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场“聊天”,让我在孩子们身上“聊”出了语文。
侠之大者,最致命的一招往往是无招,所谓“无招胜有招”。在课堂上充斥着满当当的课件、配乐、视频的今天,在无数个“复制粘贴”的课堂上,我们的孩子,是否能随心所欲地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是否能有心有力地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是否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篇课文、一部书中,随人物喜而喜、随作者悲而悲?这些,我都不知道。只是,我感觉到眼前正充满了一条铺满了绿荫的小路,虽不宽敞,却足够让我带着我的孩子们踽踽前行。我带着他们购买一张张书的“门票”:学完《冬阳 童年 骆驼队》,我们一起去感怀《城南旧事》;回忆林海音的童年过后,我们一起共读高尔基的《童年》;以“王熙凤”为窗口,我们再走进“金陵十二钗”……
所以我说,孩子们,你们是我心中的“名著”
“读”你,如此美好。(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县桐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