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散步》文质兼美,无论从那一个方面去审视品味,它就是绝美的佳作。质朴清新的语言,如诗如画的意境,至真至純的情感,让读者倍感温馨、幸福、美好、和生命之和谐与欢乐。竟如“小家碧玉”清新淳朴自然了。
关键词:散步阅读 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散步》是重庆作家莫怀戚先生的一篇唯美的散文,创作于1985年,同年8月2日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文章一发表,便以其“真”“善”“美”愉悦着每一位读者的身心,引起大家情感的共鸣,让人如浴春风,若坐冬阳。它像一泓清泉荡涤心中一切世俗和尘埃,世间的一切:人、景、物、情,竟如此之美好。因此大家都说《散步》就是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散步》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二十多年来,它更是如洪钟大吕撞击着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心扉,净化着大家的心灵,陶冶着大家的情操。我为我们老师和我们的学生能品读赏析这样精美的佳作而欣喜若狂。每当和一届又一届学生共同欣赏这篇绝美佳作时,无不为之动容,为之叫好!这样清新隽永,贴近生活,篇幅短小却精致优美的散文,很适合中学生阅读赏析,探究思考。因此,这篇散文天经地义地该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
当新一轮教材改革全面实施后,2016年秋天,新教材全面通用。我们怀着无比期待地心情翻看着全新的七年级语文课本,在为新教材欢欣赞许之际,也发现了经典名篇《散步》依然在列,我心也释然。这样的文章,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教材怎样改革,它就该永远进入我们一代又一代学生的阅读视野中,成为永恒的经典!
但是,当再次捧起新课本,品读这篇散文时,却总觉不大对口自在,因为新教材中《散步》作了如下的两处改动。
一处是在文章第三自然段“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原语文教材中这一自然段中没有“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这句话。
另一处则是在文章第六自然段“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后面加上了“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句话。
新教材的这两处改动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产生了迷惘。难道莫老先生的原文就如此吗?这样的改动是不是就是为了忠实于原文,尊重莫老先生呢?文章的这两处改动好不好,该不该改动呢?
为此,我赶紧查阅了1985年8月2日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散步》。那应该就是莫老原文了吧?结果《散步》原文中没有“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却有“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那样”这句话。为什么新教材里,编者要对原教材中《散步》作如此改动呢?
我到觉得,不管莫老先生原文怎样,当改动选入原初中语文课本又改动选入2016年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散步》同时阅读品味时,让我有了比较,有了思考。
《散步》文质兼美,无论从那一个方面去审视品味,它就是绝美的佳作。质朴清新的语言,如诗如画的意境,至真至纯的情感,让读者倍感温馨、幸福、美好和生命之和谐与欢乐。真是生命的赞歌,至爱的华章!
然而,当这样无与伦比的美文中,突兀加上一句“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时,我却怎么读都觉得变味碍口,总觉这句话在这篇美文中大煞了文章的情调,破坏了唯美的画面。此景此情,怎么让人忍心触及“死”字呢?“死”在文章中显得那么刺眼,与文章字体氛围、情趣格格不入,似水火不容,让人每每读至“死”,终觉难以出口。
其实,文章第三自然段“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些老人挺不住。”廖廖数语,却字字珠玑,流露出作者对“一些老人”的离世的浓浓哀惋叹息,表达了莫老敬老爱老的绵绵情意。试想,这时候,谁想触碰“死”,写出这个“死”字来呢?
虽然,文章字里行间的真意就是“一些老人”“死”去了,但那也是深埋在作者内心深处不愿触碰的一个字啊!何况“有些老人挺不住”意就在其中,只是不愿明言罢了,何必多此一言呢?反而给人有画蛇添足之嫌了。如果觉得少了这一句,意思不够明了,显得跳跃,过于含蓄的话,即使补充这一句,我倒觉得把“死”字去了也行啊!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每谈及某人的“死”去,特别是与话者关心关切的人,谁也不愿直言“死了”,大不了,都说“去了”、“走了”。所以,我认为新教材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散步》确实不应该在这里加上“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这句话,顶多加上“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了”亦可。
私下跟老师们交流探讨时,也有老师认为这句话补充补之有理,加上“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才更见我对母亲熬过严冬的欣慰,才更能体现出生命之可贵及我对母亲生命的呵护。但问题是“我”的这番情意,其实也在文中字里行间表达得淋漓尽致了啊!
至于文中第六自然段中“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之后添上“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句话,倒是莫老原文中的话,而且这句话在全文中与文章氛围、意境、画面、情感不相冲突,倒是无碍了。我想,或许只是作者当时的切身感受罢了。莫老一生风风雨雨,经历十年文革浩劫,或许想到责任,自然想到了民族危难之际的领袖,于是问思泉涌,便在笔下自然流淌罢了。不过,我也还是倾向于选入语文课本时,这个地方可略作改动,去掉“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那样”这句更好。这样文章就是绝对的“小”中见大,连文字也是“小小的”竟如“小家碧玉”般清新淳朴自然了。
当然,也也许这样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散步》深意,他想说的意思真的超出事情本身了。
以上仅是我个人阅读文本之感悟与困惑。或许是妄语曲解。以求更多的同仁和智者金玉良言,真知灼见!本人切盼恭听垂询。我也是信了“尽信书则无叔”而斗胆罢了,但愿恕无知之过。
静候佳音!谢谢
参考文献
[1]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散步阅读 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散步》是重庆作家莫怀戚先生的一篇唯美的散文,创作于1985年,同年8月2日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文章一发表,便以其“真”“善”“美”愉悦着每一位读者的身心,引起大家情感的共鸣,让人如浴春风,若坐冬阳。它像一泓清泉荡涤心中一切世俗和尘埃,世间的一切:人、景、物、情,竟如此之美好。因此大家都说《散步》就是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散步》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二十多年来,它更是如洪钟大吕撞击着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心扉,净化着大家的心灵,陶冶着大家的情操。我为我们老师和我们的学生能品读赏析这样精美的佳作而欣喜若狂。每当和一届又一届学生共同欣赏这篇绝美佳作时,无不为之动容,为之叫好!这样清新隽永,贴近生活,篇幅短小却精致优美的散文,很适合中学生阅读赏析,探究思考。因此,这篇散文天经地义地该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
当新一轮教材改革全面实施后,2016年秋天,新教材全面通用。我们怀着无比期待地心情翻看着全新的七年级语文课本,在为新教材欢欣赞许之际,也发现了经典名篇《散步》依然在列,我心也释然。这样的文章,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教材怎样改革,它就该永远进入我们一代又一代学生的阅读视野中,成为永恒的经典!
但是,当再次捧起新课本,品读这篇散文时,却总觉不大对口自在,因为新教材中《散步》作了如下的两处改动。
一处是在文章第三自然段“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原语文教材中这一自然段中没有“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这句话。
另一处则是在文章第六自然段“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后面加上了“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句话。
新教材的这两处改动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产生了迷惘。难道莫老先生的原文就如此吗?这样的改动是不是就是为了忠实于原文,尊重莫老先生呢?文章的这两处改动好不好,该不该改动呢?
为此,我赶紧查阅了1985年8月2日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散步》。那应该就是莫老原文了吧?结果《散步》原文中没有“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却有“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那样”这句话。为什么新教材里,编者要对原教材中《散步》作如此改动呢?
我到觉得,不管莫老先生原文怎样,当改动选入原初中语文课本又改动选入2016年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散步》同时阅读品味时,让我有了比较,有了思考。
《散步》文质兼美,无论从那一个方面去审视品味,它就是绝美的佳作。质朴清新的语言,如诗如画的意境,至真至纯的情感,让读者倍感温馨、幸福、美好和生命之和谐与欢乐。真是生命的赞歌,至爱的华章!
然而,当这样无与伦比的美文中,突兀加上一句“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时,我却怎么读都觉得变味碍口,总觉这句话在这篇美文中大煞了文章的情调,破坏了唯美的画面。此景此情,怎么让人忍心触及“死”字呢?“死”在文章中显得那么刺眼,与文章字体氛围、情趣格格不入,似水火不容,让人每每读至“死”,终觉难以出口。
其实,文章第三自然段“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些老人挺不住。”廖廖数语,却字字珠玑,流露出作者对“一些老人”的离世的浓浓哀惋叹息,表达了莫老敬老爱老的绵绵情意。试想,这时候,谁想触碰“死”,写出这个“死”字来呢?
虽然,文章字里行间的真意就是“一些老人”“死”去了,但那也是深埋在作者内心深处不愿触碰的一个字啊!何况“有些老人挺不住”意就在其中,只是不愿明言罢了,何必多此一言呢?反而给人有画蛇添足之嫌了。如果觉得少了这一句,意思不够明了,显得跳跃,过于含蓄的话,即使补充这一句,我倒觉得把“死”字去了也行啊!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每谈及某人的“死”去,特别是与话者关心关切的人,谁也不愿直言“死了”,大不了,都说“去了”、“走了”。所以,我认为新教材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散步》确实不应该在这里加上“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这句话,顶多加上“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了”亦可。
私下跟老师们交流探讨时,也有老师认为这句话补充补之有理,加上“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才更见我对母亲熬过严冬的欣慰,才更能体现出生命之可贵及我对母亲生命的呵护。但问题是“我”的这番情意,其实也在文中字里行间表达得淋漓尽致了啊!
至于文中第六自然段中“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之后添上“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句话,倒是莫老原文中的话,而且这句话在全文中与文章氛围、意境、画面、情感不相冲突,倒是无碍了。我想,或许只是作者当时的切身感受罢了。莫老一生风风雨雨,经历十年文革浩劫,或许想到责任,自然想到了民族危难之际的领袖,于是问思泉涌,便在笔下自然流淌罢了。不过,我也还是倾向于选入语文课本时,这个地方可略作改动,去掉“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那样”这句更好。这样文章就是绝对的“小”中见大,连文字也是“小小的”竟如“小家碧玉”般清新淳朴自然了。
当然,也也许这样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散步》深意,他想说的意思真的超出事情本身了。
以上仅是我个人阅读文本之感悟与困惑。或许是妄语曲解。以求更多的同仁和智者金玉良言,真知灼见!本人切盼恭听垂询。我也是信了“尽信书则无叔”而斗胆罢了,但愿恕无知之过。
静候佳音!谢谢
参考文献
[1]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