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探讨如何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即将步入社会进行角色转变的毕业生提供若干可行性建议,将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途径
学生就业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如何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将对促进高职院校提高就业质量有重要作用。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能够胜任职业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三方面内容。
1.在思想上,坚持就业为导向的宗旨
目前,虽然所有高职院校对就业工作十分重视,但在就业教育培养途径上仍处于不成熟阶段。且针对性不强,没有形成就业课程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就业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基础能力,基础能力包括学习、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环境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发展能力包括个性化、创新性与创业性等。这三者中,基础能力是前提,专业能力是关键,发展能力是核心。高职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多管齐下,发挥合力。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的视角来探讨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教学体系是由教育理念与构成教学系统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职业规划教学体系应以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培养他们在大学期间就树立就业意识,为职业发展做准备。学会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拓展就业思路、调整就业期望值,把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相结合,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就业。其次,课程内容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创造性。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集理论、实务和经验为一体,包括职业定位、职业目标、职业选择、职业策略四个方面内容,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要让学生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规划预期目标。最后,在方法上强调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就决定了职业规划的个性化特点。了解学生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根据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兴趣等,激发学生就业的个性化潜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效能感。
2.建立就業能力教育体系
2.1提高就业实践教学效能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成为高职院校就业能力教育体系的重点。高职院校应建立与之适应的就业能力体育,在就业能力教育体系中,以职业规划教育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促进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不断提升就业能力。
首先,要提高实验课、实习课、设计课、研讨课等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其次,坚持顶岗实习环节。顶岗实习是学生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限内,按照学校实习教学计划的安排,在企事业单位相关实践岗位上进行的实践学习活动,包括实习、预就业和已签定就业协议的提前就业等。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培养就业能力的最佳阶段,工作岗位的真实性让学生提前进入“准就业”状态,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也由于顶岗实习每个具体工作岗位都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提高专业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2 培育职业精神,重视人格素养
职业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最基本的就业素质。职业精神包括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等。而职业精神的培育,关键在于重视人格素养。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特有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职业人格素养主要包括合作精神、责任感、吃苦耐劳、诚信忠诚、乐观自信等多要素。职业人格素养是当前大学毕业生身上所最欠缺的素质,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往往不愁找不到专业素质优异的人才,而难寻具有优秀职业人格的人才。可见,健全人格培养是高职院校如何培育职业精神的首要问题。
3、就业教育注重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素质
3.1 加强身心健康,提高就业柔性素质
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良好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就业能力奠定必要基础。大学生要强身健体,保持旺盛的精力,锤炼人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依靠个人的自身修养和完善,不断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水平。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强身心健康,才能提高学生柔性素质。柔性素质强调学生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世界变化,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远见,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敢于负责,主动应对压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切实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3.2 发掘创新能力,开设创业课程
创新是灵魂,个性是资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大力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此,制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教学规划,将创业能力培养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的内容中,开设“创业教育”、“创业与风险投资”、“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技法”等各式各样的有关课程,注重创业能力课程与各专业核心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师资力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培养创业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最终目标。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成为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更应体现在成为新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创业能力是企业家成功扮演工作角色所需要的全部才能,包括机会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社会能力等。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等特点,在许多领域更具备创业的优势。
建立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思维开发为一体的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开放式的思维开发和技能培训,以及整合社会资源能力的培训与提高。加强培养相关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创业必备人文知识,培养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同时,加强创业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坚持“企业家导师制”,吸收各行各业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学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的创业教育讲座。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创业交流与公关、提高在创业过程中的正确分析和判断能力、制订商业计划等等。■
参考文献
[1] 华玲.《高职院校构建学生实现体面就业的机制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0(1):217-218.
[2] 金永福 章艳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4):65-66.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途径
学生就业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如何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将对促进高职院校提高就业质量有重要作用。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能够胜任职业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三方面内容。
1.在思想上,坚持就业为导向的宗旨
目前,虽然所有高职院校对就业工作十分重视,但在就业教育培养途径上仍处于不成熟阶段。且针对性不强,没有形成就业课程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就业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基础能力,基础能力包括学习、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环境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发展能力包括个性化、创新性与创业性等。这三者中,基础能力是前提,专业能力是关键,发展能力是核心。高职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多管齐下,发挥合力。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的视角来探讨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教学体系是由教育理念与构成教学系统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职业规划教学体系应以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培养他们在大学期间就树立就业意识,为职业发展做准备。学会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拓展就业思路、调整就业期望值,把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相结合,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就业。其次,课程内容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创造性。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集理论、实务和经验为一体,包括职业定位、职业目标、职业选择、职业策略四个方面内容,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要让学生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规划预期目标。最后,在方法上强调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就决定了职业规划的个性化特点。了解学生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根据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兴趣等,激发学生就业的个性化潜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效能感。
2.建立就業能力教育体系
2.1提高就业实践教学效能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成为高职院校就业能力教育体系的重点。高职院校应建立与之适应的就业能力体育,在就业能力教育体系中,以职业规划教育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促进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不断提升就业能力。
首先,要提高实验课、实习课、设计课、研讨课等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其次,坚持顶岗实习环节。顶岗实习是学生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限内,按照学校实习教学计划的安排,在企事业单位相关实践岗位上进行的实践学习活动,包括实习、预就业和已签定就业协议的提前就业等。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培养就业能力的最佳阶段,工作岗位的真实性让学生提前进入“准就业”状态,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也由于顶岗实习每个具体工作岗位都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提高专业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2 培育职业精神,重视人格素养
职业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最基本的就业素质。职业精神包括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等。而职业精神的培育,关键在于重视人格素养。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特有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职业人格素养主要包括合作精神、责任感、吃苦耐劳、诚信忠诚、乐观自信等多要素。职业人格素养是当前大学毕业生身上所最欠缺的素质,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往往不愁找不到专业素质优异的人才,而难寻具有优秀职业人格的人才。可见,健全人格培养是高职院校如何培育职业精神的首要问题。
3、就业教育注重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素质
3.1 加强身心健康,提高就业柔性素质
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良好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就业能力奠定必要基础。大学生要强身健体,保持旺盛的精力,锤炼人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依靠个人的自身修养和完善,不断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水平。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强身心健康,才能提高学生柔性素质。柔性素质强调学生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世界变化,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远见,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敢于负责,主动应对压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切实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3.2 发掘创新能力,开设创业课程
创新是灵魂,个性是资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大力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此,制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教学规划,将创业能力培养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的内容中,开设“创业教育”、“创业与风险投资”、“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技法”等各式各样的有关课程,注重创业能力课程与各专业核心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师资力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培养创业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最终目标。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成为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更应体现在成为新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创业能力是企业家成功扮演工作角色所需要的全部才能,包括机会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社会能力等。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等特点,在许多领域更具备创业的优势。
建立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思维开发为一体的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开放式的思维开发和技能培训,以及整合社会资源能力的培训与提高。加强培养相关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创业必备人文知识,培养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同时,加强创业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坚持“企业家导师制”,吸收各行各业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学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的创业教育讲座。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创业交流与公关、提高在创业过程中的正确分析和判断能力、制订商业计划等等。■
参考文献
[1] 华玲.《高职院校构建学生实现体面就业的机制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0(1):217-218.
[2] 金永福 章艳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