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上了岁数,多少都有点脂肪肝。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与痰、湿、瘀、毒、积等病理产物有关,多属“胁痛”、“积聚”、“痰浊”等范畴。用中医辨证治疗,再配合积极的运动及合理饮食。可取得良好疗效。脂肪肝多因进食肥甘厚味、嗜酒过度、感受湿热疫毒或情志不畅。以致肝失条达,气郁血瘀,木不疏土;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土壅木郁;或肾失气化,精血不生,浊邪不泄,使瘀血、痰湿、浊邪蓄积于肝,而形成本病。症状主要为乏力、腹胀、肝区不适及疼痛或恶心、水肿等,少数伴有肝大。因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在于肝脾失调,浊脂生痰生瘀,滞留肝内为害,故可分为以下3型来治疗。
1.肝郁脾虚型 表现为胁肋胀痛、情绪抑郁、烦躁易怒或乳房胀痛、腹满食少、大便不爽及舌淡红、脉弦缓等。治宜疏肝健脾。本法重在针对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基础以协调脏腑气化调控气血津液,来消除浊脂转运紊乱。取白芍、生山楂、香附、决明子各15克,当归12克,柴胡、白术、云苓各10克,枳壳8克,甘草6克,水煎温服。每天2次,连用5-7天。
2.痰瘀阻络型 表现为面色晦暗、胁部钝痛或固定不移、触之痛甚、胸闷腹痞、肥胖肢软或出现蜘蛛痣、舌胖紫或瘀点等。治宜祛痰散结、化瘀通络。本法重在针对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关键,具体治法以“结者散之”、“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为旨,祛痰与化瘀兼顾、痰瘀同治。取泽兰、白术、片姜黄各12克,当归、赤芍、炮山甲各10克,胆星、枳壳、乌药各6克,甘草3克,水煎温服,每天1次,连用5天。
3.气血瘀滞型 表现为胁下胀或刺痛、肝脾肿大、纳呆、乏力、舌暗红、边有瘀点或瘀斑。治宜疏肝理气、化瘀通络。取香附12克,柴胡、蒲黄、当归、赤芍、川芎、枳壳、元胡、桃仁各10克,炮山甲、甘草各6克,水煎温服,每天1次,连用3-5天。
注意:治疗期间要坚持有氧运动,通过散步、慢跑、骑车、打太极拳等方式,调整情绪、保持平衡心态,避免劳累和紧张。并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和纤维素、低糖、低脂的饮食。
1.肝郁脾虚型 表现为胁肋胀痛、情绪抑郁、烦躁易怒或乳房胀痛、腹满食少、大便不爽及舌淡红、脉弦缓等。治宜疏肝健脾。本法重在针对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基础以协调脏腑气化调控气血津液,来消除浊脂转运紊乱。取白芍、生山楂、香附、决明子各15克,当归12克,柴胡、白术、云苓各10克,枳壳8克,甘草6克,水煎温服。每天2次,连用5-7天。
2.痰瘀阻络型 表现为面色晦暗、胁部钝痛或固定不移、触之痛甚、胸闷腹痞、肥胖肢软或出现蜘蛛痣、舌胖紫或瘀点等。治宜祛痰散结、化瘀通络。本法重在针对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关键,具体治法以“结者散之”、“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为旨,祛痰与化瘀兼顾、痰瘀同治。取泽兰、白术、片姜黄各12克,当归、赤芍、炮山甲各10克,胆星、枳壳、乌药各6克,甘草3克,水煎温服,每天1次,连用5天。
3.气血瘀滞型 表现为胁下胀或刺痛、肝脾肿大、纳呆、乏力、舌暗红、边有瘀点或瘀斑。治宜疏肝理气、化瘀通络。取香附12克,柴胡、蒲黄、当归、赤芍、川芎、枳壳、元胡、桃仁各10克,炮山甲、甘草各6克,水煎温服,每天1次,连用3-5天。
注意:治疗期间要坚持有氧运动,通过散步、慢跑、骑车、打太极拳等方式,调整情绪、保持平衡心态,避免劳累和紧张。并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和纤维素、低糖、低脂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