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东山后人:不同的时代,相同的热爱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l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电影事业的一位奠基者,在其53年短暂的人生里,共编导了31部电影和7部话剧,代表作《八千里路云和月》和《新儿女英雄传》,被誉为“为战后中国电影艺术奠下了基石”。
  他生于杭州,祖居海宁硖石横头街,小名“三宝”,大名史东山。
  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创造了当时中国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1951年编导的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获捷克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特别荣誉奖”,他是上世纪50年代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导演奖的唯一中国导演。
  印象: “追求完美,对工作很严格”
  解放后在电影剧本创作所工作,后来做了史东山女婿的王云人(史东山长女史大同的丈夫,退休前是中国电影基金会的秘书长)向笔者回忆:“我们住一个大院,他年轻时候很帅,一表人才,穿着西装、领带,皮鞋擦得很亮,院里的人都很尊敬他,大家都叫他东老。电影圈里,大家都知道东老。”
  从海宁硖石走出去的东老,是凭借自学成材的大导演。
  17岁那年,当中学算术教师的父亲病逝,作为长子,为了养家的重担,他辗转北平、天津、张家口做报务员。仆仆风尘中,这个青年来到了上海。
  20岁出头,他被介绍去电影《古井重波记》担任一个角色,这是他走入电影界的开始。
  除了参演,他还搞美工、灯光、剪接、洗印工作。
  “人这一生,半为社会,半为自己。”—这是他20岁时贴在床边的座右铭。
  23岁,编导电影《杨花恨》。这是他做电影编导的第一部作品。这个大动乱中的江南才子展露出他的编导才能。当时也在上海的作家周瘦鹃在报上写文章说“史东山是电影界的妙才”。
  年轻时代的史东山在当时的上海名噪一时。在拍了《杨花恨》后的第二年,他转入联华前身的大中华百合公司,导演了《同居之爱》《儿孙福》,《儿孙福》成为早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刚刚接触电影,还处在无声片的时候。电影屏幕上很多是鸳鸯蝴蝶派作品和武侠神鬼片。
  而史东山的电影从表现小市民的身边小事、关注女性的处境和爱情,到关注时代的最强音。
  中国的进步电影事业始于二十世纪30年代初期,史东山占据了其中重要一页。
  “1928年,父母结婚后,田汉就是家里的常客,他们是好朋友。通过田汉,父亲认识了地下党夏衍、阳翰笙等人,他们经常在家里开会。”在回忆父亲加入左翼电影事业的往事时,长女史大同如此说道。
  老电影人都说,东老脾气大,但为人正直,工作严肃。
  在重庆时曾有一个剧团让大家自由投票表示愿意跟哪一位导演合作,结果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愿意与史东山合作。这成为电影界的佳话,由此也可以想象当年的史东山在电影戏剧界的威望。
  “我父亲追求完美,对工作很严格,对人和蔼可亲,他批评人家,人家也心服口服,因为他说得对。”史大同说。
  史东山和蔡楚生被认为是解放前的影坛双雄,史东山的成名略早于蔡楚生,且素有“伯乐”之誉。史东山上世纪30年代初在老联华公司当导演时,发现明星公司副导演蔡楚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与几位导演联名推荐蔡楚生进入联华当导演。
  1930年3月,史东山加入左联。他是八年抗战中拍摄抗日电影、导演抗日话剧最多的一位电影导演。
  1947年,在上海摄制的故事片里,可与《一江春水向东流》媲美的,就是《八千里路云和月》,两部影片都轰动当时。上世纪40年代中国电影纪实风格的张扬是中国电影现代变革中的重要一面,《八千里路云和月》正是这一变革步伐中的一部开山之作。
  家风: “正派,正直,
  不随波逐流”
  史东山和夫人华旦妮一生共养育了5个儿女,分别为:史大千、史大中、史大正、史大同、史大里。
  5个子女中,仍健在的只有长女史大同,她退休前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做塑型化妆工作。史大同出生于1934年5月,她天性里有父亲的影子:执着、认真、勤奋。
  “在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由于爸爸一生为革命,先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三次与我们告别,长期忍受着骨肉分离之苦。实际上,从1937年我3岁记事起,直到1955年2月23日爸爸去世,我真正和他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4年,但是,他给我的教育和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影响了我的一生。”
  1937年,史大同3岁时,史东山告别妻儿去了当时的抗日中心武汉,进入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电影制片厂,以极大的热情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抗战电影《保卫我们的土地》。
  “武汉沦陷了,他和周总理一起迁移到重庆,继续拍摄抗日电影。我6岁时,妈妈带着三个哥哥冒着炮火,辗转去重庆找爸爸。”史大同被留在上海亲戚家里,一直到抗战胜利,“等父亲回来,我已经12岁了。”
  在史大同上小学的时候,父亲托人给女儿带来一封信,当时她还看不懂这封信,别人念给她听,信中的一段话她铭记一生:“一个人从小要热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依赖别人。劳动是光荣的,不劳动才可耻。一个不爱劳动,整天好吃懒做的人,就会像猪一样蠢。”
  “我深爱我的爸爸,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她回到父亲身边,但父亲和她只在上海共同生活了两年,又再次分别。“爸爸是一个严肃的艺术家,他把全部时间放在了事业上,他没有时间陪我们玩耍和聊天。”
  对于把女儿长期寄养在亲戚家里,史东山心里有深深的内疚。“所以,1949年上海一解放,他就第一个把我接到北平,留在他身边。爸爸补偿给了我很多的父爱,那一年我16岁。”
  父女俩住在招待所——前门远东饭店。
  “爸爸每天去开会,参加第一届全国文代会,我一个人呆在招待所,当时还没找到学校,人家都开学了,我就哭了。爸爸就搂着我说:‘你爸爸也没上多少学,小的时候家里很贫穷……读到初中就失学了,后来全是爸爸自己刻苦自学的。所以,人的一生一定要靠你自己去努力奋斗。奋斗,你懂么?’”   16岁的史大同心里非常崇敬她的父亲,“奋斗”二字刻上她的心头,她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着父亲。“无论把自己放在哪里,对自己都严要求,高标准。”
  1950年,正当《新儿女英雄传》正式开拍之际,抗美援朝开始,17岁的史大同在自己的坚持下参了军。“虽然爸爸从小离开我,但我很理解他的爱国心,从小留在脑子里。他是爱国的,国家号召保家卫国,我要像爸爸那样站出来,我要参军。”
  参军那天,她到北影摄影棚和父亲告别,生平第一次看见刚强的父亲掉下眼泪。“爸爸教育我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为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奉献精神、献身精神,这是爸爸对我的教育。直到现在不计较待遇,不计报酬,这是爸爸遗留给我们的。”
  文革后的史大同,已经45岁了,开始自学英语,现在她能做到与外宾对话,给中央电视台翻译剧本。史大同说:“爸爸走前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分钱,但他给我们留下了思想财富。我崇拜他,我就学他,我的孩子就学我。我把爸爸的这种学习奋斗精神传给了我的两个儿子。”在史大同看来,史家人的家风,正如著名演员白杨所说源自史东山的正派和正气。“正派,正直,不随波逐流,做人做事力求完美,我们家有这个传统。”
  传承: “热爱是最重要的”
  史大同的两个儿子王晓昀、王晓康在改革开放初相继出国留学,王晓昀是目前最优秀的数据库软件工程公司下属PowerDesigner的创始人,任法国巴黎SAP软件公司的总设计师。“他在国外33年,一直没加入外籍。”
  王晓康受外公影响,从小热爱艺术,爱画画,爱写作。毕业于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电影电视学院。曾自编、自导、自己独立制片,拍摄了两部英文专题片《目的地—拉萨》和《喜马拉雅的传奇》。现从事高级管理工作。
  史东山的大儿子史大千也是一位导演,代表作品有《青年鲁班》《红色背篓》,1985年病逝。
  而在1954年9月底,史东山在离开人世前不久,曾接到邀他出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兼教授的公函。这是他梦寐以求培养电影新人的舞台。史大千的第二个儿子史晨风正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上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电影《最后的疯狂》就是由他导演的。三代人的道路也折射出中国电影史的演变。
  史东山的二儿子史大中,小学毕业后考入“重庆幼年空军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他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回到北京,积极为新中国航空事业服务。在文革结束后病逝。史大中的两个儿子史少杰、史少凡都从事技术工作。史少杰在德企工作,他说:爷爷是一个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观点。爷爷这种精神也是中国的希望。史少凡在清华大学信息研究院搞科研工作。在他自己的工作上,他和他的祖父一样也追求完美。
  第三个儿子史大正,毕业于上海音乐学校钢琴系,后成为上海青年钢琴家。
  幼女史大里是我国第一代芭蕾舞演员,曾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史大正与史大里均于2010年去世。
  史东山孙辈里,没有一人见过祖父史东山,但祖父对他们的影响却融入在血液里。
  史晨风是目前史家后代中唯一在从事影视创作的人。他30岁拍了自己的第一部片子。眼下,海清、小沈阳主演的热播剧《后厨》,他是总导演。
  他说,“作为我祖父、蔡楚生等那一代人,他们确实拍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那个时代的印记、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缩影。能不能超越他们,或者做好当代人应该做的事情,我们都在努力。热爱是最重要的。三代人用生命去热爱职业,但他们因所处时代不一样,呈现的方式也不一样。”
其他文献
8月15日,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在会上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为文化强省和“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作出新贡献。  浙江文化产业园繁花似锦。会上介绍的杭州、龙泉、横店实验区、宋城集团的四个样本,就是百花园中四朵盛开的鲜花。而这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则预示着浙江文化产业千帆竞发,万象更新。  文化产业是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的重中之重。  文化
期刊
Rolls Company (picture taken in 2000).  nese Food”.  Thanks probably to the family passion for food, Fan Suijiu fell in love with agricultural study during the years spent overseas. He started serious
期刊
在人类文明史上,印刷技术的发明居功甚伟,而我国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发明国,在当代电脑激光排版技术发明前,承载人类文明的书籍典册,都是靠传统的印刷术来印制的。在卷轶浩繁的文献典籍中,吴越刊刻的佛教典籍璀璨夺目,光耀古今。  五代吴越国时,杭州的佛经雕版印刷兴起,著名的雷峰塔藏经堪称佛教典籍的精品。吴越王钱弘俶仿效古印度阿育王铸造8.4万个小佛塔即阿育王塔,同时雕印8.4万份《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
期刊
一直以来,浙江以生产绿茶为主,西湖龙井更是“杭为茶都”的金名片,然而一种不少杭州人都陌生的红茶—九曲红梅,近来却“老枝新发”,香飘四海。前不久,在2013中国茶业博览会暨“浙茶杯”红茶评比中,由杭州西湖区选送的天香牌九曲红梅茶荣获金奖。同时,天香牌九曲红梅茶以13600元/公斤的全场最高竞拍价成交,成为此次拍卖的茶王。  “九曲红梅”茶的辉煌始于清末民初,随后在世界级的展会上屡获大奖的佳绩又曾将“
期刊
8月10日,巴金先生所藏的名家书画展在杭州江南文学会馆闭展。此次展出的书画并非巴金先生刻意搜集,都是茅盾、冰心、沈尹默、张乐平、黄永玉、黄苗子、俞云阶等三十余位名家师友和晚辈的赠送。巴金先生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我并不是孤独的,我有朋友,我有无数的散处在各地的朋友。”他还说:“友情这个东西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故此,这个展览所展示的,不仅仅
期刊
剪纸,一直以来都是平面的,做成立体的剪纸,这是“临海剪纸”传人张秀娟近年新创的手艺。创建立体剪纸,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丰富了当代剪纸的题材、形式与内容,深得大人和孩子们的喜爱。  最近,当笔者来到临海市括苍镇“临海剪纸”传人张秀娟的民间剪纸博物馆时,立即被眼前那些大幅小幅的剪纸作品吸引住了:惟妙惟肖的虫鱼花鸟兽,栩栩如生的金陵十二钗,笔力遒劲的古典诗词篇章……  剪纸传人传承民俗文化
期刊
8月11日,孟京辉出席2013杭州国际戏剧节新闻发布会。“我真的特别高兴,在美丽的城市干一件美丽的事。”作为杭州国际戏剧节的发起人和艺术总监,他毫不掩饰对杭州和戏剧的挚爱。孟京辉说:“开幕演出很重要。”让人想不到的是开幕大戏选了浙江昆剧团演员杨崑和现代舞演员小珂合作的《游园·今梦》。这出戏居然放在西湖边的钱王祠上演,依托西湖园林的优美环境,凸显“游园”的戏剧情景。  孟京辉为戏剧节带来了许多中外好
期刊
钱塘江畔的杭州大剧院,因为“费城之声”的奏响,而显得更加璀璨辉煌。激越而美妙的“费城之声”,谱写了中美友好文化交流的新乐章。  “费城之声”,沸腾夜晚。2013年5月31日,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访华40周年特别纪念演出在杭州大剧院举行。美妙绝伦的演出震撼了所有的观众。  史诗般的音乐会 架起中美友好桥梁  第一个以电气录音技术录制唱片的交响乐团;  第一个进入中国演出的外国交响乐团;  第一个为故事片
期刊
青铜时代
期刊
宁波古港口立有“海上茶路启航地纪事碑”,镌刻着“甬为茶港”的历史记忆。2006年4月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及茶人汇集宁波,举行“海上茶路国际论坛”,认定宁波为海上茶路启航地,此后组建的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深入探索海上茶路,提出“甬为茶港”,与“杭为茶都”相呼应,“甬为茶港”是宁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的子项目,甬港是中国大运河的入海口。  吴越文化是根基  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和五代十国时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