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补骨脂素和长波紫外线光化学疗法(即PUVA治疗)所致的副作用,如恶心、瘙痒和红斑已为大家所熟知。近来Jones等报告一例37岁男性银屑病的患者,经PUVA治疗后6周,在胸部和背部发生了痤疮样疹。作者在本文中报告了用8―甲氧补骨脂素和长波紫外线治疗的80例患者中,有4例也发生了痤疮样皮肤改变。其中例一(女)为白癜风患者,例二(女)、例三(女)、例四(男)均为银屑病患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骨脂素和长波紫外线光化学疗法(即PUVA治疗)所致的副作用,如恶心、瘙痒和红斑已为大家所熟知。近来Jones等报告一例37岁男性银屑病的患者,经PUVA治疗后6周,在胸部和背部发生了痤疮样疹。作者在本文中报告了用8―甲氧补骨脂素和长波紫外线治疗的80例患者中,有4例也发生了痤疮样皮肤改变。其中例一(女)为白癜风患者,例二(女)、例三(女)、例四(男)均为银屑病患者。
其他文献
作者对90例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幼年型和其他伴有或不伴有免疫紊乱的结缔组织病患者的淋巴细胞作了核仁试验。方法是用pH5的缓冲甲苯胺蓝染色干燥未固定的血液涂片,数100个淋巴细胞,具有紧密的核仁和细网状结构的核仁的细胞作为活动性淋巴细胞(即具有合成核糖核酸的核仁的淋巴细胞)。从核仁试验所得的值及淋巴细胞总数计算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活动性淋巴细胞的绝对数。
近50年来莫斯科的霉菌丛发生明显改变。小孢子菌病在侵犯皮肤、毛发的霉菌病中的比重,1943年为8%,1960年为80%,1971年为95%。1943年记录的唯一的小孢子菌菌株为狗小孢子菌,1957年82%为铁锈色小孢子菌,而现今又为狗小孢子菌。小孢子菌病原体的变化使研究者们特别仔细研究为发现新菌株的霉菌培养结果。作者从而注意到莫斯科反复出现的新的菌株――扭曲小孢子菌(M.distortum)。在莫
报告了3例面部肉芽肿,其临床症状均为面部紫色或褐色皮肤结节或斑块,不破溃,无自觉症状,活体检查结果均为面部肉芽肿,临床需除外肉样瘤病、淋巴细胞浸润症、网织细胞增多症、虫咬症以及固定性药疹。
糠秕马拉色菌系存在于皮肤表面的嗜脂性酵母.随着胃肠外高营养冶疗的广泛应用及人们对糠秕马拉色菌认识的加深,发现该菌可引起系统感染.从1981年至1995年已报告80余例.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真菌特殊培养、活检可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较佳.
先天性厚甲症是一少见的先天性疾病,本文报告1例22岁女性患者,双亲非血缘关系。诞生时指(趾)甲呈长管状畸形。2岁时唇部发现疣状损害。4(1/2)岁时,掌跖皮肤增厚。1974年开始脱发,1977年枕后头发脱尽。患者智力一般,发育营养正常。头皮有弥漫性脱发。口唇角化过度,脱屑和多处溃疡。舌红,有白色条纹和无光泽斑块。口腔粘膜也有类似改变。指(趾)甲呈楔形、变窄,向两侧弯曲。甲板明显增厚失去光泽,有纵脊
作者们从1970~1973年采用新的呋喃香豆素制剂――普索比喃(Псоберан)试治了白癜风患者54例。普索比喃是由中亚生长的一种无花果植物的叶子中提取的白色结晶粉末,含3份补骨脂素及一份佛手柑樟脑(Bergapten)。用法:普索比喃10毫克,日服2~3次,饭后,儿童按每昼夜每公斤体重0.8毫克计算。与此同时,以0.1%普索比喃酒精溶液外涂白斑部,经4~6小时后,照射紫外线,每次1~15分钟(
应用维生素甲或维生素甲酸及其同型药长期治疗银屑病,其疗效至今还不能令人满意。由于长期应用该种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几乎都有副作用,因而常被迫中断治疗。
简要介绍了有关嗜酸粒细胞基本结构及功能的最新知识,简述了伴有血液及(或)皮肤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皮肤病。
本文报道一例在用利福平治疗期间患天疱疮,停用该药后病损完全消退。患者女,65岁,1973年10月肾脏切除术后,组织学检查患结核病,采用利福平、异烟肼和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1974年7月在患者躯干、四肢出现大疱性损害、口部有浸渍区。大疱有的破裂,有的未破,周围绕以红晕。早期损害活检显示基底层上大疱形成和棘层松解,直接法免疫荧光检查在整个表皮层有细胞间IgG沉积,在血清中呈现抗细胞间质抗体,滴度为1:
麻风杆菌血行播散的学说以及麻风杆菌菌血症的存在,提示麻风病侵犯血管的可能性.不少作者分别通过血管造影、皮肤血管反应、病理组织学及毛细血管镜检查等途径,都证明麻风患者普遍有血管改变.归纳起来可包括:①麻风本病的血管改变,②麻风反应的血管改变,③由于控制血管舒缩的植物神经受累引起的血管机能改变.麻风病的血管损害与神经损害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