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为大学生就业与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大学生就业难与中小企业吸纳人才难的原因源于: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新的变化,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均衡及高校培养模式改革滞后与用人单位需求矛盾问题。要有效解决双难问题,就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与中小企业的互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中小企业发展 互动共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持续十年的扩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对中小企业而言,虽然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却不能有效地吸纳大量的大学生来就业,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化解大学生就业难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的磨合期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 大学生就业难与中小企业吸纳人才难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大幅提高,中小企业取得快速发展,这些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众多的机遇。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广大企业步入转型与提高阶段,急需能尽快适应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些又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挑战。
1.1 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新的变化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危机形势呈现呈现波次递推的特征。第一波是美国的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第二波是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欧债危机,第三波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在欧美危机的重压下经济集体减速。目前这三个波次的经济危机已经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截至8月1日,除甘肃和黑龙江省之外,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份公布了2012年上半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2011年上半年相比,29个省份的GDP增速均出现了放缓。”
1.2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依靠政策推动,通过实施高校连年扩招等措施,总体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上升,已由精英教育迈入大众教育。1998年高校招生录取人数为108万人,1999扩招到160万人,以后逐年增加,2011年达到675万人,录取率达到72.35%。
1.3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均衡问题 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看,热门行业供过于求,而艰苦行业供小于求。从地区上看,“一江春水向东流”、“孔雀东南飞”的趋势有增无减。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人才需求相对减少,而广大中西部急需大量人才,且人才流失率高。大型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相对减少,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人才。
1.4 高校培养模式改革滞后与用人单位需求矛盾问题 从高校培养方面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专业调整力度不够,培养与实际需求不紧密,是造成高校毕业生难于适应社会及企业发展需要的原因之一。现代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和人品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具备专业知识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而且还要求毕业生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勤奋敬业,诚实守信,有良好的心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大学毕业生与社会的期待却有较大的差距。
2 创新大学生就业与中小企业发展共赢运作方式
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与中小企业吸纳人才难问题,需要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引导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另一方面要引导中小企业建立新的吸纳人才机制,通过广泛的互动增加理解,达到大学毕业生与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2.1 政府部门要积极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政策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城镇总就业机会的四分之三以上,已成为提供我国新增就业人口出路的主力军。而在现实就业政策制订和导向方面,国家更多地提倡大学生实施西部地区援助计划、村官计划、自主创业计划等,而大学生就业时亦看中报考公务员和到机关、事业单位等工作,而对进中小企业谋职求发展没有太大兴趣。对此,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一系列鼓励就业的宏观政策,特别是鼓励高素质大学生到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政策,应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政府部门应该对那些有助于大学生工作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中小企业加以扶持。在对待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影响毕业生就业取向方面采取必要措施,制订宏观调控政策和就业引导机制,特别是切实制定和落实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大学生进行实训培养环节的衔接政策,对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中小企业发展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促使大学生快速成长为具有相应业务能力的劳动者,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2.2 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面对新形势,大学生应该摒弃旧的就业观,认清形势,正视现实,更新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应树立自主、竞争的就业观。大学毕业生应该摒弃“铁饭碗”的旧观念,不应该有被动、依赖的就业观,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自主创造、主动竞争的观念,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和创造就业机会。大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就业观。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学生也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给自己“充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有适应形势和社会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大学生树立多形式、多元化的就业观,要摒弃身份等级等偏激思想,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创造财富,提高生活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2.3 实施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 在对大学生就业培训时,要通过有效的就业心理教育,增强大学毕业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在就业过程中,很多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急躁、怯懦、消极等不良情绪,另外,还有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不客觀问题,表现出两种片面性,一是低估自己,在就业中表现为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尤其是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二是高估自己,这部分毕业生傲气十足,好高骛远,很容易脱离实际。以上这些心理障碍是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不相适应的。针对大学毕业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情况,通过谈心和党团组织的活动来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律、自爱、自强的优良品格。还应与心理咨询有机结合。在就业指导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咨询对学生宣泄不满、排解郁闷起到了很好的调剂作用,有助于他们以愉悦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就业活动中去。
2.4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立高校与中小企业良性对接模式 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学校、社会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和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突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通过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联合组队模式、专业教师+大一、大二本科生的有效搭配模式、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模式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加强高校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实习制度,引导学生发挥潜能解决中小企业技术难题,同时引导中小企业为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必备的工作生活条件,形成大学毕业生个人发展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29省上半年GDP增速普降 中国经济稳增长需果断改革, 中国经济网,2012年08月02日.
[2]大学生与中小企业的磨合,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中国期刊网,2010年8月.
[3]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研究,秋实,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中小企业发展 互动共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持续十年的扩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对中小企业而言,虽然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却不能有效地吸纳大量的大学生来就业,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化解大学生就业难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的磨合期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 大学生就业难与中小企业吸纳人才难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大幅提高,中小企业取得快速发展,这些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众多的机遇。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广大企业步入转型与提高阶段,急需能尽快适应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些又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挑战。
1.1 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新的变化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危机形势呈现呈现波次递推的特征。第一波是美国的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第二波是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欧债危机,第三波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在欧美危机的重压下经济集体减速。目前这三个波次的经济危机已经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截至8月1日,除甘肃和黑龙江省之外,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份公布了2012年上半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2011年上半年相比,29个省份的GDP增速均出现了放缓。”
1.2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依靠政策推动,通过实施高校连年扩招等措施,总体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上升,已由精英教育迈入大众教育。1998年高校招生录取人数为108万人,1999扩招到160万人,以后逐年增加,2011年达到675万人,录取率达到72.35%。
1.3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均衡问题 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看,热门行业供过于求,而艰苦行业供小于求。从地区上看,“一江春水向东流”、“孔雀东南飞”的趋势有增无减。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人才需求相对减少,而广大中西部急需大量人才,且人才流失率高。大型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相对减少,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人才。
1.4 高校培养模式改革滞后与用人单位需求矛盾问题 从高校培养方面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专业调整力度不够,培养与实际需求不紧密,是造成高校毕业生难于适应社会及企业发展需要的原因之一。现代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和人品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具备专业知识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而且还要求毕业生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勤奋敬业,诚实守信,有良好的心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大学毕业生与社会的期待却有较大的差距。
2 创新大学生就业与中小企业发展共赢运作方式
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与中小企业吸纳人才难问题,需要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引导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另一方面要引导中小企业建立新的吸纳人才机制,通过广泛的互动增加理解,达到大学毕业生与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2.1 政府部门要积极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政策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城镇总就业机会的四分之三以上,已成为提供我国新增就业人口出路的主力军。而在现实就业政策制订和导向方面,国家更多地提倡大学生实施西部地区援助计划、村官计划、自主创业计划等,而大学生就业时亦看中报考公务员和到机关、事业单位等工作,而对进中小企业谋职求发展没有太大兴趣。对此,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一系列鼓励就业的宏观政策,特别是鼓励高素质大学生到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政策,应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政府部门应该对那些有助于大学生工作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中小企业加以扶持。在对待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影响毕业生就业取向方面采取必要措施,制订宏观调控政策和就业引导机制,特别是切实制定和落实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大学生进行实训培养环节的衔接政策,对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中小企业发展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促使大学生快速成长为具有相应业务能力的劳动者,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2.2 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面对新形势,大学生应该摒弃旧的就业观,认清形势,正视现实,更新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应树立自主、竞争的就业观。大学毕业生应该摒弃“铁饭碗”的旧观念,不应该有被动、依赖的就业观,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自主创造、主动竞争的观念,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和创造就业机会。大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就业观。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学生也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给自己“充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有适应形势和社会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大学生树立多形式、多元化的就业观,要摒弃身份等级等偏激思想,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创造财富,提高生活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2.3 实施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 在对大学生就业培训时,要通过有效的就业心理教育,增强大学毕业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在就业过程中,很多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急躁、怯懦、消极等不良情绪,另外,还有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不客觀问题,表现出两种片面性,一是低估自己,在就业中表现为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尤其是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二是高估自己,这部分毕业生傲气十足,好高骛远,很容易脱离实际。以上这些心理障碍是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不相适应的。针对大学毕业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情况,通过谈心和党团组织的活动来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律、自爱、自强的优良品格。还应与心理咨询有机结合。在就业指导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咨询对学生宣泄不满、排解郁闷起到了很好的调剂作用,有助于他们以愉悦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就业活动中去。
2.4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立高校与中小企业良性对接模式 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学校、社会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和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突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通过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联合组队模式、专业教师+大一、大二本科生的有效搭配模式、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模式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加强高校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实习制度,引导学生发挥潜能解决中小企业技术难题,同时引导中小企业为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必备的工作生活条件,形成大学毕业生个人发展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29省上半年GDP增速普降 中国经济稳增长需果断改革, 中国经济网,2012年08月02日.
[2]大学生与中小企业的磨合,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中国期刊网,2010年8月.
[3]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研究,秋实,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