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导语设计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ol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就像一首美妙的音乐,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一句哲理深刻的导语,能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一、导语设计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上课之初,学生的精神仍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导语,使他们的精神能够从课下的兴奋状态中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我在教授《沁园春·雪》的时候设计了如下导语:“在新中国,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不仅熟读兵书,晓畅军事,指导人民军队四渡赤水河、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而且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我们在小学时就曾学过他的诗词《菩萨蛮·大柏地》,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今天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颇负盛名的诗词作品《沁园春·雪》。”学生都聚精会神的听我说,而且异口同声的回答出这位伟大人物的名字,自然也就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二、导语设计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去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不但不会保留任何记忆,而且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如果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负担,而且还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导语的设计上,要紧扣学生心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渴求知识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从内心深处乐于接受新的教材。从这一点而言,在导语设计上,教师应注意悬念的设置,以求得学生在悬念的吸引之下全神贯注的投入新的学习。
  三、导语设计要具有艺术美
  语文是借助一篇篇融入了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的优美文学作品表现其形式的。学生正处在花样年华,他们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有着认识美感知美的能力,更有着强烈接受美的天性。所以语文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与美的事物——语文课文产生共鸣;教师在导语设计时仅仅注重感性美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重情感美,每一篇优美的文字,都是发自作者的内心深处的情感的汇集,也是作者情感的一种高尚的表达,更是一股滋润读者心灵的美的源泉。
  四、导语设计要与教材建立联系
  导语是为了学习新的课文而服务,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要仅仅追求语言的华丽优美,在追求集中学生注意、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等目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导语的知识性,要使他与新的课文建立起联系。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又能明确导语设计的目标——把学生注意力引入到新的内容学习之中,例如我在教授《羚羊飞度》这篇课文时,就设计了如下导入:“首先展示一组羚羊飞度的图片,然后给学生朗读一首现代诗歌《飞度》,‘目光坚毅/穿了前行的路/步一步/山与山之间扎根,沉着果敢/你,坚定心中的信念/峡谷万丈/彰显生命的力量,凌空一跃/那是生命的奇迹/飞度的弧线,优美/瞬间,化作了永恒’。同学们,知道化作永恒的那道弧意味着什么吗?知道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吗?让我们一起在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羚羊飞度》中寻找答案吧。”这一导语的设计,不仅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更与新的教学内容建立了紧密联系。把学生引入到新的教学内容之中。
  明确了导语设计的基本要求,那么一节语文课怎么导入呢?孟子说:“教也多术也”。设计导语更是一种教学技术,加上教师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我们可以在这些要求之下设计出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导语,这也将是课堂情绪感染的一个起点。语文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文而变的去设计导语,这样一定能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成为一个万紫千红的大花园。
其他文献
文言文阅读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偏重字、词、句的详细讲解与死记硬背,偏重于对文章内容进行先入为主的分析,而严重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研究与品味,忽视了学生的自身体验与欣赏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文言文的学习变得更加枯燥无味:成了教师腻、学生烦的“困难大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落后现状,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文言文,成了教学改革中十分重
期刊
文学史上,臣子给皇帝的奏议,以情真意切、倾诉衷肠感人的,常把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以获得“高难度”的劝阻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则常把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同论。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自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是教学目标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新课标指出,应将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起来,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把握字词、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深挖文章蕴涵的真情实感,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了。  一、引导动情  既然课文是一篇蕴涵浓烈情感的优美散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调动,所以导入语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这样深情地解说:“在我们身边,永远流淌着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其中“意义”和“用法”的知识点,就关涉到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考卷中翻译题和实词解释题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
期刊
一提起作文,许多学生愁眉苦脸,提笔似有千斤重,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教师也感到“无规可循,无法可依”,师生在泥泞的沼泽中前行,可谓举步维艰。如何走出写作的困境,寻得写作的捷径呢,下面简要介绍两种方法。  一、汲取古诗词入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艺术源远流长,“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期刊
创新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已从对教育的功利追求深人到对生命质量的真切关怀。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主要目标提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现象普遍存在,这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在作
期刊
《邓稼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这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使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通过此文,认识、了解邓稼先,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二是了解课文中传记文的写法特点。这堂课一开始,就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以竞赛的形式组织学习。  首先,以“我所了解的邓稼行”为话题,让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的有关“邓稼先”的生平资料。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纷纷拿出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材料,在组内交流、筛选、
期刊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这一策略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是学生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一切教学行为只有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否则,无论教师多么优秀,教学多么努力,也无法使教学效率最大化。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听说训练中呢?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期刊
《活化石》是二年级上学期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科普文。文章用较为浅显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三种古生物:有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树种之一的银杏树,有中国的国宝大熊猫,还有稀有的鱼种中华鲟。作为本节课教学的第一课时,这节课应该任务清楚,主线明确,框架较粗,块面清晰。整个课堂应该有张有弛,疏密有间,显得错落有致,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一、任务明确,板块清晰(明确学什么)  《活化石》这篇课文,给人们的感觉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显然,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它立足于学生的今天,放眼于祖国的未来,具备无限的前瞻性。如何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底,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