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用卡的本源到刷卡签名的“国际惯例”

来源 :电子商务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mc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以来,国内各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信用卡市场的竞争也硝烟四起。同时,媒体对于信用卡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与之相关的信息频频见诸于各种媒体。一时间,公众被灌输了大量来自于发卡银行以及各类媒体的与信用卡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有的纯属误导,有的打着所谓“国际惯例”的旗号将不平等的条款强加于持卡人,本文仅就其中的两个问题做一下探讨,以正视听。
  
  误区一:信用卡的意义在于透支
  
  截止到目前,国内的一些发卡银行以及一些公关宣传文章仍然想让公众相信 :信用卡的主要意义是让人们能够提前消费或透支消费,即所谓的“先消费、后还款”。进而,这些文章就把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归结为“中国人缺乏提前消费的习惯”。这类观点纯属误导。无论从信用卡的起源还是从现实情况看,透支都只是它的辅助功能。以银行信用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交易安全的保障,才是信用卡业务的核心。
  使用信用卡,实际上很多时候比现金要麻烦。凭什么让消费者和商家不嫌麻烦地刷卡,而且愿意为此支付额外的费用(手续费、年费等)呢?首要理由正是信用卡的安全性。除了免除被盗抢的风险外,还包括其他的交易安全。例如,在许多交易中,消费者要先付全款或者定金,然后才能见到货品或得到服务。有些时候,最终的货品或服务与样品不符,甚至存在瑕疵。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在发达国家用信用卡购物,消费者可以享受到彻底的无风险退货。银行会直接把购买货品的钱款打回到消费者的账户中,剩下的事情,银行再去与商家解决。这种信用安全机制,对诸如电视购物、电话购物、邮寄购物等消费方式尤其重要。在中国,这类邮购交易往往成为骗子们呼风唤雨的场所。而在信用交易机制下,对那些有欺诈嫌疑的商户,银行从一开始就会将其排除在可以接受信用卡的商户之外。
  对商户来说,信用卡也提供了交易安全保障。比如,一个人用信用卡租了一辆车而被撞坏了,商家可以(在信用额度范围内)先从银行得到全额赔偿。即使数额远超过这个人的实际支付能力,甚至导致这个人破产了,损失也只是银行的。又比如,旅游、娱乐、休闲等行业,经常要接受消费者的预订,商家有被“放鸽子”的风险。但如果消费者是用信用卡预订的,商家发现消费者爽约,就可以直接从卡上收费。
  而我国的银行从开办信用卡业务伊始,便一直在想方设法规避自己的风险,一直拒绝提供真正的信用担保,最初的所谓信用卡甚至要求消费者以存款质押。直到今天,中国的信用卡也还不过是一种付款时间上有所延迟的借记卡而已。
  
  误区二:刷卡依据签名
  
  另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是信用卡刷卡是依据签名还是依据密码。主张依据签名的人一般均会以刷卡签名是“国际惯例”来支持自己的论点,这纯属断章取义。只片面的援引所谓的国际惯例,但却没有考虑到国内外用卡环境的差别,没有做到批判的吸收。
  我们先来看一下西方发达国家刷卡签名的保障体系。
  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如果你的信用卡失窃了,你可以一点也不必担心。美国法律有规定:信用卡被盗用,只要在失窃后(或盗用行为发生后)24小时内进行挂失,则无论被盗用的金额多大,持卡人最高只负担50美元。英国也有类似的法律,规定持卡人最高负担50英镑。其余部分,除非银行能证明商家有明显的过错,否则全部由银行负担。事实上,许多银行自觉执行的条款,比上述法律规定更为优惠。不但挂失时间大大放宽,连那50美元的赔偿也由银行一并负担了。也就是说,银行用自己的信用,为所有信用卡消费进行了全额的担保。
  对比国外,在中国,信用卡被盗用的损失却全部由消费者负担。这让我们醒悟到,虽然中国市场上也流通着许多叫“信用卡”的小塑料卡片,但那张卡片背后,并没有银行的信用担保。说白了,我国信用卡的“信用”二字根本名不符实,完全不能和发达国家的信用卡相提并论。后者才真正具有“见卡如见银行”的魔力。
  因此,中国银联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向笔者详细阐述了要推广“密码信用卡”的五大原因。
  
  理由一:“签名信用卡”风险较大
  由于目前“签名信用卡”配套的业务制度及风险控制技术在国内还很不普及,“签名信用卡”存在较大的风险。该负责人首先举例说,一些收银员验看签名不认真甚至不验看,国际银行卡界通行的挂失零风险甚至失卡零风险制度,以及广泛采用的欺诈实时侦测技术,在我国还很不普及,在这样的现状下,采用“密码信用卡”能有效地帮助发卡行降低风险。对日益增多的信用卡盗用案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犯罪分子正是利用无需密码这一薄弱环节屡屡得手。因此,推广“密码信用卡”是现行条件下降低信用卡风险的较好选择,有利于保护持卡人及发卡行的利益。
  另一方面,由于客观上存在汉字签名比字母签名鉴别更为困难的现实,推广“密码信用卡”也有利于保护商户的利益。
  
  理由二 :“密码信用卡”是国际趋势
  推行“密码信用卡”是应对国际IC卡迁移趋势的战略选择。该负责人强调,在国际上,为了防止“免密码信用卡”的伪冒风险,银行卡界不仅采用成本昂贵的在线欺诈侦测技术,还在推行成本更高的磁条卡向IC卡的EMV迁移。据测算,如果我国进行全面的EMV迁移,总投资将在100亿元以上,短期内我国银行卡界还不具备全面EMV迁移的动力。推广“密码信用卡”将有利于缓解和减轻风险转移的压力。
  
  理由三:“密码信用卡”符合用卡习惯
  推广“密码信用卡”符合广大持卡人的用卡习惯,是广大持卡人的强烈要求。在我国银行卡发展的10多年历史上,借记卡一直占据绝对主流趋势,广大持卡人已经养成密码确认交易的习惯,并不认同免输密码的国际惯例。对于不使用密码的信用卡,许多持卡人心存疑虑,甚至锁在家里不敢使用,又制造出一批新的“睡眠卡”。还有许多持卡人纷纷向发卡行投诉,要求改用密码,深圳发展银行的统计数据雄辩地说明了这一事实。工商银行武汉分行、上海分行正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尊重持卡人意愿出发,停止了信用卡刷卡消费只需签名不用验证密码的“国际惯例”,重新恢复密码确认。
  
  理由四 :“只需签名免密码”惯例在变
  “只需签名免密码”的所谓国际惯例也在发生改变,而“密码信用卡”也顺应了国际上推行“IC卡+密码”的趋势。信用卡的签名制度是特殊的文化背景及技术背景下的产物,在信用卡发展早期,电信及计算机技术很不发达,无法在线实时验证密码。同时,欧美国家签名文化盛行,公众普遍重视签名的承诺及法律效力,签名信用卡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诞生出来的。但正是因为采用“签名确认身份”的制度,发卡行在信用卡发展的早期承受了巨大的欺诈损失,许多中小银行不堪重负退出了这一市场。但许多国家如英国、法国、瑞典等在付出了沉重的欺诈损失后,不惜改变持卡人的习惯,在IC卡迁移中决定启用密码。因此,密码信用卡在国际银行卡界的地位逐渐上升。
  
  理由五:“密码信用卡”成本、技术可行
  在我国,推广“密码信用卡”,在技术、经济成本上是可行的。经过十几年的运行和发展,我国在密码使用上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技术基础,绝大多数POS机都装有密码键盘,不需要对硬件做大的改造,只需要对发卡行的主机系统做简单改造。另外,通过在系统上的简单改造,在国内使用密码确认身份也不会影响在国外使用同一张卡时,凭签名确认身份。
  在此笔者想对那些喜欢援引“国际惯例”的人说,不要断章取义的引用所谓的“国际惯例”,要将背景、环境阐明清楚,以免发生误导。况且,即使是国际惯例难道在国内就一定可行吗?恐怕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吧。
  谈到此处,不由得还要说两句关于收费的问题。国内总是有人爱用国际惯例或与国际接轨来解释问题。如果收费上要和国际接轨,则银行的相关产品、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也就必须能够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商业生活中,恰恰有许多这样的东西,价格倒是与国际接轨了,内容却和国际上的东西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的所谓“信用卡”,不幸也是这样一个美丽的谎言。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对汉英独立成分定义进行界定和对基本特点进行简要归纳;其次,从语用功能的全新视角对汉英两种语言系统下的独立成分进行重新分类;最后,在重新分类的基础之上,对相应
为了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福特公司在成立100周年之际,为其在密歇根州艾伦帕克的数据处理中心引进了一台最新型的IBM eServerx440系列服务器.这台x440被用作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