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文化进校园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道德与法治肩负着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使其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传统文化德育内容的落地。因此,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前言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切实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工作,发挥传统文化在学生思想、德育方面的价值。
二、利用传统文化,丰富课堂内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主要是对课程内容进行丰富。教师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诠释,降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难度,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的丰富,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诠释[2]。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做好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应用,对课程内容进行丰富和适度的拓展,提升教学效果。
以“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为例,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一般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讲解法律,列举的内容通常是过马路等红绿灯,公共场合不乱丢垃圾,景点不乱写乱刻等。这些内容在学生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涉及,因此很难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无法体现出法律规定的内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从传统文化渗透的角度出发,教师在导学阶段可以从传统文化入手,选择法律相关的内容。如教师可以以古代传说中的神兽“獬豸(xie zhi)”为例,播放獬豸神兽的由来和传说,对能明辨是非曲直的神兽进行介绍,更容易引发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利用这种方式,自然容易增强学生对法律的认识[3]。总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传统文化的入手,用传统文化丰富课堂内容,实现对课堂内容的合理渗透,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注重文化实践,实现教育目的
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单纯是唐诗宋词,也不仅局限于故事叙述,而是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应积极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入手,做好文化实践工作,践行道德与法治中的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指导过程中应积极做好文化实践工作,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内容。
以“人大代表为人民”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帮助小学生了解民主选举的方式有哪些,了解自己建言献策的方法。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文化实践的角度出发,组织学生走访学校的人大代表或邀请人大代表进校园,通过人大代表叙说自己的故事来帮助学生认识到公民的权利有哪些,了解“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含义,加强对人民代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从文化构架的角度出发,通过情景设计的方式展示从古到今的法律变化,了解古代人们有问题时的建言献策渠道与现代的不同。如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民不告官”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播放“民不告官”的视频资料,鼓励学生根据视频模拟具体的场景,表演“民告官”的严重后果,同时表演古代建言献策的情景(上京告御状)[4],然后组织学生从教材中提取资料,了解当代建言献策的渠道,包括在政府网站留言、写信给人大代表、网络媒体等多渠道。通过具体文化的演示加深学生对“人大代表为人民”的认识。总之,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应积极从文化实践的角度出发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教材中的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四、激发文化认同,强化教学内容
当前小学生面临复杂的文化背景,在文化认同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受到网络上错误思潮的影响,对传统优秀人物、古典人物出现了负面评价,对正能量有负面偏见。这些都是文化认同度不高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强化教学内容,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强化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影响[5]。
以“我们受特殊保护”为例,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知识,了解未成年的特殊性以及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未成年的保护。但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有的认为自己考不好,爸爸妈妈批评自己时没有感觉到受保护,有的说自己在学校外面没有“横行无忌”,没有人保护自己。这些都说明学生对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因此,基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可以从文化角度出发强化教学内容,针对学生认为父母批评的情况,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孟母三迁”“卧冰求鲤”[6]等传统故事入手,从文化角度出发介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提升学生对父母关系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到父母对子女特殊的保护。此外,教师在介绍了“孟母三迁”“卧冰求鲤”等故事以后,鼓励学生将故事讲给父母听,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小学生融洽家庭关系。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的具体内容应做好文化认同的指导工作,通过传统文化解释的方式体现文化认同的价值,强化教学内容。
五、提升文化情感,符合学生心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注重从学生情感出发开展教学工作。但教材中的内容以静态的、虚设的情景为主,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情感。采用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可以从文化情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情感认同,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以“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为例,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会依法维权,实现知法守法的目的。小学生对知法守法的内容很容易理解,但在具体情景中会放弃学习的内容,从自身心理出发决定要做的事情。如教师播放了校园欺凌的视频资料,询问学生遇到校园欺凌以后怎么办。大部分学生第一反应都是“打他”,特别是男同学反应比较激烈,这说明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成熟状态,在学习、工作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7]。因此,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应从文化角度出发做好情感的渗透。如教师播放校园欺凌以后面对学生的汹涌民意,可以设计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以德报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故事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调整情绪,逐步平息学生的“汹涌”民意,让学生通过学习古典故事的方式冷静下来,认识到冲动是魔鬼,通過调动学生情感的方式来平息学生的“愤怒”。从学生心理出发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到遇到侵权行为时要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是武力,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之,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特殊阶段的心理特征,做好文化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当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不断发展学生心理,提高德育效果。 六、培养规矩意识,体现文化价值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对学生思想和行为具有深远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体现文化的价值。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应从文化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具体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规矩意识,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与自身发展和学习的关系。
“無规矩不成方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主要信息。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做好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指导,要用文化的感召力让学生形成规矩意识,体现出文化在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影响力。以“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例,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关注点多集中在自己的权利方面,而对于自己的义务关注不高,甚至有的小学生认为自己不需要义务。如果单纯依靠理论说教,小学生很难真正地听进去。因此,教师可以从文化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渗透,帮助学生了解规矩,了解义务。如教师可以以元代大学者许衡“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故事为例:“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引出“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规矩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后人对许衡的正面评价,认识到懂规矩、守规矩的重要性,了解自己在生活中遵守义务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义务、遵守自己的义务,体现出传统文化在规矩意识培养方面的价值。总之,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应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从文化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诠释,不断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体现出传统文化在学生规矩意识培养方面的价值和能力。
七、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必须从课堂内容的丰富、教学目标的实现、文化情感的认同、规矩意识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确保传统文化真正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并实现文化德育的教学目标,真正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桃莉.以人为本,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黑河教育,2020(05):58-59.
[2]缪青.打开乔哈里窗,提升对话教学质量——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优化对话教学策略探析[J].小学教学研究,2020(14):84-86
[3]曾志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国教师,2020(05):l05—106.
[4]蔡意治.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20(14):36-37
[5]吴素青.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探[J].名师在线,2020(13):77-78.
[6]程世秀.帮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J].青海教育,2020(04):39.
[7]何颖.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教学建议[J].中国德育,2020(06):50—54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前言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切实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工作,发挥传统文化在学生思想、德育方面的价值。
二、利用传统文化,丰富课堂内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主要是对课程内容进行丰富。教师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诠释,降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难度,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的丰富,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诠释[2]。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做好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应用,对课程内容进行丰富和适度的拓展,提升教学效果。
以“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为例,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一般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讲解法律,列举的内容通常是过马路等红绿灯,公共场合不乱丢垃圾,景点不乱写乱刻等。这些内容在学生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涉及,因此很难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无法体现出法律规定的内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从传统文化渗透的角度出发,教师在导学阶段可以从传统文化入手,选择法律相关的内容。如教师可以以古代传说中的神兽“獬豸(xie zhi)”为例,播放獬豸神兽的由来和传说,对能明辨是非曲直的神兽进行介绍,更容易引发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利用这种方式,自然容易增强学生对法律的认识[3]。总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传统文化的入手,用传统文化丰富课堂内容,实现对课堂内容的合理渗透,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注重文化实践,实现教育目的
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单纯是唐诗宋词,也不仅局限于故事叙述,而是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应积极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入手,做好文化实践工作,践行道德与法治中的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指导过程中应积极做好文化实践工作,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内容。
以“人大代表为人民”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帮助小学生了解民主选举的方式有哪些,了解自己建言献策的方法。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文化实践的角度出发,组织学生走访学校的人大代表或邀请人大代表进校园,通过人大代表叙说自己的故事来帮助学生认识到公民的权利有哪些,了解“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含义,加强对人民代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从文化构架的角度出发,通过情景设计的方式展示从古到今的法律变化,了解古代人们有问题时的建言献策渠道与现代的不同。如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民不告官”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播放“民不告官”的视频资料,鼓励学生根据视频模拟具体的场景,表演“民告官”的严重后果,同时表演古代建言献策的情景(上京告御状)[4],然后组织学生从教材中提取资料,了解当代建言献策的渠道,包括在政府网站留言、写信给人大代表、网络媒体等多渠道。通过具体文化的演示加深学生对“人大代表为人民”的认识。总之,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应积极从文化实践的角度出发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教材中的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四、激发文化认同,强化教学内容
当前小学生面临复杂的文化背景,在文化认同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受到网络上错误思潮的影响,对传统优秀人物、古典人物出现了负面评价,对正能量有负面偏见。这些都是文化认同度不高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强化教学内容,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强化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影响[5]。
以“我们受特殊保护”为例,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知识,了解未成年的特殊性以及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未成年的保护。但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有的认为自己考不好,爸爸妈妈批评自己时没有感觉到受保护,有的说自己在学校外面没有“横行无忌”,没有人保护自己。这些都说明学生对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因此,基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可以从文化角度出发强化教学内容,针对学生认为父母批评的情况,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孟母三迁”“卧冰求鲤”[6]等传统故事入手,从文化角度出发介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提升学生对父母关系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到父母对子女特殊的保护。此外,教师在介绍了“孟母三迁”“卧冰求鲤”等故事以后,鼓励学生将故事讲给父母听,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小学生融洽家庭关系。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的具体内容应做好文化认同的指导工作,通过传统文化解释的方式体现文化认同的价值,强化教学内容。
五、提升文化情感,符合学生心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注重从学生情感出发开展教学工作。但教材中的内容以静态的、虚设的情景为主,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情感。采用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可以从文化情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情感认同,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以“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为例,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会依法维权,实现知法守法的目的。小学生对知法守法的内容很容易理解,但在具体情景中会放弃学习的内容,从自身心理出发决定要做的事情。如教师播放了校园欺凌的视频资料,询问学生遇到校园欺凌以后怎么办。大部分学生第一反应都是“打他”,特别是男同学反应比较激烈,这说明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成熟状态,在学习、工作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7]。因此,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应从文化角度出发做好情感的渗透。如教师播放校园欺凌以后面对学生的汹涌民意,可以设计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以德报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故事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调整情绪,逐步平息学生的“汹涌”民意,让学生通过学习古典故事的方式冷静下来,认识到冲动是魔鬼,通過调动学生情感的方式来平息学生的“愤怒”。从学生心理出发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到遇到侵权行为时要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是武力,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之,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特殊阶段的心理特征,做好文化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当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不断发展学生心理,提高德育效果。 六、培养规矩意识,体现文化价值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对学生思想和行为具有深远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体现文化的价值。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应从文化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具体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规矩意识,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与自身发展和学习的关系。
“無规矩不成方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主要信息。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做好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指导,要用文化的感召力让学生形成规矩意识,体现出文化在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影响力。以“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例,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关注点多集中在自己的权利方面,而对于自己的义务关注不高,甚至有的小学生认为自己不需要义务。如果单纯依靠理论说教,小学生很难真正地听进去。因此,教师可以从文化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渗透,帮助学生了解规矩,了解义务。如教师可以以元代大学者许衡“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故事为例:“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引出“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规矩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后人对许衡的正面评价,认识到懂规矩、守规矩的重要性,了解自己在生活中遵守义务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义务、遵守自己的义务,体现出传统文化在规矩意识培养方面的价值。总之,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应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从文化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诠释,不断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体现出传统文化在学生规矩意识培养方面的价值和能力。
七、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必须从课堂内容的丰富、教学目标的实现、文化情感的认同、规矩意识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确保传统文化真正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并实现文化德育的教学目标,真正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桃莉.以人为本,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黑河教育,2020(05):58-59.
[2]缪青.打开乔哈里窗,提升对话教学质量——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优化对话教学策略探析[J].小学教学研究,2020(14):84-86
[3]曾志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国教师,2020(05):l05—106.
[4]蔡意治.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20(14):36-37
[5]吴素青.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探[J].名师在线,2020(13):77-78.
[6]程世秀.帮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J].青海教育,2020(04):39.
[7]何颖.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教学建议[J].中国德育,2020(06):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