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思想家、文学理论家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如何寻幽入微、鞭辟入里,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历史本来是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但囿于篇幅的限制,课本往往是高度凝练、概括的语言。言简意赅是对课本编写者的要求,教师如何把它传授给阅历甚浅的学生呢?须知,对学生而言,几乎所有历史都发生在遥不可及的年代,轻描淡写的叙述是难以留下深刻印象的,特别是一些结论性语言,教师必须进行适当教学拓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新课标明确了历史教师的新职责:就是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将学生引入精彩的历史天地,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主动探究历史奥秘。历史课程注重人类历史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与社会的全面认识。如何透过历史现象探究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发展趋势,从而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需要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对接,进行必要拓展。
教学拓展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该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在一定范围和深度上和外部相关内容密切联系起来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学拓展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而是从更高层次对教师和学生提出要求。历史教学像制作网页一样,教学内容以外的由教者引入,为本堂历史课教学延伸知识,这些知识虽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与本节课历史教学有很强的关联,引入的这些知识对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有较好的支撑与帮助作用。
一、教学拓展要感受历史细节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历史教学需要高屋建瓴,需要理论指导,同时需要蹲下身来,从一点一滴的知识细节做起。教学中运用一些历史细节,还原教科书叙述中的精彩片段,因为这些细节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又不容易被遗忘,细节的系统性、逻辑性还可以留下触动心弦的震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挑选一些或趣味盎然,或发人深省,或感人泪下的历史细节知识,利用历史细节设置问题,唤醒学生情感、思维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一定会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看宋朝的市井生活。
师:我们仔细看看《清明上河图》,很多商店铺面上都有用于招徕顾客的招牌和幌子,你们都能看到哪些呢?(生自由讨论)
师:据统计,除景物的遮挡外,图中有商家设置的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快,欢门5座。北宋城市经济中广告文化的发达由此可见一斑。商家用招牌和幌子做广告的策略,源于何时并无统一的说法,但如此普及,应是北宋以后的事情了。这也是北宋城市经济与汉唐相比在经营手段方面进步的重要表现。
师:刚才说到《清明上河图》中有灯箱广告,为什么非得采用灯箱的形式呢?是干什么用的?
生:用来夜间招徕顾客的。
师:正确,可以说是夜市广告,从而我们又可以了解到:北宋城市经济中市的营业时间问题。在北宋以前,夜市往往为官府严禁。北宋后,东京夜市日益兴旺,政府亦不再禁止。
在这个案例设计中,精心挑选细节,引领学生进入历史,细节贴近学生的经验,启迪思考。所以进行教学拓展时,抓住合理细节非常重要。利用历史细节可以神游古今,是深化思考的好办法,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在对宋代市井生活的讲解描述中,通过历史图片方式的拓展,在细节中利用店铺、招牌、幌子等,引导学生从中看到当时城市经济在经营行业、经营手段及规模等方面的发展,使图中这些信息体现出经济发展意义。尤其处理图中灯箱这一细节时,体现出教学拓展的有利之处,激活图片里的信息,还原到历史实际中,使信息更贴近历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感受。
二、教学拓展应建立新型评价观,用发展的眼光鼓励学生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知识、能力、经验、心理、品质等均不成熟,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认识、想法、观念评价学生,要看到学生的可变性、可发展性。教学中,教师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看待学生,因为历史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为每个学生的多种发展提供可能,只有承认学生的差异,善于发现差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地发展。
教学案例《丝绸之路的效益有多大》。
师:我们刚才了解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艰难经历和第二次对西域各国的友好访问,那么张骞出使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生1: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此后,汉朝与西域各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师:没错,正是由于张骞的远行,才使得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得以开通。那么,这条道路开通之后,汉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保证这条道路畅通?
生2:修道路、设驿站,为来往师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安全保护。
师:是的,汉朝在强大时期采取了种种措施保证这条道路的畅通无阻。这条路还有一个比较好听的名字叫“丝绸之路”。那么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呢?
生3:因为中国的丝绸是这条路上运送最多的商品。
师:对,那么这条丝绸之路除了商路还是什么路呢?结合书上的材料,想想看,并说明理由。
生4:我觉得是交流之路。因为这条路上中国的丝织品和造纸技术传到了西方,而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音乐、舞蹈等传到了东方。
生5:我觉得是和平之路,因为这条路开通之后,中外交流比较多,来往密切,没有了大规模的战争,所以是和平之路。
生6:我觉得是发展之路,因为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互通有无,各自吸收彼此的文化,发展了自己。
生7:我觉得是文化之路,因为书上说佛教、音乐、舞蹈、雕塑等藝术传到了东方,使中原地区的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
这是对丝绸之路进行定性评价和训练发散思维能力的案例。在设计过程中注重问题的理解,注意引导,让学生多角度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并没有停留在对丝绸之路本身的叙述上,而是利用丝绸之路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条路除了是商路还是什么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刻分析。这是开放性的设计。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还使中国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从而体会到这种开拓、开放、海纳百川的精神,最终奠定了汉唐盛世的局面。这种做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实质的深刻认识,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以小见大。
教学是对教科书的二次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因此,知识拓展是必不可少的。其实,教师每节课都在有意无意地从事着这项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拓展在考量着教师的知识广度与深度,思考的力度与效度。同一节课,不同教师会上出不同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拓展的成败。所以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视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以一套高水平的大学教材为“底本”也会觉得心中无底。教师的阅读视野要瞄准高校学刊、名人传记、回忆录,乃至最新学术成果等。以淘金般的目光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点点滴滴。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新课标明确了历史教师的新职责:就是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将学生引入精彩的历史天地,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主动探究历史奥秘。历史课程注重人类历史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与社会的全面认识。如何透过历史现象探究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发展趋势,从而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需要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对接,进行必要拓展。
教学拓展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该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在一定范围和深度上和外部相关内容密切联系起来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学拓展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而是从更高层次对教师和学生提出要求。历史教学像制作网页一样,教学内容以外的由教者引入,为本堂历史课教学延伸知识,这些知识虽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与本节课历史教学有很强的关联,引入的这些知识对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有较好的支撑与帮助作用。
一、教学拓展要感受历史细节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历史教学需要高屋建瓴,需要理论指导,同时需要蹲下身来,从一点一滴的知识细节做起。教学中运用一些历史细节,还原教科书叙述中的精彩片段,因为这些细节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又不容易被遗忘,细节的系统性、逻辑性还可以留下触动心弦的震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挑选一些或趣味盎然,或发人深省,或感人泪下的历史细节知识,利用历史细节设置问题,唤醒学生情感、思维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一定会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看宋朝的市井生活。
师:我们仔细看看《清明上河图》,很多商店铺面上都有用于招徕顾客的招牌和幌子,你们都能看到哪些呢?(生自由讨论)
师:据统计,除景物的遮挡外,图中有商家设置的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快,欢门5座。北宋城市经济中广告文化的发达由此可见一斑。商家用招牌和幌子做广告的策略,源于何时并无统一的说法,但如此普及,应是北宋以后的事情了。这也是北宋城市经济与汉唐相比在经营手段方面进步的重要表现。
师:刚才说到《清明上河图》中有灯箱广告,为什么非得采用灯箱的形式呢?是干什么用的?
生:用来夜间招徕顾客的。
师:正确,可以说是夜市广告,从而我们又可以了解到:北宋城市经济中市的营业时间问题。在北宋以前,夜市往往为官府严禁。北宋后,东京夜市日益兴旺,政府亦不再禁止。
在这个案例设计中,精心挑选细节,引领学生进入历史,细节贴近学生的经验,启迪思考。所以进行教学拓展时,抓住合理细节非常重要。利用历史细节可以神游古今,是深化思考的好办法,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在对宋代市井生活的讲解描述中,通过历史图片方式的拓展,在细节中利用店铺、招牌、幌子等,引导学生从中看到当时城市经济在经营行业、经营手段及规模等方面的发展,使图中这些信息体现出经济发展意义。尤其处理图中灯箱这一细节时,体现出教学拓展的有利之处,激活图片里的信息,还原到历史实际中,使信息更贴近历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感受。
二、教学拓展应建立新型评价观,用发展的眼光鼓励学生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知识、能力、经验、心理、品质等均不成熟,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认识、想法、观念评价学生,要看到学生的可变性、可发展性。教学中,教师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看待学生,因为历史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为每个学生的多种发展提供可能,只有承认学生的差异,善于发现差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地发展。
教学案例《丝绸之路的效益有多大》。
师:我们刚才了解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艰难经历和第二次对西域各国的友好访问,那么张骞出使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生1: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此后,汉朝与西域各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师:没错,正是由于张骞的远行,才使得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得以开通。那么,这条道路开通之后,汉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保证这条道路畅通?
生2:修道路、设驿站,为来往师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安全保护。
师:是的,汉朝在强大时期采取了种种措施保证这条道路的畅通无阻。这条路还有一个比较好听的名字叫“丝绸之路”。那么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呢?
生3:因为中国的丝绸是这条路上运送最多的商品。
师:对,那么这条丝绸之路除了商路还是什么路呢?结合书上的材料,想想看,并说明理由。
生4:我觉得是交流之路。因为这条路上中国的丝织品和造纸技术传到了西方,而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音乐、舞蹈等传到了东方。
生5:我觉得是和平之路,因为这条路开通之后,中外交流比较多,来往密切,没有了大规模的战争,所以是和平之路。
生6:我觉得是发展之路,因为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互通有无,各自吸收彼此的文化,发展了自己。
生7:我觉得是文化之路,因为书上说佛教、音乐、舞蹈、雕塑等藝术传到了东方,使中原地区的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
这是对丝绸之路进行定性评价和训练发散思维能力的案例。在设计过程中注重问题的理解,注意引导,让学生多角度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并没有停留在对丝绸之路本身的叙述上,而是利用丝绸之路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条路除了是商路还是什么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刻分析。这是开放性的设计。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还使中国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从而体会到这种开拓、开放、海纳百川的精神,最终奠定了汉唐盛世的局面。这种做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实质的深刻认识,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以小见大。
教学是对教科书的二次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因此,知识拓展是必不可少的。其实,教师每节课都在有意无意地从事着这项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拓展在考量着教师的知识广度与深度,思考的力度与效度。同一节课,不同教师会上出不同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拓展的成败。所以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视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以一套高水平的大学教材为“底本”也会觉得心中无底。教师的阅读视野要瞄准高校学刊、名人传记、回忆录,乃至最新学术成果等。以淘金般的目光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