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反思型教师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具有时代特色的流行语,但我国中小教师的反思行为还不尽人意。培养反思型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反思氛围、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形成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反思型教师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改的深入发展, 反思型教师的培养逐渐成为这一领域具有时代特色的流行语。目前, 我国教育界对这一论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但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反思行为还不尽如人意,因此,培养反思型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反思与反思型教师的内涵
对反思性及反思型教师的探讨, 最早始于美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他在20 世纪30 年代, 在一些著作中对反思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他认为: 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 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由此, 我们可以将教师的反思定义为: 反思是指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 对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1]
国外对反思型教师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杜威认为,反思型教师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借助发展思维的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反省性教学的教师。在国内教育界,熊川武认为,反思型教师就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以实现教学不断走向教学工具合理性、教学目的合理性和教学主体合理性的教师。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是对话的关系,教师的个人实践理论和缄默知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
结合上述对反思及反思型教师的论述,笔者认为:反思型教师是指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研究和批判的态度不断分析、反思教育现象, 及时调整自己, 创造教育新经验, 提出教育新思想的教师。反思型教师是对传统的“经验型”、“技术型”教师的超越。
二、反思型教师反思的内容
1.对教材反思
教材是课程之本。而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 但不是唯一资源,教材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的唯一文本, 而是以一种参考性质出现。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 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此, 教师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学的同时, 可以在教学反思中做专题内容进行记录, 既积累了经验又为教材使用提供建设性意见, 使教师、教材、学生成为和谐的统一体。
2. 对教法的反思
教学, 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经常会有“奇思妙想”, 生出创新的火花, 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上及时进行调整, 更应利用课后进行反思成捕捉与提炼, 为教研积累第一手素材, 又能拓宽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 将其记录下来, 可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 以资共享研究。作为反思型教师,我们应反思教法的成功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将教学的闪光点记录下来。同时,我们也应反思教法的失误之处。失误并不可怕, 应正视它, 总结它。反思失误的教训目的在于引以为戒, 最终可以转化成成功的经验。另外,我们也应反思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 从而顺应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
3.对学法的反思
对于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这个问题,大家都会说因材施教。可在实际的教学中, 有不少教师会用同一种标准去衡量学生。然而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是不同的,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前进。因此, 我们应该及时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方式进行反思。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是否得到不同的发展; 反思学生的学习建议是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发扬教学民主。我们应对这些教学建议做必要的记录和反思。
三、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反思行为的现状
目前中小学具有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教师是很少的。中小学的许多教师普遍还存在着不会反思的问题, 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他们有的虽然听说过反思性教学这个概念, 但对其理解是很肤浅的。他们对反思的目的、反思的内容、反思的科学程序一知半解, 对于反思的理论更是知之甚少。教师的反思基本上围绕常规性教学活动展开, 反思手段也较为一般, 现代教育技术在反思活动中的作用并不明显。他们的反思, 往往是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懂或不甚了解时才会去思考解决的方法。我们并不是说这种反思有错, 但这种问题式的反思, 从主体上讲是被动性的;从反思的内容上讲属于知识型的反思;从层次性讲基本上还处于初级性的经验型反思, 涉及理论性的反思很少。从整体而言, 目前中学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还是不尽人意。
四、反思型教师培养的途径
1、创设良好的反思氛围
反思型教师的成长, 需要展示反思的舞台, 需要支持反思的需求,需要良好的反思氛围。因此, 学校不能只是意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 还要在实施过
程中, 主动为教师搭建“经验+ 反思”的舞台, 指导教师在已有经验基础上, 进行主动构建, 突出个性与特点, 立足于典型示范, 行动先导, 成果共享。
2、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培养教师自觉反思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学校环境、课堂环境,还是同事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都应保持一种民主、信任、团结、协作的良好关系,促进学校中不同主体之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这就对教师主动发现、勇于承认教学中的问题并虚心向他人学习提供了外在环境的支持和保证。[3]
3、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
对教师教学活动及日常工作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提高教师反思能力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如:科学分配教学任务,定期培训提高,开展合作教学,完善听课、评课及科研制度等等。这些较为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能够为教师自觉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营造氛围、开通渠道、提供时间和空间。
4、形成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学校的教师评价体系可以说是教师管理的一部分。传统的评价体系不能较好地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而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评价体系,主要特征是“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它强调对所有在职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通过评价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教师解决这些问题指明方向、提供条件。这样的评价体系无疑会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教研活动是其反思自身教学的重要体现。对教师科研能力和成果的评价,如果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则会更注重教师的教研活动对解决实践问题的实际效用,而不是发表文章的多少。
参考文献:
[1]吴小芬.谈反思型教师及反思的方法[J].科技信息2005,(2)
[2]张务农.论反思型教师养成的策略和原则[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陈萍.试论反思型教师的培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反思型教师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改的深入发展, 反思型教师的培养逐渐成为这一领域具有时代特色的流行语。目前, 我国教育界对这一论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但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反思行为还不尽如人意,因此,培养反思型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反思与反思型教师的内涵
对反思性及反思型教师的探讨, 最早始于美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他在20 世纪30 年代, 在一些著作中对反思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他认为: 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 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由此, 我们可以将教师的反思定义为: 反思是指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 对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1]
国外对反思型教师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杜威认为,反思型教师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借助发展思维的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反省性教学的教师。在国内教育界,熊川武认为,反思型教师就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以实现教学不断走向教学工具合理性、教学目的合理性和教学主体合理性的教师。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是对话的关系,教师的个人实践理论和缄默知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
结合上述对反思及反思型教师的论述,笔者认为:反思型教师是指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研究和批判的态度不断分析、反思教育现象, 及时调整自己, 创造教育新经验, 提出教育新思想的教师。反思型教师是对传统的“经验型”、“技术型”教师的超越。
二、反思型教师反思的内容
1.对教材反思
教材是课程之本。而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 但不是唯一资源,教材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的唯一文本, 而是以一种参考性质出现。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 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此, 教师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学的同时, 可以在教学反思中做专题内容进行记录, 既积累了经验又为教材使用提供建设性意见, 使教师、教材、学生成为和谐的统一体。
2. 对教法的反思
教学, 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经常会有“奇思妙想”, 生出创新的火花, 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上及时进行调整, 更应利用课后进行反思成捕捉与提炼, 为教研积累第一手素材, 又能拓宽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 将其记录下来, 可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 以资共享研究。作为反思型教师,我们应反思教法的成功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将教学的闪光点记录下来。同时,我们也应反思教法的失误之处。失误并不可怕, 应正视它, 总结它。反思失误的教训目的在于引以为戒, 最终可以转化成成功的经验。另外,我们也应反思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 从而顺应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
3.对学法的反思
对于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这个问题,大家都会说因材施教。可在实际的教学中, 有不少教师会用同一种标准去衡量学生。然而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是不同的,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前进。因此, 我们应该及时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方式进行反思。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是否得到不同的发展; 反思学生的学习建议是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发扬教学民主。我们应对这些教学建议做必要的记录和反思。
三、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反思行为的现状
目前中小学具有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教师是很少的。中小学的许多教师普遍还存在着不会反思的问题, 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他们有的虽然听说过反思性教学这个概念, 但对其理解是很肤浅的。他们对反思的目的、反思的内容、反思的科学程序一知半解, 对于反思的理论更是知之甚少。教师的反思基本上围绕常规性教学活动展开, 反思手段也较为一般, 现代教育技术在反思活动中的作用并不明显。他们的反思, 往往是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懂或不甚了解时才会去思考解决的方法。我们并不是说这种反思有错, 但这种问题式的反思, 从主体上讲是被动性的;从反思的内容上讲属于知识型的反思;从层次性讲基本上还处于初级性的经验型反思, 涉及理论性的反思很少。从整体而言, 目前中学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还是不尽人意。
四、反思型教师培养的途径
1、创设良好的反思氛围
反思型教师的成长, 需要展示反思的舞台, 需要支持反思的需求,需要良好的反思氛围。因此, 学校不能只是意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 还要在实施过
程中, 主动为教师搭建“经验+ 反思”的舞台, 指导教师在已有经验基础上, 进行主动构建, 突出个性与特点, 立足于典型示范, 行动先导, 成果共享。
2、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培养教师自觉反思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学校环境、课堂环境,还是同事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都应保持一种民主、信任、团结、协作的良好关系,促进学校中不同主体之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这就对教师主动发现、勇于承认教学中的问题并虚心向他人学习提供了外在环境的支持和保证。[3]
3、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
对教师教学活动及日常工作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提高教师反思能力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如:科学分配教学任务,定期培训提高,开展合作教学,完善听课、评课及科研制度等等。这些较为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能够为教师自觉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营造氛围、开通渠道、提供时间和空间。
4、形成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学校的教师评价体系可以说是教师管理的一部分。传统的评价体系不能较好地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而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评价体系,主要特征是“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它强调对所有在职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通过评价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教师解决这些问题指明方向、提供条件。这样的评价体系无疑会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教研活动是其反思自身教学的重要体现。对教师科研能力和成果的评价,如果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则会更注重教师的教研活动对解决实践问题的实际效用,而不是发表文章的多少。
参考文献:
[1]吴小芬.谈反思型教师及反思的方法[J].科技信息2005,(2)
[2]张务农.论反思型教师养成的策略和原则[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陈萍.试论反思型教师的培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