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使用文献分析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伯明翰学派国内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判断分析伯明翰学派国内研究的现状、发展、热点和趋势。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国内研究早期虽以国外理论的转述、引入为主,但随着国内研究的深入,逐渐开始转向以理论阐释现象,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本土化的特色研究。
关键词:伯明翰学派;国内研究;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4-0038-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
一、引言
伯明翰学派又称文化研究学派,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因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学研究所而得名[1]。伯明翰学派作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重要分支,其在国内研究的落地与本土化应用对我国传播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基于5G网络的智媒体应用时代,具有全新特征的文化、社会、传播现象层出不穷,亚文化种类不断涌现,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呈现交织汇聚的复杂状态,伯明翰学派理论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相关研究成果也随之激增,但对此类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脉络整理极为有限。国内关于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研究的学科分布、研究主题、发展脉络有何特征,伯明翰学派及相关研究的议题与演变呈现何种趋势,值得深思。
二、文献采集与研究方法
当下国内借鉴伯明翰学派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现于文学、社会学等学科,具体的研究议题各有不同,主要体现为伯明翰学派及其理论学术史的整体研究、代表人物与代表理论观点的研究、应用理论于具体对象和领域的研究三个方面。
据此,研究对三类关键词文献进行采集:一是学派名称,如“伯明翰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二是学派代表人物,如“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雷蒙·威廉斯”)“E.P.汤普森”(“爱德华·汤普森”)“斯图尔特·霍尔”“戴维·莫利”(“莫利”)“费斯克”;三是研究领域,如“种族文化”“亚文化”“女性主义”,由于这几个研究领域与其他学派理论有一定的交叉,因此在关键词搜索后,还需进行人工筛选。
全部检索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中的北京大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博士论文,有效文献数量为1233篇,文献时间跨度为1981—2019年,借助引文空间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进一步判断分析伯明翰學派国内研究的现状、发展、热点和趋势[2]。
三、关键词共现与聚类
将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文献数据导入引文空间软件,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继而得出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国内研究的关键词频次和中心关键词。由于部分关键词实际内涵重复,后续对该类关键词进行人工合并,如一些学派及代表人物名称,“伯明翰学派”和“伯明翰”,“雷蒙德·威廉斯”和“雷蒙·威廉斯”。
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国内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形成了多中心的重叠网络,由中心向外辐射,关键词词频逐渐下降,核心关键词包括伯明翰学派(伯明翰)、文化研究、雷蒙德·威廉斯(雷蒙·威廉斯)、大众文化,形成了以“大众文化”“受众”“亚文化”为中心的子议题网络。
在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国内研究高频词中,早期文献中学派名称“伯明翰学派”频次占比最高,占16.7%,其次是学派代表人物“雷蒙德·威廉斯”“斯图尔特·霍尔”“费斯克”频次较高。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文化研究”“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等文化研究相关关键词频次逐年增加,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四、历时与突变分析
将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文献数据导入Excel,通过对文献发表年份的数据收集、整理、可视化,得到伯明翰学派国内相关研究的热度趋势。伯明翰学派国内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此之后学界对其的关注度不断上升。80年代初,传播学界开始介绍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如王志兴的《欧洲批判学派与美国传统学派的分析》(1986)对批判学派做了专题研究,郭庆光的《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一支新军——欧洲批判学派评介》(1987)进一步论述了批判学派及其理论。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学术界对批判理论的重视,对文化研究理论的介绍日益增多。在论述批判学派时,伯明翰学派都是其中主要的一部分。早期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国内研究集中于理论介绍,如雷蒙德·威廉斯关于文化唯物主义的论述受到了哲学学科的关注,一些话语分析理论引起了文学学科的注意。2010年之后相关研究关注度达到历年最高,之后虽有所波动,但依然可以看出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研究仍有着较高热度[3]。
引文空间软件可以通过检测短时间使用频率突然提高的关键词,来反映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伯明翰学派引入我国不过40年,影响其研究趋势和热点的因素很多,变化较快。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国内研究在不同时期的前五个突变词依次为“大众文化”“费斯克”“青年亚文化”“斯图亚特·霍尔”“亚文化”。
其原因在于,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视角不同,伯明翰学派将文化定义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为传播学界带来一种新的研究思路,由此以现实关怀和受众视角为特色的大众文化研究兴起[4]。同时,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受众赋权,社交媒体及其带来的受众变迁逐渐成为学界热点。斯图尔特·霍尔的能动性受众理论及费斯克的双重经济理论又被重新提及,国内文献对相关理论的介绍、梳理逐渐增多。除此之外,随着国内学术界对国际文化理论的大量引入,关于女性、种族的文化研究,青年文化、网络文化等亚文化研究成为近几年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国内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五、伯明翰学派国内研究的议题特征
针对伯明翰学派或称为文化研究学派整体的研究,国内文化研究起步较晚,对相关发展史的梳理较有影响的成果主要出自戴锦华、罗钢、刘象愚、萧俊明等学者,他们关注对伯明翰学派纵向发展脉络的梳理、横向批判与解释的综合思考。伯明翰学派理论渊源主要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利维斯文学批评主义。在哲学领域,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国内研究涉及西方马克思主义、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相关比较研究。在文学领域,国内研究早期对该学派的话语分析研究方法进行探究,后期相关研究开始运用其文学批评理论[5]。 针对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国内相关研究着重体现在对伯明翰学派主动性受众理论的引入、介绍和梳理,以斯图尔特·霍尔的相关理论为代表,其次是对电视媒介理论的引入和梳理。主要关注的有奠定了实践性论调的文化研究先驱理查德·霍格特、雷蒙德·威廉斯、汤普森;完成了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勾连,实现了传播中意识形态的再发现的第二代舵手斯图亚特·霍尔;进一步说明了受众所拥有的是一种“符号的权力”的费斯克;将民族志研究方法引入文化研究领域,关注家庭电视研究,使伯明翰学派从文化研究拓展至受众研究的戴维·莫利。总体而言,在现有的相关国内研究中,伯明翰学派相关理论引进介绍较多,其中哲学领域以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为代表,研究方法以戴维·莫利的受众民族志为代表,受众理论以斯图亚特·霍尔的“三种解码模式”和费斯克的“双重经济理论”为代表。
伯明翰学派代表性研究领域的成果,除伯明翰学派研究传统所关注的“种族文化”“亚文化”“女性主义”之外,随着伯明翰学派关注视角与借鉴理论的变化以及国内研究的深入,国内研究出现了一些本土化的特殊议题,如全球化、现代性、社会转型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等。特别是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网络文化等相关文化研究日益增多,如“粉絲文化”“丧文化”“尬文化”“二次元文化”“同人文化”等。同时,随着社交媒体等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为受众赋权,针对社交媒体受众、用户生产内容等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如B站鬼畜视频、盗墓笔记同人文等。我国学者在本土化的研究中取得了众多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如马中红教授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5)、《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2015),曾一果教授的《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转向》(2016)、《抵抗与臣服——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新媒体数字短片》(2019)等。
六、结语
作为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发源地,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已于20世纪80年代末关闭,可媒介文化研究从来都不是一个封闭的学术体系。正如斯图亚特·霍尔拒绝给文化研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媒介文化一直被作为一种接合性的知识,在不断转换研究领域和关注对象。国内相关研究与之一致,学科分布较为庞杂,涉及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早期虽以国外理论的转述、引入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开始转向以理论阐释现象,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本土化的特色研究,关注具体的本土现象与问题。
国内相关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伯明翰学派理论仍缺少中国本土化的理论改造,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研究的诸多领域其实已经发生了转向。如青年亚文化研究从抵抗到收编,已经发展至社会互构,然而国内的许多学者对现实关注的研究范式还处在抵抗和收编这前两个阶段;本土化研究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了自身特色,但仍有很大的比例在借鉴参考国外研究,在地思维与本土研究对象还有待发掘;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化研究成果还有待积累。
参考文献:
[1] 段鹏.传播学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00.
[2] 俱鹤飞.反思与突破:我国传播学研究40年之进路——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献量化分析[J].西部学刊,2018(10):12.
[3] 涂颖哲.文化研究学派的传播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5:27.
[4]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230.
[5] 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D].北京大学,2008:228.
作者简介:王鹏(1979—),男,辽宁鞍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新闻实务。
关键词:伯明翰学派;国内研究;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4-0038-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
一、引言
伯明翰学派又称文化研究学派,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因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学研究所而得名[1]。伯明翰学派作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重要分支,其在国内研究的落地与本土化应用对我国传播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基于5G网络的智媒体应用时代,具有全新特征的文化、社会、传播现象层出不穷,亚文化种类不断涌现,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呈现交织汇聚的复杂状态,伯明翰学派理论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相关研究成果也随之激增,但对此类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脉络整理极为有限。国内关于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研究的学科分布、研究主题、发展脉络有何特征,伯明翰学派及相关研究的议题与演变呈现何种趋势,值得深思。
二、文献采集与研究方法
当下国内借鉴伯明翰学派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现于文学、社会学等学科,具体的研究议题各有不同,主要体现为伯明翰学派及其理论学术史的整体研究、代表人物与代表理论观点的研究、应用理论于具体对象和领域的研究三个方面。
据此,研究对三类关键词文献进行采集:一是学派名称,如“伯明翰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二是学派代表人物,如“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雷蒙·威廉斯”)“E.P.汤普森”(“爱德华·汤普森”)“斯图尔特·霍尔”“戴维·莫利”(“莫利”)“费斯克”;三是研究领域,如“种族文化”“亚文化”“女性主义”,由于这几个研究领域与其他学派理论有一定的交叉,因此在关键词搜索后,还需进行人工筛选。
全部检索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中的北京大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博士论文,有效文献数量为1233篇,文献时间跨度为1981—2019年,借助引文空间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进一步判断分析伯明翰學派国内研究的现状、发展、热点和趋势[2]。
三、关键词共现与聚类
将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文献数据导入引文空间软件,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继而得出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国内研究的关键词频次和中心关键词。由于部分关键词实际内涵重复,后续对该类关键词进行人工合并,如一些学派及代表人物名称,“伯明翰学派”和“伯明翰”,“雷蒙德·威廉斯”和“雷蒙·威廉斯”。
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国内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形成了多中心的重叠网络,由中心向外辐射,关键词词频逐渐下降,核心关键词包括伯明翰学派(伯明翰)、文化研究、雷蒙德·威廉斯(雷蒙·威廉斯)、大众文化,形成了以“大众文化”“受众”“亚文化”为中心的子议题网络。
在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国内研究高频词中,早期文献中学派名称“伯明翰学派”频次占比最高,占16.7%,其次是学派代表人物“雷蒙德·威廉斯”“斯图尔特·霍尔”“费斯克”频次较高。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文化研究”“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等文化研究相关关键词频次逐年增加,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四、历时与突变分析
将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文献数据导入Excel,通过对文献发表年份的数据收集、整理、可视化,得到伯明翰学派国内相关研究的热度趋势。伯明翰学派国内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此之后学界对其的关注度不断上升。80年代初,传播学界开始介绍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如王志兴的《欧洲批判学派与美国传统学派的分析》(1986)对批判学派做了专题研究,郭庆光的《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一支新军——欧洲批判学派评介》(1987)进一步论述了批判学派及其理论。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学术界对批判理论的重视,对文化研究理论的介绍日益增多。在论述批判学派时,伯明翰学派都是其中主要的一部分。早期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国内研究集中于理论介绍,如雷蒙德·威廉斯关于文化唯物主义的论述受到了哲学学科的关注,一些话语分析理论引起了文学学科的注意。2010年之后相关研究关注度达到历年最高,之后虽有所波动,但依然可以看出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研究仍有着较高热度[3]。
引文空间软件可以通过检测短时间使用频率突然提高的关键词,来反映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伯明翰学派引入我国不过40年,影响其研究趋势和热点的因素很多,变化较快。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国内研究在不同时期的前五个突变词依次为“大众文化”“费斯克”“青年亚文化”“斯图亚特·霍尔”“亚文化”。
其原因在于,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视角不同,伯明翰学派将文化定义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为传播学界带来一种新的研究思路,由此以现实关怀和受众视角为特色的大众文化研究兴起[4]。同时,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受众赋权,社交媒体及其带来的受众变迁逐渐成为学界热点。斯图尔特·霍尔的能动性受众理论及费斯克的双重经济理论又被重新提及,国内文献对相关理论的介绍、梳理逐渐增多。除此之外,随着国内学术界对国际文化理论的大量引入,关于女性、种族的文化研究,青年文化、网络文化等亚文化研究成为近几年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国内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五、伯明翰学派国内研究的议题特征
针对伯明翰学派或称为文化研究学派整体的研究,国内文化研究起步较晚,对相关发展史的梳理较有影响的成果主要出自戴锦华、罗钢、刘象愚、萧俊明等学者,他们关注对伯明翰学派纵向发展脉络的梳理、横向批判与解释的综合思考。伯明翰学派理论渊源主要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利维斯文学批评主义。在哲学领域,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国内研究涉及西方马克思主义、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相关比较研究。在文学领域,国内研究早期对该学派的话语分析研究方法进行探究,后期相关研究开始运用其文学批评理论[5]。 针对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国内相关研究着重体现在对伯明翰学派主动性受众理论的引入、介绍和梳理,以斯图尔特·霍尔的相关理论为代表,其次是对电视媒介理论的引入和梳理。主要关注的有奠定了实践性论调的文化研究先驱理查德·霍格特、雷蒙德·威廉斯、汤普森;完成了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勾连,实现了传播中意识形态的再发现的第二代舵手斯图亚特·霍尔;进一步说明了受众所拥有的是一种“符号的权力”的费斯克;将民族志研究方法引入文化研究领域,关注家庭电视研究,使伯明翰学派从文化研究拓展至受众研究的戴维·莫利。总体而言,在现有的相关国内研究中,伯明翰学派相关理论引进介绍较多,其中哲学领域以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为代表,研究方法以戴维·莫利的受众民族志为代表,受众理论以斯图亚特·霍尔的“三种解码模式”和费斯克的“双重经济理论”为代表。
伯明翰学派代表性研究领域的成果,除伯明翰学派研究传统所关注的“种族文化”“亚文化”“女性主义”之外,随着伯明翰学派关注视角与借鉴理论的变化以及国内研究的深入,国内研究出现了一些本土化的特殊议题,如全球化、现代性、社会转型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等。特别是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网络文化等相关文化研究日益增多,如“粉絲文化”“丧文化”“尬文化”“二次元文化”“同人文化”等。同时,随着社交媒体等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为受众赋权,针对社交媒体受众、用户生产内容等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如B站鬼畜视频、盗墓笔记同人文等。我国学者在本土化的研究中取得了众多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如马中红教授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5)、《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2015),曾一果教授的《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转向》(2016)、《抵抗与臣服——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新媒体数字短片》(2019)等。
六、结语
作为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发源地,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已于20世纪80年代末关闭,可媒介文化研究从来都不是一个封闭的学术体系。正如斯图亚特·霍尔拒绝给文化研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媒介文化一直被作为一种接合性的知识,在不断转换研究领域和关注对象。国内相关研究与之一致,学科分布较为庞杂,涉及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早期虽以国外理论的转述、引入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开始转向以理论阐释现象,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本土化的特色研究,关注具体的本土现象与问题。
国内相关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伯明翰学派理论仍缺少中国本土化的理论改造,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研究的诸多领域其实已经发生了转向。如青年亚文化研究从抵抗到收编,已经发展至社会互构,然而国内的许多学者对现实关注的研究范式还处在抵抗和收编这前两个阶段;本土化研究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了自身特色,但仍有很大的比例在借鉴参考国外研究,在地思维与本土研究对象还有待发掘;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化研究成果还有待积累。
参考文献:
[1] 段鹏.传播学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00.
[2] 俱鹤飞.反思与突破:我国传播学研究40年之进路——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献量化分析[J].西部学刊,2018(10):12.
[3] 涂颖哲.文化研究学派的传播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5:27.
[4]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230.
[5] 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D].北京大学,2008:228.
作者简介:王鹏(1979—),男,辽宁鞍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新闻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