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藏医药的热潮,使从藏医药古籍文献中挖掘开发具有显著疗效的各类药物成为医药人员的重要工作。我国对藏医药古籍文献进行系统性、专业性的保护、整理、研究,以期充分发挥藏医药的优势,保障人类健康生活。藏医药古籍的数量多,流传曲折,使其保护整理工作紧迫而又艰巨。
【关键词】藏医药;古籍整理;必要性与迫切性;存在问题;继承与发展
藏医药的流传有赖于其古籍文献的代代相传。藏医药古籍是藏医药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发掘、整理藏医古籍是传承藏医学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藏医药古籍得不到妥善的保护,正面临着流逝和失传的危险[1]。
1藏医药古籍整理的现状
目前,北京藏医院收集整理了部分藏医药古籍和印度藏医药古籍,出版了几部大型工具书[2];西藏藏医学院收藏了《四部医典·后续医典部注释》,出版了藏医药古籍典著十余部,藏医理论著作和工具书,藏医药重要古籍孤本资料上百部;青海省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挖掘了900余部藏医药古籍,出版了100余部古籍文献,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挖掘了1000多部藏医药古籍 [3];甘肃省整理出版了17部古籍文献,已经抢救、整理了1700多册藏医药典籍;四川省已经整理出9部医学典籍[4]。
2藏医药古籍整理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2.1必要性:藏医药古籍整理的必要性,根本在于藏医药在各方面体现的重要价值。
藏医药兼具知识资源、卫生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等多种资源优势 [5]。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的变化,给现代医学带来严峻的挑战,也给藏医药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藏医药古籍整理的必要性,还在于藏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需求。
藏医药古籍的利用、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现代医药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增加,结合现代技术对其充分利用,使其产业化成为趋势。
2.2迫切性:由于历史社会原因,现存的古籍文献不可避免的遭到毁坏。传统的保存方法不能根本解决其传承问题。流传于民间的古籍也时刻面临着毁坏,自行消亡。再者,精通古藏文和医药的专家谢世的越来越多,后继人才青黄不接,整理研究人才也比较缺乏。如果不立即采取有力措施,许多文献将会绝迹,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6]。
3古籍整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时间、地域、人文、语言等方面的原因,古籍的整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3.1语言障碍:大多数藏医药古籍都是以藏文的形式记录保存下来,所以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障碍,虽然懂藏语的人不少,但是懂藏语又精通藏医药的人却不是很多。
3.2缺乏妥善保存、保护技术:藏医古籍以一定的載体保存下来,古籍形成年代、版本不一,收藏和保护的情况也各不相同[7]。长期以来的损坏,使搜集整理难度加大。
3.3具体存世状况不明:国内馆藏书目有专业人才管理,其数量较易统计,但大量藏医古籍藏于民间和寺庙,具体数量难以统计。更有在印度、蒙古、尼泊尔等国家传播的古籍难以统计[8]。
3.4缺乏古籍修复人员:由于古籍保护上的不足,使得古籍的修复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只有将古籍进行准确全面的修复才能给整理工作提供方便。
4藏医药古籍的继承与发展
古籍文献巨大的存世数量和曲折的流传过程,使医药学术体系中相当多的内容还沉睡在我们未知的世界里。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继承发展藏医药。
4.1提高、加强藏医药古典医藉文献的保护和管理水平:运用现代技术保护保存古籍,对其管理应更加细致化、专业化、信息化,加强民众的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地利用与继承。
4.2加强研究,完善理论体系:通过对大量的古籍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使其上升到理论水平,完善藏医药体制,以便促进其临床应用、科学研究、教学工作。
4.3继续收集整理翻译出版藏医药学著作:由于藏医药古籍文献基数大而搜集整理的人员资金有限,所以还需进一步深入广泛的搜集,加强文献的深层次挖掘,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4.4采取民间传承老医师带徒和抢救性师带徒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继承藏医药。
藏医药学历经千年沧桑,在中国已基本形成了与西医、中医相并重的主要医学体系之一,甚至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掀起了藏医热的浪潮。所以对这些弥足珍惜的医药文献进行保护、管理、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医药工作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合理利用,为人类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岭.藏医古籍现状调研[Z].医史文献研究,277-280
[2]黄福开.藏医药的传统继承与现代化发展[EB/OL].中国西藏信息中心,2006-10-11
[3]慧聪.青海抢救挖掘藏医药古籍一千多部.人民日報,2008-05-14[4]冯岭,潘秋平.藏医药古籍整理现状[EB/OL].中国藏学网,2009-08-31
[5]黄福开.21世纪藏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医基、文献类,386-390
[6]扎巴.对藏医药事业的思考[R]. 西宁: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
[7]潘秋平,冯岭.藏医古籍保护现状调研[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30(76):68-71
[8]冯岭.藏医药古籍整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0):7-8
作者简介:樊利娜,女,(1988-),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药物及中药研究开发
通讯作者:顾健(1967-),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医药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支助(2009FY220100);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基础专项支助(JJ2009-49)
【关键词】藏医药;古籍整理;必要性与迫切性;存在问题;继承与发展
藏医药的流传有赖于其古籍文献的代代相传。藏医药古籍是藏医药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发掘、整理藏医古籍是传承藏医学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藏医药古籍得不到妥善的保护,正面临着流逝和失传的危险[1]。
1藏医药古籍整理的现状
目前,北京藏医院收集整理了部分藏医药古籍和印度藏医药古籍,出版了几部大型工具书[2];西藏藏医学院收藏了《四部医典·后续医典部注释》,出版了藏医药古籍典著十余部,藏医理论著作和工具书,藏医药重要古籍孤本资料上百部;青海省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挖掘了900余部藏医药古籍,出版了100余部古籍文献,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挖掘了1000多部藏医药古籍 [3];甘肃省整理出版了17部古籍文献,已经抢救、整理了1700多册藏医药典籍;四川省已经整理出9部医学典籍[4]。
2藏医药古籍整理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2.1必要性:藏医药古籍整理的必要性,根本在于藏医药在各方面体现的重要价值。
藏医药兼具知识资源、卫生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等多种资源优势 [5]。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的变化,给现代医学带来严峻的挑战,也给藏医药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藏医药古籍整理的必要性,还在于藏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需求。
藏医药古籍的利用、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现代医药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增加,结合现代技术对其充分利用,使其产业化成为趋势。
2.2迫切性:由于历史社会原因,现存的古籍文献不可避免的遭到毁坏。传统的保存方法不能根本解决其传承问题。流传于民间的古籍也时刻面临着毁坏,自行消亡。再者,精通古藏文和医药的专家谢世的越来越多,后继人才青黄不接,整理研究人才也比较缺乏。如果不立即采取有力措施,许多文献将会绝迹,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6]。
3古籍整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时间、地域、人文、语言等方面的原因,古籍的整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3.1语言障碍:大多数藏医药古籍都是以藏文的形式记录保存下来,所以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障碍,虽然懂藏语的人不少,但是懂藏语又精通藏医药的人却不是很多。
3.2缺乏妥善保存、保护技术:藏医古籍以一定的載体保存下来,古籍形成年代、版本不一,收藏和保护的情况也各不相同[7]。长期以来的损坏,使搜集整理难度加大。
3.3具体存世状况不明:国内馆藏书目有专业人才管理,其数量较易统计,但大量藏医古籍藏于民间和寺庙,具体数量难以统计。更有在印度、蒙古、尼泊尔等国家传播的古籍难以统计[8]。
3.4缺乏古籍修复人员:由于古籍保护上的不足,使得古籍的修复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只有将古籍进行准确全面的修复才能给整理工作提供方便。
4藏医药古籍的继承与发展
古籍文献巨大的存世数量和曲折的流传过程,使医药学术体系中相当多的内容还沉睡在我们未知的世界里。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继承发展藏医药。
4.1提高、加强藏医药古典医藉文献的保护和管理水平:运用现代技术保护保存古籍,对其管理应更加细致化、专业化、信息化,加强民众的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地利用与继承。
4.2加强研究,完善理论体系:通过对大量的古籍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使其上升到理论水平,完善藏医药体制,以便促进其临床应用、科学研究、教学工作。
4.3继续收集整理翻译出版藏医药学著作:由于藏医药古籍文献基数大而搜集整理的人员资金有限,所以还需进一步深入广泛的搜集,加强文献的深层次挖掘,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4.4采取民间传承老医师带徒和抢救性师带徒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继承藏医药。
藏医药学历经千年沧桑,在中国已基本形成了与西医、中医相并重的主要医学体系之一,甚至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掀起了藏医热的浪潮。所以对这些弥足珍惜的医药文献进行保护、管理、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医药工作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合理利用,为人类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岭.藏医古籍现状调研[Z].医史文献研究,277-280
[2]黄福开.藏医药的传统继承与现代化发展[EB/OL].中国西藏信息中心,2006-10-11
[3]慧聪.青海抢救挖掘藏医药古籍一千多部.人民日報,2008-05-14[4]冯岭,潘秋平.藏医药古籍整理现状[EB/OL].中国藏学网,2009-08-31
[5]黄福开.21世纪藏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医基、文献类,386-390
[6]扎巴.对藏医药事业的思考[R]. 西宁: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
[7]潘秋平,冯岭.藏医古籍保护现状调研[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30(76):68-71
[8]冯岭.藏医药古籍整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0):7-8
作者简介:樊利娜,女,(1988-),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药物及中药研究开发
通讯作者:顾健(1967-),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医药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支助(2009FY220100);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基础专项支助(JJ20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