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探讨了中华民族诗词教育的起源、诗歌的教育意义及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分析了西方乐教体系对我国音乐教育的消极影响。同时,文章作者尝试将诗词与音乐相结合,采取了观察研究法、试验研究法、谈话调查法,研究结果证明将音乐融入诗词,不但能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即兴等能力,将音乐与古诗词结合对丰富学生民族音乐文化底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诗词;音乐教育;结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9-0077-02
一、诗歌教育的起源
《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记载,即诗可表达感情,歌是感情的抒发,语言用于歌唱,五声源于歌唱,用于正五声。舜帝不仅认识到了音乐的教育作用,还让乐师夔利用乐器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有正直、谨慎、宽厚、谦虚的品格。
周朝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设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其目的让贵族子弟掌握语言技巧。而乐语教育着重培养的是国子的品格,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朝的诗歌、音乐教育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整理继承了周朝时期的礼乐制度,提出了克己复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对一个人的教育应从诗歌开始学习。《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对诗的评价,即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即学习诗词可激发人情志、提高观察力、培养集体意识、孝顺父母、开阔视野。
秦朝设少府,当时的乐府只是少府的下属机构,秦乐府的职能史书并无直接记载。汉承秦制,《汉书志·艺文志》中有对诗歌的描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从此可证秦汉时期人们也认识到了诗歌有着育人的作用。
二、诗歌的教育意义
诗词与音乐都具有审美教育的作用,其中包括情感和心理的教育。从诗歌教育的起源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其实很简单,没有太复杂的语言,简单的几句诗就可以起到育人的作用,这就是中国古诗词所含有的魅力,中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西方的音乐思维是不同的,中国注重感性,追求的是一種意境和韵律美。而西方对待音乐是科学理性的,在长久的发展中,西方有着固定的思维,器乐教育、声乐教育、作曲方法等都按照一定的框架来进行,有着很大的束缚性。近年来中国音乐的发展受西方影响很大,从技术的角度来衡量一个人的音乐水平。照谱弹唱是一个人学习音乐的主要方法,比如在某乐谱的结尾要求PPP(极弱)的力度去演奏,假定演奏者创造性地用相反的力度去弹奏,那么就是失败的。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诗词正是这种优秀的文化,同时诗词具有一种精神力量,对整个民族有高度凝聚的作用。音乐教育更多的应该是培养人,而不是反复地练习,忽视了即兴、创造和审美教育。
古诗词教育可促进人全面发展。学习古诗词可以让人感受到诗词所含的韵律美、意境美,帮助人们了解历史、提升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人的记忆力、审美能力、语言能力、丰富情感。将古诗和音乐相结合,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的作用。
三、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两汉时期,乐府诗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命名上也有了较细的划分,如歌、行、引、曲等形式。西汉乐府民歌有一百三十八首,现存仅三四十首,加上东汉时期乐府民歌,约有一百多首。这些乐府民歌均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有很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后世诗歌发展有重要影响。魏之后的诗大多为歌、行体,已经有了歌曲的意义。 此时诗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
六朝承汉启唐,创造了极其繁荣的文化,而此时出现了大量的题材。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诗已经不限于声律。这种新的形式被称为新乐府诗。此类诗歌在李白、杜甫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唐朝也出现了近体诗(今体诗)的概念。近体诗分为两种形式:律诗和绝句。其中绝句为每首四句,五言称五绝,七言称七绝。此时的绝句大多可谱曲而唱。而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称五律,七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排律(长律)。曲又称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曲约产生在远古时期,宋末民间出现了很多的新乐曲和少数民族曲,因宋词无法满足歌唱的需要,地位逐渐被曲替代。曲在元明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时期的元曲已经大多数用于演唱。
四、与音乐教育相结合
唐宋元时期,诗、词、曲可以谱曲而唱,但古代的诗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即兴演唱,对诗词的理解的不同,唱出来的声调也是不同的,虽然乐谱已经遗失,但可以根据对诗词的理解来创造出新的旋律。
诗词曲的学习已经涵盖义务教育阶段,以人教版为例:小学一年级,学生就开始了诗的学习。本文研究对象为小学。经过半个学期的音乐教育,当学生建立了旋律、节奏的基本概念之后,笔者开始进行研究。
研究一:随机挑选10名六年级学生,让他们背诵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宋代诗人王观所作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词分上下两阙,共44字,规定时间为45分钟,并记录学生背诵所花的时间,学生背诵最短花15分钟,最长大概花了40分钟,也有花20分钟和30分钟的。
为保证实验数据的精准,笔者选择了另一首宋代诗人苏轼的《浣溪沙》并谱曲,如图1。
笔者的教授时间为20分钟,然后让学生背诵,发现大多数学生能背出一半。背诵时间也大大缩短。此项研究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尝试用曲配诗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即兴力、创造力,同时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音乐活动的参与者,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能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研究二:以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小池》为例,笔者让学生尝试用五声音阶为古诗配曲,或用简易的节奏朗读,或用舞蹈来表现诗中的情感。
将此学生改编的歌曲在音乐课上让其他年级的学生学习,然后进行谈话、观察,得出的调查结果为:有52.3%的学生希望以后能多次开展此类活动;11.6%的学生尝试找自己学过的诗词进行编曲;15.2%的学生尝试将流行曲中的旋律运用于自己所背的诗词之中,以便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而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去做其他科目的作业,以便于有时间进行娱乐活动;20%的学生对此次表现冷漠,只是应付教师的要求而唱。有少数女学生将古诗用于跳皮筋,因为她们对原来的口诀已经感觉乏味了。从以上调查中可以发现,将古诗融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学生为古诗谱曲时,可以发挥创造能力,对诗词也会产生深刻的理解。学生能将诗词用于日常游戏中,说明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诗词的音乐性、节奏性。
结 语
本文从诗歌教育的起源、诗歌的教育意义、诗词与音乐的关系、诗词与音乐相结合四方面展开了论述。研究结果表明,音乐与诗歌相互结合的方法是可行的,只要教会了学生最基本的乐理知识,学生就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自行编配旋律,这样可以提高学习诗、词、曲的效率。
现阶段,国人太关注国外的音乐教育体系,然而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就已经十分先进。音乐研究者应该深入了解历史,多关注先贤提出的教育思想,用自己本民族的诗歌和音乐去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储雨邹,马陈铱.孔子“礼乐为教”思想的起源、形成与发展[J].文教资料,2019(9):102-103.
[2]王耀华.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J].中国音乐教育,2007(7):7-11.
[3]郑 磊.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4]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宋圆方(1990— ),男,陕西西安人,二级音乐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关键词:古诗词;音乐教育;结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9-0077-02
一、诗歌教育的起源
《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记载,即诗可表达感情,歌是感情的抒发,语言用于歌唱,五声源于歌唱,用于正五声。舜帝不仅认识到了音乐的教育作用,还让乐师夔利用乐器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有正直、谨慎、宽厚、谦虚的品格。
周朝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设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其目的让贵族子弟掌握语言技巧。而乐语教育着重培养的是国子的品格,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朝的诗歌、音乐教育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整理继承了周朝时期的礼乐制度,提出了克己复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对一个人的教育应从诗歌开始学习。《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对诗的评价,即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即学习诗词可激发人情志、提高观察力、培养集体意识、孝顺父母、开阔视野。
秦朝设少府,当时的乐府只是少府的下属机构,秦乐府的职能史书并无直接记载。汉承秦制,《汉书志·艺文志》中有对诗歌的描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从此可证秦汉时期人们也认识到了诗歌有着育人的作用。
二、诗歌的教育意义
诗词与音乐都具有审美教育的作用,其中包括情感和心理的教育。从诗歌教育的起源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其实很简单,没有太复杂的语言,简单的几句诗就可以起到育人的作用,这就是中国古诗词所含有的魅力,中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西方的音乐思维是不同的,中国注重感性,追求的是一種意境和韵律美。而西方对待音乐是科学理性的,在长久的发展中,西方有着固定的思维,器乐教育、声乐教育、作曲方法等都按照一定的框架来进行,有着很大的束缚性。近年来中国音乐的发展受西方影响很大,从技术的角度来衡量一个人的音乐水平。照谱弹唱是一个人学习音乐的主要方法,比如在某乐谱的结尾要求PPP(极弱)的力度去演奏,假定演奏者创造性地用相反的力度去弹奏,那么就是失败的。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诗词正是这种优秀的文化,同时诗词具有一种精神力量,对整个民族有高度凝聚的作用。音乐教育更多的应该是培养人,而不是反复地练习,忽视了即兴、创造和审美教育。
古诗词教育可促进人全面发展。学习古诗词可以让人感受到诗词所含的韵律美、意境美,帮助人们了解历史、提升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人的记忆力、审美能力、语言能力、丰富情感。将古诗和音乐相结合,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的作用。
三、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两汉时期,乐府诗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命名上也有了较细的划分,如歌、行、引、曲等形式。西汉乐府民歌有一百三十八首,现存仅三四十首,加上东汉时期乐府民歌,约有一百多首。这些乐府民歌均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有很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后世诗歌发展有重要影响。魏之后的诗大多为歌、行体,已经有了歌曲的意义。 此时诗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
六朝承汉启唐,创造了极其繁荣的文化,而此时出现了大量的题材。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诗已经不限于声律。这种新的形式被称为新乐府诗。此类诗歌在李白、杜甫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唐朝也出现了近体诗(今体诗)的概念。近体诗分为两种形式:律诗和绝句。其中绝句为每首四句,五言称五绝,七言称七绝。此时的绝句大多可谱曲而唱。而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称五律,七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排律(长律)。曲又称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曲约产生在远古时期,宋末民间出现了很多的新乐曲和少数民族曲,因宋词无法满足歌唱的需要,地位逐渐被曲替代。曲在元明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时期的元曲已经大多数用于演唱。
四、与音乐教育相结合
唐宋元时期,诗、词、曲可以谱曲而唱,但古代的诗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即兴演唱,对诗词的理解的不同,唱出来的声调也是不同的,虽然乐谱已经遗失,但可以根据对诗词的理解来创造出新的旋律。
诗词曲的学习已经涵盖义务教育阶段,以人教版为例:小学一年级,学生就开始了诗的学习。本文研究对象为小学。经过半个学期的音乐教育,当学生建立了旋律、节奏的基本概念之后,笔者开始进行研究。
研究一:随机挑选10名六年级学生,让他们背诵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宋代诗人王观所作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词分上下两阙,共44字,规定时间为45分钟,并记录学生背诵所花的时间,学生背诵最短花15分钟,最长大概花了40分钟,也有花20分钟和30分钟的。
为保证实验数据的精准,笔者选择了另一首宋代诗人苏轼的《浣溪沙》并谱曲,如图1。
笔者的教授时间为20分钟,然后让学生背诵,发现大多数学生能背出一半。背诵时间也大大缩短。此项研究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尝试用曲配诗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即兴力、创造力,同时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音乐活动的参与者,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能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研究二:以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小池》为例,笔者让学生尝试用五声音阶为古诗配曲,或用简易的节奏朗读,或用舞蹈来表现诗中的情感。
将此学生改编的歌曲在音乐课上让其他年级的学生学习,然后进行谈话、观察,得出的调查结果为:有52.3%的学生希望以后能多次开展此类活动;11.6%的学生尝试找自己学过的诗词进行编曲;15.2%的学生尝试将流行曲中的旋律运用于自己所背的诗词之中,以便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而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去做其他科目的作业,以便于有时间进行娱乐活动;20%的学生对此次表现冷漠,只是应付教师的要求而唱。有少数女学生将古诗用于跳皮筋,因为她们对原来的口诀已经感觉乏味了。从以上调查中可以发现,将古诗融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学生为古诗谱曲时,可以发挥创造能力,对诗词也会产生深刻的理解。学生能将诗词用于日常游戏中,说明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诗词的音乐性、节奏性。
结 语
本文从诗歌教育的起源、诗歌的教育意义、诗词与音乐的关系、诗词与音乐相结合四方面展开了论述。研究结果表明,音乐与诗歌相互结合的方法是可行的,只要教会了学生最基本的乐理知识,学生就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自行编配旋律,这样可以提高学习诗、词、曲的效率。
现阶段,国人太关注国外的音乐教育体系,然而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就已经十分先进。音乐研究者应该深入了解历史,多关注先贤提出的教育思想,用自己本民族的诗歌和音乐去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储雨邹,马陈铱.孔子“礼乐为教”思想的起源、形成与发展[J].文教资料,2019(9):102-103.
[2]王耀华.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J].中国音乐教育,2007(7):7-11.
[3]郑 磊.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4]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宋圆方(1990— ),男,陕西西安人,二级音乐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