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焦虑情绪不仅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影响,也给其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及机制,并从大学生积极发展的角度阐述如何解除心理烦恼,加强自我调节,减轻心理压力,从而克服焦虑情绪的策略方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 大学生;焦虑情绪;应对策略
0 引言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跨越了少年时期那种懵懵懂懂、不谙世事,对世界和自身的成长充满新奇感的时期,同时又没有完全脱离那个时期的烙印,仍然为抱负、个性、人际关系、自身的成长问题而努力或苦恼。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将人的生命历程分为八个时期。在他所描述的青少年期里,青年最重要的特征是认同感对角色混乱。即他们从玩童时代以玩乐为主到必须应付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种转变必将使青少年在担任一定角色时面临许多的心理压力,而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们,与他们高中时代相比,学业上的优势不复存在、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一切转变为全方位衡量,这一切都会给大学生们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造成更多的心理焦虑情绪。本文以大学生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大学生焦虑情绪的表现、产生机制及心理应对的策略,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1 焦虑情绪的定义及表现
焦虑情绪是个体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危险出现而自觉难以应付时,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焦急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1]。焦虑是由个体的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或心理状态。按照焦虑的表现形式可以将焦虑分为情境性焦虑和心因性焦虑。前者指一个人在某些场合表现很自如,而在另一些场合由于自己技不如人而感觉压力很大,也可称为技术性焦虑。这种体验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过,大体上不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罗杰斯曾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焦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2]可见,焦虑情绪还是人们前进的一个动力。后者则指一个人无论面对什么事情,总是怀疑自己,压力过大。积极情绪体验少,消极情绪体验多,也可称做人格性焦虑。这种表现形式的焦虑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1 气质性焦慮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巴斯和普洛明提出的EAS气质模型,大学生的人格由遗气质和环境共同决定[3]。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有些人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天性胆小怕事,遇事慌张、胆怯,挫败感强,再加上后天环境的强化作用,如父母教育上的偏差亦或学校教育的贬抑性评价,都会使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越来越牢固,进而形成焦虑情绪。
1.2 认知性焦虑
认知性焦虑是由于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过分关注自己,对自己要求苛刻,近乎完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我评价过低,而且在认知上长期坚持自己的看法而难以改变。如有的大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差及学业成绩不理想等而感到焦虑;再如,大学生因个人的相貌平平,身材不够苗条,家庭条件差等而感到焦虑的也大有人在,他们觉得自身不够完美缺乏信心,于是焦虑便产生了。
1.3 创伤性焦虑
指原本很自信的一个人,由于生活、事业上的挫折经历,变得小心谨慎、消极被动、轻视自己,对自己进行不合理的评价。如失恋、亲人的亡故。对大学生来说,失恋并不仅仅意味着失去了感情的依托,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自尊、自信以及对待外界的看法。失恋最直接的体验是失败感和焦虑感他(她)们中的一些人会在异性面前抬不起头来,有时会将失恋所带来的体验泛化到其他方面,突然对自己各方面的表现感到不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在学习、社交等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另外,极少数大学生亲人的亡故尤其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而无法挽救亲人的生命更是让他们背负严重的负疚感,同时可能体验到一种做人的失败,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来改变亲人的命运,从而陷入严重的焦虑感之中。
2 大学生焦虑情绪产生的心理机制
对于焦虑情绪的产生较有说服力的有两种。一是认知构建理论,认为人遭遇挫折会导致愤怒和攻击性,愤怒和攻击易引起恐惧,恐惧则会导致焦虑。认知偏差引起焦虑的模式是:认知——愤怒和攻击性——恐惧焦虑。生理、家境和亲人亡故、失恋等方面的认知对于焦虑者来说,可能是一个压力,是焦虑产生的源头,而对于自信者而言,则是他们前进的动力,两者看待问题的差异在于他们处理这些信息的方式不同。可见,焦虑的实质是大学生拥有一个歪曲的自我认知建构系统,即自我评价过低。二是整合失败理论,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焦虑之感,大学生们也不例。他们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攻击、否认和选择性不注意是他们常用的三种方式[4]。焦虑的大学生常见的整合失败信息的形式为攻击或逃避。在言行举止间处处故意要凌驾于他人之以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来掩饰内心的焦虑。或者将引起焦虑的事件加以否定,当它根本没有发生过,忽视它或拒绝它,或者避免出人一切自认为可能有伤自尊、表现自己能力低下的场合。这种逃避策略通常在短期内能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缓解的方式是有代价的。当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非常大的时候,防御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个体就会经历整合失败的过程,久而久之,会对现实产生虚假印象,自欺欺人,焦虑情绪越来越深。
3 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积极应对策略
焦虑情绪状态可以突然发生,也可以缓慢产生。焦虑发生时会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不安等不适感。适度的焦虑可使体进入紧张激动的状态,使注意力、思考力、反应能力和适应性得到增强,活动效率得到提高,具有积极意义。过度焦虑则是一种负面情绪,主要表现是:经常紧张不安、忧心忡忡、焦虑烦躁情绪易激动、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大学生过度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适应焦虑,学习中出现的考试焦虑,因身体状况引起的健康焦虑,因求职择业所产生的就业焦虑。过度的焦虑会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害身心健康,严重者可发展成焦虑症。所以,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防止焦虑情绪的长期困扰,尤其要消除过度的焦虑。 当被焦虑情绪困扰时,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积极应对策略:
3.1接纳自己的情绪
大学生在焦虑情绪状态下,不易正确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反而易烦躁、发火或激动。然而出现这些行为后又感到自责,产生新的焦虑。在焦虑困扰时,要真正接纳自己的情绪,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对自己的情绪状态不回避、不否定、不多虑,学会与焦虑情绪共处,抑制不良情绪的发展。
3.2转移注意力
出现焦虑情绪,是因为注意力集中在了焦虑事件上。当被焦虑困扰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是一种调适情绪的好办法,如调换所处的环境、倾听放松音乐、找朋友消遣、进行户外运动、阅读书籍等,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可以消除焦虑,放松心情。
3.3进行认知调适
焦虑情绪往往由出现矛盾冲突或遭受挫折而引起,正确认识冲突或挫折的原因是化解焦虑情绪的最关键一步。认知调适法,就是采用全面客观的归因方式,对挫折原因作正确归因判斷,主动调整自己的态度,以此来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消除种种焦虑情绪[5]。因此,消除大学生的焦虑情绪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正确的认知,以合理、现实的方式来看待生活、看待人生,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保持平衡、稳定的心理状态。
总而言之,缓解焦虑情绪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和完成的,需要自身的努力以及身边的教师、朋友和相关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的帮助,再如组织大学生参加关于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讲座或活动,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阅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认知,都对消除和缓解焦虑情绪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小建.简论焦虑心理与调适方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0(10):144-146.
[2] 唐海波.大学生焦虑易感性-应激模型的实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8 .
[3] Endler NS, kocvski NL. State and trait anxiety revisited[J].Anxiety Disord, 2001,15(3):231-245.
[4] 陈祉妍,李新影等.青少年焦虑、抑郁与偏差行为的行为遗传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40-545.
[5] 陈云英.大学生焦虑情绪现状及应对策略———基于某高校的个案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7,6(3) :23-25.
作者简介:郭志峰(1978-),男,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焦虑情绪;应对策略
0 引言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跨越了少年时期那种懵懵懂懂、不谙世事,对世界和自身的成长充满新奇感的时期,同时又没有完全脱离那个时期的烙印,仍然为抱负、个性、人际关系、自身的成长问题而努力或苦恼。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将人的生命历程分为八个时期。在他所描述的青少年期里,青年最重要的特征是认同感对角色混乱。即他们从玩童时代以玩乐为主到必须应付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种转变必将使青少年在担任一定角色时面临许多的心理压力,而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们,与他们高中时代相比,学业上的优势不复存在、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一切转变为全方位衡量,这一切都会给大学生们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造成更多的心理焦虑情绪。本文以大学生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大学生焦虑情绪的表现、产生机制及心理应对的策略,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1 焦虑情绪的定义及表现
焦虑情绪是个体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危险出现而自觉难以应付时,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焦急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1]。焦虑是由个体的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或心理状态。按照焦虑的表现形式可以将焦虑分为情境性焦虑和心因性焦虑。前者指一个人在某些场合表现很自如,而在另一些场合由于自己技不如人而感觉压力很大,也可称为技术性焦虑。这种体验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过,大体上不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罗杰斯曾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焦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2]可见,焦虑情绪还是人们前进的一个动力。后者则指一个人无论面对什么事情,总是怀疑自己,压力过大。积极情绪体验少,消极情绪体验多,也可称做人格性焦虑。这种表现形式的焦虑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1 气质性焦慮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巴斯和普洛明提出的EAS气质模型,大学生的人格由遗气质和环境共同决定[3]。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有些人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天性胆小怕事,遇事慌张、胆怯,挫败感强,再加上后天环境的强化作用,如父母教育上的偏差亦或学校教育的贬抑性评价,都会使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越来越牢固,进而形成焦虑情绪。
1.2 认知性焦虑
认知性焦虑是由于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过分关注自己,对自己要求苛刻,近乎完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我评价过低,而且在认知上长期坚持自己的看法而难以改变。如有的大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差及学业成绩不理想等而感到焦虑;再如,大学生因个人的相貌平平,身材不够苗条,家庭条件差等而感到焦虑的也大有人在,他们觉得自身不够完美缺乏信心,于是焦虑便产生了。
1.3 创伤性焦虑
指原本很自信的一个人,由于生活、事业上的挫折经历,变得小心谨慎、消极被动、轻视自己,对自己进行不合理的评价。如失恋、亲人的亡故。对大学生来说,失恋并不仅仅意味着失去了感情的依托,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自尊、自信以及对待外界的看法。失恋最直接的体验是失败感和焦虑感他(她)们中的一些人会在异性面前抬不起头来,有时会将失恋所带来的体验泛化到其他方面,突然对自己各方面的表现感到不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在学习、社交等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另外,极少数大学生亲人的亡故尤其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而无法挽救亲人的生命更是让他们背负严重的负疚感,同时可能体验到一种做人的失败,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来改变亲人的命运,从而陷入严重的焦虑感之中。
2 大学生焦虑情绪产生的心理机制
对于焦虑情绪的产生较有说服力的有两种。一是认知构建理论,认为人遭遇挫折会导致愤怒和攻击性,愤怒和攻击易引起恐惧,恐惧则会导致焦虑。认知偏差引起焦虑的模式是:认知——愤怒和攻击性——恐惧焦虑。生理、家境和亲人亡故、失恋等方面的认知对于焦虑者来说,可能是一个压力,是焦虑产生的源头,而对于自信者而言,则是他们前进的动力,两者看待问题的差异在于他们处理这些信息的方式不同。可见,焦虑的实质是大学生拥有一个歪曲的自我认知建构系统,即自我评价过低。二是整合失败理论,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焦虑之感,大学生们也不例。他们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攻击、否认和选择性不注意是他们常用的三种方式[4]。焦虑的大学生常见的整合失败信息的形式为攻击或逃避。在言行举止间处处故意要凌驾于他人之以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来掩饰内心的焦虑。或者将引起焦虑的事件加以否定,当它根本没有发生过,忽视它或拒绝它,或者避免出人一切自认为可能有伤自尊、表现自己能力低下的场合。这种逃避策略通常在短期内能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缓解的方式是有代价的。当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非常大的时候,防御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个体就会经历整合失败的过程,久而久之,会对现实产生虚假印象,自欺欺人,焦虑情绪越来越深。
3 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积极应对策略
焦虑情绪状态可以突然发生,也可以缓慢产生。焦虑发生时会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不安等不适感。适度的焦虑可使体进入紧张激动的状态,使注意力、思考力、反应能力和适应性得到增强,活动效率得到提高,具有积极意义。过度焦虑则是一种负面情绪,主要表现是:经常紧张不安、忧心忡忡、焦虑烦躁情绪易激动、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大学生过度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适应焦虑,学习中出现的考试焦虑,因身体状况引起的健康焦虑,因求职择业所产生的就业焦虑。过度的焦虑会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害身心健康,严重者可发展成焦虑症。所以,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防止焦虑情绪的长期困扰,尤其要消除过度的焦虑。 当被焦虑情绪困扰时,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积极应对策略:
3.1接纳自己的情绪
大学生在焦虑情绪状态下,不易正确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反而易烦躁、发火或激动。然而出现这些行为后又感到自责,产生新的焦虑。在焦虑困扰时,要真正接纳自己的情绪,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对自己的情绪状态不回避、不否定、不多虑,学会与焦虑情绪共处,抑制不良情绪的发展。
3.2转移注意力
出现焦虑情绪,是因为注意力集中在了焦虑事件上。当被焦虑困扰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是一种调适情绪的好办法,如调换所处的环境、倾听放松音乐、找朋友消遣、进行户外运动、阅读书籍等,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可以消除焦虑,放松心情。
3.3进行认知调适
焦虑情绪往往由出现矛盾冲突或遭受挫折而引起,正确认识冲突或挫折的原因是化解焦虑情绪的最关键一步。认知调适法,就是采用全面客观的归因方式,对挫折原因作正确归因判斷,主动调整自己的态度,以此来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消除种种焦虑情绪[5]。因此,消除大学生的焦虑情绪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正确的认知,以合理、现实的方式来看待生活、看待人生,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保持平衡、稳定的心理状态。
总而言之,缓解焦虑情绪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和完成的,需要自身的努力以及身边的教师、朋友和相关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的帮助,再如组织大学生参加关于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讲座或活动,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阅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认知,都对消除和缓解焦虑情绪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小建.简论焦虑心理与调适方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0(10):144-146.
[2] 唐海波.大学生焦虑易感性-应激模型的实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8 .
[3] Endler NS, kocvski NL. State and trait anxiety revisited[J].Anxiety Disord, 2001,15(3):231-245.
[4] 陈祉妍,李新影等.青少年焦虑、抑郁与偏差行为的行为遗传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40-545.
[5] 陈云英.大学生焦虑情绪现状及应对策略———基于某高校的个案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7,6(3) :23-25.
作者简介:郭志峰(1978-),男,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