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2月27日,广州军区韶关军分区原顾问、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顾问徐勤全同志给我寄来胡松云同志设计的10枚一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四十周年纪念军用邮简"(1995年9月27日内部发行)。邮简由广州军区司令员李希林上将题词,分别精印了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罗荣桓、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十大元帅的照片和革命简历。封面以浅色的人民军队胜利前进的照片为底图,加盖了钢印纪念戳,还加盖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语录和题词戳。这套邮简,史料丰富,气势磅薄,可谓一部建军史。邮简只印了2000套,在广东被称为"军邮简之王"。我十分庆幸自己能得到这套珍贵的军邮简。
邮缘使我和徐勤全同志相识。那是1991年6月25日,我和徐勤全同志一道应邀参加全国集邮联组织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集邮学术报告会。徐勤全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宣读了他的论文《试论集邮文化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作用》,受到与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那几天,我们同住在北京邮电公寓,在一起讨论,一起散步。徐勤全同志虽身着便装,但仍保持军人的风度和气质,他很健谈,对集邮文化很有见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我们之间经常书信来往,建立了真挚的邮谊。从1991年9月25日起,他按时给我寄来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印制的以革命战争为主题的纪念封,我也按时给他寄去我们印制的纪念封。到现在,我共收到他寄来的33套40枚纪念封,是广州驻军老年邮协会从1988年1月成立至今印制的全部纪念封。这些纪念封再现了我军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堪称一部形象生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教科书。纪念封大多请领导题词,贴相关邮票,到相关地点销戳,非常难得和珍贵。
徐勤全同志1995年1月曾给我寄来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编印的军邮巨著《长城颂》。这是一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历程的邮票图集,通过邮票、集邮品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建军到党的十四大召开的历史概貌,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丰功伟绩。图集中选用的邮品共385件(枚),包括邮票、邮票原图、草图、印样印版、明信片纪念信封、实寄信封、邮简、风景日戳、军邮戳、图卡等,很多是邮中珍品,有的首次公开发表。徐勤全同志作为编委,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看了以后,我从内心更加感到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愧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不愧是伟大祖国的钢铁长城。这部图集有力地证明了集邮文化的教育作用,我由衷地敬佩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和张国兴会长,他们堪称是弘扬集邮文化,发挥集邮教育作用的典范。
1998年9月徐勤全同志又给我寄来了为纪念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成立10周年而出版的《戎马邮苑》。由于他们重视积累资料,所以这部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领导题词、活动照片、组织概况、经验总结、集邮展览、学术研究、邮品赏析、心得体会、军民共建、集邮诗词、封戳制作、大事记等。这真是一部集邮协会资料汇编的精典之作。我花了一周的时间,仔细学习了一遍,受益匪浅,深感其下的功夫之大,编写水平之高。
1999年春节刚过,我应邀到广州参加广东省集邮协会召开的98佳邮评析会。到广州的当天下午,常增书副会长带领我和刘广实、李明到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参观学习。我第一次踏进了盼望已久的"将校集邮之家",第一次见到了我尊敬的张国兴会长,又一次见到了徐勤全和胡松云同志,并且和胡松云同志进行了长谈。胡松云是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常务理事,是军人出身的军邮设计家。自1984年起,他利用业余时间设计创作了20多套80余枚军邮简、封、片。其中,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1996年10月初,他曾到甘肃会宁等地搜集素材,拍摄照片,设计制作了军简和军邮明信片。我感到,他设计的军邮品,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建军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于是我们商定,在建军72周年之际,在兰州举办胡松云军事题材邮品汇报展览。
7月21日,展览在甘肃省博物馆举行。展览共布置了25框,近400枚贴片。其中有"历史巨人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邓小平南巡"、"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40周年"、"三大战役胜利50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等邮简,还展出了全国近30家军内外报刊选登的有关报告。展览热情歌颂了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丰功伟绩,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厚感情和崇高敬意。展览受到热烈欢迎,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省首次举办军事题材邮品展览,其思想品位、文化品位、集邮品位之高,政治内涵之深,军事知识之丰和军邮品本身一样,均为首创。
我衷心感谢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衷心感谢胡松云同志,他们以执着的追求和奉献精神,创作了当代军邮珍品,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邮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00年1月,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我专门发去了贺信,并题写了"戎马精神,邮坛生辉"八个大字,表达了我对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全体同志的一片深情和敬意。
每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欣赏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的系列纪念封和军邮简,学习《长城颂》,阅读《戎马邮苑》时,就仿佛置身于我无比热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中间。从他们身上,我汲取了进一步发展职工集邮文化事业的力量,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邮文化的认识,更使我看到了我国集邮文化事业的美好前景。我想,如果职工集邮和军队集邮紧密结合起来,不就形成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集邮文化的强大动力吗!我愿为此而努力。
责编/李玲
邮缘使我和徐勤全同志相识。那是1991年6月25日,我和徐勤全同志一道应邀参加全国集邮联组织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集邮学术报告会。徐勤全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宣读了他的论文《试论集邮文化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作用》,受到与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那几天,我们同住在北京邮电公寓,在一起讨论,一起散步。徐勤全同志虽身着便装,但仍保持军人的风度和气质,他很健谈,对集邮文化很有见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我们之间经常书信来往,建立了真挚的邮谊。从1991年9月25日起,他按时给我寄来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印制的以革命战争为主题的纪念封,我也按时给他寄去我们印制的纪念封。到现在,我共收到他寄来的33套40枚纪念封,是广州驻军老年邮协会从1988年1月成立至今印制的全部纪念封。这些纪念封再现了我军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堪称一部形象生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教科书。纪念封大多请领导题词,贴相关邮票,到相关地点销戳,非常难得和珍贵。
徐勤全同志1995年1月曾给我寄来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编印的军邮巨著《长城颂》。这是一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历程的邮票图集,通过邮票、集邮品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建军到党的十四大召开的历史概貌,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丰功伟绩。图集中选用的邮品共385件(枚),包括邮票、邮票原图、草图、印样印版、明信片纪念信封、实寄信封、邮简、风景日戳、军邮戳、图卡等,很多是邮中珍品,有的首次公开发表。徐勤全同志作为编委,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看了以后,我从内心更加感到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愧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不愧是伟大祖国的钢铁长城。这部图集有力地证明了集邮文化的教育作用,我由衷地敬佩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和张国兴会长,他们堪称是弘扬集邮文化,发挥集邮教育作用的典范。
1998年9月徐勤全同志又给我寄来了为纪念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成立10周年而出版的《戎马邮苑》。由于他们重视积累资料,所以这部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领导题词、活动照片、组织概况、经验总结、集邮展览、学术研究、邮品赏析、心得体会、军民共建、集邮诗词、封戳制作、大事记等。这真是一部集邮协会资料汇编的精典之作。我花了一周的时间,仔细学习了一遍,受益匪浅,深感其下的功夫之大,编写水平之高。
1999年春节刚过,我应邀到广州参加广东省集邮协会召开的98佳邮评析会。到广州的当天下午,常增书副会长带领我和刘广实、李明到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参观学习。我第一次踏进了盼望已久的"将校集邮之家",第一次见到了我尊敬的张国兴会长,又一次见到了徐勤全和胡松云同志,并且和胡松云同志进行了长谈。胡松云是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常务理事,是军人出身的军邮设计家。自1984年起,他利用业余时间设计创作了20多套80余枚军邮简、封、片。其中,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1996年10月初,他曾到甘肃会宁等地搜集素材,拍摄照片,设计制作了军简和军邮明信片。我感到,他设计的军邮品,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建军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于是我们商定,在建军72周年之际,在兰州举办胡松云军事题材邮品汇报展览。
7月21日,展览在甘肃省博物馆举行。展览共布置了25框,近400枚贴片。其中有"历史巨人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邓小平南巡"、"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40周年"、"三大战役胜利50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等邮简,还展出了全国近30家军内外报刊选登的有关报告。展览热情歌颂了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丰功伟绩,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厚感情和崇高敬意。展览受到热烈欢迎,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省首次举办军事题材邮品展览,其思想品位、文化品位、集邮品位之高,政治内涵之深,军事知识之丰和军邮品本身一样,均为首创。
我衷心感谢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衷心感谢胡松云同志,他们以执着的追求和奉献精神,创作了当代军邮珍品,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邮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00年1月,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我专门发去了贺信,并题写了"戎马精神,邮坛生辉"八个大字,表达了我对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全体同志的一片深情和敬意。
每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欣赏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的系列纪念封和军邮简,学习《长城颂》,阅读《戎马邮苑》时,就仿佛置身于我无比热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中间。从他们身上,我汲取了进一步发展职工集邮文化事业的力量,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邮文化的认识,更使我看到了我国集邮文化事业的美好前景。我想,如果职工集邮和军队集邮紧密结合起来,不就形成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集邮文化的强大动力吗!我愿为此而努力。
责编/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