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元帅中年龄最大的是朱德,69岁;大将中年龄最大的是张云逸,63岁。但这二位均不是授衔年龄最年长的人,有一位77岁被授予少校军衔的老人,是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军衔最年长的人。他叫蒋维平,是一位传奇的解放军医务工作者。
蒋维平原名蒋顺发,别名姬宾礼,河北房山(今属北京市)人,出身贫苦,早年当过徒工、长工,曾在北洋军中任过副团长。
1929年2月,东北军易帜、缩编,边防军解散,蒋维平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石楼村行医务农。在军阀混战的日子里,蒋维平戎马生涯32载,转战南北,东拼西杀,历尽干辛万苦,却没有找到救国的出路。回到家乡后,他在村里办起了红十字会,建立了医务室和药房,为贫苦农民救治病痛。1935年春,他去通州潞河中学教会组织参加活动,和北平地下党李向前相识。通过李向前的联系,从南京的金陵大学和农科院引进技术和资金,组织农民生产自救。
1938年3月,中共房涞涿联合县游击队长包森来到南窖开辟抗日根据地。60岁的蒋维平毅然弃家,携义子蒋志刚冲破日伪军的层层封锁,投奔包森,参加抗日。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底,蒋维平来到张家口地区,任察哈尔军区政治部抚保科副科长。1950年参加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1951年后,历任察哈尔军区直属医院、华北军区张家口医院、北京军区张家口陆军医院及251医院副院长等职。
蒋维平对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有奇效。他亲自制作配方,亲自做治疗试验。自己花钱配药制药,经常工作到深夜。他配制的碘化亚铁和陈皮糖浆,对治疗结核病有特殊疗效,因此向他求医索药的人很多,他都有求必应。
战士李庆平,患了淋巴结核久治不愈,经过蒋维平仔细观察,精心治疗,服用他配制的药,很快治好了病。铁路工人邢明的儿子邢春生患骨结核两年多医治无效,找到蒋维平后,蒋维平亲自医治,邢春生很快恢复了健康。
蒋维平每天接待来访者,给求医索药者付药、寄药、复信,工作非常劳累。有时他在开会,门外也有很多人等他。有一次,他已经很劳累,还继续接待采访者,不慎把腰扭伤,别人劝他休息,他仍然坚持,直到接待完毕。
他虽然年迈体弱,但是对驻地附近的求医者,亲自登门送药,风雨无阻。他有时每天收到的来信有一百多封。这些信,有的来自遥远的边疆,有的来自海防前线,有的来自长白山林区,有的来自柴达木盆地。他接到来信,都一一回信。白天没时间,他就晚上复信。医院党委为照顾他的身体,减轻他的负担,安排打字员统一印制复信,药房统一配制药品,满足来信来访者的要求。
蒋维平热爱战士,在张家口陆军医院有目共睹,有口皆碑。有的战士生活有困难,他就拿出自己的钱救济;有的战士复员无法安置,他就留在自己家中。战士于振江喂猪时,不小心手指头被猪咬掉,复员安置没着落,他就收容到自己家里。战士许才复员安置无家可归,蒋维平就把他引进到石楼村居住,并给他娶了媳妇成了家。1954年,华北军区政治部为了表彰蒋维平的模范事迹,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老英雄蒋维平》纪录影片,在全国放映。
蒋维平担任陆军医院副院长后,仍然发扬着当年的南泥湾精神,他每天起得很早,在院内种花种菜。他在南泥湾开荒种地时使用的一把镰刀和一把九齿耙,一直保留着,还年年在他开辟的菜园里使用。他身穿的一件棉背心,还是在南泥湾时自己亲手做的,他的被子也是供给制发的。他常说:“现在生活好了,也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本啊!”
蒋维平在生活上克勤克俭,节省下来的钱,一部分用来配制药品,送给驻地和家乡的群众治病;另一部分用来支援农业生产。他赠给张家口市郊区东窑农业社一千元,用于发展生产。1952年底,家乡石楼村办起了农业生产初级社,1956年发展成高级社,生产资金匮乏,他就将自己节约的两干元薪金,为家乡购置两部双轮双铧犁、四架喷雾器、一匹马,还建设了30亩桃园,120亩苹果园。
1964年7月12日,蒋维平病逝于张家口251医院,享年86岁。他的灵柩安放在张家口市烈士陵园。
(据《解放军生活》)
蒋维平原名蒋顺发,别名姬宾礼,河北房山(今属北京市)人,出身贫苦,早年当过徒工、长工,曾在北洋军中任过副团长。
1929年2月,东北军易帜、缩编,边防军解散,蒋维平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石楼村行医务农。在军阀混战的日子里,蒋维平戎马生涯32载,转战南北,东拼西杀,历尽干辛万苦,却没有找到救国的出路。回到家乡后,他在村里办起了红十字会,建立了医务室和药房,为贫苦农民救治病痛。1935年春,他去通州潞河中学教会组织参加活动,和北平地下党李向前相识。通过李向前的联系,从南京的金陵大学和农科院引进技术和资金,组织农民生产自救。
1938年3月,中共房涞涿联合县游击队长包森来到南窖开辟抗日根据地。60岁的蒋维平毅然弃家,携义子蒋志刚冲破日伪军的层层封锁,投奔包森,参加抗日。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底,蒋维平来到张家口地区,任察哈尔军区政治部抚保科副科长。1950年参加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1951年后,历任察哈尔军区直属医院、华北军区张家口医院、北京军区张家口陆军医院及251医院副院长等职。
蒋维平对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有奇效。他亲自制作配方,亲自做治疗试验。自己花钱配药制药,经常工作到深夜。他配制的碘化亚铁和陈皮糖浆,对治疗结核病有特殊疗效,因此向他求医索药的人很多,他都有求必应。
战士李庆平,患了淋巴结核久治不愈,经过蒋维平仔细观察,精心治疗,服用他配制的药,很快治好了病。铁路工人邢明的儿子邢春生患骨结核两年多医治无效,找到蒋维平后,蒋维平亲自医治,邢春生很快恢复了健康。
蒋维平每天接待来访者,给求医索药者付药、寄药、复信,工作非常劳累。有时他在开会,门外也有很多人等他。有一次,他已经很劳累,还继续接待采访者,不慎把腰扭伤,别人劝他休息,他仍然坚持,直到接待完毕。
他虽然年迈体弱,但是对驻地附近的求医者,亲自登门送药,风雨无阻。他有时每天收到的来信有一百多封。这些信,有的来自遥远的边疆,有的来自海防前线,有的来自长白山林区,有的来自柴达木盆地。他接到来信,都一一回信。白天没时间,他就晚上复信。医院党委为照顾他的身体,减轻他的负担,安排打字员统一印制复信,药房统一配制药品,满足来信来访者的要求。
蒋维平热爱战士,在张家口陆军医院有目共睹,有口皆碑。有的战士生活有困难,他就拿出自己的钱救济;有的战士复员无法安置,他就留在自己家中。战士于振江喂猪时,不小心手指头被猪咬掉,复员安置没着落,他就收容到自己家里。战士许才复员安置无家可归,蒋维平就把他引进到石楼村居住,并给他娶了媳妇成了家。1954年,华北军区政治部为了表彰蒋维平的模范事迹,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老英雄蒋维平》纪录影片,在全国放映。
蒋维平担任陆军医院副院长后,仍然发扬着当年的南泥湾精神,他每天起得很早,在院内种花种菜。他在南泥湾开荒种地时使用的一把镰刀和一把九齿耙,一直保留着,还年年在他开辟的菜园里使用。他身穿的一件棉背心,还是在南泥湾时自己亲手做的,他的被子也是供给制发的。他常说:“现在生活好了,也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本啊!”
蒋维平在生活上克勤克俭,节省下来的钱,一部分用来配制药品,送给驻地和家乡的群众治病;另一部分用来支援农业生产。他赠给张家口市郊区东窑农业社一千元,用于发展生产。1952年底,家乡石楼村办起了农业生产初级社,1956年发展成高级社,生产资金匮乏,他就将自己节约的两干元薪金,为家乡购置两部双轮双铧犁、四架喷雾器、一匹马,还建设了30亩桃园,120亩苹果园。
1964年7月12日,蒋维平病逝于张家口251医院,享年86岁。他的灵柩安放在张家口市烈士陵园。
(据《解放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