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应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从知识的疑难处,衔接处、困惑处入手,顺学而导,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天地,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起点;学生;课堂;学堂;认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5-0089-01
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学情,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从知识疑难处入手,让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以便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另一方面,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出发,设计有层次的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稳步推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拓展。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先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计算,学生很快算出结果,进而巩固了旧知,深化了对同分母分数计算方法的认知。分母不同怎么办?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如何计算?学生已有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知识,教师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为学生搭建了思维的阶梯,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且不改变它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有机渗透了转化思想,将学生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上述案例中,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通过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向新知靠近,让学生感悟将新知转化为旧知的方法,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将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二、从知识衔接处入手,让学生会学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新旧知识往往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应寻找新知与旧知的衔接点,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分析和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商不变定律,列举出几个和算式2÷3的商相等的除法算式,学生列出算式4÷6,6÷9,8÷12……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得出中发现什么?”学生进行讨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学生便能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上述案例中,教师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寻求到适宜的教学切入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师的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将头脑中原有的认知与经验进行知识的深层建构,巧妙地挖掘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切实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从知识困惑处入手,让学生善学
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困惑,是因为学生现有的知识起点与教材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让问题撞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善于学习。
如教学“负数”时,教師让学生比较-8和-6的大小。一开始,学生容易混淆负数与正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例如,因为-8℃时的温度比-6℃时的温度要冷,-8℃的温度比-6℃的温度低,所以-8<-6。在学生掌握了负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后,教师还可以借助数轴,引导学生观察数轴上-8和-6的位置。学生通过观察数轴,发现数轴上的数越往左越小,越往右越大。
上述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的知识困惑点入手,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知识结构体系更完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应为学生架起旧知与新知的桥梁,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让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学堂。
(责编 韦 迪)
[关键词]小学数学;起点;学生;课堂;学堂;认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5-0089-01
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学情,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从知识疑难处入手,让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以便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另一方面,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出发,设计有层次的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稳步推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拓展。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先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计算,学生很快算出结果,进而巩固了旧知,深化了对同分母分数计算方法的认知。分母不同怎么办?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如何计算?学生已有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知识,教师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为学生搭建了思维的阶梯,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且不改变它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有机渗透了转化思想,将学生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上述案例中,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通过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向新知靠近,让学生感悟将新知转化为旧知的方法,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将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二、从知识衔接处入手,让学生会学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新旧知识往往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应寻找新知与旧知的衔接点,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分析和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商不变定律,列举出几个和算式2÷3的商相等的除法算式,学生列出算式4÷6,6÷9,8÷12……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得出中发现什么?”学生进行讨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学生便能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上述案例中,教师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寻求到适宜的教学切入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师的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将头脑中原有的认知与经验进行知识的深层建构,巧妙地挖掘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切实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从知识困惑处入手,让学生善学
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困惑,是因为学生现有的知识起点与教材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让问题撞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善于学习。
如教学“负数”时,教師让学生比较-8和-6的大小。一开始,学生容易混淆负数与正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例如,因为-8℃时的温度比-6℃时的温度要冷,-8℃的温度比-6℃的温度低,所以-8<-6。在学生掌握了负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后,教师还可以借助数轴,引导学生观察数轴上-8和-6的位置。学生通过观察数轴,发现数轴上的数越往左越小,越往右越大。
上述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的知识困惑点入手,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知识结构体系更完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应为学生架起旧知与新知的桥梁,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让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学堂。
(责编 韦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