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这一问题从四个方面做了论述。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要素。创新教育是通过“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特征”,以发挥创造的潜能,引导创造的行为和结果。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改变教育观念,培育出有扎实基础、创新精神、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
那么我们又如何在中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笔者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设疑启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人的思维活动始于有待解决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思维活动才能得以展开。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材料的异同,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就不难找出区别,并掌握其用法。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原始思维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还应通过对教材的多角度审视,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3.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像一个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辩,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的积极性,又训练了学生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交流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二、培养自主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挖掘潜能。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学方法新颖而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运用恰当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创新思维既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以其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具有新的创意,因此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调节,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创设情景,激发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按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借助图片、实物、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加大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尝试、创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注重发散思维,发展创造思维
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想,提出新的方法。独特性能使人的思维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应只授之以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才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景,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身首先也要求教师的教学具有创造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坚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质疑能力、想象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最终就能促进学生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阎立钦.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要素。创新教育是通过“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特征”,以发挥创造的潜能,引导创造的行为和结果。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改变教育观念,培育出有扎实基础、创新精神、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
那么我们又如何在中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笔者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设疑启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人的思维活动始于有待解决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思维活动才能得以展开。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材料的异同,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就不难找出区别,并掌握其用法。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原始思维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还应通过对教材的多角度审视,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3.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像一个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辩,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的积极性,又训练了学生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交流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二、培养自主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挖掘潜能。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学方法新颖而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运用恰当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创新思维既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以其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具有新的创意,因此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调节,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创设情景,激发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按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借助图片、实物、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加大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尝试、创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注重发散思维,发展创造思维
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想,提出新的方法。独特性能使人的思维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应只授之以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才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景,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身首先也要求教师的教学具有创造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坚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质疑能力、想象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最终就能促进学生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阎立钦.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