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南京市在社会改革和社会组织的发展上大胆探索、先行一步,通过政社合作,推动政府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激发社会组织正能量,提升社会组织地位,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互动的格局,从而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新秩序的目标。
目前,南京市共有登记、备案社会组织24000余家,覆盖全领域、涵盖各产业。全市每万人拥有登记、备案社会组织28.7个,并连续三年以18%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今年达20%以上。全市社会组织注册资金达15亿元,其中有100多家注册资金达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规模54亿元。
作为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部门,通过多年工作实践以及对当前社会管理创新新发展、新变化的判断,南京民政逐步树立起积极培育社会亟需的社会组织也就是“急用为先”的理念,形成了“管用并举、重看作用、以用促管”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了“上下联动、项目牵引、多元融合”的政社合作发展路径。
一、坚持“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政社合作
面对社会转型期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南京市民政局率先推行政社合作,切实发挥基层社区类、社会服务类、福利慈善类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采取“上下联动,全面推开”的做法,通过“市(政策引导)一区街(多路创新)一市(典型推广)一区街(整体推进)”,形成政社合作全面开花、开花结果的生动局面。
“政”——思路新、政策足、办法多。一是思路上,市委市政府领导开明开放、鼓励创新、支持典型,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不断地给思路、教办法、树典型,既保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又为基层消除了发展问题上的后顾之忧。区委区政府领导争先创优、多向探索,市、区理念贯通、一体互动,形成社会组织发展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二是政策上,市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加快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市政府出台《南京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促进南京市民办非企业单位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纳入全市和谐社区建设指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和幸福都市指标体系,高位、刚性推进。雨花台和栖霞等区专门出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文件,把社会组织作为新一轮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三是资金上,仅2012年市级财政购买服务的资金约5亿元,民政业务内,各级财政直接投入社会组织扶持、资助资金达9800多万元。四是架构上,按照功能作用、活动区域和规模结构的不同,在全市建立“市一区一街”三级社会组织孵化机构。市本级通过公益创投协会建立“社会工作园”,孵化示范性社会组织;各区建成9家区级社会组织培育中心;有的街镇,如浦口区泰山街道、栖霞区西岗街道等建立了街道级孵化器。
“社”——参与广、动力足、创新多。南京社区建设本身基础较好,在全国较有影响。社会组织的加入,又使社区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进社区”积极。在南京,众多的社区纷纷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众多的社会组织盘活了社区资源。目前全市所有社区都拥有10个以上的社会组织。二是“白发性”增加。鼓楼区丁山社区的“拍客吧”,以社区内特长人员为骨干,滚动发展成员30多人,为社区居民播放老电影,交流展示摄影和“微电影”作品;雨花台区翠竹园社区的在职居民自发建立“社区互助会”,为邻里互助搭建平台,居民参与从被动转向主动,并由弱势群体为主转为全员广泛参与。三是“专业性”更强。比如,拥有750张床位的“南京瑞海博老年康复护理中心”,开了8家连锁机构,并将服务延伸到社区,逐步满足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居民需求,解决了政府服务单一化、标准化的空缺,提升了社会服务的档次。
二、坚持“项目牵引”,体系推进政社合作
南京市借鉴外地培育社会组织的经验做法,探索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以“项目牵引、体系推进”为核心的政社合作途径和方法。
项目必须由社区居民产生。从2007年开始,南京市民政局每年都投入不少于300万元的财政资金,直接补助由市民投票、在社区产生的小型社会服务项目。从2012年开始,专门出台了公益创投实施办法,放大效应、提高效益,对市民迫切需要、社区强烈推荐的项目给予10-30万元补助。
项目必须由社会组织承接。从2012年起,规定所有接受政府公益创投资金资助的项目必须由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来承接,以确保项目运作质量和资金安全。仅此一项措施,就促使众多原来只在社区备案的社会服务机构进行注册登记。
项目必须由专业社工实施。为了提高项目运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的程度,规定项目必须由具有资质和等级证书的专业社工来实施,不仅吸纳了大量社工就业,而且使社会组织的员工素质得到了比较大的提升。
项目必须由公益资金保障。瞄准需求、聚焦重点,引导社会组织设计、包装项目,并通过“公益创投”等活动,支持、扶持社会组织。2012年,南京市本级投入公益创投资金1000万,对公益性社会组织进行项目支持,首批公益创投项目131个。
项目必须由专家评估监督。一是建立组织机构。成立市公益创投协会,协调统管全市性公益创投活动。二是建立专家团队。依托市社会工作园组建专家评估委员会和复核委员会,负责对社会组织承接项目的监管评估。三是建立评估办法。先后建立了项目需求评估、项目执行评估、项目绩效评估三项机制,规范项目运行。
项目必须由体系设计支撑。以项目为纽带,不仅带动了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社工人才成长,而且为了使单个项目成为体系,诸如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会保障、社会工作都随之实现了联动,进而促进了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
三、坚持“多元融合”。整体推进政社合作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均已多元化,如何实现党领导下的政治组织、政权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社区组织等多种主体的合作管理、协调推进,这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更是政社合作的目的所在。
党建融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南京在省内率先成立社会组织联合党委,市民政局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指导组。通过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人员交叉任职,扩大了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影响。
纵向融合。以多层级的社会组织孵化机构为纽带,积极探索“三社联动”,率先推行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制度,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催生大量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提供服务,奠定了政社合作在基层的组织基础。2008年,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超过8000个,被民政部评为当年“社会组织发展十件大事”之一。
横向融合。社会组織发展使民政工作对象与服务外延进一步扩展,民政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日益密切,通过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市性行业协会改革,推进政会分开,推动了政府职能横向融合。两年来,民政与发改、教育、人社、卫生等部门联合出台双边文件,共促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到政社合作当中来。
社校融合。南京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得到驻宁高校专家、学者的良好评价,8所高校专门设计公益项目、成立社会组织,为政社合作的理论研究、为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提升提供了智力支撑。
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社会组织也逐渐承担起社会发展的辅助工作与职能,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重视,在特定领域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南京市政社合作的探索与实践表明,社会组织正逐步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载体和重要角色,在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政府和社会组织有效合作、良性互动,才能优化社会治理结构。只有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才能使社会组织在提供优质服务、反映民众诉求、承担社会责任、规范行业自律、联络沟通信息等方面成为政府的好助手、好伙伴。
责任编辑:刘忠
目前,南京市共有登记、备案社会组织24000余家,覆盖全领域、涵盖各产业。全市每万人拥有登记、备案社会组织28.7个,并连续三年以18%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今年达20%以上。全市社会组织注册资金达15亿元,其中有100多家注册资金达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规模54亿元。
作为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部门,通过多年工作实践以及对当前社会管理创新新发展、新变化的判断,南京民政逐步树立起积极培育社会亟需的社会组织也就是“急用为先”的理念,形成了“管用并举、重看作用、以用促管”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了“上下联动、项目牵引、多元融合”的政社合作发展路径。
一、坚持“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政社合作
面对社会转型期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南京市民政局率先推行政社合作,切实发挥基层社区类、社会服务类、福利慈善类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采取“上下联动,全面推开”的做法,通过“市(政策引导)一区街(多路创新)一市(典型推广)一区街(整体推进)”,形成政社合作全面开花、开花结果的生动局面。
“政”——思路新、政策足、办法多。一是思路上,市委市政府领导开明开放、鼓励创新、支持典型,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不断地给思路、教办法、树典型,既保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又为基层消除了发展问题上的后顾之忧。区委区政府领导争先创优、多向探索,市、区理念贯通、一体互动,形成社会组织发展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二是政策上,市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加快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市政府出台《南京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促进南京市民办非企业单位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纳入全市和谐社区建设指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和幸福都市指标体系,高位、刚性推进。雨花台和栖霞等区专门出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文件,把社会组织作为新一轮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三是资金上,仅2012年市级财政购买服务的资金约5亿元,民政业务内,各级财政直接投入社会组织扶持、资助资金达9800多万元。四是架构上,按照功能作用、活动区域和规模结构的不同,在全市建立“市一区一街”三级社会组织孵化机构。市本级通过公益创投协会建立“社会工作园”,孵化示范性社会组织;各区建成9家区级社会组织培育中心;有的街镇,如浦口区泰山街道、栖霞区西岗街道等建立了街道级孵化器。
“社”——参与广、动力足、创新多。南京社区建设本身基础较好,在全国较有影响。社会组织的加入,又使社区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进社区”积极。在南京,众多的社区纷纷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众多的社会组织盘活了社区资源。目前全市所有社区都拥有10个以上的社会组织。二是“白发性”增加。鼓楼区丁山社区的“拍客吧”,以社区内特长人员为骨干,滚动发展成员30多人,为社区居民播放老电影,交流展示摄影和“微电影”作品;雨花台区翠竹园社区的在职居民自发建立“社区互助会”,为邻里互助搭建平台,居民参与从被动转向主动,并由弱势群体为主转为全员广泛参与。三是“专业性”更强。比如,拥有750张床位的“南京瑞海博老年康复护理中心”,开了8家连锁机构,并将服务延伸到社区,逐步满足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居民需求,解决了政府服务单一化、标准化的空缺,提升了社会服务的档次。
二、坚持“项目牵引”,体系推进政社合作
南京市借鉴外地培育社会组织的经验做法,探索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以“项目牵引、体系推进”为核心的政社合作途径和方法。
项目必须由社区居民产生。从2007年开始,南京市民政局每年都投入不少于300万元的财政资金,直接补助由市民投票、在社区产生的小型社会服务项目。从2012年开始,专门出台了公益创投实施办法,放大效应、提高效益,对市民迫切需要、社区强烈推荐的项目给予10-30万元补助。
项目必须由社会组织承接。从2012年起,规定所有接受政府公益创投资金资助的项目必须由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来承接,以确保项目运作质量和资金安全。仅此一项措施,就促使众多原来只在社区备案的社会服务机构进行注册登记。
项目必须由专业社工实施。为了提高项目运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的程度,规定项目必须由具有资质和等级证书的专业社工来实施,不仅吸纳了大量社工就业,而且使社会组织的员工素质得到了比较大的提升。
项目必须由公益资金保障。瞄准需求、聚焦重点,引导社会组织设计、包装项目,并通过“公益创投”等活动,支持、扶持社会组织。2012年,南京市本级投入公益创投资金1000万,对公益性社会组织进行项目支持,首批公益创投项目131个。
项目必须由专家评估监督。一是建立组织机构。成立市公益创投协会,协调统管全市性公益创投活动。二是建立专家团队。依托市社会工作园组建专家评估委员会和复核委员会,负责对社会组织承接项目的监管评估。三是建立评估办法。先后建立了项目需求评估、项目执行评估、项目绩效评估三项机制,规范项目运行。
项目必须由体系设计支撑。以项目为纽带,不仅带动了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社工人才成长,而且为了使单个项目成为体系,诸如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会保障、社会工作都随之实现了联动,进而促进了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
三、坚持“多元融合”。整体推进政社合作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均已多元化,如何实现党领导下的政治组织、政权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社区组织等多种主体的合作管理、协调推进,这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更是政社合作的目的所在。
党建融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南京在省内率先成立社会组织联合党委,市民政局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指导组。通过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人员交叉任职,扩大了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影响。
纵向融合。以多层级的社会组织孵化机构为纽带,积极探索“三社联动”,率先推行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制度,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催生大量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提供服务,奠定了政社合作在基层的组织基础。2008年,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超过8000个,被民政部评为当年“社会组织发展十件大事”之一。
横向融合。社会组織发展使民政工作对象与服务外延进一步扩展,民政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日益密切,通过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市性行业协会改革,推进政会分开,推动了政府职能横向融合。两年来,民政与发改、教育、人社、卫生等部门联合出台双边文件,共促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到政社合作当中来。
社校融合。南京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得到驻宁高校专家、学者的良好评价,8所高校专门设计公益项目、成立社会组织,为政社合作的理论研究、为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提升提供了智力支撑。
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社会组织也逐渐承担起社会发展的辅助工作与职能,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重视,在特定领域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南京市政社合作的探索与实践表明,社会组织正逐步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载体和重要角色,在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政府和社会组织有效合作、良性互动,才能优化社会治理结构。只有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才能使社会组织在提供优质服务、反映民众诉求、承担社会责任、规范行业自律、联络沟通信息等方面成为政府的好助手、好伙伴。
责任编辑: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