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李海平(化名)是今年黑龙江省某重点中学高三理科应届毕业生,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考后估分在一批线上50分。在填报志愿时,由于受好朋友宋晓军(化名)报考北京院校这一因素的影响,他也跟着选择了北京院校,而且填的专业全是热门专业,还不服从专业调剂,最后录取时因志愿填报过高而名落孙山。征集志愿时,又因院校专业不理想没有填报,最后只能选择复读。
案例二:王晓东(化名)同样也是今年黑龙江省高三理科毕业生,他在填报志愿前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发展进行了初步规划。根据自己的兴趣,潜能,结合相关科目文化成绩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土木工程专业。考后估分比一本线高30~40分。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他的这个分数报考北京、上海等热门地区的院校很难选到实力强的理想院校和专业。经过慎重考虑后,她选择了西部一所“985”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果顺利被录取。
郭老师在线:以上两个案例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填报志愿时如何对待地域问题。分数非常高的尖子生选择北京、上海等热门地区的热门专业可能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这部分人位于全体考生的最前列。但是,对于仅高出一批线上几十分的考生而言。在地域选择上就要慎重了。因为从群体心理特征上看,大多数尖子考生首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名校。受此影响,北京、上海等热门地区的院校的分数比其他地区的院校要高出很多。同样,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的高校,由于受地域影响,分数会相应低一些。这样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优先选择偏远地区实力很强的名校还是优先选择北京、上海等热门地区的一般院校?即是院校实力优先还是院校所在地域优先?
王晓东无疑做出了正确抉择。他在填报志愿时,从人生发展规划入手,根据兴趣和潜能选择院校和专业,同时在选择专业时还考虑了自己的相关科目成绩。在地域和院校实力之间,放弃了热门地区,而选择地域相对偏远的实力很强的“985”高校,同时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理想专业。这样,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其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填报志愿时,院校实力因素应该排在第一位。你上大学是为了学知识、学本领的,从这点出发,院校师资力量强弱应是首先考虑的要素。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所说的那样:“大学者,大师也,非大楼也。”地域因素并非不可以考虑。毕竟北京、上海大城市信息发达,机遇也较其他城市相对多一些。但选择院校时要综合考虑院校实力(包括师资力量强弱),因为毕竟院校师资力量强弱对考生长远发展更加重要。
而李海平的选择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他在填报志愿时犯了以下几方面错误。
首先,他在填报志愿时,没有从个人生涯发展规划的角度选择高考志愿。也没有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跟着好朋友宋晓军选报北京热门学校,犯了盲从错误。
其次,在填报志愿时,他忽略了尖子生也热衷报考北京的高校,导致北京院校分数上扬这一特点。再加上选择的又是热门专业,在所报考这些专业的众多考生中位于中等偏后,以致缺少竞争热门专业的条件。
再次,在填报专业志愿时。他没有根据兴趣和潜能选择院校和专业,而是盲目挤热门专业,终因实力不够被挤了下来。
第四,他在填报志愿时没有填写专业服从调剂,因此当所填热门专业分数不够时,没能被分进其他专业,此为一个致命伤。
最后,他在所报院校专业落空时,没有及时调整心态,降低要求,及时补报征集志愿,失掉了最后的机会。考生在补报征集志愿时,一定得学会心态调整,要比第一次填报志愿时的预期目标低一些,不能还按自己原来的分数条件来选择院校。原因有二:一是参加征集志愿的院校一般比较少,供考生选择的余地不大,因此,必须降低要求;二是你第一次填报的志愿已经落空。填报征集志愿是你最后一次机会了,故不能再用第一次填报志愿时的心态来填报。当你感觉征集志愿不是太理想时,所比较对象不应是预期理想目标,而应是与落榜复读相比较,这点提醒考生一定要特别注意,防止因心理落差导致考生做出错误的选择。
综上所述,填报志愿应当考虑地域因素,但不应过分考虑地域因素。填报高考志愿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面有分数因素、院校因素、专业因素、经济因素、就业因素和地域因素等等。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考虑的面尽量宽一点,要多种因素综合考量。在不能求全的情况下,什么因素排在前一位要做出正确的抉择。一个优秀的志愿应当是立足考生本人长远发展,结合考生兴趣、潜能选择院校和专业,不能急功近利只看眼前。案例中的李海平和王晓东一反一正,两个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案例二:王晓东(化名)同样也是今年黑龙江省高三理科毕业生,他在填报志愿前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发展进行了初步规划。根据自己的兴趣,潜能,结合相关科目文化成绩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土木工程专业。考后估分比一本线高30~40分。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他的这个分数报考北京、上海等热门地区的院校很难选到实力强的理想院校和专业。经过慎重考虑后,她选择了西部一所“985”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果顺利被录取。
郭老师在线:以上两个案例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填报志愿时如何对待地域问题。分数非常高的尖子生选择北京、上海等热门地区的热门专业可能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这部分人位于全体考生的最前列。但是,对于仅高出一批线上几十分的考生而言。在地域选择上就要慎重了。因为从群体心理特征上看,大多数尖子考生首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名校。受此影响,北京、上海等热门地区的院校的分数比其他地区的院校要高出很多。同样,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的高校,由于受地域影响,分数会相应低一些。这样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优先选择偏远地区实力很强的名校还是优先选择北京、上海等热门地区的一般院校?即是院校实力优先还是院校所在地域优先?
王晓东无疑做出了正确抉择。他在填报志愿时,从人生发展规划入手,根据兴趣和潜能选择院校和专业,同时在选择专业时还考虑了自己的相关科目成绩。在地域和院校实力之间,放弃了热门地区,而选择地域相对偏远的实力很强的“985”高校,同时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理想专业。这样,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其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填报志愿时,院校实力因素应该排在第一位。你上大学是为了学知识、学本领的,从这点出发,院校师资力量强弱应是首先考虑的要素。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所说的那样:“大学者,大师也,非大楼也。”地域因素并非不可以考虑。毕竟北京、上海大城市信息发达,机遇也较其他城市相对多一些。但选择院校时要综合考虑院校实力(包括师资力量强弱),因为毕竟院校师资力量强弱对考生长远发展更加重要。
而李海平的选择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他在填报志愿时犯了以下几方面错误。
首先,他在填报志愿时,没有从个人生涯发展规划的角度选择高考志愿。也没有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跟着好朋友宋晓军选报北京热门学校,犯了盲从错误。
其次,在填报志愿时,他忽略了尖子生也热衷报考北京的高校,导致北京院校分数上扬这一特点。再加上选择的又是热门专业,在所报考这些专业的众多考生中位于中等偏后,以致缺少竞争热门专业的条件。
再次,在填报专业志愿时。他没有根据兴趣和潜能选择院校和专业,而是盲目挤热门专业,终因实力不够被挤了下来。
第四,他在填报志愿时没有填写专业服从调剂,因此当所填热门专业分数不够时,没能被分进其他专业,此为一个致命伤。
最后,他在所报院校专业落空时,没有及时调整心态,降低要求,及时补报征集志愿,失掉了最后的机会。考生在补报征集志愿时,一定得学会心态调整,要比第一次填报志愿时的预期目标低一些,不能还按自己原来的分数条件来选择院校。原因有二:一是参加征集志愿的院校一般比较少,供考生选择的余地不大,因此,必须降低要求;二是你第一次填报的志愿已经落空。填报征集志愿是你最后一次机会了,故不能再用第一次填报志愿时的心态来填报。当你感觉征集志愿不是太理想时,所比较对象不应是预期理想目标,而应是与落榜复读相比较,这点提醒考生一定要特别注意,防止因心理落差导致考生做出错误的选择。
综上所述,填报志愿应当考虑地域因素,但不应过分考虑地域因素。填报高考志愿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面有分数因素、院校因素、专业因素、经济因素、就业因素和地域因素等等。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考虑的面尽量宽一点,要多种因素综合考量。在不能求全的情况下,什么因素排在前一位要做出正确的抉择。一个优秀的志愿应当是立足考生本人长远发展,结合考生兴趣、潜能选择院校和专业,不能急功近利只看眼前。案例中的李海平和王晓东一反一正,两个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