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动回复邮件透视学术期刊应对数字出版的心态与对策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ju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出版的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然而,相较于科技期刊,社科学术期刊似乎有着天生的惰性,反应迟钝。2010年夏季,笔者搜集2010年出版的85家社科学术期刊纸本(其中包含一小部分综合类大学学报),寻找其版权页标明的电子邮箱。其中两家没有电子邮箱,其余83家,均逐一用空文档的形式投稿,以收集自动回复邮件(纯出于研究需要,如有冒犯,还望各编辑部海涵)。共收回邮件54封(其中5封不是自动回复邮件,而是第二天来信说没收到投稿的文档,要求重发邮件),占63.53%,其中3家要求登陆其网上采编平台,先登记注册,再投稿,此后可随时登陆该平台查询稿件审阅、排版、出版等进度;6家在邮件中表示不收电子稿,要求先寄纸质稿。没有回复邮件的31家,占36.47%。
  
  一、从自动回复邮件之有无窥探社科学术期刊对数字出版的态度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到各社科学术期刊面对数字出版的迥异心态:其一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不知电子邮件为何物,要人我“殿堂”者,先循我“规矩”,寄纸质稿件来;其二是拿电子邮件当摆设,作者发完电子邮件后,还要跑一趟邮局寄纸质稿;其三是以电子邮件为收发、沟通工具;其四是超越电子邮件,已建立网上投稿采编平台。
  以电子邮件为收发、沟通工具者又可细分三种情况:一是可能曾经用电子邮件做收发工具,现在该邮箱已作废却不自知。比如有一家全国大学排名前列的大学文科学报,两次向其指定的邮箱投稿,均被“系统退信”,原因是:“由于连接不上对方的服务器导致退信,可能是对方服务器的内部问题或本地的网络不稳定”;而被另一家大学文科学报邮箱“系统退信”是由于“邮箱容量满”。可以推断,要向它们投稿,只得另辟蹊径。这比明确告知邮寄纸质稿件者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摸不着头脑。二是投稿后没有回音,像坠入“黑洞”,令投稿者一片迷惘。三是几秒钟内很快有自动回复邮件。
  自动回复邮件有的告知投稿者要再投另一个邮箱。原因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要收版面费,若有意者再投另一个邮箱,这样便把不想交版面费者给过滤出去;一类是编辑部为了节省人力,要求作者对稿件进行自我分类,以便编辑部按专业送审。
  实际上,设置自动回复邮件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电脑技巧,但是有的期刊就办不到(准确说是不想办)。从这一细节中,可以看到社科学术期刊对数字出版的不同风度:有的怀着恐惧的心态,退避三舍;有的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袖手旁观;有的则伸出双手,以百倍的热情上前拥抱。面对数字出版,社科学术期刊界可谓传统、现代与后现代杂陈共处,蔚为奇观。
  
  二、从自动回复邮件的内容分析学术期刊的服务意识与经营理念
  
  在有自动回复邮件的49封信里,没有标明稿件处理时长的26家,占53.06%;表示3个月内未见回音可另投他家的16家,占32.69%;表示两个月处理完成的3家,是《宝鸡文理学院学报》《重庆教育学院学报》和《文艺理论与批判》,占6.12%;表示1个月内回音的3家,是《河南教育学院学报》《沈阳教育学院学报》和《编辑之友》,占6.12%;表示1周之内“没有给您回信即为自动退稿”的仅1家,是《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占2.04%。总体上看,审稿周期偏长,与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相比,其时效性显得很不合拍,在漫长的流通环节里,稿件的信息价值被损耗了,同时作者的投稿热情也被挫伤,由此也经常产生一稿两投的尴尬和纠纷。比如,“《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曾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把作者清样交寄作者校阅时,作者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已经在另一学术期刊上发表。……因为这篇文章投给某刊物后一直没有任何信息,在苦苦等待了将近10个月后,便将这篇文章改投了。没想到,在接到我们学报清样的后两天,当初的那家期刊竟然寄来了刊发这篇文章的样刊。”在信息沟通渠道如此发达的时代,发生这样的事情简直匪夷所思。其根源就在于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的缺失,难怪不少编辑部抱怨优秀稿件流失到国外去。不少社科学术期刊的邮件内容简单、生硬,如“您的文章已经收到。如果三个月内没有收到样刊,表示文章未被采用,请及时转投”;“感谢您的投稿。××编辑部”等,连基本的书信格式都不规范,显得很不礼貌。有的落款时间是多年前的,一看仿佛满纸尘埃。
  实际上,有些没有设置自动回复邮件功能的期刊,其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未必就差。比如,在空投邮件之后,我的邮箱第二天就收到了《襄樊学院学报》《莆田学院学报》《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语文教学之友》《编辑学报》《教育学报》等6家学术期刊的邮件,反映没有收到稿件。可见这些期刊每个工作日都有人在收发邮件,对作者投稿是负责任的。相反,有些设置了自动回复邮件功能的期刊,可能很少或没有去理会邮箱里的来稿,这才会有“邮箱容量满”之类的滑稽情况出现。因此,期刊面对数字出版,一定要克服“唯技术先”的膜拜心理。技术并不能解决一切的问题,只有人——人的意识到位了,才能把事情做好。比如,《编辑之友》的自动回复邮件里就写明“以您投稿时间为准,下一月的最后一周为统一查稿时间”,这样就可以妥善地解决投稿者急切想了解稿件处理进度与编辑部人手缺少之间的矛盾。
  从自动回复邮件的内容中,还可以看到另一种缺失——营销意识。很多自动回复邮件的内容十分简单,似乎很不耐烦。据最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我国目前期刊有综合类485种,哲学社会科学类2456种。许多读者、作者对某些期刊“素昧平生”,他们阅读同行文章大多是通过网络出版平台下载的,投稿时也是通过网络出版平台检索到邮箱地址的,国内一些顶尖级大学的学报发行量2000份左右,而一般的大学学报只印三五百本用于圈内相互赠送,就说明在很多图书馆里看不到学术期刊的纸质本,今天的学术期刊出版已几近被数字出版所“绑架”。作者第一次投稿,可以说是和编辑部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而“五步三秒效应”更是为办刊人所熟稔。但是,很多学术期刊却让这“第一印象”轻易地划过,不留一点痕迹甚至留下坏的印象。比如,有的学术期刊要求投稿者按照自己刊物的格式规范排版,“否则不予审稿”,然而却不提供所渭规范格式的样本,其要求就变成“霸王条款”了。有的刊物做得很好,除感谢来稿之外,还详细地介绍自己刊物的主管主办单位、办刊宗旨、发文范围、栏目设置、格式规范等,顺带介绍一下自己刊物的定价和征订方式,这方面《教育学报》《当代文坛》可谓典范。有个别期刊借机为增刊拉稿;而另一家刊物则只字不提来稿的事情,大肆推销“图书邮购专线”,让人产生投错邮箱的感觉。在市场经济社会 里,每个人都要有营销意识(比如俄罗斯总理普京为自己的国家推销摩托车等诸多产品),但过度的营销则可能引起他人的反感,而建立在服务的基础上的营销则容易让人接受。
  
  三、从潜在的经济效益与现实的社会地位之悖反看改革的紧迫性
  
  何以学术期刊的责任意识薄弱、服务态度不佳、营销意识不强,对数字出版表面上虚应故事,内里却冷冷淡淡(比如有两家期刊版权页标有网址,其实并非独立的主页,而是依附于中国期刊网等网络出版平台),答案在于“体制”二字。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审批制出版,刊号成为稀缺资源,学术论文若要出版,都必须经过期刊的授权。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掌握了稀有资源也就意味着掌握了财富。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些极端的例子:一本学术期刊一年疯狂敛财上千万元的病态出版生态,伪造“核心期刊”的制假者“前赴后继”地锒铛入狱,甚至业界里的某些人士“监守自盗”而身败名裂。在常态下,学术期刊从业人员能洁身自好,但也常常是职责亟须发表论文的人“讨好”的对象。
  但是,手握“稀有资源”的学术期刊编辑大多却社会地位不高。“许多高校学报存在着机构建制不全、投人力度不足、政策扶持有限、管理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例如,多数高校都把学报编辑部当做行政单位对待,编辑人员工资参照行政或后勤服务人员发放,编辑人员报酬与教师相差较大,致使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考核管理上,主要指标也是科研成果,而不是期刊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许多高校期刊编辑评职称时,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宁可走教师系列。社科系统的学术期刊情况大体也如此。
  在掌握稀缺资源和较低社会地位的巨大反差中,学术期刊的一些编辑努力突围,那就是做“两栖动物”——既当编辑又当官(或者当教授)。在本次收集的自动回复邮件中,有一封非但错误百出,其内容也颇耐人寻味:“……1、补充或修改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出生年一),性别,族别,籍贯(要列到区或县),学历,职称,专业,研究方向,正文末尾,否则每天收500-1000篇稿件实在分不清谁是谁……不合要求的不予审读。……4、文稿一般在4000左右(多或少150字),特好的在6000字左右(多或少150字),8000字左右(多或少150字),不要有计量经济学软件复制的表格或其他地方复制的表格,最好不要有图表。……6、在敝刊、通知您稿件处理情况前,请勿再投他刊。电话:××××(院长、主编、省政协常委、校教授会主席、××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另外,编辑部的老师都是副教授以上的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都有授课和科研任务,可能有时都不在办公室,有时在授课,因而有时不能接电话,因为上课接电话算教学事故。请择时联系,不必着急。”(以上系节选原文copy)行文比较粗鄙,完全是一副位居卖方市场的口吻,欠缺学者风范。在数字出版的冲击下,纸质出版七零八落,倒是社科学术期刊似乎无动于衷。“因为政府极力推动的缘故,传统出版人在公开场合总是会有很好的表态,但是在私底下、在实际行动上,传统出版体制中的人们总是犹疑不决,乃至拒斥技术创新”。满足于行业优势带来的蝇头小利,毫无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已经成为历史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但是,出版界领导、专家早已看到了我国学术期刊“全、小、弱、散”的局面,看清体制制约学术期刊发展的症结,下决心,出政策,搞试点,正逐步推进报刊退出机制,解决学术期刊非独立法人单位的问题,促进报刊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目前,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旗下的科技期刊已有235种,中华医学会的期刊有123种,改革已初现成效。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指出“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积极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一些社科学术期刊也作出热烈的响应,如引入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建立网络投稿采编平台,参与数字优先出版等。另外,一些编辑还能将数字出版的理念贯穿于组稿、改稿和审稿等工作的各个环节。《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更是领风气之先,率先推出手机版,尝试通过手机下载来扩大阅读。18’当然,数字出版并不是简单地把纸质出版内容搬到数字平台上,需要包括技术、人才和市场营销在内的巨大前期投入,还要善于控制终端市场,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消费习惯,保护好版权等等,这是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其任重而道远。
  数字出版的脚步声已在社科学术期刊的门口响起,如果不主动打开大门迎接它,它必将破门而入。
  

其他文献
《良友》画报作为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文化记忆的文本载体,呈现了上海时尚现代性的都市生活图景,同时建构了上海阴性妩媚的城市文化记忆特征,并成为都市现代性消费主义文化
抗战胜利后,《观察》周刊思想活跃,围绕垄断资本、利益集团、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平等,以及中外经济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是深入和理性的,不少主张具有正面意义,起到了
相对于党报而言,都市报在读者定位、报道内容、新闻文风等方面与之存在很大的区别,这就对都市报地方新闻稿件的选择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本文将对这种“特殊的要求”加以分析,尝试寻找都市报地方新闻稿件选择的一般规律。    一 我们的报纸在为谁服务    这是我们在谈稿件选择之前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众所周知,都市报是市民生活报。那么它的读者是所有的市民吗?不是!因为市民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这里面有文化
“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这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对我国高校学报的释义,其中申明了学报三个重要特性,即归属的高校性、内容的学术理论性和出版(媒体)类别的期刊性,高校学报既是高校整体工作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整个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学报与我国高等教育和出版业联系更为
<正>~~
期刊
私营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从本质上说,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是一种带有剥削性质的经济成分。正因为如此,在建国以
一 前言    数字期刊也叫网络杂志、电子期刊、多媒体杂志等,是数字技术发展的衍生物。数字期刊将P2P技术、Flash动画、背景音乐、3D特效等合为一体,使杂志的效果更加生动。数字期刊具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可以网页阅读、在线阅读和独立打开等方式进行。由于数字期刊的延展性较强,可将其与手机、PDA、掌上电脑等数码产品相连接,进行个人终端阅读。与传统的期刊不同,数字期刊具有新颖的发行模式、完整的制作方法
基于动态相关系数和面板数据回归法,文章给出了1979—2006年间中国各省份地方财政支出周期性行为的基本特征。1994年分税刳改革所引致的财政分权程度的下降,在省份经济周期同步
2010年-2011年,两年间产生了很多新的流行语,特别是2011年是各种“X体”爆发的一年。本文通过分析近两年流行语的来源和意义,总结出网络流行语新的特征,并提出新词语规范的几条原
日本20世纪80年代迅速崛起在经济上挑战美国霸权,美国沦为世界最大债务国,国内兴起对自由贸易政策的大辩论,最终美国对日实施管理贸易,取得了一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