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近几年高考阅卷中发现,作文满分卷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高分作文也越来越少。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高考作文都拦在了平均分甚至更低的分数里呢?我想,平时我们进行作文训练时重量不重质,不晓得给自己的作文升格算得上原因之一。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作文在你的妙手下“回春”,进而更上一层楼呢?以下,我们谈几个方法。希望得益于大家。
方法一:增添细节
“增添细节法”,就是围绕中心,增添一些细节。不少考生写作文时,本来头脑中映出的是一件生动的事,由于表达过于简单,其结果有二:一是作文字数不够,二是本来感动的生活因为没有细节的描写变得平白无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一些细微情节一一写来,比如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等等。文章只有适当地加上这些细节,才显得更细腻、更感人。例如:
[升格前]:柱子实在不忍心看到父亲的痛苦,几次给父亲提出想辍学的事,都遭到了父亲严厉的拒绝。父亲临终前,拉着母亲的手说:“他娘,柱子是咱家的顶梁柱,你一定要让他上学啊,他能考上大学,你以后的生活就有依靠了。”母亲含着泪答应了。
[升格后]:父亲临终前,伸出手拉着母亲,断断续续地说:“他娘……我真舍不得你和柱子啊,我放心不下你们……柱子是我们家的顶梁柱,你一定要让他上学啊,他能考上大学,你以后就有依靠了。”说完,父亲的眼角滑落几滴泪水,柱子看到父亲的手,骨瘦如柴,苍白无力,由于长期打点滴,皮和骨头粘连在一起。这就是曾经搀扶自己成长,一路走来的强有力的大手吗?这就是日夜操劳,支撑全家的粗厚的大手吗?看到这里,柱子泪如泉涌……
——优秀学生习作《在磨炼中长大》
升格前的文段只是将柱子他爹临死前寄望柱子的原生活实写出来,很不具体。读起来感觉就是只有那么一回事而已,扣不开读者的心扉,感动不了读者。而升格后的文章因为增添了细节,柱子他爹的殷殷期盼、默默祈祷被描写了出来,扣人心弦的情景质感十足,生动自然。因为增加了细节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和逼真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方法二:增加高度
“自古文章意为先”。若要使自己的考场作文能不同凡响,就必须具有睿智的眼光和深邃的思想;要善于从独特的视角揭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从而透过生活中的表层现象,抓住其本质,发掘其蕴含的真谛和生活的底蕴;要勇于探索和创新,有新锐的时代意识和敏锐的前瞻性,做到高屋建瓴。例如:
[升格前]:披红挂绿,又唱又跳,台上金碧辉煌,台下欢呼尖叫,这就是在“纪念”孔子?在无聊的狂欢和荧光棒的闪烁中就能传播祖宗的思想和文化?浮华艳俗的演唱就能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严肃和深刻?试问:主办方的用意何在?再愚笨的人也能看出,这又是利欲熏心、政绩诱惑的现实演绎。
[升格后]:披红挂绿,又唱又跳,台上金碧辉煌,台下欢呼尖叫,这就是在“纪念”孔子?在无聊的狂欢和荧光棒的闪烁中就能传播祖宗的思想和文化?浮华艳俗的演唱就能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严肃和深刻?试问:主办方的用意何在?这使我想到了那个著名的“破窗理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威尔逊和预防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十分精辟地指出:如果人为打坏一扇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得不到及时维修,放任自流,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最终造成千疮百孔、积重难返的局面。因此,再愚笨的人也能看出,这又是一场利欲熏心、政绩诱惑的现实演绎。
——时文《修复为捞政绩而作秀的“破窗”》
升格前的文章,主旨是针砭官员为捞政绩而作秀,讽刺这个表层,没有向更深的层面去挖掘,显得薄而且浅,不能给人深刻的启示。升格后的文章主旨变为呼吁修复为捞政绩而作秀的“破窗”。两相比较,后者用“破窗理论”笼罩,提升了立意,明显立足高远,思想深刻。
方法三:加点思辨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包括:辩正、全面、发展、变化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_标准的观点,绝对与相对、偶然与必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主客体、主客观关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现象与本质关系,等等。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思辨主要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如果你写的议论文中加点思辨,文章自然就“雄辩”多了。例如:
[升格前]:俗话说“一俊遮百丑”。这句话说得千真万确,我们对此深信不疑。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举不胜举。
“一俊”能遮“百丑”吗?回答是肯定的。前几年,出了一起有名的“冯大兴案”。据说,大学高材生冯大兴被捕时,学校师生都很惊讶。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这些师生眼里,冯大兴学习成绩优异的“一俊”遮住了他心灵深处的“百丑”,这不就是“一俊遮百丑”的典型事例吗?然而,“一俊”又不能遮住“百丑”,冯大兴的“一俊”曾经遮住过他的“百丑”,每天遮遮掩掩地过日子,最后“捉襟见肘”,头尾难以两顾。就是这个可怕的“遮”字,为他错误的发作埋下引线。
[升格后]:先人造了一句话——“俊遮百丑”。现在仍有许多人对之深信不疑。不是吗?在学校里,常见的是以分数定人品;在企业中,往往是只顾赚钱而不顾其他;在文艺界,也偶闻艺术舞台上的明星还兼演着生活舞台上的小丑……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一俊能遮百丑”吗?曰:“能。”又曰:“最终还是不能!”前几年,出了一起有名的“冯大兴案”。据闻,高材生冯大兴刚刚被捕,学校师生无不瞠目。何以瞠目?就是因为在这些师生眼中,冯大兴学习成绩优异的“一俊”遮住了心灵深处的“百丑”。可是瞒一时不能瞒一世,他最终还是暴露出其灵魂的丑恶,落得个锒铛入狱,饮弹而亡。可见,说一俊能遮百丑不过是暂时的,从长远看是遮不住的。
——时文《驳“一俊遮百丑”》
升格前,文章思维上前后矛盾:一开始对所驳论点——“一俊遮百丑”,又说“千真万确”,又说“回答是肯定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观点使人看后不知所云。升格后不仅改正了原稿思想矛盾的问题,而且辩证观点极强。升格后,文章抓住题目中的“遮”字(这就抓住了题眼),进而又选好“遮不住”、“不可遮”的论述角度,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环环相扣,逻辑性强。
方法四:注入鲜活素材
近年来,很多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反映,不少考生运用万能材料,硬套文题,有说不尽的李白、杜甫和陶渊明,等等。这些套作不仅让阅卷老师“审美疲劳”,还让阅卷老师生厌。高考作文鼓励学生不死读书,要关心时事政治,要与时代跳动的脉搏同节奏。如考生能在考场作文里灵活运用一些热点时事素材的话,将会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作文高分自然水到渠成。例如:
[升格前]:如果李白没有在人生路上重新出发的勇气,后人恐怕也看不到诗人飘然脱俗的仙风道骨;如果苏洵没有在文学道路上重新出发的勇气,恐怕他终其一生也无法与自己的两个儿子齐名;如果陶渊明没有在人生路上重新出发的勇气,我们恐怕也看不到诗人淡如菊花的高雅情怀。否定过去,重新出发,于你于我,焉知非福?
[升格后]:小至壁虎的断尾求生,大至战争后一个国家的崛起……重新出发,乃智者菩提树下的彻悟,强者人生路上的再生!鲁迅看清浊世真面目后的弃医从文。菲尔普斯打破的一个又一个游泳纪录……人生路上,遇荆棘风雪无法前行时,应有重新出发的勇气!重新出发考验的还有意志的强度和生命的韧性。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会有重新出发的机会,便如杜丽失而复得的金牌,邰丽华的观音人生,都是二次出发的完美演绎。我们切不可做乌江边的项羽,陨落在令人叹息的重新出发的转折点上。
——学生优秀作文《重新出发》
升格前是典型的万能材料,有说不尽的古人;升格后,材料更换为菲尔普斯、杜丽、邰丽华。这些生活气息较浓的素材,给文章注入了鲜活的生命,也为高分作文增加了砝码。
方法一:增添细节
“增添细节法”,就是围绕中心,增添一些细节。不少考生写作文时,本来头脑中映出的是一件生动的事,由于表达过于简单,其结果有二:一是作文字数不够,二是本来感动的生活因为没有细节的描写变得平白无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一些细微情节一一写来,比如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等等。文章只有适当地加上这些细节,才显得更细腻、更感人。例如:
[升格前]:柱子实在不忍心看到父亲的痛苦,几次给父亲提出想辍学的事,都遭到了父亲严厉的拒绝。父亲临终前,拉着母亲的手说:“他娘,柱子是咱家的顶梁柱,你一定要让他上学啊,他能考上大学,你以后的生活就有依靠了。”母亲含着泪答应了。
[升格后]:父亲临终前,伸出手拉着母亲,断断续续地说:“他娘……我真舍不得你和柱子啊,我放心不下你们……柱子是我们家的顶梁柱,你一定要让他上学啊,他能考上大学,你以后就有依靠了。”说完,父亲的眼角滑落几滴泪水,柱子看到父亲的手,骨瘦如柴,苍白无力,由于长期打点滴,皮和骨头粘连在一起。这就是曾经搀扶自己成长,一路走来的强有力的大手吗?这就是日夜操劳,支撑全家的粗厚的大手吗?看到这里,柱子泪如泉涌……
——优秀学生习作《在磨炼中长大》
升格前的文段只是将柱子他爹临死前寄望柱子的原生活实写出来,很不具体。读起来感觉就是只有那么一回事而已,扣不开读者的心扉,感动不了读者。而升格后的文章因为增添了细节,柱子他爹的殷殷期盼、默默祈祷被描写了出来,扣人心弦的情景质感十足,生动自然。因为增加了细节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和逼真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方法二:增加高度
“自古文章意为先”。若要使自己的考场作文能不同凡响,就必须具有睿智的眼光和深邃的思想;要善于从独特的视角揭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从而透过生活中的表层现象,抓住其本质,发掘其蕴含的真谛和生活的底蕴;要勇于探索和创新,有新锐的时代意识和敏锐的前瞻性,做到高屋建瓴。例如:
[升格前]:披红挂绿,又唱又跳,台上金碧辉煌,台下欢呼尖叫,这就是在“纪念”孔子?在无聊的狂欢和荧光棒的闪烁中就能传播祖宗的思想和文化?浮华艳俗的演唱就能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严肃和深刻?试问:主办方的用意何在?再愚笨的人也能看出,这又是利欲熏心、政绩诱惑的现实演绎。
[升格后]:披红挂绿,又唱又跳,台上金碧辉煌,台下欢呼尖叫,这就是在“纪念”孔子?在无聊的狂欢和荧光棒的闪烁中就能传播祖宗的思想和文化?浮华艳俗的演唱就能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严肃和深刻?试问:主办方的用意何在?这使我想到了那个著名的“破窗理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威尔逊和预防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十分精辟地指出:如果人为打坏一扇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得不到及时维修,放任自流,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最终造成千疮百孔、积重难返的局面。因此,再愚笨的人也能看出,这又是一场利欲熏心、政绩诱惑的现实演绎。
——时文《修复为捞政绩而作秀的“破窗”》
升格前的文章,主旨是针砭官员为捞政绩而作秀,讽刺这个表层,没有向更深的层面去挖掘,显得薄而且浅,不能给人深刻的启示。升格后的文章主旨变为呼吁修复为捞政绩而作秀的“破窗”。两相比较,后者用“破窗理论”笼罩,提升了立意,明显立足高远,思想深刻。
方法三:加点思辨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包括:辩正、全面、发展、变化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_标准的观点,绝对与相对、偶然与必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主客体、主客观关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现象与本质关系,等等。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思辨主要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如果你写的议论文中加点思辨,文章自然就“雄辩”多了。例如:
[升格前]:俗话说“一俊遮百丑”。这句话说得千真万确,我们对此深信不疑。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举不胜举。
“一俊”能遮“百丑”吗?回答是肯定的。前几年,出了一起有名的“冯大兴案”。据说,大学高材生冯大兴被捕时,学校师生都很惊讶。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这些师生眼里,冯大兴学习成绩优异的“一俊”遮住了他心灵深处的“百丑”,这不就是“一俊遮百丑”的典型事例吗?然而,“一俊”又不能遮住“百丑”,冯大兴的“一俊”曾经遮住过他的“百丑”,每天遮遮掩掩地过日子,最后“捉襟见肘”,头尾难以两顾。就是这个可怕的“遮”字,为他错误的发作埋下引线。
[升格后]:先人造了一句话——“俊遮百丑”。现在仍有许多人对之深信不疑。不是吗?在学校里,常见的是以分数定人品;在企业中,往往是只顾赚钱而不顾其他;在文艺界,也偶闻艺术舞台上的明星还兼演着生活舞台上的小丑……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一俊能遮百丑”吗?曰:“能。”又曰:“最终还是不能!”前几年,出了一起有名的“冯大兴案”。据闻,高材生冯大兴刚刚被捕,学校师生无不瞠目。何以瞠目?就是因为在这些师生眼中,冯大兴学习成绩优异的“一俊”遮住了心灵深处的“百丑”。可是瞒一时不能瞒一世,他最终还是暴露出其灵魂的丑恶,落得个锒铛入狱,饮弹而亡。可见,说一俊能遮百丑不过是暂时的,从长远看是遮不住的。
——时文《驳“一俊遮百丑”》
升格前,文章思维上前后矛盾:一开始对所驳论点——“一俊遮百丑”,又说“千真万确”,又说“回答是肯定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观点使人看后不知所云。升格后不仅改正了原稿思想矛盾的问题,而且辩证观点极强。升格后,文章抓住题目中的“遮”字(这就抓住了题眼),进而又选好“遮不住”、“不可遮”的论述角度,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环环相扣,逻辑性强。
方法四:注入鲜活素材
近年来,很多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反映,不少考生运用万能材料,硬套文题,有说不尽的李白、杜甫和陶渊明,等等。这些套作不仅让阅卷老师“审美疲劳”,还让阅卷老师生厌。高考作文鼓励学生不死读书,要关心时事政治,要与时代跳动的脉搏同节奏。如考生能在考场作文里灵活运用一些热点时事素材的话,将会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作文高分自然水到渠成。例如:
[升格前]:如果李白没有在人生路上重新出发的勇气,后人恐怕也看不到诗人飘然脱俗的仙风道骨;如果苏洵没有在文学道路上重新出发的勇气,恐怕他终其一生也无法与自己的两个儿子齐名;如果陶渊明没有在人生路上重新出发的勇气,我们恐怕也看不到诗人淡如菊花的高雅情怀。否定过去,重新出发,于你于我,焉知非福?
[升格后]:小至壁虎的断尾求生,大至战争后一个国家的崛起……重新出发,乃智者菩提树下的彻悟,强者人生路上的再生!鲁迅看清浊世真面目后的弃医从文。菲尔普斯打破的一个又一个游泳纪录……人生路上,遇荆棘风雪无法前行时,应有重新出发的勇气!重新出发考验的还有意志的强度和生命的韧性。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会有重新出发的机会,便如杜丽失而复得的金牌,邰丽华的观音人生,都是二次出发的完美演绎。我们切不可做乌江边的项羽,陨落在令人叹息的重新出发的转折点上。
——学生优秀作文《重新出发》
升格前是典型的万能材料,有说不尽的古人;升格后,材料更换为菲尔普斯、杜丽、邰丽华。这些生活气息较浓的素材,给文章注入了鲜活的生命,也为高分作文增加了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