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奠基意义。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科学整合教材,优化课堂结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奠基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一个亮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论是新课标的要求,还是新教材的编排,都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创新是指提供新的、第一次出现的、新颖而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就是创造性思维,即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并进一步构思,以求前所未有的结果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对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发展、创新。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或者是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都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结合教学实际,科学整合教材
新课程教材版本多,内容与编排体制也不尽相同,对学校而言,它只是国家课程资源。要培养创新人才,只教教材,学生可能什么也学不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重新挖掘、整合教材,使其变为校本课程,然后设计教学过程,设置问题,使学生在自己熟识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生活环境不同,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广泛涉猎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优化课堂结构,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
新课程教学,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在于讲解,而在于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灵活地调控课堂,每节课都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要教给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推敲,寻找出各种解决途径,再比较优劣,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遵循“五步”环节——自学、点拨、交流、总结、巩固;也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将课型分为:自学课、引导课、练习课、小结课、复习课等。当然,在实施中,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具体操作也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育创新精神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育创新精神的基本条件。托兰斯研究表明:创造性儿童往往因为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对他们的创造性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创造宽松的气氛,支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别要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才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学生的创造欲望才能被激活。例如一位物理教师问学生:“冰雪消融了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是春天。”显然,这不是教师预设的答案,我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答案。如果教师能及时处理好课堂上的这种回答,那么学生的奇异思维、丰富的想象及创新精神何愁不能开发与培养!
四、教给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素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创新时代需要手脑并用的创造性人才。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是教给学生思维的结果,而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释疑解惑,更重要的是相机诱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经常在“为什么”的寻根究底中掌握正确的创新方法,提高创造能力。教学中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得出结论,诱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一是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变“要我学”“学会”为“我要学”“会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让问题作为知识的纽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理论中也有类似的观点:“科学上很多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勿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作为人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任何时候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和查找破绽等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要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一方沃土。对于学生寻求的问题,要把他们的思维空间拓展到课外,培养他们独立或者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实践能力。
三是着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科学上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为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方法很多,如针对一个问题,尽可能地提出多种设想或多种解答。我们常用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空多填就是典型的例子,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
四是积极倡导课外活动,延伸拓展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创新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如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充当小记者,采访老师(家长、同学),写人物专访;做社会调查,了解村社(街道)近年来的变化,写调查报告等。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作文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无疑有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是加强中学生科技教育活动。如上好实验课,参观科技少年宫,举办各种科技兴趣小组,举行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时代的标志,创新教育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只要我们科学地整合课程资源,改革课堂教学,营造宽松民主的气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为建立人才资源强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奠基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一个亮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论是新课标的要求,还是新教材的编排,都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创新是指提供新的、第一次出现的、新颖而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就是创造性思维,即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并进一步构思,以求前所未有的结果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对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发展、创新。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或者是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都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结合教学实际,科学整合教材
新课程教材版本多,内容与编排体制也不尽相同,对学校而言,它只是国家课程资源。要培养创新人才,只教教材,学生可能什么也学不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重新挖掘、整合教材,使其变为校本课程,然后设计教学过程,设置问题,使学生在自己熟识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生活环境不同,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广泛涉猎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优化课堂结构,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
新课程教学,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在于讲解,而在于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灵活地调控课堂,每节课都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要教给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推敲,寻找出各种解决途径,再比较优劣,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遵循“五步”环节——自学、点拨、交流、总结、巩固;也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将课型分为:自学课、引导课、练习课、小结课、复习课等。当然,在实施中,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具体操作也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育创新精神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育创新精神的基本条件。托兰斯研究表明:创造性儿童往往因为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对他们的创造性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创造宽松的气氛,支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别要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才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学生的创造欲望才能被激活。例如一位物理教师问学生:“冰雪消融了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是春天。”显然,这不是教师预设的答案,我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答案。如果教师能及时处理好课堂上的这种回答,那么学生的奇异思维、丰富的想象及创新精神何愁不能开发与培养!
四、教给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素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创新时代需要手脑并用的创造性人才。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是教给学生思维的结果,而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释疑解惑,更重要的是相机诱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经常在“为什么”的寻根究底中掌握正确的创新方法,提高创造能力。教学中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得出结论,诱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一是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变“要我学”“学会”为“我要学”“会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让问题作为知识的纽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理论中也有类似的观点:“科学上很多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勿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作为人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任何时候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和查找破绽等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要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一方沃土。对于学生寻求的问题,要把他们的思维空间拓展到课外,培养他们独立或者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实践能力。
三是着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科学上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为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方法很多,如针对一个问题,尽可能地提出多种设想或多种解答。我们常用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空多填就是典型的例子,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
四是积极倡导课外活动,延伸拓展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创新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如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充当小记者,采访老师(家长、同学),写人物专访;做社会调查,了解村社(街道)近年来的变化,写调查报告等。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作文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无疑有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是加强中学生科技教育活动。如上好实验课,参观科技少年宫,举办各种科技兴趣小组,举行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时代的标志,创新教育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只要我们科学地整合课程资源,改革课堂教学,营造宽松民主的气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为建立人才资源强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