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影像表达喜爱中国之情,用镜头发现中国之美。
10月8日至24日,“2020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重庆行”活动中,来自巴基斯坦、马达加斯加、喀麦隆、孟加拉国、尼日利亚、阿根廷、哈萨克斯坦、加纳的10名外国青年导演和西南大学中方志愿者合作,分别前往重庆北碚、秀山、石柱、合川、万州、开州、巫溪、巫山8个区县乡村,深入田间地头,用镜头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多个主题创作纪录片,讲述中国乡村摆脱贫困,人们走上致富之路,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
今年的“重庆行”活动以“农事·农家·农人”为主题,力求在全面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为世界减贫工作展示中国示范、中国榜样、中国成绩。外国青年导演自9月中旬开始进行选题及专业技术培训,10月8日开始创作。他们克服语言、路况、天气、地理环境等重重困难,夜以继日拍摄,制作出《天路之路》《苦尽柑来》《渡娘道》《本草堂》《秀山迢递》《归乡儿郎》《龙根》《荷波》《除却巫山不是云》《寻蜜》10部纪录片,并于10月24日在重庆北碚区集中展映。这些纪录短片风格迥异,以多样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镜语方式,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农事、农家、农人故事,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农业农村图景。
那些事
影片《天路之路》由来自尼日利亚的西南大学留学生顾天诚(Agu Ernest Chibuzo)和该校学生卢韵竹共同拍摄制作。讲述巫溪县兰英村周家坪村民在悬崖上修建公路的故事。周家坪坐落在兰英大峡谷深处,从前,村民外出到城镇要走13个小时的山路。2001年夏天,周家坪的23户村民决定打通村路。他们起早摸黑,克服缺乏大型机械设备等重重困难,靠手中的钢钎和铁锤凿出了一条公路。历时4年修建,天堑变通途,这条路成了村民的“致富路”,子孙后代的“希望路”。
顾天诚说,他在这些村民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愚公移山”的精神,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世界上更多人感受到这种“中国精神”。
那些家
影片《渡娘道》由来自阿根廷的西南大学外教潘楚天(Giustetto Pablo Adrian)和该校学生王芊懿共同完成。主人公渡娘是一位嫁到北碚缙云山的农村女性,早年以卖豆花为生,通过多年勤奋打拼,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农家乐。在政府“建设美丽乡村”的倡议下,她又将传统农家乐转型为高档民宿“清欢渡”。同时,渡娘还积极带动周边村民致富。
潘楚天说,他在重庆生活了8年,对这里感情深厚,此次活动让他有机会向外界展示美丽的重庆,非常难得。他认为,由中外青年共同组成的创作团队,能促进中外青年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融合各自的独特视角更好地呈现作品。“拍摄过程是一次有趣的体验,大家都全情投入,完成前期拍摄后,我们花了6天时间剪辑制作,最后两天甚至通宵达旦,直到看见作品成形,又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潘楚天感慨不已。在王芊懿看来,“看中国”项目不仅让身处都市的当代中国青年更加了解新时代的农村,也让外国青年看到中国农村的积极面貌,活动很有意义。
那些人
影片《荷波》讲述合川区“民间河长”何波为建设家乡无私奉献的故事,由来自喀麦隆的西南大学博士生平安(Awu Isaac Oben)和该校学生罗涵笑合作完成。何波早年在城市打拼,在回乡照顾生病的父亲期间,走上生态旅游发展之路。他每天扛着带网兜的长竹竿沿河巡查,一边清理河面上的漂浮物,一边查看违法排放、非法捕捞等情况。日复一日,何波赢得了村民的信任,还被聘任为“民间河长”,负责村里的环保、脱贫工作、志愿服务等。
平安说,他是西南大学国际学院“扬雷锋”活动的志愿者,对于何波所具备的奉献精神非常有共鸣。希望通过讲述何波的故事,让世界各地的青年对中国青年有更客观的认识。
那些赞
2020年“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重庆行”的外方指导教师巴西圣保罗大学的塞西莉亚教授评价10部影片:“透过来自不同国家青年导演与制片人的镜头,我看到中国的发展与巨变,看到重慶的美丽,读懂了中国土地上的故事。在女性创业、农村电商、扶贫助农等各个精彩的故事中,我也看到了美丽的乡村景象与热情善良的乡村人民,更看到了在乡村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乡村英雄’。”
“这些影片让我真切体会到了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广大群众为脱贫攻坚作出的努力。”“影片都拍得非常有质感、有温度,让我感受到了当代青年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以及责任担当。”在展映仪式上,观影嘉宾纷纷称赞影片内容精彩。
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安春元:“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2018年落户重庆至今,“重庆行”已成为该项目的一道美丽风景,“看中国”也成为重庆面向国际的一张靓丽名片。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教授:今年“看中国”的作品在北美进行了展映,受到了国际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真实地呈现中国,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前提。而我们走向世界的时候,也需要世界走向我们,走向中国的现在,也走向中国的未来。
图片/活动主办方提供
10月8日至24日,“2020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重庆行”活动中,来自巴基斯坦、马达加斯加、喀麦隆、孟加拉国、尼日利亚、阿根廷、哈萨克斯坦、加纳的10名外国青年导演和西南大学中方志愿者合作,分别前往重庆北碚、秀山、石柱、合川、万州、开州、巫溪、巫山8个区县乡村,深入田间地头,用镜头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多个主题创作纪录片,讲述中国乡村摆脱贫困,人们走上致富之路,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
今年的“重庆行”活动以“农事·农家·农人”为主题,力求在全面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为世界减贫工作展示中国示范、中国榜样、中国成绩。外国青年导演自9月中旬开始进行选题及专业技术培训,10月8日开始创作。他们克服语言、路况、天气、地理环境等重重困难,夜以继日拍摄,制作出《天路之路》《苦尽柑来》《渡娘道》《本草堂》《秀山迢递》《归乡儿郎》《龙根》《荷波》《除却巫山不是云》《寻蜜》10部纪录片,并于10月24日在重庆北碚区集中展映。这些纪录短片风格迥异,以多样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镜语方式,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农事、农家、农人故事,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农业农村图景。
那些事
影片《天路之路》由来自尼日利亚的西南大学留学生顾天诚(Agu Ernest Chibuzo)和该校学生卢韵竹共同拍摄制作。讲述巫溪县兰英村周家坪村民在悬崖上修建公路的故事。周家坪坐落在兰英大峡谷深处,从前,村民外出到城镇要走13个小时的山路。2001年夏天,周家坪的23户村民决定打通村路。他们起早摸黑,克服缺乏大型机械设备等重重困难,靠手中的钢钎和铁锤凿出了一条公路。历时4年修建,天堑变通途,这条路成了村民的“致富路”,子孙后代的“希望路”。
顾天诚说,他在这些村民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愚公移山”的精神,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世界上更多人感受到这种“中国精神”。
那些家
影片《渡娘道》由来自阿根廷的西南大学外教潘楚天(Giustetto Pablo Adrian)和该校学生王芊懿共同完成。主人公渡娘是一位嫁到北碚缙云山的农村女性,早年以卖豆花为生,通过多年勤奋打拼,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农家乐。在政府“建设美丽乡村”的倡议下,她又将传统农家乐转型为高档民宿“清欢渡”。同时,渡娘还积极带动周边村民致富。
潘楚天说,他在重庆生活了8年,对这里感情深厚,此次活动让他有机会向外界展示美丽的重庆,非常难得。他认为,由中外青年共同组成的创作团队,能促进中外青年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融合各自的独特视角更好地呈现作品。“拍摄过程是一次有趣的体验,大家都全情投入,完成前期拍摄后,我们花了6天时间剪辑制作,最后两天甚至通宵达旦,直到看见作品成形,又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潘楚天感慨不已。在王芊懿看来,“看中国”项目不仅让身处都市的当代中国青年更加了解新时代的农村,也让外国青年看到中国农村的积极面貌,活动很有意义。
那些人
影片《荷波》讲述合川区“民间河长”何波为建设家乡无私奉献的故事,由来自喀麦隆的西南大学博士生平安(Awu Isaac Oben)和该校学生罗涵笑合作完成。何波早年在城市打拼,在回乡照顾生病的父亲期间,走上生态旅游发展之路。他每天扛着带网兜的长竹竿沿河巡查,一边清理河面上的漂浮物,一边查看违法排放、非法捕捞等情况。日复一日,何波赢得了村民的信任,还被聘任为“民间河长”,负责村里的环保、脱贫工作、志愿服务等。
平安说,他是西南大学国际学院“扬雷锋”活动的志愿者,对于何波所具备的奉献精神非常有共鸣。希望通过讲述何波的故事,让世界各地的青年对中国青年有更客观的认识。
那些赞
2020年“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重庆行”的外方指导教师巴西圣保罗大学的塞西莉亚教授评价10部影片:“透过来自不同国家青年导演与制片人的镜头,我看到中国的发展与巨变,看到重慶的美丽,读懂了中国土地上的故事。在女性创业、农村电商、扶贫助农等各个精彩的故事中,我也看到了美丽的乡村景象与热情善良的乡村人民,更看到了在乡村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乡村英雄’。”
“这些影片让我真切体会到了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广大群众为脱贫攻坚作出的努力。”“影片都拍得非常有质感、有温度,让我感受到了当代青年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以及责任担当。”在展映仪式上,观影嘉宾纷纷称赞影片内容精彩。
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安春元:“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2018年落户重庆至今,“重庆行”已成为该项目的一道美丽风景,“看中国”也成为重庆面向国际的一张靓丽名片。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教授:今年“看中国”的作品在北美进行了展映,受到了国际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真实地呈现中国,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前提。而我们走向世界的时候,也需要世界走向我们,走向中国的现在,也走向中国的未来。
图片/活动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