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科技先进,产业发达。机场和高铁连接起了每天忙忙碌碌、奔波不停的人们。当下的我们在雾霾的笼罩下,变得时常茫然,时常慌乱,时常彷徨。也许我们失去了曾经的安全感,也许我们让贪婪迷惑了心神,也许我们忘却了来时的初心,渐渐的,我们不能寻到那个曾经的自己……
我打小就喜欢到处比比划划,涂涂抹抹,现在总是时常念起童年画在小纸片上的那些“小老鼠娶媳妇”的故事。那是画在烟盒里面那层锡箔纸背面的,每当爷爷抽完一盒纸烟,废烟盒就成了我的收藏,慢慢展开,把里面的那层锡箔纸用胖嘟嘟的小手一遍遍认真地摊平,仔仔细细和以前的那些叠在一起,然后快速地爬上八仙桌旁边的太师椅,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压在搁几上的茶盘下,每多一张,也便多了一份满足。记忆中,总是有夕阳透过东屋的窗户照射进来,爷爷一双令我有足够安全感的大手,夹着纸烟,伴着烟雾缭绕,顿时屋里变得莫名神秘起来,很安静,我总是充满幸福感的用满眼的单纯追逐着那些变化多端的“烟雾”,时不时地还会用小手试图捕到它们。
5岁那年,便想积极投入“育红班”(那时的幼儿园)的怀抱,后来老师以不足年龄为由,只让体验了半天,意犹未尽的我从此整天盼着6岁的到来。对于那时的我,“育红班”是个一切未知的天地,有好多新鲜的东西等待我去探索。终于,6岁那年我如愿以偿。那是一间很高很大的房子,门前还有一棵大松树,房子里没有天花板,露出来搭顶的苇席。每每听到老师说下课,小伙伴们便迫不及待地从抽屉洞里拿出已经叠好的一摞纸飞机,开始向屋顶的苇席“开炮”,看看谁的飞机能够射中它,并且能够牢牢地留在上面。时间久了,上面也便布满了我们的战果,现在每次回到老家,我总想回到那间“又高又大”的教室,看看我投出的那个纸飞机是否还在。那时是快乐的,因为“育红班”的老师会教我画画,并且总能得到老师的夸奖,也许我是最认真的那个,其实,我倒觉得我是最能胡思乱想的那个,最能领着一大帮小伙伴们满院子疯跑的那个。我喜欢跟小伙伴们在一起,一起游戏着我“导演”的那些“情节大戏”。
那时,就听老人们经常说,学校以前是座小有规模的道观,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香火极旺盛。下午放学时,天渐渐暗下来,老人们说的那些话就在我“胡思乱想”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并不清晰的只有“大殿高墙”的轮廓时隐时现,还有那些“烟雾”缭绕其间。那些轮廓很方整,很稳重,很端庄,很安静,我不敢靠近,也许是种敬畏。可好奇心又驱使我试图一探究竟,它们是不是还默默矗立在那里?里面是不是也有我的纸飞机?突然生发一丝莫名的恐惧,伴随我加快的脚步,头也不回一溜烟地跑回家。回到家,开始摆弄我的那些“收藏”,除了那些纸盒、烟纸,还有奶奶和老妈做完针线活的那些碎布头,各种图案和颜色的,加上老爸給我买得那些玩具。搬个马扎在床前坐好,我的世界便开始了。对称的东西总是很吸引我,一块大布打底,上面开始“布局”对称的小布,纸盒放在下面,很正经地放上各个玩具,力争对称,高低错落开来,现在我叫它“层次”。这个过程我很虔诚,那时的小脑袋瓜子里还会伴随着各种故事情节,嘴里念念有词,天花乱坠的,无拘无束的。
总也回不去的童年,总也挥不去的留恋……
小学,我竟然有机会拿起了铅笔,拿起了水粉笔,开始了现在所说的“大学敲门砖”,以现在的条件永远无法想象那时我竟然有这个机缘。父亲的支持,我的梦想,总之,我很珍惜。很快,初中、高中、大学、工作、研究生,一直追逐着的梦想,变得更加执着,更加义无反顾。执着,甚至执拗地追寻曾经的那份单纯、那份安静。
越来越喜欢躲在自己的空间里,欣赏着身边十几年来积累的那些“物件儿”,老师说过,它们可以养人,让人变得更加纯良、恬静;我也更加相信,在这个过程里,画正在慢慢褪去纷杂的火气,“气息”变成存在的概念,与其说喜欢这些有历史积淀的物件儿倒不如说更是为了追寻童年里的那些单纯和幸福。柜子里的几尊香炉,捧出一件,恭敬地置于案头,“布局”好,点燃沉香轻拈其中,生怕叨扰此时的心绪。几缕袅袅青烟,不时扭动着幻化无数的线条,此时,又理回了一些头绪,是曾经充满的幸福感?是曾经生发的敬畏心?还是曾经突来的莫名恐惧?处女座的纠结倒是在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既然无法摆脱,就权当宿命了,索性把纠结的良性基因发挥开来,未免不是件好事。纠结意味着反复揣摩,意味着思前想后,而一幅作品的诞生不正是如此的过程么!率性的背后总也有“台下十年之功”。当下的这个文化发展阶段,本来就充满着纠结的矛盾,东方传统是植根于我们骨子里的传承,西方文明也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这份纠结,这个矛盾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可能性。于是,我们试图去对话——不同内容的对话,不同形式的对话,不同时空的对话。
经常有感于把自身置于舞台之上,在一束强光的照射下,用这种对话让自己看上去很从容地表达个体来到这个世界的所有痕迹。上过“育红班”的我们这一代,有着割舍不下的传统情节,同时还被严格培养了放眼未来的胸怀,这些深深地渗透在了我所表达的痕迹之中。有时我会像古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总也放不下对自己的那份爱恋和执着,放不下那份纠结,最后飞蛾扑火般地拥向水中自己的倒影,化成那一片片的水仙花。也许,这代人注定要纠结和矛盾着,在我看来,不断产生的矛盾意味着更加坚定的前行。
在创作中,我始终用一种近乎“仪式感”的秩序统一着这种矛盾。毕竟身在21世纪的今天,当代性的所有符号都时刻撞击着我们的脑壳,所处的环境已与童年翻天覆地,可童年的八仙桌、太师椅、纸飞机以及各种幻象永远无法抹去,并且在未来对追求的执著中会愈演愈烈,这些无不统一其中。我用这种“仪式感”与我的过去和未来对话,种种物象展现画面之上,我在面对它们的同时,它们是不是也在审视着我,是不是在不同的空间节点关注和引导着我的未来。
而立之年,变得越发深沉起来,时而一丝慌乱迸发,生怕负了老师的希望、父母的嘱托、时间的恩赐。于是,埋头于我的“仪式”之中,神秘幻化其中,应着初心,望着这个大千世界……
孟哲
祖籍山东淄博,硕士研究生,任教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当代水墨艺委会委员。
作品多次参加山东省美术展及全国性美术展览。
出版《中国当代最具潜力的学院派画家系列之孟哲卷》《2014·山东(国际)美术双年展特邀名家书画精品集孟哲卷》。
作品被刊登在《美术界》《炎黄子孙》《时代文学》《新世纪文学选刊》《书画研究》《美术报》等报刊。
我打小就喜欢到处比比划划,涂涂抹抹,现在总是时常念起童年画在小纸片上的那些“小老鼠娶媳妇”的故事。那是画在烟盒里面那层锡箔纸背面的,每当爷爷抽完一盒纸烟,废烟盒就成了我的收藏,慢慢展开,把里面的那层锡箔纸用胖嘟嘟的小手一遍遍认真地摊平,仔仔细细和以前的那些叠在一起,然后快速地爬上八仙桌旁边的太师椅,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压在搁几上的茶盘下,每多一张,也便多了一份满足。记忆中,总是有夕阳透过东屋的窗户照射进来,爷爷一双令我有足够安全感的大手,夹着纸烟,伴着烟雾缭绕,顿时屋里变得莫名神秘起来,很安静,我总是充满幸福感的用满眼的单纯追逐着那些变化多端的“烟雾”,时不时地还会用小手试图捕到它们。
5岁那年,便想积极投入“育红班”(那时的幼儿园)的怀抱,后来老师以不足年龄为由,只让体验了半天,意犹未尽的我从此整天盼着6岁的到来。对于那时的我,“育红班”是个一切未知的天地,有好多新鲜的东西等待我去探索。终于,6岁那年我如愿以偿。那是一间很高很大的房子,门前还有一棵大松树,房子里没有天花板,露出来搭顶的苇席。每每听到老师说下课,小伙伴们便迫不及待地从抽屉洞里拿出已经叠好的一摞纸飞机,开始向屋顶的苇席“开炮”,看看谁的飞机能够射中它,并且能够牢牢地留在上面。时间久了,上面也便布满了我们的战果,现在每次回到老家,我总想回到那间“又高又大”的教室,看看我投出的那个纸飞机是否还在。那时是快乐的,因为“育红班”的老师会教我画画,并且总能得到老师的夸奖,也许我是最认真的那个,其实,我倒觉得我是最能胡思乱想的那个,最能领着一大帮小伙伴们满院子疯跑的那个。我喜欢跟小伙伴们在一起,一起游戏着我“导演”的那些“情节大戏”。
那时,就听老人们经常说,学校以前是座小有规模的道观,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香火极旺盛。下午放学时,天渐渐暗下来,老人们说的那些话就在我“胡思乱想”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并不清晰的只有“大殿高墙”的轮廓时隐时现,还有那些“烟雾”缭绕其间。那些轮廓很方整,很稳重,很端庄,很安静,我不敢靠近,也许是种敬畏。可好奇心又驱使我试图一探究竟,它们是不是还默默矗立在那里?里面是不是也有我的纸飞机?突然生发一丝莫名的恐惧,伴随我加快的脚步,头也不回一溜烟地跑回家。回到家,开始摆弄我的那些“收藏”,除了那些纸盒、烟纸,还有奶奶和老妈做完针线活的那些碎布头,各种图案和颜色的,加上老爸給我买得那些玩具。搬个马扎在床前坐好,我的世界便开始了。对称的东西总是很吸引我,一块大布打底,上面开始“布局”对称的小布,纸盒放在下面,很正经地放上各个玩具,力争对称,高低错落开来,现在我叫它“层次”。这个过程我很虔诚,那时的小脑袋瓜子里还会伴随着各种故事情节,嘴里念念有词,天花乱坠的,无拘无束的。
总也回不去的童年,总也挥不去的留恋……
小学,我竟然有机会拿起了铅笔,拿起了水粉笔,开始了现在所说的“大学敲门砖”,以现在的条件永远无法想象那时我竟然有这个机缘。父亲的支持,我的梦想,总之,我很珍惜。很快,初中、高中、大学、工作、研究生,一直追逐着的梦想,变得更加执着,更加义无反顾。执着,甚至执拗地追寻曾经的那份单纯、那份安静。
越来越喜欢躲在自己的空间里,欣赏着身边十几年来积累的那些“物件儿”,老师说过,它们可以养人,让人变得更加纯良、恬静;我也更加相信,在这个过程里,画正在慢慢褪去纷杂的火气,“气息”变成存在的概念,与其说喜欢这些有历史积淀的物件儿倒不如说更是为了追寻童年里的那些单纯和幸福。柜子里的几尊香炉,捧出一件,恭敬地置于案头,“布局”好,点燃沉香轻拈其中,生怕叨扰此时的心绪。几缕袅袅青烟,不时扭动着幻化无数的线条,此时,又理回了一些头绪,是曾经充满的幸福感?是曾经生发的敬畏心?还是曾经突来的莫名恐惧?处女座的纠结倒是在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既然无法摆脱,就权当宿命了,索性把纠结的良性基因发挥开来,未免不是件好事。纠结意味着反复揣摩,意味着思前想后,而一幅作品的诞生不正是如此的过程么!率性的背后总也有“台下十年之功”。当下的这个文化发展阶段,本来就充满着纠结的矛盾,东方传统是植根于我们骨子里的传承,西方文明也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这份纠结,这个矛盾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可能性。于是,我们试图去对话——不同内容的对话,不同形式的对话,不同时空的对话。
经常有感于把自身置于舞台之上,在一束强光的照射下,用这种对话让自己看上去很从容地表达个体来到这个世界的所有痕迹。上过“育红班”的我们这一代,有着割舍不下的传统情节,同时还被严格培养了放眼未来的胸怀,这些深深地渗透在了我所表达的痕迹之中。有时我会像古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总也放不下对自己的那份爱恋和执着,放不下那份纠结,最后飞蛾扑火般地拥向水中自己的倒影,化成那一片片的水仙花。也许,这代人注定要纠结和矛盾着,在我看来,不断产生的矛盾意味着更加坚定的前行。
在创作中,我始终用一种近乎“仪式感”的秩序统一着这种矛盾。毕竟身在21世纪的今天,当代性的所有符号都时刻撞击着我们的脑壳,所处的环境已与童年翻天覆地,可童年的八仙桌、太师椅、纸飞机以及各种幻象永远无法抹去,并且在未来对追求的执著中会愈演愈烈,这些无不统一其中。我用这种“仪式感”与我的过去和未来对话,种种物象展现画面之上,我在面对它们的同时,它们是不是也在审视着我,是不是在不同的空间节点关注和引导着我的未来。
而立之年,变得越发深沉起来,时而一丝慌乱迸发,生怕负了老师的希望、父母的嘱托、时间的恩赐。于是,埋头于我的“仪式”之中,神秘幻化其中,应着初心,望着这个大千世界……
孟哲
祖籍山东淄博,硕士研究生,任教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当代水墨艺委会委员。
作品多次参加山东省美术展及全国性美术展览。
出版《中国当代最具潜力的学院派画家系列之孟哲卷》《2014·山东(国际)美术双年展特邀名家书画精品集孟哲卷》。
作品被刊登在《美术界》《炎黄子孙》《时代文学》《新世纪文学选刊》《书画研究》《美术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