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本文就近代中国主要矛盾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历史110年。整个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两个阶段。主要矛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和演变。
19世纪中期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而清王朝处于封建社会的衰弱时期.英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以清政府的战败宣告结束。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和关税等主权开始丧失。美国、法国接踵而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然经开始解体。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进入旧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
为了转嫁战争的负担,清政府加紧搜括人民,激化了阶级矛盾,因而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期间英法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扩大侵华权益,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这次战争和鸦片战争的目的一样,所以称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清政府不仅同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而且还向外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所以民族矛盾又激化。可见,近代前期的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先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后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结合在一起,太平天国既要反对清政府又要反对列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起主导作用。
在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清政府对欧美列强由疑忌变成了依赖。清政府调整了统治政策,奉行“中外和好”,实行两项举措:一、设立总理衙门,管理外交;二、推行洋务运动,以求“自强”。但好景不长,“中外和好”的局面,一次又一次地被打破。列强先后发动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这一阶段,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经历了“和好”到抵抗,投降再战到最后完全投降的过程,此时的清政府已丧失抵抗能力,《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各阶级和各阶层都作出了努力。广大爱国官兵如冯子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为捍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浴血疆场;为维护清朝的统治,地主阶级试图“师夷长技以自强”,推行洋务运动;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刚结束,作为民族矛盾总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在山东揭开了序幕。“扶清灭洋”的口号,既集中体现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及阶级局限性,又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组成八国联军侵华,义和运动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以上事实从不同角度说明,在第二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欧美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在第三阶段(20世纪初到1919年),阶级矛盾激化。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上。
《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帝国主义也调整了侵华政策,“以华治华”,由军事侵略转变为 “温和”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侵略。与此同时,清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如:海关、盐税等都成了赔款的担保,国家财政日益困难,于是更加紧对人民的搜刮。因此,阶级矛盾激化,高涨的反清情绪把资产阶级革命派推上了政治舞台。1905年国同盟会成立。它提出了完整的革命纲领,以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为己任。把斗争矛头直接对准清政府。为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但结果适得其反,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以上事实说明: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政府的斗争上。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80年,不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的救国方案都先后破产。于是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大致可分为4个个阶段。现就4个阶段,谈谈社会两大主要矛盾的演变。
在第一阶段,党的创建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属阶级矛盾。
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支持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政局陷入极度的混乱之中。严酷的现实使共产党开始认真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在党的“二大”指出,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的革命。由此,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简言之,“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共同的呼声。北伐战争矛头直指北洋军阀政府和帝国主义,可见,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洋军阀统治集团身上,而帝国主义则是它的总后台,是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但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也是社会主要矛盾之一。当时革命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十分激烈。但它们受制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是次要矛盾。 在第二阶段,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人民大众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之间的矛盾。但从1931年至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道路,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引起了国民政府的恐慌,蒋介石对根据地发动了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四次反革命“围剿”,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共产党被迫进行长征。国共两党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日本帝国主义趁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之机,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由此上升、激化。1935年,日本又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变“抗日反蒋”为“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揭开了国共两党从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些事实表明,当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居主导地位,制约和影响着国内的阶级矛盾、国共两党的关系。
在第三阶段,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如何动员、组织全民族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是保障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在第四阶段,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强国,积极推行全球战略,妄图称霸世界。为控制中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全力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因此,随着抗战的胜利,国内的阶级矛盾迅速上升,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一直贯穿于这一时期的始终。这一时期的基本内容和阶段特征是: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发动内战,妄图消灭共产党及领导的人民军队,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打退国民党的进攻,发动了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并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后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解放了全中国。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历史110年。整个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两个阶段。主要矛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和演变。
19世纪中期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而清王朝处于封建社会的衰弱时期.英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以清政府的战败宣告结束。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和关税等主权开始丧失。美国、法国接踵而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然经开始解体。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进入旧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
为了转嫁战争的负担,清政府加紧搜括人民,激化了阶级矛盾,因而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期间英法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扩大侵华权益,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这次战争和鸦片战争的目的一样,所以称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清政府不仅同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而且还向外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所以民族矛盾又激化。可见,近代前期的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先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后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结合在一起,太平天国既要反对清政府又要反对列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起主导作用。
在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清政府对欧美列强由疑忌变成了依赖。清政府调整了统治政策,奉行“中外和好”,实行两项举措:一、设立总理衙门,管理外交;二、推行洋务运动,以求“自强”。但好景不长,“中外和好”的局面,一次又一次地被打破。列强先后发动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这一阶段,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经历了“和好”到抵抗,投降再战到最后完全投降的过程,此时的清政府已丧失抵抗能力,《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各阶级和各阶层都作出了努力。广大爱国官兵如冯子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为捍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浴血疆场;为维护清朝的统治,地主阶级试图“师夷长技以自强”,推行洋务运动;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刚结束,作为民族矛盾总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在山东揭开了序幕。“扶清灭洋”的口号,既集中体现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及阶级局限性,又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组成八国联军侵华,义和运动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以上事实从不同角度说明,在第二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欧美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在第三阶段(20世纪初到1919年),阶级矛盾激化。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上。
《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帝国主义也调整了侵华政策,“以华治华”,由军事侵略转变为 “温和”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侵略。与此同时,清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如:海关、盐税等都成了赔款的担保,国家财政日益困难,于是更加紧对人民的搜刮。因此,阶级矛盾激化,高涨的反清情绪把资产阶级革命派推上了政治舞台。1905年国同盟会成立。它提出了完整的革命纲领,以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为己任。把斗争矛头直接对准清政府。为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但结果适得其反,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以上事实说明: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政府的斗争上。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80年,不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的救国方案都先后破产。于是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大致可分为4个个阶段。现就4个阶段,谈谈社会两大主要矛盾的演变。
在第一阶段,党的创建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属阶级矛盾。
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支持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政局陷入极度的混乱之中。严酷的现实使共产党开始认真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在党的“二大”指出,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的革命。由此,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简言之,“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共同的呼声。北伐战争矛头直指北洋军阀政府和帝国主义,可见,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洋军阀统治集团身上,而帝国主义则是它的总后台,是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但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也是社会主要矛盾之一。当时革命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十分激烈。但它们受制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是次要矛盾。 在第二阶段,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人民大众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之间的矛盾。但从1931年至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道路,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引起了国民政府的恐慌,蒋介石对根据地发动了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四次反革命“围剿”,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共产党被迫进行长征。国共两党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日本帝国主义趁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之机,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由此上升、激化。1935年,日本又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变“抗日反蒋”为“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揭开了国共两党从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些事实表明,当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居主导地位,制约和影响着国内的阶级矛盾、国共两党的关系。
在第三阶段,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如何动员、组织全民族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是保障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在第四阶段,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强国,积极推行全球战略,妄图称霸世界。为控制中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全力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因此,随着抗战的胜利,国内的阶级矛盾迅速上升,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一直贯穿于这一时期的始终。这一时期的基本内容和阶段特征是: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发动内战,妄图消灭共产党及领导的人民军队,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打退国民党的进攻,发动了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并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后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解放了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