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想要实现时代化就必须要走城镇化这条道路,这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对我国城镇化道路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想要推动我国城镇化的脚步,我们必须要严格的遵守客观的规律,居住在城镇中的居民一定要对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一个很好地了解,同时还要对市场中的劳动力需求做出一定的贡献。现在很多人想要移居到城镇当中,这就要求城镇中一定要有足够的住房供人们居住,而且还要有相应的教学机构和社会保障机构,这样才能够让居住在城镇中的人民有一个更好的生活。
关键词 城镇化 产业支撑 制度创新
从我们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的一条必经之路。我国想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一步实现现代化道路上,最大的阻碍就是农村比较落后这一问题。在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发展非常缓慢,而且人和土地等一些资源的矛盾比较突出,在进行农业种植的时候往往都是以户为单位的分散性种植,这样没有很好地制度去约束农民种植,对农村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想要让农村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城镇化这条道路,集中发展某些农村,然后让这些农村去带动其他的村落,这其实就是城镇化道路中的一个比较适合农村发展得道路。
一、城镇化需要遵守的规律
城镇化道路的规律是什么?通过对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城镇化道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其实每个国家的城镇化道路都是不相同的,但是这些城镇化道路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有一条根本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简单地阐述为是产业拉动经济发展规律。
(一)大力發展工业
首先就是大力发展工业,只有这样才会让那些居住在城镇中的人民有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就业问题,而且还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从农村进入城镇的人民才会有一个更好的收入,他们才能够更好的在这个城镇生活下去;由于很多的农村人民涌进了城镇当中,这就给城镇一个很好地发展第三产业的机会,这时候也会有很多的农村人民进入第三产业中工作。城镇化道路遵循着工业发展然后是人口城镇化之后是第二或第三产业发展最后是人口城镇化的道路,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让城镇化道路不断地走下去,这也是城镇化道路必须要经历的阶段。第二产业的发展在城镇化道路上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第三产业也会对城镇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城镇化发展分为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中低级阶段的时候,第二产业对城镇化农村人口转移这方面会有很大的帮助;当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候,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帮助会远远超过第二产业对城镇化的帮助。
(二)持续发展第二、三产业
这就是在说,如果想要持续发展城镇化道路,那么就必须要坚持发展第二、三产业,单方面的转移人口进入城镇是不能够取得任何作用的,只有当这些人民进入城镇之后,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才能够在城镇中更好的生活下去,城镇化道路才会引领人民走向富足。城镇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但是这里提到的城镇化是以转移农村人民进入城镇中并带动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作为前提的。最近这些年来,我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农民被进城的情况,这种情况和城镇化的宗旨是完全相悖的。虽然农村人民的籍贯发生了变化,但是整体的生产方式根本就没有任何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没有提高,这样的城镇化不能够引导国家实现现代化。
二、城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
(一)生活和生产方式需要提高
城镇化不仅是人民的生活住址发生变化这么简单的,更重要的是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要发生一定的变化,最终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走进城镇的人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国统计局曾经发布的一些数据表明,我国在二零一一年的时候人口城镇化率就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一点二七,但是如果按照户籍人口计算的话,我国大的城镇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五左右,这两个数字告诉我们的消息就是,我国有着将近两亿的人口虽然生活在城镇当中,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城镇户口,他们的户口仍然还在自己的老家,这些人可以说是城镇中的边缘人物,不能够享受到和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相同的待遇,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城市,想要拥有城镇户口难如登天。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化非常强的工程,和人民迁徙向城镇相对应的应该有,完善的住房、完善的教育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等内容,否则就会导致城镇出现“二元社会”的结构,这样新的不平衡就会浮出水面,由新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会更多,我们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这也不是我们推进城镇化的初衷。在这些方面我们必须要吸取其他国家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我国的城镇化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人口素质提高
从另外一层含义来说,城镇化其实也不仅是人民户籍的变化而已,最关键的是人口素质的提高,怎样才能够帮助农村人民取得一些专业的劳动技能,怎样才能够通过教育、培训等工作去帮助他们全面的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政治参与意识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能力是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如果进入城镇中的人民不能够很好地拥有这些能力,那么他们是不能够和其他的居民相处的。我们要增强他们各方面的素质,让他们从农民真正的走向城镇人民,这是质的改变,也是我们推行城镇化最重要的目的。
(三)使用土地需节约
虽然推进人口城镇化需要大量的公共设施以及一些住房去承载,这就必须要占用一些土地,我们国家耕地面积稀缺的问题就决定了城镇建设在使用土地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节约的原则。据可靠数据显示,我们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从二零零零年的百分之三十六点二二已经提高到了二零一零年的百分之四十九点六八,在这十年间人口城镇化率提升了十三点四六个百分点,但是在这十年之间,我国城镇扩建的面积达到了百分之六十,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很多的城镇在进行建设的时候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城镇中建筑比较随意,而且建筑密度低,这种建筑风格属于粗放型建筑,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粮田和实地都被城镇征用了,但是城镇利用这些土地并没有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还有一些地区,在这方面更加严重,因为他们只是一味的想要提高当地的生产总值,而出现了“圈地运动”。这种做法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是完全相悖的,我们应该严格制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的话,我国的耕地面积会急剧下降,我国的农业会遭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失。 三、创新相关制度,在改善民生中促进城镇化发展
(一)进行户籍制度创新
最近这些年来,我国有一部分人把我国的人口分为了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这样做是比较不合理的,因为这样做就把不平等提到了日程上来,虽然近些年的户籍管理制度有了一定的松动,但是农民想要进入城镇是需要花费很高的代价的。就比如,在一些大型城市中,外来人口如果想要在这个城市中生活下去(也就是取得这个城市的户口)就必须要在这个城市购买一定的房产、拥有大学或者是大学以上的学历以及投资比较高的资金,只有这样才允许他们把户口迁入这个城市,这几方面问题对生活在农村中的人民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金就是一部分政府人员担心如果把户籍制度完全开放之后,就会有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这样城市是不能够承担起这么多人生活的,也就是我们说的“城市病”。其实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人口从农村走向城镇完全取决于人们流动之后的生活状况,如果一个农民从农村走近的城市,并在这个城市找到了一份比较好的工作,那么这个人完全有能力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他生活在城市中也可以为这个城市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如果一个人进入城市之后,并没有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工作,没有能力去在这个城市中很好地生活下去,那么他自己就会想到去回到农村,因为他在农村的生活要远远优越于他在城镇中的生活,这时候他肯定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去生活的,所以,那一部分人所担心的“城市病”问题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二)农地制度创新
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把土地分给了农民,当时充分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极大地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现在这种土地承包制度已经慢慢的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农民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他们没有开拓市場的意识,农民在进行生产的时候,对农产品的供求信息不能够及时的掌握,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是盲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农村人民会出现卖粮难和卖菜难的原因,农民虽然在尽力种植,已经出现了增产,但是农民们的收入没有增加甚至还有一定幅度的减收。农户的分散性经营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非常不利的,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农药残留严重超标、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上没有很好竞争力;现在在农村,每家每户都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样土地在进行耕种的时候就不能大范围的统一耕种,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能够很好的把土地耕种好的,因为现在是机械时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机械去帮助我们进行耕种,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农户的劳动强度,而且还能够提高耕种的质量,但是由于土地已经被分散了,所以在进行机械耕种的时候是非常不方便的,所以我们要慢慢地改变这种种植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利用其我国仅有的土地资源,对我国的城镇化道路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三)努力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
城镇化道路是以不断发展城镇为基础的,但是在城镇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大中小型城市和一些小型城镇之间的地位关系,这些城镇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怎样才是最合适的呢?这个问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研究清楚。这也给城镇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惑。我们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通常都会注意下面的这几方面:第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想尽一切办法去增强大型城市的承载能力,让更多的农村人民可以在城市中生活;第二,充分发挥已经发展起来的大型城市的辐射能力,带动大城市周围的一些小型城市发展,这样对城镇化道路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而且还可以加快现代化的步伐;第三,那些中等城市已经能够吸引一定的资金,进而城市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机会。
总而言之,我国想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经历城镇化这一历程,想要做好城镇化的各项工作就应该清楚地了解到我国现在的具体国情,我们应该努力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为农村人民进入城市做好准备工作,让那些准备进入城市的有为青年可以很好地在城市中生存,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加强我国城镇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玉光.城市化规律与我国城镇化战略策略选择及制度创新[J].江淮论坛,2010,(6).
[2]陈玉光.从城市群形成的条件看我国城市群发展[J].江淮论坛,2010,(5):24-27.
[3]戴园晨.陈东琪.劳动过剩经济的就业与收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
关键词 城镇化 产业支撑 制度创新
从我们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的一条必经之路。我国想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一步实现现代化道路上,最大的阻碍就是农村比较落后这一问题。在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发展非常缓慢,而且人和土地等一些资源的矛盾比较突出,在进行农业种植的时候往往都是以户为单位的分散性种植,这样没有很好地制度去约束农民种植,对农村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想要让农村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城镇化这条道路,集中发展某些农村,然后让这些农村去带动其他的村落,这其实就是城镇化道路中的一个比较适合农村发展得道路。
一、城镇化需要遵守的规律
城镇化道路的规律是什么?通过对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城镇化道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其实每个国家的城镇化道路都是不相同的,但是这些城镇化道路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有一条根本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简单地阐述为是产业拉动经济发展规律。
(一)大力發展工业
首先就是大力发展工业,只有这样才会让那些居住在城镇中的人民有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就业问题,而且还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从农村进入城镇的人民才会有一个更好的收入,他们才能够更好的在这个城镇生活下去;由于很多的农村人民涌进了城镇当中,这就给城镇一个很好地发展第三产业的机会,这时候也会有很多的农村人民进入第三产业中工作。城镇化道路遵循着工业发展然后是人口城镇化之后是第二或第三产业发展最后是人口城镇化的道路,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让城镇化道路不断地走下去,这也是城镇化道路必须要经历的阶段。第二产业的发展在城镇化道路上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第三产业也会对城镇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城镇化发展分为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中低级阶段的时候,第二产业对城镇化农村人口转移这方面会有很大的帮助;当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候,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帮助会远远超过第二产业对城镇化的帮助。
(二)持续发展第二、三产业
这就是在说,如果想要持续发展城镇化道路,那么就必须要坚持发展第二、三产业,单方面的转移人口进入城镇是不能够取得任何作用的,只有当这些人民进入城镇之后,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才能够在城镇中更好的生活下去,城镇化道路才会引领人民走向富足。城镇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但是这里提到的城镇化是以转移农村人民进入城镇中并带动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作为前提的。最近这些年来,我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农民被进城的情况,这种情况和城镇化的宗旨是完全相悖的。虽然农村人民的籍贯发生了变化,但是整体的生产方式根本就没有任何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没有提高,这样的城镇化不能够引导国家实现现代化。
二、城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
(一)生活和生产方式需要提高
城镇化不仅是人民的生活住址发生变化这么简单的,更重要的是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要发生一定的变化,最终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走进城镇的人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国统计局曾经发布的一些数据表明,我国在二零一一年的时候人口城镇化率就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一点二七,但是如果按照户籍人口计算的话,我国大的城镇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五左右,这两个数字告诉我们的消息就是,我国有着将近两亿的人口虽然生活在城镇当中,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城镇户口,他们的户口仍然还在自己的老家,这些人可以说是城镇中的边缘人物,不能够享受到和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相同的待遇,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城市,想要拥有城镇户口难如登天。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化非常强的工程,和人民迁徙向城镇相对应的应该有,完善的住房、完善的教育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等内容,否则就会导致城镇出现“二元社会”的结构,这样新的不平衡就会浮出水面,由新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会更多,我们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这也不是我们推进城镇化的初衷。在这些方面我们必须要吸取其他国家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我国的城镇化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人口素质提高
从另外一层含义来说,城镇化其实也不仅是人民户籍的变化而已,最关键的是人口素质的提高,怎样才能够帮助农村人民取得一些专业的劳动技能,怎样才能够通过教育、培训等工作去帮助他们全面的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政治参与意识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能力是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如果进入城镇中的人民不能够很好地拥有这些能力,那么他们是不能够和其他的居民相处的。我们要增强他们各方面的素质,让他们从农民真正的走向城镇人民,这是质的改变,也是我们推行城镇化最重要的目的。
(三)使用土地需节约
虽然推进人口城镇化需要大量的公共设施以及一些住房去承载,这就必须要占用一些土地,我们国家耕地面积稀缺的问题就决定了城镇建设在使用土地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节约的原则。据可靠数据显示,我们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从二零零零年的百分之三十六点二二已经提高到了二零一零年的百分之四十九点六八,在这十年间人口城镇化率提升了十三点四六个百分点,但是在这十年之间,我国城镇扩建的面积达到了百分之六十,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很多的城镇在进行建设的时候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城镇中建筑比较随意,而且建筑密度低,这种建筑风格属于粗放型建筑,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粮田和实地都被城镇征用了,但是城镇利用这些土地并没有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还有一些地区,在这方面更加严重,因为他们只是一味的想要提高当地的生产总值,而出现了“圈地运动”。这种做法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是完全相悖的,我们应该严格制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的话,我国的耕地面积会急剧下降,我国的农业会遭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失。 三、创新相关制度,在改善民生中促进城镇化发展
(一)进行户籍制度创新
最近这些年来,我国有一部分人把我国的人口分为了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这样做是比较不合理的,因为这样做就把不平等提到了日程上来,虽然近些年的户籍管理制度有了一定的松动,但是农民想要进入城镇是需要花费很高的代价的。就比如,在一些大型城市中,外来人口如果想要在这个城市中生活下去(也就是取得这个城市的户口)就必须要在这个城市购买一定的房产、拥有大学或者是大学以上的学历以及投资比较高的资金,只有这样才允许他们把户口迁入这个城市,这几方面问题对生活在农村中的人民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金就是一部分政府人员担心如果把户籍制度完全开放之后,就会有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这样城市是不能够承担起这么多人生活的,也就是我们说的“城市病”。其实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人口从农村走向城镇完全取决于人们流动之后的生活状况,如果一个农民从农村走近的城市,并在这个城市找到了一份比较好的工作,那么这个人完全有能力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他生活在城市中也可以为这个城市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如果一个人进入城市之后,并没有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工作,没有能力去在这个城市中很好地生活下去,那么他自己就会想到去回到农村,因为他在农村的生活要远远优越于他在城镇中的生活,这时候他肯定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去生活的,所以,那一部分人所担心的“城市病”问题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二)农地制度创新
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把土地分给了农民,当时充分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极大地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现在这种土地承包制度已经慢慢的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农民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他们没有开拓市場的意识,农民在进行生产的时候,对农产品的供求信息不能够及时的掌握,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是盲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农村人民会出现卖粮难和卖菜难的原因,农民虽然在尽力种植,已经出现了增产,但是农民们的收入没有增加甚至还有一定幅度的减收。农户的分散性经营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非常不利的,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农药残留严重超标、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上没有很好竞争力;现在在农村,每家每户都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样土地在进行耕种的时候就不能大范围的统一耕种,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能够很好的把土地耕种好的,因为现在是机械时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机械去帮助我们进行耕种,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农户的劳动强度,而且还能够提高耕种的质量,但是由于土地已经被分散了,所以在进行机械耕种的时候是非常不方便的,所以我们要慢慢地改变这种种植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利用其我国仅有的土地资源,对我国的城镇化道路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三)努力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
城镇化道路是以不断发展城镇为基础的,但是在城镇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大中小型城市和一些小型城镇之间的地位关系,这些城镇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怎样才是最合适的呢?这个问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研究清楚。这也给城镇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惑。我们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通常都会注意下面的这几方面:第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想尽一切办法去增强大型城市的承载能力,让更多的农村人民可以在城市中生活;第二,充分发挥已经发展起来的大型城市的辐射能力,带动大城市周围的一些小型城市发展,这样对城镇化道路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而且还可以加快现代化的步伐;第三,那些中等城市已经能够吸引一定的资金,进而城市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机会。
总而言之,我国想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经历城镇化这一历程,想要做好城镇化的各项工作就应该清楚地了解到我国现在的具体国情,我们应该努力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为农村人民进入城市做好准备工作,让那些准备进入城市的有为青年可以很好地在城市中生存,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加强我国城镇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玉光.城市化规律与我国城镇化战略策略选择及制度创新[J].江淮论坛,2010,(6).
[2]陈玉光.从城市群形成的条件看我国城市群发展[J].江淮论坛,2010,(5):24-27.
[3]戴园晨.陈东琪.劳动过剩经济的就业与收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