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高中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心理教育。
随着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国内外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3%—20%,有的研究得到的比例高达49.59%,主要表现为学习压力大、考试焦虑、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和谐、自卑等。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迫切需要加强心理教育。
2.在高中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全面,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3.在高中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内在要求。
高中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上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心理复杂而多变。学生心理健康,才能真正地健康成长,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在高中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1.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哲学常识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是健康人格的核心内容。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挖掘这些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如果我们仅仅讲授课本中的知识点而丢开心理健康教育,则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2.运用唯物论中意识能动作用的哲理,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师可以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哲理,强调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一般的动物,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人具有意识。人的意识活动不仅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而且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还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意识的重要作用。教学生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自我鼓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意识,并通过发挥意识的积极作用来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防止出现偏激行为。
3.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等哲理,引导学生克服焦虑心理。
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成绩下降,出现了焦虑的心理,从而加班加点,盲目蛮干,结果却适得其反。要运用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的哲理,让学生明白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它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克服急躁情绪,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和生活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蛮干,更不能消极等待,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生活,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4.运用一分为二的哲理,帮助学生克服偏激的个性品质。
偏激是中学生常见的个性缺陷,偏激的产生与其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的发展尚不成熟及青春期的生理发育有关。克服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要加强辩证思维的培养,用哲学中矛盾原理及事物发展性原理对其加以引导。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方面,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因此,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而不能回避矛盾,要坚持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看待事物不能仅从自身的好恶或简单的经验出发,而是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从而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5.运用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引导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在中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这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很少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价值,对自己的否定和批评过多,认为自己什么地方都不如别人,失去自信心,有的意志消沉,甚至走向自我毁灭。对于这种自卑心理,要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事物、看待自己。强调事物不断向前发展,但前进的道路又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要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上困难和挫折,不要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强调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失败和成功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让学生明白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变,历史上很多伟人都是在逆境中做出伟绩的。引导学生相信自己,克服自卑,对未来充满信心,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这样就一定会不断走向成功。
6.运用联系的普遍性、整体与部分联系的原理,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往往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既影响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又会影响学习。唯物辩证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个处于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多样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要让学生明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懂得与人交往的重要性,能让学生重视集体,关心集体,并学会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乐于交往,建立友谊,让学生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发展。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有很多,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抓住适当的时机,将不同的哲学知识渗透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又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消除心理障碍,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肖和平,王霁.哲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秀娟.在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J].学理论,2010,16.
[3]刘斌.当前高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
1.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心理教育。
随着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国内外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3%—20%,有的研究得到的比例高达49.59%,主要表现为学习压力大、考试焦虑、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和谐、自卑等。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迫切需要加强心理教育。
2.在高中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全面,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3.在高中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内在要求。
高中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上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心理复杂而多变。学生心理健康,才能真正地健康成长,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在高中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1.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哲学常识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是健康人格的核心内容。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挖掘这些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如果我们仅仅讲授课本中的知识点而丢开心理健康教育,则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2.运用唯物论中意识能动作用的哲理,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师可以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哲理,强调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一般的动物,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人具有意识。人的意识活动不仅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而且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还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意识的重要作用。教学生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自我鼓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意识,并通过发挥意识的积极作用来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防止出现偏激行为。
3.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等哲理,引导学生克服焦虑心理。
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成绩下降,出现了焦虑的心理,从而加班加点,盲目蛮干,结果却适得其反。要运用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的哲理,让学生明白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它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克服急躁情绪,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和生活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蛮干,更不能消极等待,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生活,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4.运用一分为二的哲理,帮助学生克服偏激的个性品质。
偏激是中学生常见的个性缺陷,偏激的产生与其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的发展尚不成熟及青春期的生理发育有关。克服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要加强辩证思维的培养,用哲学中矛盾原理及事物发展性原理对其加以引导。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方面,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因此,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而不能回避矛盾,要坚持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看待事物不能仅从自身的好恶或简单的经验出发,而是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从而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5.运用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引导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在中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这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很少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价值,对自己的否定和批评过多,认为自己什么地方都不如别人,失去自信心,有的意志消沉,甚至走向自我毁灭。对于这种自卑心理,要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事物、看待自己。强调事物不断向前发展,但前进的道路又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要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上困难和挫折,不要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强调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失败和成功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让学生明白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变,历史上很多伟人都是在逆境中做出伟绩的。引导学生相信自己,克服自卑,对未来充满信心,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这样就一定会不断走向成功。
6.运用联系的普遍性、整体与部分联系的原理,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往往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既影响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又会影响学习。唯物辩证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个处于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多样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要让学生明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懂得与人交往的重要性,能让学生重视集体,关心集体,并学会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乐于交往,建立友谊,让学生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发展。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有很多,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抓住适当的时机,将不同的哲学知识渗透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又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消除心理障碍,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肖和平,王霁.哲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秀娟.在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J].学理论,2010,16.
[3]刘斌.当前高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