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教教师有必要准确把握教学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调整教学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教师必须以全新的教学视角来认识教育教学任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字】职教教师;教学;学生
1 职教教师教学观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1.1 职教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仅有一方存在的教育教学是不成立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是一种知识传授与发展智能基础上的关系。在知识传授关系中师生应平等与民主,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在智能发展上,学生应自主和独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
1.2 职教教师对教学目的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根据个性心理学研究,个性是一个整体。健康的个性就是在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和美的表现等诸方面获得高度和谐发展的人。健康个性者即是自我实现者,是把个人的内部潜能作最大的实现者。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说即是自我实现、自我创造。
1.3 职教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以培养听话的学生为荣耀的片面观念,消除对顽皮学生的错误偏见,大胆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积极表现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地尝试和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会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教师应树立起以培养学生健康个性特别是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这一思想,从而把这一有意识的活动熟练化为无意识的习惯化的教学活动。
2 传统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观
2.1 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
应试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不是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它的立足点是选拔。应试教育下的教师相当多的人不是培养千里马,而是挑选千里马,以至于相当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上被淘汰掉。
职中生源,以落选学生为主,谈不上是适合教育的学生,愿上学的就可以来,素质相差悬殊,与职业中学现在的办学能力和水平不相适应,提高困难。学生遇到学习困难难以解决,常导致流生,这也是一种淘汰,从这层意义上讲,职业中学也存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
2.2 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
应试教育造成上面怎么考下面怎么做,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不考就不教,不考就不学的不良现象,根本不见学生对课本以外的东西有兴趣,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方案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职业中学是根据行业需求,行业需要什么技术,学校就教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行业需求操作技能,学生就大量地在某技能环节强化训练,忽视文化基础的双基作用,忽视人的知识技能协调发展。技能的“一支独秀”就认为是杰出人才。近几年为完善职业中学教学质量评估,不少地方建立了“文化会考”和“专业双应会考”制度,学校就围绕考试开设课程和组织教学,功利色彩更浓了,难从根本上考虑人的全面发展。
2.3 教育过程的表面性
中等职业中学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基本上来源于传统的教学观,因此传统教学观中的种种弊端也随之而来。传统教学观的弊端大致有:把知识当成定论,当成了死的教条;把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了学习者差异性;教学中过于简单化的倾向。在这些观念下,造成学生理智上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欠缺;思维能力的薄弱 ;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初级水平上,难以产生广泛、灵活的迁移;学生不爱学习,不会学习。为此,我们需要在反思传统教学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学观。
3 新教育理念下的教育观
3.1 从外部输入到自主建构
我国的教学实践一直以知识教学为本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教学论上特有的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面临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变革对素质教育的呼唤,变革知识本位的教学观,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念,并由此确立学生的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实乃推行素质教育所急需。
3.2 开放合作的教学观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也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的学习环境中发挥强大的教学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成为学习者的对话人、咨询人或导演等。开放合作的教学观要求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信息技术提供的不仅是信息资源库或者个别化的学习课件,而且应该为学习者的合作探索、合作学习提供交互工具和交互平台。
3.3 注重个性和个体差异的教学观
素质教育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立足于人的本性,从人的根本质量上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形成学生的独立个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创新才能。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除了充分考虑个性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外,更主要的还是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主动发展,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把班级教育与分层次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有机地协调起来。
由上所述,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需要中职教师改善原有传统观念,构建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观。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教育学生,将学生真正培养成社会所需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 范才生.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3] 李兴洲.非教学因素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1)
[4] 王公安,袁桂萍.论21世纪职教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J].现代技能开发2000(6)
[5] 赵太平.浅谈素质教育中职教教师观念的转变[J].职教论坛,2003(10)
【关键字】职教教师;教学;学生
1 职教教师教学观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1.1 职教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仅有一方存在的教育教学是不成立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是一种知识传授与发展智能基础上的关系。在知识传授关系中师生应平等与民主,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在智能发展上,学生应自主和独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
1.2 职教教师对教学目的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根据个性心理学研究,个性是一个整体。健康的个性就是在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和美的表现等诸方面获得高度和谐发展的人。健康个性者即是自我实现者,是把个人的内部潜能作最大的实现者。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说即是自我实现、自我创造。
1.3 职教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以培养听话的学生为荣耀的片面观念,消除对顽皮学生的错误偏见,大胆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积极表现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地尝试和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会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教师应树立起以培养学生健康个性特别是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这一思想,从而把这一有意识的活动熟练化为无意识的习惯化的教学活动。
2 传统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观
2.1 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
应试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不是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它的立足点是选拔。应试教育下的教师相当多的人不是培养千里马,而是挑选千里马,以至于相当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上被淘汰掉。
职中生源,以落选学生为主,谈不上是适合教育的学生,愿上学的就可以来,素质相差悬殊,与职业中学现在的办学能力和水平不相适应,提高困难。学生遇到学习困难难以解决,常导致流生,这也是一种淘汰,从这层意义上讲,职业中学也存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
2.2 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
应试教育造成上面怎么考下面怎么做,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不考就不教,不考就不学的不良现象,根本不见学生对课本以外的东西有兴趣,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方案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职业中学是根据行业需求,行业需要什么技术,学校就教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行业需求操作技能,学生就大量地在某技能环节强化训练,忽视文化基础的双基作用,忽视人的知识技能协调发展。技能的“一支独秀”就认为是杰出人才。近几年为完善职业中学教学质量评估,不少地方建立了“文化会考”和“专业双应会考”制度,学校就围绕考试开设课程和组织教学,功利色彩更浓了,难从根本上考虑人的全面发展。
2.3 教育过程的表面性
中等职业中学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基本上来源于传统的教学观,因此传统教学观中的种种弊端也随之而来。传统教学观的弊端大致有:把知识当成定论,当成了死的教条;把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了学习者差异性;教学中过于简单化的倾向。在这些观念下,造成学生理智上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欠缺;思维能力的薄弱 ;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初级水平上,难以产生广泛、灵活的迁移;学生不爱学习,不会学习。为此,我们需要在反思传统教学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学观。
3 新教育理念下的教育观
3.1 从外部输入到自主建构
我国的教学实践一直以知识教学为本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教学论上特有的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面临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变革对素质教育的呼唤,变革知识本位的教学观,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念,并由此确立学生的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实乃推行素质教育所急需。
3.2 开放合作的教学观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也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的学习环境中发挥强大的教学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成为学习者的对话人、咨询人或导演等。开放合作的教学观要求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信息技术提供的不仅是信息资源库或者个别化的学习课件,而且应该为学习者的合作探索、合作学习提供交互工具和交互平台。
3.3 注重个性和个体差异的教学观
素质教育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立足于人的本性,从人的根本质量上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形成学生的独立个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创新才能。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除了充分考虑个性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外,更主要的还是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主动发展,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把班级教育与分层次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有机地协调起来。
由上所述,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需要中职教师改善原有传统观念,构建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观。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教育学生,将学生真正培养成社会所需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 范才生.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3] 李兴洲.非教学因素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1)
[4] 王公安,袁桂萍.论21世纪职教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J].现代技能开发2000(6)
[5] 赵太平.浅谈素质教育中职教教师观念的转变[J].职教论坛,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