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风格谈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以小见大。他以个人化的琐屑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以平淡、含蓄的叙述,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再现,让日常生活的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了“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窘境。
作文观
无论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所涉及的范围往往都很宽,要想写好内容宽泛的作文,就要遵照“大題小作”“化大为小”的原则。为了避免面面俱到、大题小作就得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目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为抽象的题目找一个具体的着陆点。
名篇名段
故乡的食物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作“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作“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有一年,我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选自《汪曾祺散文》,有删改)
技法借鉴
方法一:宽题窄作
写作时可添加限制成分,从时间、空间、对象、范围等方面缩小其外延。比如《故乡的食物》,所选的食物只能是作者故乡高邮的。由于选材来自平常生活,作者的笔调又平淡质朴,读来就像在和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家常,平实的话语饶有风趣,令人回味无穷。
方法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化大为小”,有时也体现在构思时舍面取点,以点代面。从生活中撷取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点”,能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故乡的食物》并不是一味地描写生活琐事,他对事物往往有其独到的见解感悟和奇妙的审美发现,善于以小见大,透过事物的现象捕捉到本质。高邮的食物种类繁多,作者却没有泛泛而谈,汪曾祺只写吃炒米。平淡叙述、寻常谈吃,却淡定内敛、自有风味,看起来是在闲聊,不经意间却流露出淡雅的文化气息。
方法三:找准切入点,小处着笔
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汪曾祺从细小的点切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并于平凡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趣味。《故乡的食物》写了吃炒米的风俗,炒米的做法,装炒米的用具,炒米的吃法,炒米的用途。文中多用短句,简单、平易,如叙家常;多用民间鲜活的口语,少用修辞,多是聊天谈话的语气;平淡质朴,不事雕琢。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离乱的经历,表现了作者的达观与超脱。 学子仿作
卖 萌
刘 韬
“萌”,即可爱。“卖萌”即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可爱,它可以是有意或者无意中流露的一个表情,或是一个“萌”动作,“萌”语言,“萌”外貌,甚至可以是一种“萌”的处事风格和一种清新可爱的生活态度。
“卖萌”可以显现出真实自然,可以体现出最真实的自己。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其中“无赖”一词,小儿调皮、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可爱之样跃然纸上。再如李商隐《娇儿诗》中的“娇儿”,“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有时嘲笑客人长着像张飞那样的下巴,有时嘲笑客人像邓艾一样口吃。)短短两句就把娇儿的聪慧灵巧和天真活泼,及带有滑稽和恶作剧的成分寓于诗中。而《红楼梦》中描写“憨湘云醉眠芍药圃”,塑造了湘云纯真、美丽、憨态可掬的少女形象,一个单纯可爱的形象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卖萌”不是小孩子的专利。“诗仙”李白“主人何为言钱少”“呼儿将出换美酒”反客为主、放旷憨厚的萌态,让人忍俊不禁;与友携酒、饮酒游乐、吟诗作赋的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萌态,率真任性,实为可爱。
不少动物也有“萌”态。随着各大博物馆陆续展出的古物,人们发现,卖萌现象古已有之。商代石雕熊因其乖萌身材迷倒万人,被赐名“嘭嘭”;西周鸟纹兔形觥因拥有超萌四肢,被赐名“小短腿”;战国错金银马首型青铜车因其萌态鼻孔萌倒众人,被赐名“鼻孔哥”。
“萌”在今天也是随处可见。2014年“新闻联播”以专业的萌态更是赢得大众一致好评,其浪漫的表白“2013年就是爱你一生,2014年就是爱你一世,那就让新闻联播和你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吧!”更接地气,其萌态既注重民意,又贴近民生,更具亲和力。
“卖萌”本是随心而发的,自然,真实,不雕琢,不修饰,不造作,可也有人為了博眼球,为了炫富,刻意去装萌。将“萌”作为一种“营销品”,只会让自己失去本真,其表现出的可爱亦不是真的可爱了吧?
萌可以展示自我,突出个性。需要注意的是“萌”绝不是人际交往中的挡箭牌,只能作为出其不意,偶一为之的妙招。否则,其萌态亦不是真正的“萌”了。
点评
这篇习作,从题目看,作者关注的是一个小小的表情包,所选话题凸显了“小”。从所选素材看,从古到今,从人到物,即便是写大人物,也不是写他的主流特质,还是突出一个“小”。所用材料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读来意趣盎然。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以小见大。他以个人化的琐屑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以平淡、含蓄的叙述,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再现,让日常生活的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了“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窘境。
作文观
无论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所涉及的范围往往都很宽,要想写好内容宽泛的作文,就要遵照“大題小作”“化大为小”的原则。为了避免面面俱到、大题小作就得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目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为抽象的题目找一个具体的着陆点。
名篇名段
故乡的食物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作“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作“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有一年,我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选自《汪曾祺散文》,有删改)
技法借鉴
方法一:宽题窄作
写作时可添加限制成分,从时间、空间、对象、范围等方面缩小其外延。比如《故乡的食物》,所选的食物只能是作者故乡高邮的。由于选材来自平常生活,作者的笔调又平淡质朴,读来就像在和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家常,平实的话语饶有风趣,令人回味无穷。
方法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化大为小”,有时也体现在构思时舍面取点,以点代面。从生活中撷取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点”,能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故乡的食物》并不是一味地描写生活琐事,他对事物往往有其独到的见解感悟和奇妙的审美发现,善于以小见大,透过事物的现象捕捉到本质。高邮的食物种类繁多,作者却没有泛泛而谈,汪曾祺只写吃炒米。平淡叙述、寻常谈吃,却淡定内敛、自有风味,看起来是在闲聊,不经意间却流露出淡雅的文化气息。
方法三:找准切入点,小处着笔
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汪曾祺从细小的点切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并于平凡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趣味。《故乡的食物》写了吃炒米的风俗,炒米的做法,装炒米的用具,炒米的吃法,炒米的用途。文中多用短句,简单、平易,如叙家常;多用民间鲜活的口语,少用修辞,多是聊天谈话的语气;平淡质朴,不事雕琢。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离乱的经历,表现了作者的达观与超脱。 学子仿作
卖 萌
刘 韬
“萌”,即可爱。“卖萌”即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可爱,它可以是有意或者无意中流露的一个表情,或是一个“萌”动作,“萌”语言,“萌”外貌,甚至可以是一种“萌”的处事风格和一种清新可爱的生活态度。
“卖萌”可以显现出真实自然,可以体现出最真实的自己。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其中“无赖”一词,小儿调皮、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可爱之样跃然纸上。再如李商隐《娇儿诗》中的“娇儿”,“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有时嘲笑客人长着像张飞那样的下巴,有时嘲笑客人像邓艾一样口吃。)短短两句就把娇儿的聪慧灵巧和天真活泼,及带有滑稽和恶作剧的成分寓于诗中。而《红楼梦》中描写“憨湘云醉眠芍药圃”,塑造了湘云纯真、美丽、憨态可掬的少女形象,一个单纯可爱的形象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卖萌”不是小孩子的专利。“诗仙”李白“主人何为言钱少”“呼儿将出换美酒”反客为主、放旷憨厚的萌态,让人忍俊不禁;与友携酒、饮酒游乐、吟诗作赋的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萌态,率真任性,实为可爱。
不少动物也有“萌”态。随着各大博物馆陆续展出的古物,人们发现,卖萌现象古已有之。商代石雕熊因其乖萌身材迷倒万人,被赐名“嘭嘭”;西周鸟纹兔形觥因拥有超萌四肢,被赐名“小短腿”;战国错金银马首型青铜车因其萌态鼻孔萌倒众人,被赐名“鼻孔哥”。
“萌”在今天也是随处可见。2014年“新闻联播”以专业的萌态更是赢得大众一致好评,其浪漫的表白“2013年就是爱你一生,2014年就是爱你一世,那就让新闻联播和你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吧!”更接地气,其萌态既注重民意,又贴近民生,更具亲和力。
“卖萌”本是随心而发的,自然,真实,不雕琢,不修饰,不造作,可也有人為了博眼球,为了炫富,刻意去装萌。将“萌”作为一种“营销品”,只会让自己失去本真,其表现出的可爱亦不是真的可爱了吧?
萌可以展示自我,突出个性。需要注意的是“萌”绝不是人际交往中的挡箭牌,只能作为出其不意,偶一为之的妙招。否则,其萌态亦不是真正的“萌”了。
点评
这篇习作,从题目看,作者关注的是一个小小的表情包,所选话题凸显了“小”。从所选素材看,从古到今,从人到物,即便是写大人物,也不是写他的主流特质,还是突出一个“小”。所用材料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读来意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