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巍峨的天山脚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在蜿蜒美丽的叶尔羌河畔,有一座人们熟悉而陌生、古老而年轻、美丽而富饶的城市——图木舒克市,它是新疆版图上一块特殊的土地,更是一片神圣的铸魂之地。
这里生长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的大漠胡杨,它们不畏严寒酷暑、不怕风沙干旱的顽强生命力,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礼赞,让人们学会了执着与坚强。
在这里,有着像胡杨精神一样的光荣群体,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履行着神圣的职责。曾在60年代成功地改造了许多国民党战犯和危害新疆民族团结与政治稳定的各类犯罪分子。
这里,战斗着一支“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和“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们临危受命,又担负起改造内地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历史使命。
这就是兵团第三师监狱管理局所在地。
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时钟倒转33年,这里曾是盐碱滩,地广漠深行人稀,雨少风多灰沙漫。
33年前,为了有效地改造、教育罪犯,化消极破坏因素为积极因素,1983年9月,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批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承担执行刑罚、改造罪犯的任务。三师监狱事业,从此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1983年9月,兵团党委按照中央作出的“把解决劳改场所,改造罪犯与开发新疆、发展兵团相结合”的决策精神,确定了“依托团场办监狱”的工作体制,明确提出了监狱“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的工作任务。
第三师党委积极响应兵团和党中央的号召,以“为国分忧”的大局意识,恢复建监了农三师劳改工程大队,是兵团第二大改造罪犯基地。
三师监狱人民警察,从恢复建监狱那一天起,本着“不与民争地、不与民争利”的原则,把改造场所选在了每个团场“电到头、渠到头、路到头”的地方。在戈壁滩上建起了一个个设施十分简陋的监狱,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
他们在艰苦的年代里,艰难地实现了从十分简陋到今天监狱新面貌的历史性跨越,座座现代化监狱拔地而起,到处都留下他们的身影与足迹。
33年来,广大监狱人民警察,弘扬“兵团精神”,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不屈不挠、英勇顽强。刚建监时,干警们发扬“南泥湾”精神,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咸碱水,由于细粮少,大部分吃的是玉米面。当时还流传了一段民谣——铁丝网一围当高墙,挖个地窝子当监房。红柳枝铺上就是床,吃的窝窝头,喝的是白菜汤。这是当初建监的真实写照。
三师监狱人民警察经受了大漠的风沙、酷暑、严寒的考验,他们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豪情壮志,筑起了铜墙铁壁,树起了永远的历史丰碑。先后涌现出王业美、马树祖、刘开仁、王柏青、赵帮如、王明安、李克慧、王吉成、梁河清等全国先进模范人物和刘友德、杨学斌两位革命烈士;盖米里克监狱、金墩监狱、其盖麦旦监狱、图木休克监狱、皮恰克松地监狱、第三师监狱系统先后8次获得司法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二等功39次,集体三等功12次,这是三师监狱系统发展的历史见证。
广大监狱人民警察正确树立以“防逃”工作为中心的狱政管理和监管安全工作思想,始终坚持“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指导原则开展工作。
他们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戈壁滩垦荒,在盐碱滩引水,在沙漠中植树,把沉睡万年的戈壁滩变成绿州、变成良田、变成楼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描绘出了一幅又一幅壮丽的画卷。
在监管改造罪犯的同时,第三师监狱系统大力发展生产,壮大经济实力。1985年初,监狱民警带领罪犯一边开荒造田,平整土地,挖渠引水,修建公路;一边自力更生打土坯,建监舍,修围墙。
在开好荒的土地上,大面积种植棉花,生产粮食,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1994年12月《监狱法》的出台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民警队伍管理逐步规范完善,民警待遇明显提高,民警编制随着调犯的增加也不断扩大。由建监初期916人,扩大到目前的1488人,党员人数由最初的363名,发展到现在的889名。
全系统结合监狱工作的实际,坚持“干什么、学什么、会什么”的思路,立足岗位学习,广开教育门路,走多渠道教育培训路子,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岗位培训,组织民警参加兵团监狱局举办的各类学习班,并通过师局的干校举办短期业务培训。为民警在监狱各个岗位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较为规范的标准,为监狱开展规范化达标提供了法律依据。
第三师监狱系统警队建设经历了从小到大,从松弛、涣散到严格管理的过程。
33年的警队建设打造了一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民警队伍。
在创建现代文明监狱时期,为加强警察队伍建设,提出了“从严治警、从优待警”的口号,同时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警察队伍的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业务精、素质强”的道路。
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承担着对罪犯实施惩罚、改造和教育的重要职能。
为适应监狱工作新形势、新要求,第三师监狱系统按照司法部提出的“从偏远向城市转移,从室外向室内转移,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移”的总体思路,围绕“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十六字方针。全面落实了“由看守型向教育型转变,由低层次经验型向高层次专业化、知识型转变,由简单粗暴执法向公正文明执法转变。”从此,监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今,第三师监狱系统通过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并融入到了兵团“三化建设”和第三师区域经济的发展之中。
目前,各监狱实现了80%的罪犯在监内习艺劳作。监狱的安全保障系数得以大幅度提升,推进了第三师监狱系统体制改革的前进步伐。
到2012年底,第三师监狱系统基本完成了监狱布局调整的任务和目标,跟上了全国监狱系统体制改革的步伐。 33年来,第三师监狱系统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依法治监,从严治警,全面推行“罪犯行为规范”、“改造环境规范”、“监狱民警工作行为规范”等三大规范化建设标准。广泛开展文明监狱创建活动,监狱面貌焕然一新,监狱环境明显改善,罪犯教育改造工作成效显著,监管设施、警队素质与监狱改造质量均有明显提高。
1999年12月,皮恰克松地监狱率先经兵团监狱管理局检查验收,被命名为兵团级现代化文明监狱。
33年来,第三师监狱管理局党委和各监狱党委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坚持贯彻“从严治警、依法管警、精心育警、从优待警”的方针,不断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整体执法水平。
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一个支部一面旗,一个党员一盏灯”的党建活动和“讲奉献,比贡献”的立功创模活动。
为不断提高监狱民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各监狱以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为重点,深入开展学习各种法律法规。进行法制基础教育,不断增强民警的学法、用法、执法、守法、护法的意识,加强公正执法的自觉性。
为积极引导民警参加学历教育,每年挑选业务骨干定期送往中央司法警官教育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等大专院校进行脱产学习。与此同时,各监狱还通过送培、委培、自考、函授等多种渠道,对民警进行文化、业务培训。
多年来,第三师监狱系统认真落实“从优待警”的方针,为农三师监狱事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业务基本功训练。并于2001年12月和2010年12月,在阿克苏参加了气势宏伟的兵团监狱人民警察阅警式;2012年4月,在图木舒克市举办了阅警式暨三师维稳力量演练,受到兵团领导的高度评价。
在狱政管理方面,始终把监管改造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以稳定为大局,以‘三防’为中心,以防逃为重点”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责任制,狠抓重点部位、重点时段、敏感时期、薄弱环节和直接管理。
制定了“罪犯一日生活制度、三人行包夹制度、三级巡查制度”。师监狱管理局积极与师法院、检察院密切配合,实行了罪犯减刑、假释听证会制度,为全面推行狱务公开、依法治监积累了经验,同时也调动了罪犯的改造积极性。
在罪犯教育改造中,各监狱大胆探索创新,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罪犯教育改造体系。
各监狱都开办了“育新学校”,建立了“三课”教研室,开通了亲情热线电话。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举办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和心理矫正。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帮教和监区文化活动。
各监狱牢牢把握“惩罚与教育相结合,以改造为宗旨”的原则。重点突出罪犯思想改造,突出职业技能教育。对罪犯进行热爱祖国、热爱新疆、热爱兵团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前途教育。以制度形式规范个别谈话和顽危犯个别教育。在监狱民警中广泛开展“个教能手”、“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对顽危犯推行教育改造集体攻坚承包责任制。
33年来,罪犯在这里学会了自食其力的本领,许多罪犯获得了函授高等学校的毕业证、结业证、技术等级证书。先后有8名罪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通过33年的不懈努力,第三师监狱系统的警察队伍已锻炼成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准军事化警察队伍,为保证三师监狱系统监管安全与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维护所在辖区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未来的监狱工作中,三师监狱管理局党委一班人,决心带领和团结广大民警,一如既往地坚持从严治警和素质强警,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民警队伍的思想、能力、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培养一大批教育改造的行家里手,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在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中,以优异的成绩,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这里生长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的大漠胡杨,它们不畏严寒酷暑、不怕风沙干旱的顽强生命力,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礼赞,让人们学会了执着与坚强。
在这里,有着像胡杨精神一样的光荣群体,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履行着神圣的职责。曾在60年代成功地改造了许多国民党战犯和危害新疆民族团结与政治稳定的各类犯罪分子。
这里,战斗着一支“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和“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们临危受命,又担负起改造内地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历史使命。
这就是兵团第三师监狱管理局所在地。
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时钟倒转33年,这里曾是盐碱滩,地广漠深行人稀,雨少风多灰沙漫。
33年前,为了有效地改造、教育罪犯,化消极破坏因素为积极因素,1983年9月,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批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承担执行刑罚、改造罪犯的任务。三师监狱事业,从此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1983年9月,兵团党委按照中央作出的“把解决劳改场所,改造罪犯与开发新疆、发展兵团相结合”的决策精神,确定了“依托团场办监狱”的工作体制,明确提出了监狱“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的工作任务。
第三师党委积极响应兵团和党中央的号召,以“为国分忧”的大局意识,恢复建监了农三师劳改工程大队,是兵团第二大改造罪犯基地。
三师监狱人民警察,从恢复建监狱那一天起,本着“不与民争地、不与民争利”的原则,把改造场所选在了每个团场“电到头、渠到头、路到头”的地方。在戈壁滩上建起了一个个设施十分简陋的监狱,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
他们在艰苦的年代里,艰难地实现了从十分简陋到今天监狱新面貌的历史性跨越,座座现代化监狱拔地而起,到处都留下他们的身影与足迹。
33年来,广大监狱人民警察,弘扬“兵团精神”,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不屈不挠、英勇顽强。刚建监时,干警们发扬“南泥湾”精神,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咸碱水,由于细粮少,大部分吃的是玉米面。当时还流传了一段民谣——铁丝网一围当高墙,挖个地窝子当监房。红柳枝铺上就是床,吃的窝窝头,喝的是白菜汤。这是当初建监的真实写照。
三师监狱人民警察经受了大漠的风沙、酷暑、严寒的考验,他们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豪情壮志,筑起了铜墙铁壁,树起了永远的历史丰碑。先后涌现出王业美、马树祖、刘开仁、王柏青、赵帮如、王明安、李克慧、王吉成、梁河清等全国先进模范人物和刘友德、杨学斌两位革命烈士;盖米里克监狱、金墩监狱、其盖麦旦监狱、图木休克监狱、皮恰克松地监狱、第三师监狱系统先后8次获得司法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二等功39次,集体三等功12次,这是三师监狱系统发展的历史见证。
广大监狱人民警察正确树立以“防逃”工作为中心的狱政管理和监管安全工作思想,始终坚持“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指导原则开展工作。
他们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戈壁滩垦荒,在盐碱滩引水,在沙漠中植树,把沉睡万年的戈壁滩变成绿州、变成良田、变成楼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描绘出了一幅又一幅壮丽的画卷。
在监管改造罪犯的同时,第三师监狱系统大力发展生产,壮大经济实力。1985年初,监狱民警带领罪犯一边开荒造田,平整土地,挖渠引水,修建公路;一边自力更生打土坯,建监舍,修围墙。
在开好荒的土地上,大面积种植棉花,生产粮食,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1994年12月《监狱法》的出台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民警队伍管理逐步规范完善,民警待遇明显提高,民警编制随着调犯的增加也不断扩大。由建监初期916人,扩大到目前的1488人,党员人数由最初的363名,发展到现在的889名。
全系统结合监狱工作的实际,坚持“干什么、学什么、会什么”的思路,立足岗位学习,广开教育门路,走多渠道教育培训路子,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岗位培训,组织民警参加兵团监狱局举办的各类学习班,并通过师局的干校举办短期业务培训。为民警在监狱各个岗位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较为规范的标准,为监狱开展规范化达标提供了法律依据。
第三师监狱系统警队建设经历了从小到大,从松弛、涣散到严格管理的过程。
33年的警队建设打造了一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民警队伍。
在创建现代文明监狱时期,为加强警察队伍建设,提出了“从严治警、从优待警”的口号,同时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警察队伍的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业务精、素质强”的道路。
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承担着对罪犯实施惩罚、改造和教育的重要职能。
为适应监狱工作新形势、新要求,第三师监狱系统按照司法部提出的“从偏远向城市转移,从室外向室内转移,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移”的总体思路,围绕“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十六字方针。全面落实了“由看守型向教育型转变,由低层次经验型向高层次专业化、知识型转变,由简单粗暴执法向公正文明执法转变。”从此,监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今,第三师监狱系统通过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并融入到了兵团“三化建设”和第三师区域经济的发展之中。
目前,各监狱实现了80%的罪犯在监内习艺劳作。监狱的安全保障系数得以大幅度提升,推进了第三师监狱系统体制改革的前进步伐。
到2012年底,第三师监狱系统基本完成了监狱布局调整的任务和目标,跟上了全国监狱系统体制改革的步伐。 33年来,第三师监狱系统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依法治监,从严治警,全面推行“罪犯行为规范”、“改造环境规范”、“监狱民警工作行为规范”等三大规范化建设标准。广泛开展文明监狱创建活动,监狱面貌焕然一新,监狱环境明显改善,罪犯教育改造工作成效显著,监管设施、警队素质与监狱改造质量均有明显提高。
1999年12月,皮恰克松地监狱率先经兵团监狱管理局检查验收,被命名为兵团级现代化文明监狱。
33年来,第三师监狱管理局党委和各监狱党委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坚持贯彻“从严治警、依法管警、精心育警、从优待警”的方针,不断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整体执法水平。
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一个支部一面旗,一个党员一盏灯”的党建活动和“讲奉献,比贡献”的立功创模活动。
为不断提高监狱民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各监狱以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为重点,深入开展学习各种法律法规。进行法制基础教育,不断增强民警的学法、用法、执法、守法、护法的意识,加强公正执法的自觉性。
为积极引导民警参加学历教育,每年挑选业务骨干定期送往中央司法警官教育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等大专院校进行脱产学习。与此同时,各监狱还通过送培、委培、自考、函授等多种渠道,对民警进行文化、业务培训。
多年来,第三师监狱系统认真落实“从优待警”的方针,为农三师监狱事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业务基本功训练。并于2001年12月和2010年12月,在阿克苏参加了气势宏伟的兵团监狱人民警察阅警式;2012年4月,在图木舒克市举办了阅警式暨三师维稳力量演练,受到兵团领导的高度评价。
在狱政管理方面,始终把监管改造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以稳定为大局,以‘三防’为中心,以防逃为重点”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责任制,狠抓重点部位、重点时段、敏感时期、薄弱环节和直接管理。
制定了“罪犯一日生活制度、三人行包夹制度、三级巡查制度”。师监狱管理局积极与师法院、检察院密切配合,实行了罪犯减刑、假释听证会制度,为全面推行狱务公开、依法治监积累了经验,同时也调动了罪犯的改造积极性。
在罪犯教育改造中,各监狱大胆探索创新,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罪犯教育改造体系。
各监狱都开办了“育新学校”,建立了“三课”教研室,开通了亲情热线电话。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举办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和心理矫正。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帮教和监区文化活动。
各监狱牢牢把握“惩罚与教育相结合,以改造为宗旨”的原则。重点突出罪犯思想改造,突出职业技能教育。对罪犯进行热爱祖国、热爱新疆、热爱兵团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前途教育。以制度形式规范个别谈话和顽危犯个别教育。在监狱民警中广泛开展“个教能手”、“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对顽危犯推行教育改造集体攻坚承包责任制。
33年来,罪犯在这里学会了自食其力的本领,许多罪犯获得了函授高等学校的毕业证、结业证、技术等级证书。先后有8名罪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通过33年的不懈努力,第三师监狱系统的警察队伍已锻炼成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准军事化警察队伍,为保证三师监狱系统监管安全与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维护所在辖区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未来的监狱工作中,三师监狱管理局党委一班人,决心带领和团结广大民警,一如既往地坚持从严治警和素质强警,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民警队伍的思想、能力、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培养一大批教育改造的行家里手,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在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中,以优异的成绩,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