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针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协调能力差、中枢产业不明确和产业链延伸难度大等问题,本文从政府、市场、企业三个层面提出增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溢出
中图分类号:F127;F4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黑龙江省不断涌现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以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及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电站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重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哈飞汽车、中航工业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以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为代表的高级锻造钢产业集群等。
尽管如此,黑龙江省除通用和专用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较高,能够形成区域内规模和配套生产外,交通运输和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布分散,无法获得集群效益;金属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业不但没有形成集群发展,还呈现出逐渐扩散的趋势。
一、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1.集群内部协同能力弱。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内部,优势企业的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能力,弱势企业又不能胜任全部甚至大部分的配套任务,导致中间产品配套部分很強的外部依赖性。中间产品的本地化生产严重脱节,造成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中场产业长期呈现畸形状态。集群内缺少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共享,未树立起主人翁意识,更未形成创新协同惯例,产品交易是企业间发挥协同作用的唯一途径。
2.主打产业不突出。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内部,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能够发挥明显的集聚效应,主打产品的市场需求尚未饱和;在技术上,通用设备制造业因其在七大类装备制造业中操作环节最复杂、影响力最深远,应考虑将其作为主打产业。现阶段,黑龙江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带动和技术辐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增值空间还很大,及时修复后,一定能够带动整个东三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
3.产业链延伸困难。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分工、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备的配套体系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关键。黑龙江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特点是工业的发展很快,而服务业的发展严重落后。服务业的滞后发展造成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保险、物资供应、交通运输等产业薄弱,不能为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生产服务性支撑,导致产业价值链脱节。
二、提升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应从三个方面推动法制法规建设:一是制定和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法规,力求找准振兴对象,制定针对性强的振兴计划,同时确保资金和企业行为等环节的正常运行;二是制定并实施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技术竞争力相关法律,同时注重协调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政策与之相呼应;三是将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政策和法规纳入制定范围,将有利于产业集聚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工业开发更加法制化和正规化。
2.合理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合理的资源配置是确定产业集群中枢行业,合理分配生产要素的基础。它能够促进企业间的良性竞争,提高已配置资源的利用效率,转变区域发展方式,达到资源和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和永久利用。因此,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应积极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形成关联更紧密、框架更稳固的集群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群的聚集和辐射效应,不断提升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
制度不健全、规则不透明、企业间关系处理不当,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交易费用。对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应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强势企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形成一种实现提高生产效率与节约交易费用双重目标的新型分工形式。
3.大力激发集群自身的创新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十分迫切的问题。产业集群内部存在集群学习和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集群内企业创新水平的整体提高。产业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和技术创新系统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别于其他组织形式难以获得的动力来源和传播途径,提高了集群内组织获得创新资源的能力。
产业集群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利益驱动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内动力,同时还涉及内部激励、集群文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其外部动力主要有技术推动力、需求拉动力、市场竞争压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力等四种。科学技术进步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直接推动作用;市场需求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市场竞争迫使企业技术创新;规模较大、收益较多的创新活动,一般都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4.深度优化产业链结构。产业链得以稳固发展离不开企业间的长期形成的信任关系,稳定持久的供应网络和合理的协作分工。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偏重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忽视中小企业。地方政府应转变重主机生产、轻配套加工的观念,努力培育并促进中小型配套企业的形成与发展,使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结构更加完善。
三、结语
黑龙江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依然较弱,然而只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整,抓紧政策制定和落实,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合理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大力激发集群自身的创新动力和深度优化产业结构,必将能够提高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推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改造和升级。
参考文献:
[1]马文东,王雅林.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制造问题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2]曹群.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创新策略.学术交流,2012(7).
[3]柴丽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的研究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04).
[4]崔秀红,刘文勇.关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的研究.生产力研究,2012(2).
作者简介:宁 进(1975-),女,辽宁省锦州市人,,黑龙江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512247),项目名称:关联产业间技术溢出机理及提升策略——以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为例。
2014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4E079),项目名称: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研究。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溢出
中图分类号:F127;F4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黑龙江省不断涌现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以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及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电站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重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哈飞汽车、中航工业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以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为代表的高级锻造钢产业集群等。
尽管如此,黑龙江省除通用和专用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较高,能够形成区域内规模和配套生产外,交通运输和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布分散,无法获得集群效益;金属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业不但没有形成集群发展,还呈现出逐渐扩散的趋势。
一、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1.集群内部协同能力弱。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内部,优势企业的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能力,弱势企业又不能胜任全部甚至大部分的配套任务,导致中间产品配套部分很強的外部依赖性。中间产品的本地化生产严重脱节,造成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中场产业长期呈现畸形状态。集群内缺少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共享,未树立起主人翁意识,更未形成创新协同惯例,产品交易是企业间发挥协同作用的唯一途径。
2.主打产业不突出。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内部,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能够发挥明显的集聚效应,主打产品的市场需求尚未饱和;在技术上,通用设备制造业因其在七大类装备制造业中操作环节最复杂、影响力最深远,应考虑将其作为主打产业。现阶段,黑龙江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带动和技术辐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增值空间还很大,及时修复后,一定能够带动整个东三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
3.产业链延伸困难。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分工、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备的配套体系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关键。黑龙江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特点是工业的发展很快,而服务业的发展严重落后。服务业的滞后发展造成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保险、物资供应、交通运输等产业薄弱,不能为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生产服务性支撑,导致产业价值链脱节。
二、提升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应从三个方面推动法制法规建设:一是制定和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法规,力求找准振兴对象,制定针对性强的振兴计划,同时确保资金和企业行为等环节的正常运行;二是制定并实施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技术竞争力相关法律,同时注重协调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政策与之相呼应;三是将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政策和法规纳入制定范围,将有利于产业集聚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工业开发更加法制化和正规化。
2.合理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合理的资源配置是确定产业集群中枢行业,合理分配生产要素的基础。它能够促进企业间的良性竞争,提高已配置资源的利用效率,转变区域发展方式,达到资源和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和永久利用。因此,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应积极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形成关联更紧密、框架更稳固的集群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群的聚集和辐射效应,不断提升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
制度不健全、规则不透明、企业间关系处理不当,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交易费用。对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应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强势企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形成一种实现提高生产效率与节约交易费用双重目标的新型分工形式。
3.大力激发集群自身的创新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十分迫切的问题。产业集群内部存在集群学习和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集群内企业创新水平的整体提高。产业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和技术创新系统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别于其他组织形式难以获得的动力来源和传播途径,提高了集群内组织获得创新资源的能力。
产业集群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利益驱动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内动力,同时还涉及内部激励、集群文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其外部动力主要有技术推动力、需求拉动力、市场竞争压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力等四种。科学技术进步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直接推动作用;市场需求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市场竞争迫使企业技术创新;规模较大、收益较多的创新活动,一般都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4.深度优化产业链结构。产业链得以稳固发展离不开企业间的长期形成的信任关系,稳定持久的供应网络和合理的协作分工。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偏重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忽视中小企业。地方政府应转变重主机生产、轻配套加工的观念,努力培育并促进中小型配套企业的形成与发展,使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结构更加完善。
三、结语
黑龙江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依然较弱,然而只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整,抓紧政策制定和落实,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合理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大力激发集群自身的创新动力和深度优化产业结构,必将能够提高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推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改造和升级。
参考文献:
[1]马文东,王雅林.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制造问题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2]曹群.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创新策略.学术交流,2012(7).
[3]柴丽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的研究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04).
[4]崔秀红,刘文勇.关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的研究.生产力研究,2012(2).
作者简介:宁 进(1975-),女,辽宁省锦州市人,,黑龙江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512247),项目名称:关联产业间技术溢出机理及提升策略——以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为例。
2014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4E079),项目名称: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