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数学课程》要求"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在对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初中数学;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教育部提出了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己学习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所追求的目标。数学课作为自然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更是今后教育发展的局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资源的共享;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局限性,而且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如何把信息技术用于数学教学,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见识,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需要我们各位数学教师去思考探索。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枯燥无味的传统授课方式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知呢?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优势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近而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效结合。一堂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导入的好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全身心的投入了这节课,对书本内容理解的程度。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情趣;从而为导入新课,获得良好效果做好铺垫。
如在讲授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时,利用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收集一些与地面垂直的物体图片,并选择一幅在沙漠升起狼烟的图片并要求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大漠孤烟直”这句诗的含义;通过视觉图片来导入新课;又如在进行乘方导如入时通过图象这种视觉所产生的误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理解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在传统教学中,数学中许多重难点只能靠教师与学生的理解,学习毫无乐趣,而且当学生对有些难点不能理解时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那么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就可以把师生的“想”变成“形”,把书本上的“静”变成“动”,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从而把课堂变的直观、生动、形象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教授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时,利用计算机制作了Flash图象,通过移动图象使学生感受平移的动态感,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又如在教授有理数相加减法时,通过对海水的涨退潮的动态形象达到教学效果,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相加减法的理解。
三、利用丰富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被老师所主宰,学生只能被动的参与这一过程。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合作,则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构造了台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来学习。这样就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增加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是教师的主要“武器”,在新课程改革下,这样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教改发展的需要,先进的教学思想与落后的教学手段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那么信息技术的运用就为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
例如对初三的数学要进行分块复习阶段;既要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复习,又要进行题目的讲解、练习。如果按照传统教学的“一支粉笔”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如果借助信息技术课件进行复习教学,这样不但可以加大教学容量,提高效率,而且减轻了教师的板书劳累之苦。
五、在信息技术数学课堂中加强人—机—人的交流
一位哲学家有句名言:“什么都能代替,唯有思维不能代替。”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勇于猜想,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动机会。因此我们教师在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上课时不能使我们成为机器的操作者,让多媒体成为主导者。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留些空间与时间加强人与人的交流,而避免一味的人机交流;同时要求我们应该更加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想法而达到人机结合。
六、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制作数学课见时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制作。由于我们数学教师往往是非计算机专业,受计算机水平的限制,在制作过程中回出现画面不清晰,不美观的情况:并且会使许多信息技术功能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教师只注重“形式”,而忽视教学的实际内容,背离了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不段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课见的制作技术。制作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特点的课件,从而达到师生、教材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对此我对制作课件提有了如下建议:
1.参加各种课件制作培训。
2.有针对进行操作训练。
3.仔细挖掘教材内容,广泛收集素材。
4.不断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
5.各个学科教师进行群体协作。
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学能够使复杂化为简单,使难变易,使抽象化具体;生动直观的将教学信息展现给学生,让他们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信息,从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在多媒体教学中把握好“适时、适量”的尺度,争取使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亲密合作达到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敏.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7):07
[2]况小东,况小林.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与实践.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2):27
[3]李春仁.谈初中數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国校外教育,2010(07):99
[4]张月萍.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中国校外教育,2012(02):105
【关键词】 初中数学;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教育部提出了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己学习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所追求的目标。数学课作为自然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更是今后教育发展的局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资源的共享;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局限性,而且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如何把信息技术用于数学教学,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见识,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需要我们各位数学教师去思考探索。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枯燥无味的传统授课方式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知呢?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优势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近而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效结合。一堂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导入的好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全身心的投入了这节课,对书本内容理解的程度。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情趣;从而为导入新课,获得良好效果做好铺垫。
如在讲授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时,利用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收集一些与地面垂直的物体图片,并选择一幅在沙漠升起狼烟的图片并要求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大漠孤烟直”这句诗的含义;通过视觉图片来导入新课;又如在进行乘方导如入时通过图象这种视觉所产生的误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理解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在传统教学中,数学中许多重难点只能靠教师与学生的理解,学习毫无乐趣,而且当学生对有些难点不能理解时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那么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就可以把师生的“想”变成“形”,把书本上的“静”变成“动”,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从而把课堂变的直观、生动、形象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教授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时,利用计算机制作了Flash图象,通过移动图象使学生感受平移的动态感,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又如在教授有理数相加减法时,通过对海水的涨退潮的动态形象达到教学效果,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相加减法的理解。
三、利用丰富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被老师所主宰,学生只能被动的参与这一过程。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合作,则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构造了台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来学习。这样就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增加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是教师的主要“武器”,在新课程改革下,这样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教改发展的需要,先进的教学思想与落后的教学手段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那么信息技术的运用就为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
例如对初三的数学要进行分块复习阶段;既要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复习,又要进行题目的讲解、练习。如果按照传统教学的“一支粉笔”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如果借助信息技术课件进行复习教学,这样不但可以加大教学容量,提高效率,而且减轻了教师的板书劳累之苦。
五、在信息技术数学课堂中加强人—机—人的交流
一位哲学家有句名言:“什么都能代替,唯有思维不能代替。”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勇于猜想,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动机会。因此我们教师在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上课时不能使我们成为机器的操作者,让多媒体成为主导者。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留些空间与时间加强人与人的交流,而避免一味的人机交流;同时要求我们应该更加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想法而达到人机结合。
六、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制作数学课见时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制作。由于我们数学教师往往是非计算机专业,受计算机水平的限制,在制作过程中回出现画面不清晰,不美观的情况:并且会使许多信息技术功能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教师只注重“形式”,而忽视教学的实际内容,背离了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不段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课见的制作技术。制作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特点的课件,从而达到师生、教材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对此我对制作课件提有了如下建议:
1.参加各种课件制作培训。
2.有针对进行操作训练。
3.仔细挖掘教材内容,广泛收集素材。
4.不断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
5.各个学科教师进行群体协作。
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学能够使复杂化为简单,使难变易,使抽象化具体;生动直观的将教学信息展现给学生,让他们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信息,从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在多媒体教学中把握好“适时、适量”的尺度,争取使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亲密合作达到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敏.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7):07
[2]况小东,况小林.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与实践.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2):27
[3]李春仁.谈初中數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国校外教育,2010(07):99
[4]张月萍.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中国校外教育,201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