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古代汉语》中的若干实例,通过词句的考据,从词义训诂和词法、句法结构分析上分别对比了几种看法的异同,从而归纳出一种较为合理的见解。
【关键词】意义;结构;句式;判断句
在阅读和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问尚待解决,特将若干实例摘出,与大家商讨。
一>郭锡良本,1982年,中册第597页:《庄子·逍遥游》:“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段中的“冥灵”郭先生解释作“迭韵连绵字,树名。”与这一说法相同的有王力的《古代汉语》,郭庆藩的《庄子集释》。
但是,有一种不同的说法是:冥灵当作溟海灵龟讲。此说出自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他引用了宋朝末年罗勉道的说法:“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冥灵’者,溟海之灵龟也。(《南华真经循本》)案:罗说是,李颐注‘木名’非。”
从“冥”字的意义上讲,《辞源》的解释是有六个义项:
“1.夜晚;2.暗昧,不明事理;3.深思;4.高远;5.封建迷信所谓的阴间;6.海,通‘溟’。”
那么唯一说得通的只有义项六了。也就是说,冥指海。这点在原文中也可见到。所以把“冥灵”看作迭韵连绵字似乎不妥,这应该是韵母相同的两个名词组成的联合词,意思指溟海的灵龟。联系上下文,后面紧接着说到“大椿”这一长寿树木。那么前后都以树木为例的意义和可能性就不大了。
同意“树木”义的郭庆藩讲解说,冥,本或作榠。但是,查阅《辞源》后见:“榠查(楂),果名,木叶花实和木瓜相似,但比木瓜大而色黄。见《本草纲目》三十。”此外并无冥通榠之说。灵字,郭引用《齐民要术》说,灵通泠,引司马云:“木生江南,千岁为一年。”《辞源》灵字条和泠字条均无二字相通的说法。
因此,从意义上来讲,我个人觉得还是灵龟的说法更为恰当。龟在四灵中是惟—存在的动物,也是动物中寿命最长的。人们不仅把龟当成健康长寿的象征,还认为它具有预知未来的灵性。在古代,举行重大活动之前,巫师都要烧龟甲,然后根据龟甲上爆裂的纹路来占卜吉凶。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也是出现在甲壳之上。所以,人们称龟为“神龟”、“灵龟”。神龟在中国受到极大的尊敬,在古代帝王的皇宫、宅院和陵墓里,都有石雕或铜铸的神龟,用来象征国运的久远。
二> 第599页,《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郭先生在该句注释中说:“知效一官:才智足以授给一个官职。知,通‘智’。效:授予。官:官职。行比一乡:品行可以和合一乡,即受到一乡人的尊重。行(xìng):品行。比(bì):合。德合一君而徵一国:道德符合一个君主的心意而又能取得全国人的信任。徵:信。者:被饰代词,这里是用在前面三个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为下一个主谓结构的主语。”
这段话中,“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郭先生读看作了主谓结构,而将后面的“而徵一国”结构略去不谈。“而”字在这里的作用被当做了连词,无实义。
但是,无论从意义上还是从结构上,该解释都令人费解。从结构上前三个主谓结构应该和后面的“而徵一国”是并列的,“而徵一国”应该也是一个主谓结构,四个主谓结构联合作“者”的修饰语;从意义上,“而”应是名词,与“知、行、德”相对,作“能”讲,这样意思也讲得通了。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2)中关于这一段是如此解释的:
“而字当读为能,能而古声近通用也。官、乡、君、国相对,知、仁、德、能亦相对,则而字非转语词明矣。”
对此解释,作者举出了大量的史料进行说明:
“《淮南原道篇》:而以少正多,高注:而,能也。《吕览去私》、《不屈》诸篇注皆曰:而,能也。《墨子尚同篇》:故古者圣王唯而审以尚同以为正长。又曰:天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非命篇》:不而矫其耳目之欲。《楚辞九章》:世孰云而知之?《齐策》:子孰而与我赴诸候乎?而并与能同。《尧典》:柔远能迩,《汉督邮班碑》作而迩。《皋陶谟》:能哲而惠,《卫尉衡方碑》作能悊而惠,《史记夏本纪》作能智能惠。《礼运正义》曰:刘向《说苑》能字皆作而。”
有以上充分的资料为依据,郭庆藩对此段的斷句是将“而徵一国”与前“德合一君”分开,这样,无论从意义还是结构上,读者都可以有了明确的理解。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对该段的句读和解释即采用了郭先生的说法。
三>本书第408页,《出师表》中,“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良实一词,郭先生释作“贤良,诚实。”应该是形容词性。
《金石论丛》中,良实的解释“犹良器,言优秀之才器。”从语法结构上“此皆良实”与后面的“此悉……之臣”句式相同,可为内证。此外,《史记·晋世家》九:“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又:“晋公子贤,而女从者皆国相,且又同姓。”
以上两个句子,“此皆良实”与“此悉……之臣”都是判断句。判断句,是用来判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等于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文言文表判断常见的格式有: 1、用助词“者”和“也”(耳)配合,表示判断。“者”表示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也”(耳)结尾表示判断语气。 (1)“……者,?……也”格式?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格式?例如:“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3)“……者,……”格式?例如:“粟者,民之所。”(《论贵粟疏》) (4)“……者也”格式?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者”“也”都不用。?例如:“刘备,天下枭雄。”(《三国志》) 3、在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4、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此皆……”是没有“也”的判断句。那么“良实”一词应是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表示忠诚的优秀的人材。这个翻译更为妥帖。
以上三个例子,只是粗略学习中的几点困惑,未必真正理解正确。所参考资料有限,加上知识面的局限,所以见解未必都对。只是作为一个札记,提出问题,期待更好更多更正确的看法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2,;
[2].郭锡良.《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2006;
[3].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2;
[4].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3;
[5].郭庆藩.《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2;
[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
[7].《辞源》.商务印书馆.1984
作者简介:马振亚,(1973--),女,河南省新乡市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史和文字学
【关键词】意义;结构;句式;判断句
在阅读和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问尚待解决,特将若干实例摘出,与大家商讨。
一>郭锡良本,1982年,中册第597页:《庄子·逍遥游》:“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段中的“冥灵”郭先生解释作“迭韵连绵字,树名。”与这一说法相同的有王力的《古代汉语》,郭庆藩的《庄子集释》。
但是,有一种不同的说法是:冥灵当作溟海灵龟讲。此说出自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他引用了宋朝末年罗勉道的说法:“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冥灵’者,溟海之灵龟也。(《南华真经循本》)案:罗说是,李颐注‘木名’非。”
从“冥”字的意义上讲,《辞源》的解释是有六个义项:
“1.夜晚;2.暗昧,不明事理;3.深思;4.高远;5.封建迷信所谓的阴间;6.海,通‘溟’。”
那么唯一说得通的只有义项六了。也就是说,冥指海。这点在原文中也可见到。所以把“冥灵”看作迭韵连绵字似乎不妥,这应该是韵母相同的两个名词组成的联合词,意思指溟海的灵龟。联系上下文,后面紧接着说到“大椿”这一长寿树木。那么前后都以树木为例的意义和可能性就不大了。
同意“树木”义的郭庆藩讲解说,冥,本或作榠。但是,查阅《辞源》后见:“榠查(楂),果名,木叶花实和木瓜相似,但比木瓜大而色黄。见《本草纲目》三十。”此外并无冥通榠之说。灵字,郭引用《齐民要术》说,灵通泠,引司马云:“木生江南,千岁为一年。”《辞源》灵字条和泠字条均无二字相通的说法。
因此,从意义上来讲,我个人觉得还是灵龟的说法更为恰当。龟在四灵中是惟—存在的动物,也是动物中寿命最长的。人们不仅把龟当成健康长寿的象征,还认为它具有预知未来的灵性。在古代,举行重大活动之前,巫师都要烧龟甲,然后根据龟甲上爆裂的纹路来占卜吉凶。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也是出现在甲壳之上。所以,人们称龟为“神龟”、“灵龟”。神龟在中国受到极大的尊敬,在古代帝王的皇宫、宅院和陵墓里,都有石雕或铜铸的神龟,用来象征国运的久远。
二> 第599页,《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郭先生在该句注释中说:“知效一官:才智足以授给一个官职。知,通‘智’。效:授予。官:官职。行比一乡:品行可以和合一乡,即受到一乡人的尊重。行(xìng):品行。比(bì):合。德合一君而徵一国:道德符合一个君主的心意而又能取得全国人的信任。徵:信。者:被饰代词,这里是用在前面三个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为下一个主谓结构的主语。”
这段话中,“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郭先生读看作了主谓结构,而将后面的“而徵一国”结构略去不谈。“而”字在这里的作用被当做了连词,无实义。
但是,无论从意义上还是从结构上,该解释都令人费解。从结构上前三个主谓结构应该和后面的“而徵一国”是并列的,“而徵一国”应该也是一个主谓结构,四个主谓结构联合作“者”的修饰语;从意义上,“而”应是名词,与“知、行、德”相对,作“能”讲,这样意思也讲得通了。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2)中关于这一段是如此解释的:
“而字当读为能,能而古声近通用也。官、乡、君、国相对,知、仁、德、能亦相对,则而字非转语词明矣。”
对此解释,作者举出了大量的史料进行说明:
“《淮南原道篇》:而以少正多,高注:而,能也。《吕览去私》、《不屈》诸篇注皆曰:而,能也。《墨子尚同篇》:故古者圣王唯而审以尚同以为正长。又曰:天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非命篇》:不而矫其耳目之欲。《楚辞九章》:世孰云而知之?《齐策》:子孰而与我赴诸候乎?而并与能同。《尧典》:柔远能迩,《汉督邮班碑》作而迩。《皋陶谟》:能哲而惠,《卫尉衡方碑》作能悊而惠,《史记夏本纪》作能智能惠。《礼运正义》曰:刘向《说苑》能字皆作而。”
有以上充分的资料为依据,郭庆藩对此段的斷句是将“而徵一国”与前“德合一君”分开,这样,无论从意义还是结构上,读者都可以有了明确的理解。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对该段的句读和解释即采用了郭先生的说法。
三>本书第408页,《出师表》中,“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良实一词,郭先生释作“贤良,诚实。”应该是形容词性。
《金石论丛》中,良实的解释“犹良器,言优秀之才器。”从语法结构上“此皆良实”与后面的“此悉……之臣”句式相同,可为内证。此外,《史记·晋世家》九:“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又:“晋公子贤,而女从者皆国相,且又同姓。”
以上两个句子,“此皆良实”与“此悉……之臣”都是判断句。判断句,是用来判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等于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文言文表判断常见的格式有: 1、用助词“者”和“也”(耳)配合,表示判断。“者”表示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也”(耳)结尾表示判断语气。 (1)“……者,?……也”格式?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格式?例如:“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3)“……者,……”格式?例如:“粟者,民之所。”(《论贵粟疏》) (4)“……者也”格式?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者”“也”都不用。?例如:“刘备,天下枭雄。”(《三国志》) 3、在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4、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此皆……”是没有“也”的判断句。那么“良实”一词应是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表示忠诚的优秀的人材。这个翻译更为妥帖。
以上三个例子,只是粗略学习中的几点困惑,未必真正理解正确。所参考资料有限,加上知识面的局限,所以见解未必都对。只是作为一个札记,提出问题,期待更好更多更正确的看法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2,;
[2].郭锡良.《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2006;
[3].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2;
[4].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3;
[5].郭庆藩.《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2;
[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
[7].《辞源》.商务印书馆.1984
作者简介:马振亚,(1973--),女,河南省新乡市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史和文字学